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精选

2021-03-29 03:2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精选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是一本由许晖著作,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裸脊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精选点评:

  ●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的一本妙趣横生、而又制作精良的新书,以100个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词汇为主题,讲述这些词汇背后反映的中国古代风俗史,考证详尽,讲述生动,并且配有大量跟文字内容紧密相关、而又互为补充的中外名画作品,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

  ●牵强附会,文笔也不咋地

  ●语言是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诚然有取精去糟的自然规律,但是了解这些汉语词汇的原意也是更贴近先人智慧的一条路径。文风轻快朴素,还有契合有趣的配图,好懂,好读。

  ●我们的语言自数千年前传承下来,虽然整体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却在古时候呈现不同面貌。比如:“禁脔”原来专指皇帝的女婿?“孟婆汤”的“孟婆”原来是风神?而“跳槽”竟然是青楼用语?这些悄然变化的词汇里,藏着中国古代的风俗面貌。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里,用一百幅古画搭配一百个有着有趣渊源的词语,为我们搭建了一座小小的中国文化长廊。人物称呼、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官场江湖、饮食男女、博物万象。书中从这六个方面为读者一一呈现中国古人们的风俗文化。这本书有趣有料,虽然身为一本好读的文化科普书籍,但是内容也不乏引经据典,从各种古籍古画中发掘一个个让我们会心一笑的有趣故事和背景历史。 在陌生人居多的饭桌上怎么打开话匣子?在和心仪对象聊天的时候如何打破冷场?

  ●挺有意思

  ●“娓娓道来”的口吻总像是有意放低姿态给孩子在讲课,其实不必这么追求通俗化。内容足够精彩,选题不错,装帧印刷非常好。

  ●广西师大出版社标签的书,神一样的存在!但是有点看不下去,告诉我结果就好了,论证过程看着累!

  ●(诚品)内容还成,但配图着实不感兴趣。另外,有些典故重复,有时间可以翻一翻。

  ●大部分解释太牵强 大部分配图根本无关 作者许晖是谁?

  ●掌故丛谈,娓娓然,语言平易。有些推溯或一家之谈,可信可不信。图佳美,印刷好,大幅较多,取古籍或日本浮世绘。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一):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有意思的知识,读来受益匪浅。作者讲到了很多汉语词汇的来源,词性由褒至贬(或反之)的演变,对于喜好古文献的读者多有助益。

  但是,本书收录的文章让人感觉稍微有点分散,比如《月百姿》一书,出现两次,介绍两次;且文中结尾反复出现“令人浩叹”的感叹语,实在重复。

  另一点是,词源考证似乎不必过于笃定。有人考这个词出自哪里,而作者考出自更早的地方,但又怎能笃定今后不再有人找到更早的出处呢?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二):内容还行但文笔一般

  应该说,这100个词的追根溯源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每个词都经得起学术上的推敲,甚至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当然也可能是我没读懂),但毕竟也是引用了很多典籍,不从学术上探讨,仅做休闲的话,看一看还是挺好玩的。 不过作者的文笔着实有点差,千篇一律的用词看着太腻了。比如“为什么xxx代表某个意思呢?原来xxxxx”,几乎在每个词里都有这个句式,甚至有的还不止一遍,看到崩溃。 还有多到崩溃的是在说一个词古今意思变化特别大,今人已经不了解词的本义于是用成了另一个意思的时候,经常会“为之一叹”再加个感叹号。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怎么大家用这个词都用错了呢,没上过语文课吗,但是词语的演变就是这样,作为一个研究词语的人,作者对这种现象应该习以为常才对啊,哪至于时不时感叹一番,倒好像世风日下的样子。看着很不舒服。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三):古今词汇演变

  通过这本书真的了解到了很多汉语词汇,以及他的古今演变。作者考据也颇为用心。 1.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常称母亲的居处为萱堂,或者北堂。 称父亲为椿庭,为男性长辈祝寿,称对方为椿寿。 椿萱合称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堂上椿萱雪满头,是形容父母都老了,头发都白了。 2.公主名称的由来,原来,天子地位尊贵,下嫁自己的女儿时,不能亲自主婚,只能由同姓的诸侯主婚,诸侯国的国君爵位是公,公来主婚,故称公主 3.拙荆指妻子 4.良人单指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5.自贡 端木遗风,诚信经商的风气 6.小康生活的由来 古人对道路有详细的命名,这些命名以达为单位,五达叫康,指通往五方的大路,因为交通便利,道路两旁的百姓做生意方便 家里通常什么都有,于是这种生活就称作小康和大康,康是丰足安乐的意思。 六达叫庄,通往六方的道路,康庄大道即取五达和六达统一形容四通八达的道路。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读后感(四):从词语掌故看古代风俗

  时移世易。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风俗,有些遗留,有些消失,也有些发生了改变。

  假设现在遇到朋友,对方打招呼,说:“无它乎?”我们大概莫名其妙。“无它”也写作“无他”,现代汉语意为“没有别的”。可是,在古代汉语里,比如《说文解字》,常把“它”作为“蛇”的本字,从甲骨文里更可以看出蛇的形体。所以,在古代,“无它”即“无蛇”。“没有蛇吧?”,战战兢兢的问好,因为“上世居处草野,虫蛇为患,人恒苦之”,无它,希望不要遇到恶蛇,相当于后来“别来无恙”的用法。

  这段词语掌故出自《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这是一本有趣的小书。作者许晖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代风俗在什么方面留下最多痕迹呢?就在字词里。语言就是“活化石”啊,只要有心观察,一路走一路挑拣,寻章摘句、详加对比,就能依稀看见过去的风景。许晖长期研究通俗历史文化,另著有《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等作品。许晖的写作风格平易浅显,娓娓道来,很适合这类小品文的体裁。

  100个汉语词汇,分作礼仪·人际、衣食·住行、生死·鬼神、庙堂·江湖、男·女、博物这七大类。资料的来源繁杂,有《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学辞书,也有《礼记》、《汉书》等四书五经或历史典籍,还有诗词歌赋、笔记传说、野史稗闻或戏剧杂项,等等。作者不做专深精研,只以零星言谈、以轻侃淡语引人,有点“夜航船”式的闲情,书也做得佳美,裸脊,可卧床,随翻随读,时而发些“啊啊,是这样吗”的喟叹。

  原来,“千金”本来是比喻男孩子;“在下”竟然是裹脚布;“愁眉”是女子美丽的眉妆;“秀眉”是形容老年男性的长眉;“屋漏”不是说屋子漏雨,“西北隅谓之屋漏”,因此对于杜甫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有了另一番解释;现在人们换工作爱说“跳槽”,这词儿本意其实是用在妓女和恩客之间的,好吧,有些时候,工作大概也像卖身;“画地为牢”原来是形容刑律宽松的,在民风淳朴的时候,画地为狱、刻木为吏,皋陶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

  这样的小考据,向来是中国文人擅长的游戏。追溯前昔,如颜注郑笺,或志异小说,或段成式、洪容斋式的随笔,或金圣叹、袁枚式的随话,乃至民国喻血轮、张爱玲或如“补白大王”郑逸梅的隙语,大抵都可归入一类。我藏着一套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问吧”系列,共十六本,谈及“露马脚”、“公主”等名词由来,与本书有很多重合,或也有差异,比如许晖说“楷模”这两棵树都是存在的,而《问吧5》记载“模树”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歌颂周公的。这类逸闻有些感觉像段子,古人的记载也很随意,可信可不信,谈资而已。

  本书一大优点,在于插画。插画与文稿关系不算紧密,也就图个闲趣。每文配一图,大幅甚至跨页,印刷清晰美观,予人以观赏的愉悦。很多采自中国古代印刷品或绘画,让我惊讶的是,日本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麿、歌川国芳、葛饰北斋等都有多幅画作收录。浮世绘是人间世的百科全书,隔海一衣,他们的画里也有钟馗燕青,也有闺阁女儿,也有胜日寻芳,也有骊歌送别,就像旅日作家李长声曾说的:“有人来日本寻觅唐朝遗风,那就喝清酒吧。”这样一想,多少时日就过了,真是恍然啊。

  每个词语都连接着古老的、被遗忘的记忆,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奇怪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变化呢?许晖没有挖掘根源,只是参诸杂学,梳理线索,将现象呈现。每个具体词汇固然有各自的路径,归根结底,无非就是悄然的演化。汉语的本质是一种遗民的语言,同时也是移民的语言,在时间上,在空间上,语言在人群里流荡,既保存传统的残骸,也经受新潮的冲击,如同所有的文化和所有的风俗,风从四面来,相互交汇,也吹向远方,吹向各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