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聊怪咖》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术馆里聊怪咖》是一本由[日] 山田五郎 / 古山淳子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空脊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一):怪咖”就是感别人不感,敢别人不敢
有趣的一本书。
1.在我们看来,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和新古典的艺术家实在是功力扎实,作品拿出来那都是威震四方的。可是,新古典的大boss安格尔也会被当时的权威诟病。安格尔起初创作拿破仑肖像时受到击,“后背”系列的裸女也差评不断。不过安格尔挺过来了,终于成了大佬,可他又去打击德拉克罗瓦,哈哈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二):美术馆里聊怪咖
看这本书的时候适逢参加了一个读书打卡的活动,每天看不同的画家,书里面的介绍挺风趣幽默,但是要想打卡输出还是有点不够,所以在看这本书的基础上还查阅了很多资料。每天打卡花了很多心思,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学习到不少东西,发现书里面很多东西可能为了幽默效果会有点偏颇,但总体来说很激发人的兴趣。
又幽默的语言和不一样的角度介绍以前一直高高在上的画家,让人能够近距离了解他们。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三):终于可以鱼块地读艺术史了
虽然是从事艺术行业,伪科班出身的我可谓是躲过了“艺术史”的一劫。学艺术的都知道艺术史是很枯燥的,可又是必修课,除了罗列什么大师画了什么画、什么时代什么运动……基本就是专供打哈欠的课程和书籍。
这本书用对话的形式八卦出各种“大湿”的生平和masterpiece,也算是艺术史中的一股清流了。相比起小顾聊艺术一类,更加具备日本风的kuso味(大雾)。无论是科班还是业余爱好者读都应该不错。字体也相当亲民了,我妈读着都没压力!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四):我会读第二遍
一本拿起来不想放下的书,因为意犹未尽;一本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书,因为暂停丝毫不影响阅读的连续感;一本读完了还想继续读的书,因为舍不得它结束,只好再读一遍。
我是在kindle上翻完这本书的,所以里面的配图都是黑白的,如果是实体书彩色画配图,想必阅读快感会更加浓烈。书里恰到好处的配图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水到渠成之感,而一问一答的模式也增加了阅读的轻松感和幽默感。
好了,我要去复习这本书了。忘了说一句,这本书简直是如厕便秘患者的最佳拍档。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五):一本非常激发兴趣的书
对西方绘画史的最初兴趣,是从逛完伦敦国家美术馆开始的。展馆有超级多宗教画,我看的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要话这些,也不知道画的都是谁。看得最喜欢的还是印象画派的作品。后来又碰到了这本书,首先是被书的形式吸引了。与乏味的历史课本不同的是,作者的叙述更像是吐槽吧。化身为美术馆馆长,带着我们一起看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有代入感。真心觉得这个作者好勇敢的,直言不讳得点出众多巨匠的奇葩之处。批判思维满分!这些独到的观点,大大增强了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能这样有趣地学到这么多绘画知识,再去看更多的画,我已经超级满足啦~ 强烈推荐小白看!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六):艺术是相通的但要以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没有两颗半的星给我打(纠结
说是一本风趣的书一点都不为过最适合我这种小白看了以后可以和别人装装自己也是美术发烧友
很大的不满其实是对于作者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总是有意无意的去引导观众(此书是讲座的整理)或者是读者,让他人以作者对这些艺术家的[变态]来去定义自己心目中的[变态]
在外行看来艺术家总是奇奇怪怪的,因为他们的奇奇怪怪所以能创造出如此好的作品与成就。但不知那些外人看来如此[怪癖]的东西,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是那么正常。而他们也就是做了自己而已,把自己的内心以画画或者建筑作为一个载体所呈现出来。他们一直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的。
所以在整本书里参杂的主观的言辞是很不喜欢的,在翻查笔记的时候再次看到作者说德加的雕塑《盆浴》是犯罪时心里莫名的来火。
总之每个人都每个人的哈姆雷特,把客观的[艺术]展现出来让读者去定义自己的艺术家不好吗。
:我还是很期待第二季的。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七):变态画家
文艺复兴的大师们研究出了透视法(线性/焦点透视)和明暗法(色彩/空气透视,近距离物体是鲜明清晰的棕色,远距离的是灰淡的青色),达芬奇提升到理论高度,拉斐尔完善实践。蒙娜丽莎是明暗法的高阶增强:明暗渐进法,晕涂法,蒙…至少涂了20层
巴洛克:葡萄牙语Barroco“不圆的珍珠”,最初带贬义,缺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平衡性的作品。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主制,巴洛克美术即夸张、繁复,戏剧性到爆。
印象派追求在明亮的外光下作画,捕捉瞬息万变的光的效果。利用未调和的颜色反射出的光在人们视觉中的产生的“视觉混合”,同CMYK四色印刷。
秃顶老头在埃德加·德加200副舞女系列必不可少,愈发凸显少女们的纯洁,增强了色情意味。添加秃顶老头,也是现在AV里常用的一种传统手法。让观者产生心理不适,越能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秃老头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使用。舞女系列还有室内光、无特特色匿名性、后背、瞬间动态、凌乱的衣衫、整理鞋带、调整肩带。vs安格尔静止的pose和露脸后背。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八):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美术馆,博物馆里的作品都是艺术,无论你看得懂或者看不懂,那就是艺术,而且是价格不菲的艺术。普通人如果喜欢大概只能买点复制品,放在家里面欣赏欣赏就算了。要学会欣赏这些美术馆里的作品,绝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陶冶的出来的。经常会在美术馆里看到,一些作品的名字叫做无题或者untitled,也不知道是作者用意太深,还是压根儿就不愿意取名字。大一点的博物馆里收藏的作品又十分之多,有时候逛一天都逛不完,一个作品面前有时候连两分钟都站不满,拍照留念的不少,最后能记住的实在是寥寥无几。
绘画艺术,需要很高深的艺术修养才能有深刻的领悟,但是大师们却的的确确生活在烟火气十足的人间。如果单纯看作品,分析绘画手法,光线阴影,绝非易事,走神打瞌睡的大有人在;但是八卦作者的轶闻野史,大家的好奇心还是满满的。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那些绘画大师的故事有时比他们的作品更令人兴致勃勃,热血沸腾。大师们瞬间从庙堂走进江湖,让更多的人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感兴趣起来。作为消遣亦可,作为谈资亦可, 美术的历史可以不是干巴巴的黑白文字,也可以是色彩斑斓的八卦江湖。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九):都有些嗜好
花了3个图书馆站立日,也就是午饭后在图书馆二层书架峡谷中,站着读书的1-2小时,读完了这本有趣的约300页的书。
古典主义艺术=拉斐尔。《雅典学院》里藏着文艺复兴三杰。巴洛克,本意是不圆的珍珠,不圆说明叛逆出古典对称美(椭圆比圆更美),珍珠说明奢华、富贵、权势。例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的贝尼尼椭圆广场。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法,戏剧性强。例如,捧果篮男孩,被蜥蜴咬的男孩。明暗对比度增到很强,就产生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例如,圣马太蒙召。伦勃朗,鲁本斯都娶了富二代女人,因此事业顺风顺水。
19世纪西方的一流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长寿的安格尔坐镇该学院,被德拉克洛瓦视为老害。安格尔年少得志,获得罗马大奖,去意大利学习,但喜好画姿态僵硬的人物,广受当时专业评论抨击。他对后背痴迷,大宫女的后背太长了。
浪漫主义的特征是内容现代,憧憬异国,感情色彩强烈。自恋帅哥库尔贝,《绝望的男人》,《叼烟斗的男人》。颜料调和会变暗淡,为了画出明亮的光感,莫奈发明了色彩分割法,直接用挤出来的颜料作画。他喜欢画某个东西的光影变化,画了200多幅睡莲。德加画作中的秃顶老头效应。
《美术馆里聊怪咖》读后感(十):趣味阅读
发现这本书是个意外。
之前已经陆陆续续看了两本讲名画的书籍,但看的云里雾里,历史不是我感兴趣的学科,艺术更是长期被我这样的理工科脑甩在世外。
如果不是因为看到自己的思考欠缺,不会想到去通过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生,或者类似的东西。
怪咖这类的字眼总是能马上吸引到我的视线。
看简介,发现罗列出来的人物都是之前阅读有一些认知的艺术家,所以就买了下来。
当当网1天到货,江浙沪值得考虑哟~~~(给当当网打个广告
包装完好,撕开密封膜,书本身的质量非常让我满意。
排版字距配图都很舒服,书的背脊装订不是用粘胶,而是用缝线,翻阅起来流畅而且不会翘起来。
在如此扎实的物质基础上,翻看此书已经有50%的愉悦度了。
既然是聊怪咖,自然要娓娓道来都怪在哪里。
书里一上来就提到所称为的“变态”并非一般意义上人们以为的“变态”,而是一种普通人没有注意到的艺术家古怪性格。
全书罗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印象派这四个时期典型代表的古怪性格。
由于这些艺术家太有名,阅读时真的让人有种震撼的感觉,同时也觉得他们对艺术家的形容很好玩。
这本书我认为很适合我们这样对艺术及历史不堪了解的人趣味阅读一下。
相比大部头的严肃,这本书的内容以聊天形式打开艺术家及各流派的故事和特点,用幽默诙谐让我们记住每个时期艺术的特色。
当然,要是正儿八经的学习艺术史,这是本类似《故事会》的级别的书啦。
但我们需要这样的书去让大家关注和对艺术有兴趣。
从这个角度说,这本书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