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10篇

2018-04-11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10篇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是一本由梅若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一):不会画画的戏迷不是好作家

  不会画画的戏迷不是好作家

  读梅若蘅《京剧原来如此美丽》

  有人说,周梅森《人民名义》花巨大的篇幅做了三个广告:《万历十五年》《天局》京剧《沙家浜》的唱段《智斗》。

  京剧就是这样,好像活得不老一些,不沧桑一些,没有兴趣,更没有资格去听京剧。一些耳熟能详的唱段,初听时不觉,但在某个场合,某个瞬间,会倏地一下子打到你的心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方式,京剧,作为电影电视发明之前的舞台形式深入人心几百年,古人对于京剧的喜爱,大致不亚于今人看一场明星演唱会,那些有名的“角儿”,大概也不输今天的天王巨星。难得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人喜欢她,更难能可贵的是,并非只是那些怀念旧时代,不愿拥抱世界的遗老遗少们,就连梅若蘅这样,单听名字就古典雅致的女孩子也对其倾心,这才是这门艺术不会被扔进历史的故纸堆里的有力佐证。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二):别开生面的梨园世界°

  ——评《京剧原来如此美丽》

  文/蓦烟如雪

  谁能想象这个作者是一个混迹于时尚圈的美丽女性,她竟然痴迷京剧这一“老古董”;谁能理解这个自中学起就在国外读书的女子,一转眼竟成了普及传统文化书籍的作者;谁又能知晓这本书里每页手绘插画和那些深入浅出文字解读都出自这位女性,她舍弃了风光无限的工作,一心痴迷于《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的书稿创作,这份难得,尤为可贵

  京剧作为中国最大的戏曲种类,用“博大精深”并不为过,它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地方戏曲的精华,也是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件传统技艺开始渐渐少为人知。按照梨园世家谭孝曾先生的话来说“现有的京剧专家很多已步入中老年,不擅长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沟通;而年轻一代中又极少有人既懂得京剧,又愿意花费时间精力介绍京剧。”

  故而,京剧被没落也是能预见的。当然,作为一个传承了多年文化的艺术瑰宝,暂时性的不能引起共鸣,是可叹可惜的,而今遇见了这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它就像是荒地里钻出的绿芽,有了生机,有了活力

  如何把传统的艺术焕发出新生命,这是这本书重中之重。不懂京剧的人,会觉得京剧很晦涩,而如何一步步循序渐进让读者、让大众领悟认同,是这本书的潜在责任,这个非科班出生的作者,用自己感性言语活泼的文字外加超萌的手绘画风,塑造了一幅幅京剧之美。

  作者撇开了琐碎专业术语,用浅显易懂的字眼文字,去系统完整地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不懂京剧的80后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相对能懂一些京剧行当。例如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在未知状态下,很多人人物京剧就是这四种,可恰恰相反,一个生,就涵盖了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和娃娃生。而老生虽流派最多,可老生的分支还有唱功老生和做功老生,武老生也分为两类:箭衣老生和靠把老生,这每一层的分支和每一道的讲究都多有不同,在武生中,虽然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二者的表现形式也不同,长靠武生动作优美稳重端庄,要有雕塑般的美感,而短打武生,动作要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为了求证短打武生的动作,我特地看了作者推荐的《恶虎村》《打店》甚至是《夜奔》,虽然电脑上的资源,相对模糊,但短打武生一口气翻几十个跟头,飞几十个旋子,还要脸不改色气不喘,配合锣鼓点,再来一个漂亮的亮相,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的技艺真的不逊色运动员

  作者对于每个行当人物的解析很清楚,从角色人物的对比塑造,到面部妆容,再到表现形式都娓娓道来,按照京剧演员王佩瑜的话来说“全书用大量的图画通俗语言解释唱念做打、京剧历史、服饰化妆和那些流派创始人,是一本所有人都可以看懂的‘连环画’。”作者传神的描述仿佛就是台下的评者,真的很难看出她是个圈外人

  作者梅若蘅从小浸染在戏曲的熏陶中,她家几代人都喜欢戏曲,在这样的背景奠定下,她有了懵懂了解,当然,最初如果不是某老总痴迷京剧,她也不会去了解这项技艺,所以,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有缘分。这本书是她通过七年的酝酿,深入京剧内里,一步步剖析了京剧的独特之美。

  千年孕育的艺术奇葩,我不愿看见它陨落,我希望它不仅在字里行间充满生命力,更希望祖国青年,都能去感受一番京剧的大气之美,想当初,我愚昧的认为京剧就是北京的戏剧,其实不然,它的前世今生还有很多,它既不是北京的产物,也不是国外翻译的歌剧,它是什么?

  我期待读者去了解。它值得我们去一读再读。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三):除了麻将,中国人需要了解我们真正的国粹

  对京剧的喜好是由一部电影开始萌动的——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华语电影里面我认为最好的一部《霸王别姬》,每一次看,都能感受戏里戏外的不同人生

  后来听了几次现场,让自己开始正视这门艺术,仅限于不沉醉在现当代的话剧中。身边喜欢京剧的人很少,小时候也就电视上偶尔跳出来的央视11频道让我知道这是京剧,那会儿还纳闷儿什么样的人会看,一句话说半天都没说完……大有知道你美,却说不出来哪里美的味道

  一口气看完了《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几乎零基础情况下,开始更加全面认识我们的艺术文化,中国的文化需要用心发现,就像作者梅若蘅女士,本来是国际时尚圈中的人士,又长年居住海外,加上不是科班出身,却偏偏要自己创作这么一本书,把京剧的美讲给大家听。单单文字部分就已经很为难作者了,还要亲自手绘出一幅幅可爱的卡通图像,迎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

  这本书难得之处就是没有那么多专业的词汇枯燥资料,多了很多感性色彩,还有作者可爱的口吻,比如苏三所戴的刑具锁链,她觉得要是做成手链,肯定能大卖,三句不离老本行。加上文章漫画式的穿插,是文章读起来轻松愉悦。看完了我才知道原来京剧也叫皮黄,原来最开始女人是不能上台演出甚至不能看戏,原来最初所有的旦角都是男扮女装,原来京剧不仅仅只有一个梅兰芳,原来京剧可以这么美,服装要美,化妆要美,唱腔要美,念白要美,每一个动作都要美得无可挑剔!是我们这些俗人和伪文青错读了这千年孕育而出的文化,京剧本身就是大众文化,是我们生活节奏太快,选择太多,不愿静下心来欣赏京剧的美罢了。

  看完这本书,相信你会爱上京剧,成为一个戏迷的!

  如果你没有成为戏迷,那么走进戏院,来一场美的视听盛宴,让心灵告诉你答案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四):韵味悠长赏国粹

  很多人喜欢京剧,认为京剧可以陶冶雅趣。伴随着经典剧情喜怒哀乐尽在一举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中。就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来说,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饮酒赏花。但明皇于中途爽约,驾转西宫,贵妃顿生幽怨,借酒浇愁,不觉酩酊大醉,最后悻悻回宫。情节并不复杂,可就在这简单故事中,便将一个深宫贵妃的种种情态和从得意到失宠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京剧源远流长,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力量,它把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京剧舞台上,它对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五):大众艺术能否复归大众

  京剧的地位有些尴尬。在不谙此道的年轻人眼里,它跟其他传统戏曲一样远隔着时光,与这快节奏的社会格格不入。懂行的人又未必推崇它,因为传统观念里昆曲才是“雅部”,京剧是人人能懂的“花部”,世家出身的俞振飞就爱昆曲远甚京剧。原是大众的艺术,却渐渐式微,梅若蘅的《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来得正是时候

  热爱手绘,又身处时尚圈多年,梅若蘅直观呈现京剧之美的能力自然不在话下精致的妆容发型、华服美衣、身段动作,舞台上的美,时至今日仍令人神往。譬犹梅兰芳和孟小冬在《游龙戏凤》中的装扮美得让人忘却其中颠鸾倒凤,绝代风华,一时无双。

  梅若蘅提到:“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观众可能对某出戏的剧情很熟悉了,却还是百看不厌,看的是名家饰演的角色,得其精妙之趣,远不止赏其外在之美。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没有固定审美标准,苦工之外是个人创造,虽可从理论考据,更多的是艺术家自带的神韵。

  譬如,贵族出身的言菊朋,选择了看似繁华寂寞的梨园路,“雅致极诣知音难觅”,生生唱活了为公瑾吊丧的孔明;侠肝义胆的尚小云慷慨解囊扶持后辈,无怪乎他饰演的王昭君在女儿妩媚之外,多出几许须眉豪情;器宇不凡、诲人不倦的萧长华,能将丑角演得幽默而不低俗,也是极难能可贵。天赋异禀固然好,如谭门七代的薪火相传,或是不用扩音器、真身肉嗓响遏行云的老艺术家们,教人倾羡不已。但别忘了,京剧本就是大众的艺术,个人魅力一样的会表演增色:倒仓(变声)时恢复不佳的程砚秋另辟蹊径,开创了虚虚实实的程派。非科班出身的欧阳中石先生,以满腹诗书作底,也唱得别有一番滋味

  其实,京剧之美还有一部分是得自观者的内心。小小戏台、有限道具,是桌是榻,是舟是马,全凭观众想象;几场戏、几句念白,是一夜飞度还是度秒如年,全凭观众领悟;至于声音抑扬、形容举止,多少演员的即兴发挥,更是见仁见智了。倘只因吐字缓慢性急,真是错估其中的信息量了。

  年轻一代接触京剧的机会或许真的越来越少了,除了公园里票友们的自娱,京剧多以融合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远有京剧电影,后有与流行乐的结合,又有化身工艺品的脸谱,仅以此作为传统的载体,难免茕茕孑立。上世纪五十年代,黄裳先生曾将报刊专栏集结《旧戏新谈》一书,屡屡感慨京剧探索“新路”、再“创作”的不伦不类。如今呢,就连呼吁拥抱传统的新编戏曲,也往往由昆曲入手。雅不雅、俗不俗的京剧,又因其尴尬的地位处于被遗忘角落

  大众艺术能否复归大众,取决于大众有没有接纳它的意愿。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大众有知其然的审美能力只是基础,替我们增加了一个审美选项。而为了自己痴迷的京剧回绝奢侈品行业高薪工作的梅若蘅,则是现身说法:京剧果真有令人着迷的魅力呀!

  ——丁酉年读梅若蘅《京剧原来如此美丽》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六):国粹

  对国粹京剧不是很了解,粗略地翻书了解一下,做个简单的笔记

  【1】

  清朝乾隆年间规定文人钟情的“百戏之母”昆曲为“雅部”,其他戏曲都为“花部”,相比于雅部,花部的戏曲更通俗易懂,被百姓们喜欢。

  1790年徽班进京,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序幕,经过了五十年的衍变,京剧就此诞生

  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平阳会馆并称为京城的四大戏楼。

  无声黑白片京剧《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四郎探母》是中国第一部有声戏剧影片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已经被列入“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京剧有四大行当。

  生:男性角色。

  旦:女性角色。

  净:大花脸,有突出特征的男性角色。

  丑:小花脸,滑稽人物。

  花脸中:红脸代表忠勇正直,黑脸代表勇猛豪爽铁面无私,白脸代表奸诈狠毒,蓝脸代表桀骜自负,黄脸代表凶猛、沉着

  【3】

  京剧前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后三鼎甲:程门三杰 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小名旦:张君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七):珍惜遗产,切莫遗憾

  从1790年徽班进京到2010年京剧入选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220年间京剧由民间戏曲成为国粹乃至与西方歌剧等量齐观的Beijing Opera。

  但之于当下的社会大众,京剧正逐渐从流行走向小众,从耳熟能详变得遥远陌生,文化遗产丝毫没有发扬光大反而布满尘封。

  本书的作者常年工作于时尚行业,在光鲜潮流中尤其能够感受到京剧的没落,因此带着幼年与长辈一同听戏的美好记忆尝试探究京剧的无声不歌与无舞不美,希望在年轻一代中继续传承这份经典。

  本书是零起点的京剧入门,全面介绍了京剧的历史、角色、梳妆、服饰、名角、音韵、布景等基础知识,辅以手绘漫画,读起来轻松活泼。

  尽管只有寥寥几次看京剧的机会,但可以深切地感到京剧的魅力源自历史文化与市井生活的有机融合。而这恰恰是如今京剧小众化的重要因素,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的断层、新兴媒体的强势竞争,都使京剧处于劣势地位,成为了人们致敬历史文化的偶然一瞥。

  电影《梅兰芳》中有一段青年梅兰芳与师爷十三燕关于创新与守旧的对手戏,梅兰芳靠着对武家坡的表现创新和一缕麻的曲目创新迎来了自己的时代。作为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京剧面临的似乎不仅仅是保护、传承与复兴的问题,而是如何创新发展,使之能够再度成为美丽的时尚,在普通大众之中流行起来。在这一点上,话剧、音乐剧、相声都有可兹借鉴的成功经验。

  本书是让京剧流行起来的有益尝试,读过之后对京剧不再是感到新奇,更多了解到了其中的道道,更多体会到了过往历史中的时尚与流行。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读后感(八):戏曲迷的父亲想说的话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这本书用了八章三百多页的篇幅把京剧做了一个完整的概述,对我们广大戏曲爱好者或者想了解京剧又没有时间研读专业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从京剧的起源、角色的分类、化装的步骤、服装设计、以及对京剧界起到重大影响的重要演员、京剧音乐的调式、乐器的使用和京剧的舞美,分门别类做了娓娓道来式的描写。 这本书可以说是京剧的精简百科全书,更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用了大量的活泼的彩色插图和文字相互呼应,引人入胜,让抽象的想象画面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很直观的就联想到京戏里的舞台场景及人物形象。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当看到作者提到的唱段或者音乐时,完全可以用手机搜索出对应的唱段或音乐,边听边看作者的介绍,啊!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获得了戏曲知识。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这本书肯定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