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红楼1》读后感锦集
《大观红楼1》是一本由欧丽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5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观红楼1》读后感(一):【专访】欧丽娟:《红楼梦》和《金瓶梅》里人性不同 却同样真实
作者:董子琪
《大观红楼1》读后感(二):读也读书会 红楼梦阅读小组
《大观红楼1》读后感(三):大家观红楼
最早在哪里听到这课程已经不记得了,应该是早于网易公开课。 总体感觉是西式的解读,有独到之处,有干货。 一点时间的感慨,采访里只提到白先勇蒋勋,真的是代沟,百家讲坛周汝昌刘心武引发的热潮应该比后来的这一波动静大的多吧? 一点感慨,看了一点白先勇蒋勋的,看不下去,预测一下,下一代的红楼梦解读可能的形态:解释庞大家族里各种亲戚关系各种称谓。算是斯文扫地?[捂脸]
批驳也没什么意思,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红楼梦,你读出造反,我读出虚空。都是各人自己的投射。
《大观红楼1》读后感(四):不要以我们的时代观念去评价古人的思维与情感
作者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要以我们的时代观念去评价古人的思维与情感。这点在所有古代文学的研究中都是很重要的,值得借鉴。因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反对并一定是我们的反对,他们的喜好也未必与我们的喜好重合。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观念都是属于那个独特的时代的,而非为了与我们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也实在没必要成为现在价值观的古代印证。所以很赞同欧丽娟学者对于曹雪芹写书的初衷,,并非为了反对封建礼教,而是表达一个贵族子孙对于家族衰落的失忆与悔恨,对记忆中美与才兼备的女子的无限怀念。
不过作者过多引用支持自己观点的中外学者的论断,实在是没必要了。读者是会思考的,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大观红楼1》读后感(五):提供一个视角读红楼
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基本是在路上读完的。作者对《红楼梦》的解读不同于蒋勋一类文人式的闲扯,而是具备了学者的方法和视野,是明显经过学术训练的作品。对红楼梦一书思想观念的剖析和对人物(如林黛玉)的评价与主流观点不同。
此书细究文本,对中西方理论有大量引用,读来挺有启发,比如论述阅读的原则,比如论述贵族特性包衣非低等,比如论述神话涵义等等。
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缺点是有些啰嗦。另外,个别地方强词夺理以辞害意了,比如论述红楼梦一书无涉政治时给出的“证据”,比如论述曹雪芹潜意识的女性歧视时,以事实呈现作为了曹雪芹的意识(不过这一节写得很精彩)。
作者认为,我们阅读红楼梦,应该追求“不笑,不哭,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的境界。无我,慈悲,智慧。共勉吧。
《大观红楼1》读后感(六):陆陆续续一年才看完第一本,总结一下吧
大观红楼系列第一本,65万字,满满的干货,其实看了前面就忘了后面的。 坚守文本,提出观点,旁征博引,论证观点。 第一章,讲述了读者和作者隔阂,阅读是有门槛低,所以阅读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网络上不乏故意抹黑欧老师的人,不过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低于门槛,而又不愿意承认与自己那点道听途说的知识冲突的观点吧。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满洲贵族八旗制度,包衣的社会地位,提炼出了贵族精神内核。 第三章,给《红楼》定调,驳斥了反复强调红楼是反对封建阶级的作品的论调(中国大陆尤为严重),指出红楼就是作者对所处贵族阶层没落的追忆与所做的挽歌。 第四章,讲脂砚斋不是个人,是创作批评的集体。 第五章,女娲补天神话对于红楼的意义。 第六章,谶的种类与区分。 第七章,点明红楼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并非对其推崇备至。 第八章,红楼的爱情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见了一个才艺,就人不人鬼不鬼了,哪里还算得上是佳人?
第九章,区分了僧道的度脱对象,方式的区别,讲了宝玉的三次启蒙经历。
《大观红楼1》读后感(七):重新看见
小可对欧丽娟老师早已是仰慕已久,自研究生时代就开始跟欧老师的课程;香港读书期间也搜罗能找到的台版书籍膜拜学习;现居北京期间有幸两次参加欧老师的讲座,一睹芳容荣获签名幸得合照实在是三生有幸。
小可大概是第一时间买到这套书的前两册,奈何尘事纠葛不能及早猝读,现也只是读完第一卷,勉强撰写短评一份,以作记录。
第一卷为综论卷,半数篇幅(章一至章四)是在探讨阅读红楼梦的方法及心态,因此才有了腰封出“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一语,剩余五章也是在探讨红楼梦的独特性,从神话、谶、爱情、度脱等角度展开。这本书中不仅是对红楼梦本身的点评,也是作者对当下现世人生的体悟,更何况“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著书者如此,评书者如此,读书者更是如此。
红楼梦的评点家或研究者可谓不计其数,弥漫成浩荡“红学”,其中小可略读过一点的有胡适、鲁迅、俞平伯、周汝昌等人的评点,每人有其时代特征或是独特的关注内容;然而在当下时代再来读红楼梦时,所需要的思想见的有着新的要求,方法学上的更新可能需要融入更多西方视角,比如西方心理学的引入、西方文学评论的引入等等。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研究能够引人瞩目,除了细心的考究外,更重要的是西方分析方法的使用。
家族命运是红楼梦作者描述的主要内容,也是本书中讨论的重点。然而可能真的是时代不同导致的思想差异,现代社会的大家族已是相当稀少,这一部分对小可的触动并不多。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然而富贵也不过三代,家族兴盛衰亡也宛如个人的生老病死一般不可逆转,哪怕像林如海这样的佳子弟也只让林家多繁华一世而已,宝玉哪怕学了些仕途经济也很难扶大厦于将倾。我们大概都会赞叹老树开花、枯木逢春又焕新芽这种生命的重生,然而生命的轮回不可逆转,终要走向衰亡,所以宝玉或者曹雪芹真的需要那么悲痛吗?在小可看来,与其祈求枯木逢春,不如另辟疆土,大树的树荫之下很难再成长出大树,在新的领域落地生根,重新开始新的生命,可能会焕发出生命应有的活力~
在本书中触动较多的是书中对爱情观和人生观(度脱)的阐释,尚未完成,下次补齐。
《大观红楼1》读后感(八):欧丽娟用她的人格选择了薛宝钗
欧丽娟想做古老的有教养的,遵守规范,提升自我的精神贵族,所以她选择了薛宝钗。可能台湾太多喜欢林黛玉的小家碧玉让她产生了逆反心,也可能她热衷于成人的游走,而反对青春少年少女。当然林黛玉贾宝玉等人不是不懂成人人情世故的人,而是有点不关我事随他去享受生活更重要的少年心理。不知道歌颂青春的白先勇先生怎么看欧丽娟老师。写小说的和学院派是不一样的,学院派治学工整重考证曹雪芹本意,善用文论。王国维也用过叔本华。
但小说家重情,尤其是白先生更重情。可能叙述不符合学院派的要求,但那是从个人心灵与红楼的契合出发的。爱与情在白的书里是根植的,也是红楼里强调的。情在传统眼里是鄙薄的,是淫欲的,可红楼反而创造了一个谈情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终走向蛛丝,走向白茫茫大地,但终究是值得曹雪芹留下血泪的过去。曹雪芹有没有反礼教?可能不是那么反,可能还有点中国文化传统的娇嗔与自傲。礼教即使不吃人,在鲁迅之前的确那是美好的东西,即使是红楼梦在缅怀曹家,贾家优雅的贵族精神,但抛开红楼梦,当代人如果是欧丽娟的处世态度,我会很讨厌她。欧在灌输礼教信仰,以人情世故为傲的言辞应该审慎待之。 很多人说欧颠覆了传统,可能是颠覆了运动时期的红学,那一套现在只存在教科书上,和没深入读红楼人的观点里。其实欧引用了不少大陆红学观点。大陆虽然不堪但没有那么不堪。反封建论如果说是革命话语的强加,那欧的精神贵族论其实不过只是脂砚斋附体了。大陆不是谁都会被所谓的政治立场裹挟的,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很容易能看出中国红学界的反封建论的东西,然后微微一笑轻松跳过。但台湾是个很怪异的地方,反政治却常把政治立场当作批判的掉书袋。重原道这一点谁都没有否认,重拾曹雪芹本意一直都是很多人追求的。但是,大陆强调的恰恰是欧一部分论点为了她自己追求的人格和处世之道而说不定已经偏离了曹雪芹的原道。如果真的用哲学理论来看红楼,倒是佛教的了悟论,儒家的圣王理想更贴切。当然用精神分析法也是十分妙的。
欧人物论有点概念的故意偷换,尤其是涉及她偏好的宝钗,袭人,王熙凤,王夫人,贾政一类人物。她说的一点,林黛玉不可怜,比她可怜的人多的是。她的地位在贾府自然是尊贵的,但是,地位尊贵的就一定比生存环境差的史湘云开心吗。在欧看来林是一个生活优渥的小姐纯粹是令人反感的顾影自怜。可自有她不同的痛苦嘛。红楼梦不是追星,什么粉呀,黑呀,少说点吧。
《大观红楼1》读后感(九):贴个以前听欧老师课的短评上来
还没听完,已经发现欧老师的整套红楼课程,一条重要线索就是花样式黑黛玉,而且还是手段高超的高端黑。
首先,欧老师一次次有意无意地向学生强调“林黛玉绝对不是寄人篱下的孤女,而是贾府中受尽万千宠爱的宠儿,地位等同于宝玉”。并分别找出贾母疼爱黛玉,贾政、元春欣赏黛玉的证据。这一招釜底抽薪很厉害。试想,抛离了这个人物背景,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该有多矫情!
其次,欧老师按照大观园中各位小姐的住处格局延伸至人物性格,所以秋爽斋的舒朗开阔与探春的大气相得益彰,而对应地,潇湘馆的“两明一暗”正好印证了主人林黛玉内心的阴暗和格局的狭窄。潇湘馆内林黛玉的书籍主要是抒情类的为主,同样让欧老师认为此人视野狭窄,远不及宝钗开阔。进而解读出林黛玉总是局限于个人的狭小世界,毫无疑问,行事必须是偏激的。
再次,欧老师紧扣文本,细致地找出林黛玉与宝玉闹矛盾时“摔帘子”“啐一口”等行为。肯定这些行为都是极端粗鲁,缺乏教养的。同时,她统计出,整部书的主要人物中,有这些行为的主人一级中,行为这么缺乏教养的除了黛玉,就一个王熙凤;仆人一级中,只有一个晴雯。而欧老师认为,相对于王熙凤,更有文化的林黛玉伤起人来更加地“杀人不见血”。
然后,欧老师抓住黛玉打趣惜春画大观园要两年和刘姥姥“母蝗虫”两点,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长篇大论,细致地分析了林黛玉内心“深深的恶意”,以及她在以得到快感为目的而随意侵犯伤害他人的恶毒行为背后,其实是深深深深的自卑。这一段分析非常精彩,讲一个恶女的内心分析地淋漓尽致。
接着,欧老师进一步分析黛玉的形象并不是一直这么不堪,而是在四十二回以后有所成长。为什么成长了呢?欧老师认为是受宝钗的影响,是在宝钗这位完美女性春风化雨的影响下,后来,黛玉成长成了第二个宝钗。按此逻辑,黛玉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是宝钗的陪衬。
最后,欧老师将黑黛玉的锅除了甩给曹公自己的描写,也甩给脂砚斋。手头上没有脂砚斋点评本,还真不知道脂砚斋是不是真的“对袭人和宝钗是极力地赞美。对黛玉是尽力地宽容”。
综上,虽然欧老师刻意忽视人物的年龄、遭遇、具体的语境,这一番解读,有弗洛伊德等大家理论的加持,有独特的解读角度,有紧扣文本深入分析,还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物,真是极好的。只是曹公居然将这么一个女性角色当做女主,还让男主爱上,三观被毁成这样,会不会气地去找她聊聊人生呢?
《大观红楼1》读后感(十):写过论文的人,才能体会《大观红楼》的不易
写过论文的人,才能体会《大观红楼》的不易
《大观红楼》是关于《红楼梦》的一本学术探讨书,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师欧丽娟所写。为什么说写过论文的人才能体会到该书完成的不易,且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作者,欧丽娟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除“大观红楼”系列之外,代表作还包括《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李商隐诗歌》《诗论红楼梦》《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唐诗的多维视野》《唐诗新思路》等,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
这些成绩的获得,侧面反映了欧丽娟老师在红楼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本书在文学界的一个地位。
初识本书是在喜马拉雅上,是作为自己闲来无事时的耳朵消遣,听着听着,觉得作者为听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欧老师对《红楼梦》的解读,颠覆了很多世俗的、约定成俗的看法,比如欧老师认为林黛玉并不可怜,反而在贾府是很尊贵的;薛宝钗是曹雪芹认为的真正的大家闺秀;贾宝玉并不反对封建主义,相反,他是封建主义的忠实维护者。
对此,我们可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看法,比如白先勇的《细说红楼》、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他们更多的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写下的是读后感,内容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认为”,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欧丽娟老师是中国文学研究出身,有着非常系统、专业的文学研究训练,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十分规范,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十分理性,读去也更像一篇学术论文,而且该论文还不枯燥、乏味。
书中援引了大量的详实的考证,引用的资料贯穿中西,从文学到哲学再到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大观红楼》旁征博引,字字珠玑。援引一位读者的评论:“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欧老师从作品的主旨、脂砚斋批语的价值、神话的破译、谶语的运用、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批判、爱情观、贾宝玉的启蒙历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虽然结论方面有很多我并不认同,但是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学术研究者和文学评论者在进行研究中“言必有据”的学术品格。”
如果你写过论文,就会知道,五万字的论文需要翻看的书籍、查找的资料绝对不是垒一座小山就可以完成的。写过毕业论文的人都知道,你以为你的论文可以为“1”,但在导师眼里只是“0”;你以为你翻过了山头可以睥睨天下,却原来你只是在雾里看山;你以为你是在为胜利而狂欢,其实你那只是一阵乱吠!论文的写作就是一次次挑战你奔溃的底线!今年十一,我去看望一位即将毕业好友,以前的时候我总是羡慕他浓密而黑亮的头发,但当我在见时,头顶的白发根根竖立,看去让人心疼。
而欧老师写成的《大观红楼》总共有四册五本,中间论证的援引更是数不胜数!欧老师不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讲述自己对《红楼梦》的感受,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论述,充分尊重原著,代入切实具体的时代、家族背景,以贵族世家、道德礼法作为背景,去解读《红楼梦》,更加注重作者本身的思想、经历谱系,而不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对作品进行评论。
所以,和本书观点带来的震撼相比,更让我动容的是欧老师对学术的严谨、刻苦。学术论文一般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好找,但要找到支持论点的论据和论证就需要查阅和积累大量的资料,这不仅是对毅力的考验,更是耐得住寂寞、不断探索的自律精神,它是一种日积月累下来的沉淀,也是一种平心静气的“工匠精神”。
我想这才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所在——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大量时间和心力的累积,只有积累充分,才能达到量的质变,带来最终的化蛹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