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物语读后感摘抄
《故宫物语》是一本由[日] 野岛刚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物语》精选点评:
●信息量不大但视角很微妙有趣啊。。。。
●对于一个没有去过台北故宫的我来说,是可以给到5星的,豆瓣上打分这么低,可能都是神仙吧。
●这本书内容结构不错,有讲文物也有讲历史,还有些作者个人的想法。读下去很容易。 只是作者个人想法部分,有些不太认同。跳过就好。
●日本人写的什么东西?
●今年感觉尤甚的是:外国人写中国历史,反而更通透简明
●译文纪实里相当弱的一本,挑了一些故宫文物写点采访小故事。内容太少了也太浅了
●这个作家真的是纪实系列里很尴尬的一个...内容都是好内容,但是写出来怎么就这么无聊呢...
●拼拼凑凑,还有好多错误
●"也许因为日本是温和的岛国性格"简直是一派胡言!
●一般般
《故宫物语》读后感(一):当粗俗成为浅显 历史
纪实系列较弱的一本,由台北故宫37件展品简介、故宫故事与人物访谈组成,平淡如导游词,如若非要说能读的话,仅第一部分值得略看。 文物之于历史是可以窥见端倪的线索,比如最近颇有争议的在日展出的颜真卿真迹,无论是安史之乱还是如今在日展出的不同声音都是时代的剖面。 又如富春山居图的两卷,台北与北京故宫的两部分见证了两党纷争。
《故宫物语》读后感(二):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是因为清代的灭亡;故宫文物从北京迁移到上海、南京是因为日军侵略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故官文物开始从南京迁移到四川,这是因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已逼近南京;故官文物跨海到台湾,是因为蒋介石输掉国共内战。北京和台北的两个故官,延续着两岸的分离。 台湾方面,只要有风险,举办海外展览时一定会确认是否已有担保免扣押的法律,以此为是否借展该国的基准。 台湾在意“免扣押”这件事,是因为担心北京方面会主张“这是中国的东西,应该还给大陆”所产生的诉讼。即使诉讼没输,系争文物很可能被假处分而禁止移动到台湾,文物就会流落在借展国;如果诉讼输了,很可能北京就会取回,不是没有风险。
《故宫物语》读后感(三):关于台北故宫的故事
有了微信读书之后,似乎读书速度快了很多。本书围绕台北故宫通过故宫文物、故宫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专访历任院长等,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故宫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也是一个政治符号。
书里介绍台北故宫的南院建设,是之前从来没有涉及到的信息,感觉蛮新鲜的。台湾民进党和国民党围绕故宫的标志进行一系列交锋,包括修正“组织条例”等等,虽然民进党败北,但从实际层面上看,消弱了普通民众对故宫符号的认知。
侯孝贤拍摄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体现“技艺,是人类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在B站里找到观看,还不错,大师的构图、用镜、光线、色彩非常用心。抛除政治立场和用意,单就这部纪录片还是了解台北故宫的很好素材。
《故宫物语》读后感(四):另眼看故宫
今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灯光秀,喜欢的人说是创新,批判的人觉得是因为和台北故宫叫板。故宫做网红是不是好事说法不一,但是如果因此有更多人对故宫、故宫里的宝贝、故宫的历史有兴趣,那就是一件好事。
写故宫的书很多,中国人多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入手,从日本人的视角看是第一次,今天两个故宫的存在,恰恰是中日关系导致的。号称清高的人总愿意将文化艺术和政治分开,可是书中说得不错,文化和政治原本就是相关的。故宫原本就是政治的产物,举个例子,与故宫关系最深的三个皇帝有宋徽宗、乾隆和溥仪。
台北故宫也是政治的产物:“故宫诞生于一九二五年,六年后的一九三一年,日军侵略东北,北京文物迁移到南京,一九三二年才在南京稳定下来,五年后的一九三七年发生第二次上海事变,文物又向西迁移疏散。中日战争结束时是一九四五年,四年后的一九四九年,部分文物渡海到台湾。”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造成了现在两个故宫的存在。
可是不管什么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艺术品始终都是中华文化,去台北故宫一定要看看书中的36件文物。
《故宫物语》读后感(五):日本人果然很了解中国
这是一篇读后感。
1、日本学者对故宫的了解,让人诧异。钦佩日本人研究中华文化的毅力和决心,作者也承认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不知道这算不算来源之一。对两岸故宫珍品文物的如数家珍,颇显实力。
2、毛公鼎、祭侄文稿、寒食帖、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快雪时晴贴、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一些承载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珍品文物,才真正称得上是镇馆之宝,翠玉白菜这样的会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看书之前,我就有点不明白,看完之后,和作者的想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翠玉白菜是珍品,但属于工艺品领域,巧夺天工算,但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任,恐怕难以担当。
3、台北故宫的院长们,在民进党执政期间的杜正胜、林曼丽期间,开始讲究所谓的多元,尤其是杜正胜,其本质无外乎“去中国化”,可是,故宫本来就是传承自中华文明的相对单一的博物馆,所谓的多元,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和大英博物馆一样建成多元博物馆?台湾可以和英国几百年全球殖民,雄霸全球,搜罗文物相比较吗?所以,虽然不关心所谓的台湾政治,但民进党这种狭隘的格局观,还是难成大气候。
4、现在知道南京博物院为什么可以成为院了,这在全国也没几个,原来故宫文物南迁时,尚有2千多箱,10万件文件在南京,为了这2千箱文物,甚至造成了两院的对立和口角,南京博物院的层次又上了一个台阶,看来,南京博物院一定要经常去,里面的精品文物确实也很多。
5、看完本书,才知道,四川乐山还有个战时故宫博物馆,基本由民间人士筹措资金,一个日本人,都知道,都不远万里去采访,可是,在国内,知道的人很少,甚至在四川乐山旅游的纪念册上,也都只有乐山大佛,没有这个战时博物馆,不知道这个原因,有没有当年的战时博物馆,都是国民政府所为这一层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