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读后感摘抄
《红楼梦魇》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魇》精选点评:
●原来还是有讲证据的人。
●到底是太零碎,除非是极其迷红学的,不然好像没什么读的意思。
●“人生三大恨: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话说,原来张爱玲也是个考据癖。
●比想象的写的学术化
●张爱玲对文本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敏感,论证琐碎,心证过多
●这是我读红学书的开始
●这本书其实并不好读,只是越来越少的人在读红楼梦,张爱玲这样的优秀读者再也找不到了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再次没怎么读下去,考据几个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的细小差异,有意思嘛?
●着重于通过版本探究写作过程,主观性较强
《红楼梦魇》读后感(一):用心写作的张爱玲
想说的是并未看过这本书,但张爱玲的其他小说读过许多。其中最喜欢《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虽然难以摆脱家族背景的影响,可也因为如此,使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的遗老遗少的生活;而她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许多时候,我们是通过别人领悟人生的。
《红楼梦魇》读后感(二):最爱的张爱书
张爱并不是那些考据学家,不会死死沉溺在史书里找对照,不会上纲上线。
她真是硬凭着自己的聪明,还有小说家同样的敏感,和对红楼的熟悉来完成了这本书,文采斐然却又踏实。当然,那是因为当中豪掷了十年的缘故。那些时光,在书中都能感觉到。
看多少遍,都不会倦,只会惊叹,世上真有聪明女子若此。
《红楼梦魇》读后感(三):张很有一套
早年研究红楼梦的时候,看过一大批红楼评书。如今新的、旧的观点掺杂在一起,已经分不清自己脑袋里的印象是来自哪位评家。独独只记得张评论尤二姐初进大观园,老太太命人掀起她裙子的情节。张说那是为了看她的脚。说尤二姐的小脚是缠得极好的。于是乎把红楼里许多女孩子的脚写了一通,很有些意思。
大约只有张爱玲这个爱穿绣花鞋、惯着奇装异服的人,才在女人的脚上特别留心吧。
《红楼梦魇》读后感(四):评论红楼梦魇
张爱玲无疑是个很有艺术敏感性的人,她写的这本评论红楼的书非常感性但是很有见地。通过对各个版本细微差别的比较来探寻作者创作红楼的思想历程及整个成书过程中作者的修改,应该是作家的职业让她选择了这个独特的视角吧
对各种版本不熟的我只是个红楼爱好者而已,看这本书颇有些吃力,序言中张说她看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内容和字眼会自动从书中跳出来,果然有才情的自是同我等凡人不同,境界啊~~对红楼有一定研究的不妨一看
《红楼梦魇》读后感(五):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
我承认,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我也承认,由于我的文学素养有限,导致我一度只喜欢一些女人尤其是小女人的文字。
譬如三毛张爱玲譬如毕淑敏迟子建,总结她们的共通点莫过于记忆力极强心极细狡黠得像个狐狸刚直得像贞德温柔得像波斯猫。这种女人流于市井还则罢了,恰恰这种人又好读书、好把玩文字,遇到一两个读书的人,总能赚个或悲或愤或愁或喜。
有人用屁股写作,有人用脑袋和心著书,还有一种个人,是玩命——留给后人都自然是满纸的心血。难怪王蒙同学说曹雪琴是gay,能写就那样细腻红润不油不腻细织密缝、用人物和场景来写诗、将人类所有形而上/形而下全部写入文字中的人,古今中外莫过于雪琴一人,我想曹公应该有一个水做的心吧。
可悲的是,当今社会,用屁股写作和用脚趾头读书的人,那是相当的多了。
嗯,说回来,女人,总是值得我们男人世世代代前赴后继地去研究,却从来没人能研究出个究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