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10篇

2019-10-16 23: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10篇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一本由张燕鹰/文 / 吴翊楠/图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一):中国有戏曲

  CCTV11频道是中国戏曲频道,一方面是宣扬我们的特色戏曲文化,一方面展示给众多热爱戏曲的戏友。戏曲最早起源原始歌舞,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印象最深的当属《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戏中的一颦一笑,一动一静,让人入情入境,曲罢是小楼的蝶衣还是霸王的虞姬,早已不可辩,入戏太深,无法自拔。沧海桑田之后,蝶衣想像虞姬一样,倒在不甘心的爱情里,是戏是真。

《霸王别姬》剧照

  很多喜欢相声的都认识个人,德云社四公子之一的张云雷。7岁认识郭德纲,9岁学习曲艺,11岁拜师后,擅长太平歌词、评戏等传统唱段,以唱为主,被称为少年太平歌词老艺术家。网上风评,张云雷成功年轻人酒吧带到了相声社, 让他们爱上相声,爱上戏曲。《探清水河》之后,我也成了喜欢这个小调的其中之一,戏曲需要传承和推广年轻人要把责任担起来。

  京剧辉煌开始,是我们在很多古装戏里都看到的“徽班进京”,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昆区、棒子等,内容大约来源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民间故事等。取材广泛,因戏而狂。 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绘制了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工笔重彩,真实细腻神情生动,展示了不同戏曲人物不同的“行头”,戏曲人物会意。

  除了京剧,还有宋杂剧(代表《眼药酸》),元曲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徽剧《惊魂记》、豫剧《花木兰》、川剧《白蛇传》、黄梅戏《牛郎织女》等。戏曲文化需要专业的学习,所有的门派、戏剧都是经历了历史洗涤精华产物

  中国戏曲史上有一个大功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酷爱戏曲,在梨园培育人才,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子弟也是从这得来的。

  戏曲的普及相对于其他的文化来说,弱一点,很多年轻的人都对戏曲不是很了解,60后的父母可以在劳动的闲余轻声的哼唱,不能让中国的国粹在我们手中消亡,了解必要基础知识,喜欢的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 张燕鹰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 出版的这套《这就是戏曲》作为一个戏曲启蒙书籍,任何年龄段的戏曲扫盲,戏曲,是值得你骄傲的艺术。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二):韵味悠长赏国粹

  很多人喜欢京剧,认为京剧可以陶冶雅趣。伴随着经典剧情喜怒哀乐尽在一举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一句唱腔中。就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代表作贵妃醉酒》来说,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相约,在百花亭饮酒赏花。但明皇于中途爽约,驾转西宫,贵妃顿生幽怨,借酒浇愁,不觉酩酊大醉,最后悻悻回宫。情节并不复杂,可就在这简单的故事中,便将一个深宫贵妃的种种情态和从得意失宠心理变化表现淋漓尽致

  京剧源远流长,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力量,它把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京剧舞台上,它对传承中国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面向对京剧一无所知的读者介绍京剧之美的一本书。书中图文并茂讲述了京剧的历史、渊源类别造型等各种艺术,拉近了普罗大众与京剧的距离。它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图文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完全不懂京剧的人也可以趣味盎然地读下去。作者在书中将京剧为什么美?哪里美?怎样美?如何去欣赏它的美等问题娓娓道来,将他对京剧的热爱与发现传递给大家,带领我们重回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几百多幅精美漫画新颖有趣,将京剧人物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这就是中国戏曲》有三大特点

  娱乐性

  书中从现代审美角度欣赏京剧,不仅是“好看”与“好听”,更“好玩”。演员的扮相、化妆等这些很严谨事儿,被作者别出心裁诠释出来,使读者与京剧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保证了读者在读书时容易产生美感和娱乐的目的

  教育

  京剧大多数情节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题材,饱含着强烈伦理道德观念,忠奸善恶爱憎分明歌颂真善美批判丑恶,让观众在看戏时,潜移默化接受教育信息。而书中介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在生活中也是德艺双馨,他们或正直积极生平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了京剧以外的典故,通过看书得到了更多的熏陶

  群众

  京剧感染了许多中外观众使之成为戏迷或票友,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地位,京剧艺术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逐步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领略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热爱京剧的大众群体们既爱看、爱听,而且还爱唱、爱演。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下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欣赏一曲慢悠悠的京剧。《这就是中国戏曲》极好的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年轻感性轻松易读的文字风格+超萌高颜值的手绘全彩京剧造型,会让年轻人产生浓厚兴趣,带领年轻人发现京剧的美,发现传统文化的美。

  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京剧,不仅是中华子孙足以自豪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精神内涵运用不同于西方戏剧文化的特有创造手段,传达着极具中国特色的道德伦理与是非善恶,贡献给世界戏剧一份特色鲜明、魅力独具、极富创造性与民族性的人类戏剧文明成果。《这就是中国戏曲》为当下年轻人诠释了京剧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包含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是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的指南书籍。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可以说,小时候起就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与其说那会儿能看懂戏,倒不如说,是最乐意趁着看戏的机会点儿小吃——就像鲁迅在小说《社戏》里所说的,“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但对戏曲的兴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除去在看戏的时候对好吃的格外感兴趣,也确实“看”了一些戏。但这“看”字是要用引号引起来的。因为不大懂戏,所以只能是看热闹——看武打的戏最投入,看“咿咿呀呀”唱的戏最没有耐心。而且因为是孩子缘故,可以挤在戏台一角看戏,所以最盼望那些武打的戏中,拿马鞭子的那些人最好是记性不好,以便自己可以捡到那漂亮的马鞭子——双中的人物乘马,系马时通常是把马鞭子往戏台子角落里一抛就行。但自己却总也捡不到马鞭子——后来才知道,人家那可不是把马鞭子给扔了,剧团专人回收呢!

  家乡流行的戏曲,大致在本地的上党梆子和豫剧。这两个都是梆子戏,似乎是有相通之处的。山西有四大梆子之说,也就是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也就是晋剧)、南路梆子(也就是蒲剧)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和晋城两个市。后来对戏曲懂得比较多了,才知道,上党梆子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嫡亲的“姐妹”剧种。

  但直到今天,所谓的喜欢听戏,多限于看有字幕的那一种;假如没有了字幕,唱的是什么词,多半就听不大懂了,也就只等于是凑个热闹罢了。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活泼,颇为粗狂,可谓声声入耳相比之下,这几年在太原工作,却始终听不惯晋剧——唱腔确实不同,大约是抒情的较多,感觉不如上党梆子干净利落

  有了这些对于戏剧的一些粗浅知识,对于张燕鹰和吴翊楠两位合作的《这就是中国戏曲》绘本也就格外感到亲切。这个绘本的第一册,主要是从戏曲发展史以及戏曲的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为出发点,来讲解关于戏曲的一些基本知识。比较有特色的是,绘本中同时配上了二维码,嵌入了经典唱段的音频,在“看”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听”的需要;引外,绘本中还辅以画脸谱设计服饰等延伸活动,有助于戏曲“小白”更多地了解戏曲、亲近戏曲。

  绘本中主要介绍的是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评剧、川剧等剧种,可惜没有上党梆子。不过在上党梆子形成过程中,其中也有昆曲的成分——昆曲的魅力由此可见。但不管哪一种戏曲,要想唱好了,都得付出辛勤汗水,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之说一点儿也不夸张。

  大约是因为杨家将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山西的缘故吧,上党梆子中杨家将的戏特别多,比如《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五世请缨》等。《三关排宴》曾经作家赵树理协助整理,还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自己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个戏。关于《三关排宴》,是可以和京剧的《四郎探母》一起来看和毕业的。同样都是说杨四郎,上党梆子中充满了大义凛然,佘太君去三关就是为了带回“逆子”,而杨四郎最后果然也是以自刎结束;京剧的《四郎探母》却更显温情一些。

  《这就是中国戏曲》一本只有40页左右,却内容极其丰富,可谓是看了又看、百看不厌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四):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看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红白黄绿蓝,还世界许多颜色。对于中国古老的戏曲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已不甚了了。在现如今娱乐多样化的信息时代,戏曲艺术被大多数人束之高阁。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文化,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戏曲就是中华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当下这个对戏曲艺术来说是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门艺术?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

  犹小时候陪家里的老人家看戏时常听说这么一句话: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小时候的我每次陪我家爷爷看戏时,我都是那个看热闹的人。直到前些日子老爸看《墙头记》这部戏曲时才发现,原来在我印象里咿咿呀呀的戏曲也有着别样的魅力。它可以生动有趣的表现一切,演员的唱腔优美,人物的服装,扮相也都十分的生动。可戏曲艺术的现状却略显尴尬,不仅远离了市场更远离了观众。

  戏曲艺术的传承,应该从孩子们开始,然而我们该通过何种途径引导孩子们欣赏戏曲艺术,了解戏曲文化呢?张燕鹰、吴翊楠两位创作的绘本《这就是中国戏曲》就为此做出了努力尝试。在这套绘本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有关戏曲的知识,诸如各种剧种的起源、发展过程、戏曲的服饰、道具、各类名家等。

  在这套绘本里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通俗有趣、生动易懂,戏曲类知识的介绍配上风格各异彩绘图画真的是如在画中游。中国戏曲包含了文学、音乐、历史、舞蹈武术杂技、文化等多种因素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在这套绘本里先介绍了戏曲的发展史,起于先秦。形成于两宋,成熟与宋元,繁盛于明清。而到清代各地流派开始彻底繁荣,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各个剧种的繁荣更是代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和影响。而在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则标志着京剧的的形成。

  各地方戏曲也与同期兴盛,昆曲被誉为“百戏之母”现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有《牡丹亭》《桃花扇》《白蛇传》《长生殿》等。当然作为地道河南人,豫剧的经典曲目诸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铡美案》等我也能来两句。我个人最惊叹剧目莫过于川剧,川剧的变脸艺术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

  生旦净末丑,口眼身手步。戏曲里的职业行当与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读罢这本书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突然想起电影《霸王别姬》里的一句话:功名富贵尽空花,玉带乌纱回头了千秋事业离合悲欢幻梦佳人才子转眼消百岁光阴。中国戏曲文化具有悠远的历史,我们应该传承发扬这门艺术,更应该通过传承让戏曲重返舞台。

  《这就是中国戏曲》绘本里的故事精彩有趣,人物栩栩如生。戏曲艺术承载了我们的文化、艺术、历史和传统内涵,而在当代我们更加应该了解、接受戏曲艺术,同时也应该在这个时代为戏曲走向更大的舞台做出自己的贡献。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五):从校园里从学生中觅“生旦净末丑”的知音——《这就是中国戏曲》

  从校园里从学生中觅“生旦净末丑”的知音——《这就是中国戏曲》

  《这就是中国戏曲》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是中国戏曲的启蒙绘本。中国戏曲作为非物质遗产,是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魅力独特在历史长河中暂放夺目的光彩。作为一个河南人谁不知道河南卫视有一档收视率极高的栏目《梨园春》,作为一个河南人谁都会张口就来一句《花木兰》选段里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郑州的中小学也一直在进行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一直在给孩子普及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掀开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能觅得更多的知音,发掘更多的戏曲人才!

  《这就是中国戏曲》这一套绘本共计9册,这是一套从智商、情商、美商都在线的中国戏曲启蒙绘本。这套绘本从戏曲发展史,戏曲行当、服饰、道具、名家等戏曲知识为出发点,告诉孩子什么是中国戏曲。其余八本撷取中国经典戏曲故事里的精华,绘声绘色地展示了戏曲故事的形式之美与内在精髓。不仅用精美的手绘图展现戏曲的外在美,同时配以二维码,嵌入经典唱段的音频,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内在美,再辅以画脸谱、设计服饰等延伸活动,全面激发孩子对戏曲的兴趣,从而了解戏曲,亲近戏曲,更好地领略传统艺术的瑰丽与神秘。

  还记得小时候,秋收农忙结束颗粒归仓后,各村各社都开始了唱大戏,那是小孩子最欢乐的时候,可以在搭好的简易舞台上跑来跑去,这个时候也是辛苦了一年的农人们最幸福的时刻,摇头摆尾地唱着“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提到戏曲,立马各式各样的角色脸谱在脑海里一个个跑出来。脸谱的由来您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来,来,来,《这就是中国戏曲》来给您普及。周代的傩(nuo)是用来驱鬼的宗教乐舞,是脸谱的鼻祖是戏曲的活化石。唐宋是戏曲的形成期,元代则是戏曲的成熟期,明清时期是戏曲最繁荣的时期。清代,地方戏曲开始兴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方戏曲像雨后春笋似的发展起来如:百戏之母的昆曲、婉转悲断肠的越剧、高调唱中原的豫剧、京剧、评剧、黄梅戏和还有最令观众惊讶的川剧变脸。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这些精妙绝伦的舞台戏曲,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悠闲地坐在那里欣赏戏曲,据说:皇宫里的皇帝皇后们看戏的排场很大而且是非常讲究的,普通老百姓是享受不到。前不久,故宫养心殿的砖雕透风里发现了两张纸,这两张纸赫然是大年三十用来点戏的戏曲节目单!除了这份节目单,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套《戏出画册》,这是为了让皇家观众能在观看动态演出之余,还能欣赏到静态的程式之美。另外,从乾隆皇帝开始又多了“安殿本”:“安殿本”是清朝专门给帝后在观看演出时用的戏曲说明手册,里面书写了每出戏的唱词、念白等内容。据说慈禧太后看戏时,总是一边看着台上的演出,一边拿着剧本对唱词。不过现在的孩子们就有福了虽然享受不到皇帝皇后看戏时的排场,但化学工业出版社刚刚推出这一套《中国戏曲启蒙绘本》,包括一本戏曲小百科绘本《这就是中国戏曲》和八本经典戏曲故事绘本,发挥的就是《戏出画册》和“安殿本”的功能。而且可以扫码欣赏经典选段音视频,边看书边感受来自大师的声腔之韵,领略大师的非凡表演之功。随书赠送赠送脸谱涂色、服饰设计游戏操作页,可以边读边玩,也可以让孩子阅读之后画脸谱、玩涂色,激发想象力。同时,还有戏曲专家为您绘声绘色地讲解如何欣赏一出好戏,来让我们做一个高素质的戏迷吧!

  《这就是中国戏曲》读后感(六):不要让戏曲渐渐消逝,其实它的魅力令你无法想象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杭天琪的一曲《唱脸谱》将中国戏曲里面的经典扮相都鲜明的唱出来了。

  说起中国戏曲,我们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国粹——京剧,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戏曲却不仅仅只有京剧这一曲种,如果论起我国民族戏曲、地区戏曲来,估计得有近四百多种戏曲吧,那么多戏曲种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十来种,其中包括有中国五大戏曲之称的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还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日益发展,这些代表着地方、民族、中国文化的戏曲却在日渐消退中,眼下00后、10后听戏曲、学戏曲的几乎为零了,有许多地方搭戏台唱戏,观戏的人已是寥寥无几,静静观戏的只有几位年长之人。如今中国戏曲的兴衰正如歌曲《赤伶》中唱的那样: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离合,无关我;扇开合,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凭谁说,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时代在进步,人们喜欢的东西也在改变; 但是中国的文化却不能丢,为了能让下一代重新捡起中国戏曲这块瑰宝,悦读名品家出品了一册中国戏曲启蒙绘本——《这就是戏曲》,整本书以复古风彩绘的形式,从戏曲的发展史、戏曲的种类、戏曲的服饰讲究以及各曲种的名家唱段入手,讲述了戏曲的起源以及各类地方戏曲的发展史(戏曲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繁荣期),演员戏服的各种考究与讲究,多种经典曲种的名家唱段。角色在表演当中的形体表现,开门关门、上楼、行船、骑马、摸黑;以及“四功五法”的表演技巧。再搭配音频唱段的欣赏与手绘手作的互动,让孩子可以最直面的去接触、去学习、去感受戏曲的声、形、美。

  翻开《这就是中国戏曲》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色彩缤纷、斑斓夺目的戏剧行头——头饰、服饰。头饰类(帽子):银胎大太监帽、将巾、九龙冠、真翠贴金箔皇帽、员外巾、武生巾、驸马套、白绒球七星额子、皇帽、白珠蝴蝶凤冠、薛礼盔、硬罗帽、圆翅纱帽、相巾、萧何巾、中军盔、龙套巾、白珠硬罗帽、银胎白色绒球硬鸭尾巾;服饰类:女改良靠,素褶子,十团龙老生蟒、花褶子、男靠、夏布断俗。看着这一件件有点眼熟却又并不熟知的戏曲行头的时候,戏曲存在的那种神秘感,瞬间击发了读者的求知探索欲。

  行头,就是古代人们对戏曲服装的一种特殊称谓,现代人会称它们会戏服。每个固定的角色都有一身属于他们的“行头”,演员上台唱曲的时候,“行头”可以旧、可以破一点,但却是绝对不能穿错的。武将有男武将女武将,但是他们的行头却有很大的不同。在清代戏曲作家李斗著作的那本扬州百科全书《扬州画舫录》中就记载着这么一段关于戏曲行头的论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可见,行头在戏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戏曲,其实离我的生活还是比较近的,因为我的老爸就是一位浙江戏迷,因为地域的关系他喜欢的自然是浙江的越剧与金华的婺剧,他最爱的以及最常欣赏的曲目就有著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和《问紫娟》,熟悉了这些剧目以后,渐渐的原本对戏曲一点兴趣都没有的我,也渐渐爱上了它们。如果您给您的孩子们看一看这本《这就是中国戏曲》,我认为您的孩子也喜欢上中国戏曲的,它的魅力就等着您和您的孩子们去挖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