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读后感100字
《人生如逆旅》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如逆旅》精选点评:
●心中有味,花草树木皆是文章。举目可见的恬淡风雅、闲情逸致,皆在此处。汪老的境界,值得一品再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清淡,却有风味
●大家。恬淡风雅、闲情逸致,到最后一章“人生看得几清明”才略看懂。
●写吃写景草草掠过,写人写事收益不浅!就是重复的太多,以后再也不占99元10本书的便宜了……
●2019-111。文章是好的,就是不同出版社出版汪曾祺的散文总有大把的重复,那些写吃的文章少说已经看了三遍。另外书里的画最好标上名字。
●恬淡平和兼有古风,汪老随遇而安的心态甚好。只可惜,这部集子的编辑不够用心,重复的地方反复出现,配图也配得莫名其妙,给减了分。
●闲话细絮,津津有味,此生遇到的人事回忆,可读性很高。
●个人比较喜欢西南联大部分,其实就是公子哥的吃喝玩乐集子
●“静思往事,如在心底”~齐白石
●《人间有味》和《人间草木》我很喜欢的两本书,都收录在里面了。汪老的书真的是用“宁静致远”来形容不为过。敏锐的洞察力,文笔极其细腻,读其文可观其人,汪老必是随遇而安的人。
《人生如逆旅》读后感(一):..
不讲虚空的道理,不用高深莫测的话术,于人间草木、饭食果蔬中寻得生活趣味,读其文字,像是与亲友围炉夜话般恬淡轻松、温暖可亲。 汪先生总是说自己没有经历过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写不出强烈而富有戏剧化的文字,无法创造壮烈的英雄人物,只是一个平常人而已。但一个师从沈从文,认识金岳霖、闻一多、老舍等让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求学于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前无来者后无再继的西南联大,后又经历文革清洗的人的一生,与平常二字是不怎么相干的。 从纷纭坛上堪过,才知此心是何境。汪老的气质品格,自一场场人生浮沉,宠辱得失中修习而来,从见相即相到所见非相,才得来如此风雅淡然。后辈如我们,若想取得如斯境界,还是需得老老实实接受一些人事磋磨,细细体味众生苦乐,否则学得淡与静便与“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和“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淡与静大相径庭了。
《人生如逆旅》读后感(二):文人浪漫应如是
本来就比较少看散文,更别说如此集中看一位作家的散文集。当时买这本书纯粹冲着书名去的,想想倒也挺贴合作者经历。
书里大概就是用几个关键词,诸如美食、游记、景物、人物这样,串起了汪曾祺人生中不同阶段写的散文。
说是很被感动,倒也不会。但是看着汪曾祺的游记,会忍不住,想去他说的地方看看。一些去过的地方,竟然有趣了不少。不过也有部分枯燥,文人看山水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到一处,就考究一处当地的诗人写了什么,那就诗句写的最好,那个人的书法最不错,当地有哪些遗迹哪个朝代建设的,想必要是游玩时候真遇到这种朋友,一拳可能要过去了。
对粗糙的人来说,这本书也能让我一下子“细心”起来,会因为书中提到的一些植物,认真看看身边的花草,也挺好的。
比较有兴趣的,还是联大的部分。至今看了不少联大的回忆录,可能那段时光,虽说动荡不安,但是人心却是安的,一代代联大的学子成为了国际大师,国家顶梁柱之后,依旧会怀念那个为理想而求索的日子。
很容易地,让我想到一个电影画面,在暴雨之下,联大的学生在铁皮屋中上课,任老师声音多大,终究盖不过雨点的声音,后来老师索性放弃,大家就在那儿默默看着这场雨。
看汪曾祺的联大岁月,就很应此景。明明是一段国破山河碎的日子,但是在穷苦中依旧透着一份淡然,这可能就是在逆旅中应有之态吧。
《人生如逆旅》读后感(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本《人生如逆旅》和作家出版社的《人间草木》所收录的文章有重叠之处。
在我看来,大概散文不像小说一般,拥有唯一的名字,只要有人取个主题,就可以把相关的散文集成一个系列,策划出一部书籍,颇似换汤不换药,炒冷饭的错觉。如若我买了两本外表不一样的书籍,但里面的内容却无多大的差异,我便会流露失落之情。但另一方面来讲,文字是好的,所以才会被反复出版。我们读汪曾祺,就要读出其中的乐观与生活之趣。 《人生如逆旅》这本书的文章被分为了四大部分。其中汪老花了大篇幅讲述食物,因此被一部分人形容是《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版。这是因为他写出了食物的精髓,让人光看着文字,口水就在嘴巴里分泌出来。 他写故乡的野菜。现在的人大概是很少吃野菜了。在那个生活动荡、物质匮乏的年代,野菜也是一种美味。 野菜虽野,但好吃。没有吃过野菜的人,是无法体验其中的味道的。我一边看着汪老的文字,一边陷入自己的回忆。我印象最深的是马齿苋,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在门口那一片破水泥而出的土缝里,可以看见马齿苋的存在。马齿苋是绿叶红茎,煮过之后味酸,也可以过水煮熟后晒干,以备下次食用。以前不喜欢,而后渐渐喜欢上那股味道。 他写葛根。我不知道他说的葛根和我记忆里的葛根是不是一样的。他写的葛根是可做药材、入药的。以前在老家,家里土地里种的是做葛粉,而在菜园里吃到的,是可直接撕开表层那一层皮,看到里面白白的果肉的葛,脆爽清甜。 他写江苏高邮地区的代表食物十二红、写萝卜丝汤、写高邮鸭蛋、写河豚、写内蒙的羊把子、写北京的豆汁儿、烤肉,如此这些,就像在你面前煮菜一样,可不把人馋的流口水。 汪老有这般性情,其平等的家庭氛围自然是让他受益良多。他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亲生母亲虽然亡故,但后妈对他十分喜爱。爱与温情的环境,让汪老即使是在动乱中,也能随遇而安,在苦难中寻出点乐子。 他讲恩师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凭借自己笔耕不辍的毅力与坚持,再加上文学天赋,取得成就并不难。难得的是沈从文先生对学生的爱才之心。汪在散文中这样提及,他帮助学生发表文章,还自己亲手寄出作品,当时战乱条件下,寄出的邮费不知有多少。 他讲西南联大的茶馆。除了老舍的茶馆、孔乙己的茶馆,西南联大的茶馆也值得留下历史的痕迹。西南联大的茶馆可不止是茶馆,还是读书人平时的好去处。他们可以在里面完成书籍阅读、考试、论文的写作,现如今我们惊讶而觉得不可思议的存在,在那个时代只是一个正常的印记。当然,除了当时西南联大开放自由的学风,汪老还明确指出当时茶馆成为学生去处的原因:学校自习位置不够。或许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图书馆或是书吧的存在,忘记了在艰难时期,连人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位置多而舒适的图书馆是奢侈的存在。 书中还放入了很多汪老的画作作为插图,也算是此书的一个惊艳点。
汪老是可爱的汪老,他乐此不疲的笑对生活、热爱生活。希望这样的情绪也可以感染更多的读者,并以新的方式传递下去。
the end
《人生如逆旅》读后感(四):人生天地间,目之所及,皆大美无言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人太多,只能席地而坐,没一会就被管理员“请”开了位置,买回来这本书,最近才细细的品了起来。中国写散文的作家很多,自己也是才开始看起散文。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举目可见的小小悲观,皆在此处”。也许是自己的经历尚浅,浮现在我眼里的是昏黄灯光下,母亲纳着鞋底,看着小孩的慈爱眼神。这可能是奶奶带给我的最初的温暖回忆吧。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不同于老舍先生也不同于丰子恺先生。虽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也是有一种淡在里面,但是更体现的是因为自己对生活的疏离,世外人的态度而体现的淡,而汪曾祺先生的更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观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两位作家师从不一样的老师而有的差异。
第一部分写的是人在此处,心寄故人。写了自己的家,亲人,师友。很多都会写到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但是这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老师,沈从文。沈从文是他的老师,也是对他写作影响很深刻的一个人,轻松的家庭环境,加上这样的老师,很容易会造就这样的写作风格。“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人用这样的话形容过沈从文。他和学生最长强调的是讲在写之后,写作要贴着人物,才会有思想,笔不会散,读者才有共鸣。他训练学生从片段开始写起,主张先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他把学生写的好的稿件寄到报社,多年以来,寄出去的邮费都占了厚厚一笔。他不注重吃穿,生活节俭,常常大笑,像一个孩子。沈从文的文章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的精神。汪曾祺形容他“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里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的畅快大笑”。这样的老师,想必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吧。
第二部分,食物。直抵人心的是这一番人间味浓。汪曾祺的食物描写会让你觉得身临其境,垂涎三尺,可能是他本身就会做菜的缘故,对食物的描写有不自主的熟悉感和亲近感,由各地不同的食物他引出了一个思考。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之前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写到很多食物。食物和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食物也会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我们都是通过食物传统情感,熟悉的食物味道,会让你想起当时的心情,传递的不止是情感还有回忆。就像美国的中餐馆,他让人想起熟悉的食物,更多恐怕还是想起家乡的人和雪吧。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花,最美不过人间风物。可惜自己是个老“粗”,很多花都不认识,只能边看边查,着实耽误了些功夫。查了才得知很多花原本就是身边常见的,只是不知道花名。印象比较深的是秋葵花,可是是之前自己总是落款秋葵,更有着偏爱吧,秋葵花有极淡的黄色,旁边长着秋葵,风致楚楚,自甘寂寞,却也别出心裁。美景在眼中,更在于各人心里的理解。就像写到沙漠绿洲,不一定是碧绿,也可能只是人居住的地方,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第四部分,景。更多的是描写山的景致。人生天地间,目之所及,皆大美无言。描写山的场景里,最多笔墨写的是泰山。“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鲁颂》有言。伟大的东西不是谁都可以写的,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泰山神是一位女神。古时常有“四方以进香来揭元君者,辄号泣如赤子久离父母膝下者”。一方面当时是指我们不管活得多久,在深层心理中都封藏着不止一代人对母亲的记忆,母亲意味着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艰难辛苦,受尽委屈,最需要的也是母亲的抚慰。另一方面,当时社会,群众情感背后隐藏的是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当然了,名山不只是被欣赏,只是为了促进旅游和消费。如何提高名山的文化层次,如何透过名山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这才是旅游当局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文化才能兴邦。
最后一部分,是人生看得几清明。写这本书的时候,汪曾祺先生也有七十了,七十古来稀的学者,作为一个回顾和整理写下了这本书。回忆里深刻的有在昆明求学的几年,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右派,幽默感和生活。这本书里随处可感受到的,便是随遇而安和生活。人世间很多事,想一想,很有意思,把这样想一想都觉得扑哧一笑的事记下来,就挺幽默的。汪曾祺先生应该是个很幽默的人,心存善意,常在微笑中,艰难困苦环境也不丧失生活的乐趣,这才是最深的幽默感吧。“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生活关心,对人关心,对生活和人持欣赏的态度。这是我通过这本散文,学到的一点皮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