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戏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戏曲》读后感锦集

2021-03-24 00:5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戏曲》读后感锦集

  《中国戏曲》是一本由么书仪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戏曲》读后感(一):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

  很喜欢“大家小书”系列书籍,这是一套学术性很强,但文字又非常简洁,能够系统的将中国文化精髓展现给读者的精品图书。每一本都有相应的主题,其内容更是饱含了编著的心血,虽说开本不大,但依然能够带给人沉重之感,而这份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化气息既让人惊喜,也会从心底升起满满的自豪感。

  《中国戏曲》是本系列书籍的其中一册,作者么书仪从文体角度出发,在参考了大量学术资料之后著作了这本书。其内容简要地叙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完善、发展的历史,每个人在读过之后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把它当作是关于中国古代戏曲史的入门读物再合适不过了。

  戏曲与诗词文赋一样,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它又有与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诗词文赋只要创作出来就完成了,而戏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戏曲文学剧本,还包含着更加复杂的、丰富的艺术形式,比如唱、念、做、打的表演,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灯光等等,它是一种“综合艺术”的体现。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且通常与宗教有关系。最早的歌舞虽然不是戏曲,但已经有了戏曲萌芽阶段的情节因素存在。总的来说,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准备、形成、完善、提高、变化五个阶段,自先秦至隋唐五代是戏曲的准备期,到了宋朝才算形成,并完善于元,提高于明,变化于清,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时,许多人都爱听戏,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戏曲的通俗性,戏曲是从民间歌舞演化而来的,最终也落脚于民间,被大众所喜爱。戏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根据时代而发生变化的实践性,即戏曲在舞台表演时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所出现的表现形式,这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感受到。

  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戏曲不仅老少皆宜,还容易被各个阶层的人群所接受,而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审美效应,比起诗词文赋来说则更加广泛,这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听戏。不信的话,你看看周围那些喜欢看戏、听戏的人,那种乐在其中的状态就是很好的证明了!

  《中国戏曲》读后感(二):中国戏曲之发展沿革

  这本书属于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体从书”中的戏曲分册,除此之外,还有诗、词、赋、骈文、散文、小说,共七册。“大家小书”系列将这本《中国戏曲》编入其中,是符合初衷——著名学者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型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为在一个普通读者的眼中,大抵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是不陌生的,但是对于“戏曲”不管它是作为一种文体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大多数读者都是比较陌生的。单单知道元曲发达,但是中国戏曲的来龙去脉就不甚了解了。么书仪老师的这本小书,足够详实,文字也足够朴实,是了解中国戏曲史的入门级读物。

  《中国戏曲》主要叙述的是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完善、发展的沿革,时间线截止到清代。如今我们看到的话剧,脱胎于民国时期的文明戏。中国在日留学生受了日本新剧的影响,开发了早期的文明戏,并创建了春柳社。在后春柳社时期,春柳四友又是深受西洋派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看话剧,很难想到“中国戏曲”,只有谈到昆曲时,才能想到“戏曲”这个概念。如么书仪老师所言,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以“唱、念、做、打”为艺术表演形式,而今天,我们看到的,不管是舞台剧、话剧还是昆曲,都是走过了漫长融合道路的戏曲艺术的一种。

  我国戏曲艺术,有个很明显的特征——通俗性,生旦净末丑在舞台上的翻滚、跳跃,因为通俗性的“俗”唯一部分观众所诟病,但也因为其“俗”,唯另一部分票友深深热爱。清代的几次花雅之争,本质上就是雅俗之争。然而直到今天雅俗之争也未有定论,谁让中国戏曲一出生,就天然和希腊、罗马戏剧泾渭分明。后者发端于贵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都出身较好,前者是氏族贵族子弟,后者是出生于赋予商贾之家,他们有艺术才华,并且得到过良好的教育。除了这两位大咖,其他在希腊、罗马戏剧上有所建树,有过深入影响的人物,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中国戏曲则不同,它最初由民间诞生,并且最终落脚于民间。到民国时期,春柳社虽然受西方影响至深,但是到底还是脱不了国粹的底子,到底还是要靠拢到民间来,直至今日,其实也难说昆曲之大雅。真正要欣赏中国戏曲,是要抱着雅俗共赏的心情的。大俗大雅,都是组成部分,亦是戏曲艺术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元曲的艺术造诣高,但也并非一蹴而就。经过了些许岁月的发展,由萌芽到发展至完善,可以说到元朝,中国戏曲达到了一个高峰。尽管学术界对于戏曲何时成为真正的“戏曲”是有不同的观点的,但是,未曾有过唐的“代面”“踏摇娘”,宋代大曲和诸宫调,宋杂剧和金院本以及元朝南戏又怎会影响深远?我是不相信唐朝戏曲不算戏曲的说法的,美轮美奂、太平盛世,在陈凯歌的电影《猫妖传》中演绎出来的盛唐歌舞杂耍,像一场梦境。虽是后世演绎,但是通过文字记录也令人向往,真正的戏曲艺术应该是给人以享受的,而不是囿于考据的。

  这一路走来,中国戏曲走过的是漫长的融合之路。一点点吸收、一点点完善、一点点嬗变,终至今日我们熟悉和谈论的模样。

  爱好戏曲的人不要错过,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历史的沿革自然不像书中写得简略,自然知道中国戏曲的发展一路走来也是艰辛,但是幸运的是,从民间来落脚民间的中国戏曲,直到今天还葆有鲜活的魅力。

  《中国戏曲》读后感(三):千斤话白四两唱 三分唱念七分作

千斤话白四两唱 三分唱念七分作

  有一种文体叫戏曲。

  有一种书叫大家小书。大作家所写的体积偏小的书,体积小,内容少,所以可以细细体味,细细感悟,刚刚读过《司马迁》。

  我再一次阅读了大家小书系列之《中国戏曲》。此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是么书仪。么书仪,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足以让人钦佩。

  这本么书仪的《中国戏曲》学术性浓厚,深层感悟戏曲。

  《中国戏曲》简介了中国古代戏曲史的起源、完善、发展的历史,参考了大量学术类论著,一直以来,不太了解中国戏曲,理解中的戏曲就是“说、唱、念、做。”为一体的艺术样式,有歌有舞,有科有白;远距离感受到的戏曲就是舞台上的表演,近距离接触到的戏曲就是高考试题中的京剧文化,而本书把中国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诸种文学样式中重要的一种,对戏曲的考察,主要是限定于“文体”的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学术的中国戏曲世界,描绘出发展过程及其特质。自然就会把我们浅层理解中的舞台表演上的种种因素放在我们考察的视境之外。

  这本么书仪的《中国戏曲》普及性浓厚,表层理解戏曲。

  《中国戏曲》对中国古代戏曲的阐述学术而又通俗,学术上的严谨一点也没有妨碍自己表层的理解,从起源、完善到发展的历史,很直接把读者带入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门内,可以让门外汉迅速了解。

  这本么书仪的《中国戏曲》逻辑性浓厚,层层推入认知戏曲。

  现在太多的书,在写作序列上追求噱头,眼花缭乱,而此书编排简单而有层次,戏曲的准备阶段---戏曲形式走向完善---中国戏曲的高峰----中国戏曲的变化,逻辑性极强而又一目了然。

  我终于知道了,戏曲的准备阶段从先秦到隋唐五代,经历了萌芽到雏形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里,有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一种为有情节的歌舞,歌可以悦耳,舞可以娱目,一种为有科白的滑稽表演。

  我还知道了准备阶段的三种戏曲起源说,一种认为起源于巫,一种起源于颂,一种起源于乐官,这三种起源,无论是装神还是娱神,无论颂神还是娱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歌舞为戏曲的开始。于是先秦时代的歌舞就是中国戏曲的源头。

  我还知道了中国戏曲的完善阶段反映的是元代的杂剧,北杂剧的内容与格局里都有一个儒生的世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大家更是把元代杂剧推向巅峰,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元杂剧以开阔的思想内容和完善的艺术形式在北方风靡百年,称雄一代。

  我更了解了中国戏曲的高峰阶段是明传奇,以南戏为基础,以一种创新与一种扬弃的精神,使得中国戏曲逐渐成为遍布全国的新艺术形式。

  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生活多了一份文化的色彩。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生活多了一份艺术的色彩。

  《中国戏曲》读后感(四):中国戏曲:雅俗共赏的艺术瑰宝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在法国戛纳首映后,全场观众起立,向剧组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戛纳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主席皮埃尔.李斯昂高度评价这部电影说,“以京剧名伶的情欲带出时代动荡”。 这是中国戏曲带给世界轰动最大的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戏曲,带给观众的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难忘体验。

  《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对京剧的如醉如痴的投入,出神入化的表演,不仅震撼了观众,也让众多门外汉对中国戏曲产生了兴趣。《霸王别姬》出尽风头的京剧仅仅是广受欢迎的中国戏曲之一,此外尚有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众多种类。

  介绍中国戏曲的书籍有很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的《中华戏曲》线装丛书无疑是此中最为全面的一套书籍,但对于普通读者却不适宜。研究中国戏曲的书籍,有从角色入手的,有从表演入手的,有从曲目入手的。其中,幺书仪先生的《中国戏曲》则从文体入手,涵盖中国戏曲的起源、完善、发展,是一本浅显易懂的专业入门书籍。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我国的瑰宝。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一开始是下里巴人,不受社会上层的喜爱。而西方戏剧从诞生就离不开知识阶层的创作,古希腊罗马戏剧是这样,后来的戏剧就更是离不开伟大戏剧家的神奇之手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到今天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

  幺书仪先生认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准备、形成、完善、提高、变化五个阶段。准备于先秦至隋唐,形成于宋,完善于元,提高于明,变化于清。《中国戏曲》全书也正是按照这个顺序分为五章,每一章对应各个相应的阶段。

  歌、舞相兼,科、白俱全,唱、念、做、打融为一体,是中国戏曲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融合、变化、改进,它的准备阶段是漫长的,跨越了从秦汉到隋唐的一千多年时间,总跨度与后四个阶段的总和相当。

  中国有句成语叫“优孟衣冠”,《史记·滑稽列传》中讲了楚国一个名叫优孟的杂戏艺人旁敲侧击劝说楚王的故事。优孟为人滑稽多智,从容谈笑中完成了讽谏楚王的任务。优孟的形象,有科白,表演的成分十足,装模作样做给楚王看,已经有了一点中国戏曲的影子。幺书仪先生认为,“从先秦巫舞、优孟衣冠到唐代踏谣娘、参军戏,在故事情节和表演动作上,都处于‘原始’的阶段。期间虽也有从简单到稍稍复杂的量的发展,却并未达到质的飞跃。”

  唐代为中国戏曲的质变准备了条件,众多喜爱歌舞的帝王中,唐玄宗尤为突出。“玄宗把俳优正式隶入教坊散乐,为有科白的滑稽表演系统与杂伎所擅长的有情节的歌舞表演系统的互相影响,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宾白和科介适时出现了。从文学角度上看,情节和人物性格得到了极大的注重,从艺术上看,角色分工初现端倪。

  此后的宋金时期是中国戏曲形成的关键时期。宋代大曲、杂剧,金代院本、诸宫调,以及南曲戏文,是歌舞与科白合成后的新的艺术形式。

  宋代大曲主要在音乐上对戏曲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一时期金代诸宫调对元杂剧的形成也体现在音乐方面。宋代大曲与金代诸宫调在除了舞蹈之外的说、唱、音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筑了元杂剧在音乐及表演方面的原则。

  宋杂剧与金院本,一般认为已是真正的戏曲。《中国戏曲》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前后阶段的异同点,点明了戏曲形成发展的各特点,总结归纳后得出结论认为,宋杂剧与金院本确实是真正的戏曲,而不是人云亦云,得拿来主义的作风。

  中国戏曲从元代开始了质的飞跃,元的完善,明清的兴盛、变化,中国戏曲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元杂剧、明清传奇戏曲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和日益完备成熟的剧本,今天仍然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一部分是《中国戏曲》的重点内容,尤其引人入胜,比如“南戏四大声腔与昆弋争胜“,对于今天戏曲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求新求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元代杂剧称盛,明传奇擅场,清代戏曲有了从雅到俗的发展变化,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百花奇放的局面,京剧、评剧、豫剧等剧种各放异彩。

  《中国戏曲》把复杂的中国戏曲艺术讲得活色生香,令人读来津津有味,内容浅显易懂,讲解独到明白,例证恰当精彩,是一本难得的了解中国戏曲的入门小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