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拼布娃娃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拼布娃娃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30 02:2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拼布娃娃经典读后感有感

  《拼布娃娃》是一本由[英] 丹尼尔·科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拼布娃娃》读后感(一):总的来说达到及格线了,但想要成为经典之作还是差了点儿火候。

  我一直以为芬利是幕后大boss,但看到最后他居然不是,就还挺让我黑人问号的。本来在看的过程中我一度想打4.8分,但是结尾让我萎了,还是4.2分吧。作者的优点是想出来的受害者被害方式很新颖,悬疑程度也不错。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逻辑稍显混乱,支线不像支线,主线又不像主线。被害方式固然新颖,但是就不能解个迷吗,简要的说说都是怎么杀的拼布娃娃中的那些被害人,或者说一下为什么密室空间状态下,受害人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到最后也没说最后一个拼布娃娃受害者的尸体在哪里。剖析人物的心理不深刻,主角的爱情线也不了了之。结尾看似是开放形式,但在我看来跟编不下去直接烂尾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的来说这本悬疑小说只能说是及格了,想要成为经典之作还是差了点儿火候。

  《拼布娃娃》读后感(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连环杀人案是欧美侦探小说中的进阶版。嫌犯需要更加精巧的布局,更加烧脑的设计,有着更加隐秘的动机,而警察需要更加缜密的逻辑,找到案件间的联系。当然倒计时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读者,警察是在和时间赛跑。

  这本书真的很适合拍成电影,很多场景都很有画面感,比如,市长和记者的死亡方式,绝对让人一读难忘。

  各个角色也都很有意思,这本书里没有一个是完美人设。主角有暴力倾向,偏执有时候会情绪失控,而且还是个花心大箩卜;他的前妻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择手段,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女二酗酒并且破坏别人的家庭... 这些不完美反而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真实。

  只是这个故事终结于“浮士德杀手”,让我觉得本来全速行进的跑车,忽然换挡到了一辆老旧二手车。不禁要对自己发出一声“嗯?”哪里出问题了吗?

  《拼布娃娃》读后感(三):杀戮能否作为正义的声张?

  看完后觉得确实算得上精彩,整本书着重并非作案的手法,而是对凶手和动力的一个追寻。所以前面看着还是略显平淡,当是寻常的手法残忍的犯罪来看,到提出“身边有人向凶手透露”开始首次觉得有趣了起来。

  最后当凶手以及一个超越凶手的复杂身份清晰后反而让人更停不下来,想去探求原因和心理。

  司法无法解决的恶,既成的犯罪,无法挽回的局面。法外的惩恶扬善我一直抱着复杂的情感。这里凶手倒无疑是单纯的享受杀戮的恶人,但在特殊情况下列出名单的沃尔夫又算是什么呢?

  固执到疯狂的正义,抗争不过的邪恶,歇斯底里的绝望,在那样的情况下,挣扎着向恶魔交换算得上恶事吗?

  我不知道,虽然思绪万千却无法深究,因为自己站不稳立场。

  最后他是正义还是恶魔,我说不出。英雄的形象也模糊晃动着。

  我能确定的,大概就是他仍然是一匹狼。W-O-L-F。

  (还有一个小问题,在解密沃尔夫的剧情中,是沃尔夫向凶手透露目标人物的行踪?可是之后在沃尔夫的角度似乎列出名单是出于当时的愤怒和绝望,之后是真心地在补救?是我哪一部分理解有误还是有什么没注意到的)

  《拼布娃娃》读后感(四):吓到你才不是悬疑小说的目的

  伦敦警方在一间旧公寓发现一具赤裸的尸体,尸体的两条腿一黑一白,两个臂膀一男一女,竟然是由六个不同的人身体部分拼成……“拼布娃娃杀手”的名号不胫而走。

  毫无疑问,即使是在白纸黑字的描述上,“它”也足够惊悚吓人。

  但是,很抱歉,吓到你不是他的唯一目的。

  这具诡异而神秘的拼布娃娃尸体是警探沃尔夫破案的开始,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凶手还将命案现场的照片连同一张字条寄给了警探沃尔夫的前妻,电视台外景记者安德烈娅。字条上写了六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标了日期:这六个人将是凶手制作下一个拼布娃娃的材料。

  第一个是伦敦市长,第六个是沃尔夫警探。中间四个人,还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住在哪里。而此时距离市长的死亡时间只剩不到二十四小时。安德烈娅为了当上主播,同意将照片和名单交给电视台,将凶手的计划公之于众……

  《拼布娃娃》读后感(五):凝视深渊,成为恶龙

  【有剧透】一具尸体,6个受害者,如同一个拼布娃。与此同时,媒体还公布了一份新的即将被杀害的人员名单,一共也是6个人。第6个被点名的是“拼布娃娃”案的负责人wolf,而在媒体公布这条消息的是wolf的前妻安德烈娅。

  6个受害者是谁?又为什么会遭到杀害?即将被判死刑的6个人又都在哪里?为什么成为目标?不光是警察,大众也受媒体影响,倍加关注。随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离真相越来越近,若干年前的浮士德连环杀人案也被挖了出来,它们又有什么关系?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凝视深渊过久,深渊也将回以凝视。在黑暗中审视人性,注定会被黑暗吞噬。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你愿意为了一时的欲望与魔鬼签订协议吗?

  正义是一把悬着的秤,它总处在微妙地平衡,把握它的并不能是秤的任何一方。正义有权处决非正义吗,正义可以自行裁夺吗。绝对的正义与愤怒,也会在某天化作黑暗与邪恶。”

  这部小说有太多对灵魂、人性、伦理、道德的拷问。在死亡的面前,媒体伦理道德的丧尸,民众冷漠的嘴脸,都深深值得思考。

  但从推理悬疑小说角度来看,推理完全谈不上,当美剧剧本看吧。太多的bug交代不太清楚,杀人的原因略显牵强,杀人的手法更是玄妙诡异。两条线路就将汇聚的时候,最大的杀手竟然是第三条线中横空出世的另一人(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类推理结果,在无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用最简单懒惰的方法填坑),而配合他的竟然是最应该正义化身的男主一号,但最扯的却是,他俩是在精神病院里凑到一起的!(这是多鄙视美国警察的智商,精神病人出院后也能继续当警察!)

  最后“披着羊皮的狼”倒是颇为点题。

  《拼布娃娃》读后感(六):要把它拍成一部悬疑剧,男主该选法鲨还是一美?

  一边看书,一边在脑子里投射3D全息影像,应该是很多像我一样脑内剧场丰富的读者会做的事。当然前提是,书得好看、有意思,人物够饱满,情节够好玩。这样才好撑起剧集。

  《拼布娃娃》作为一本相当成功的悬疑小说,剧情很勾人,看到第三章已经大有不看完不罢休的气势。节奏非常轻快,全程调动读者情绪,每一章节会巧妙地留下悬念,让你一定想读下一章,写作手法可谓娴熟老道,不过据说是本处女作。

  在看第一章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开始了影视化进程,一具尸体,四肢、躯干、头颅来自不同的受害人,画面阴森诡异,“拼布娃娃杀手”的称号不胫而走,凶手又下战书,一份带有六个人名字和日期的名单,预告下一个“拼布娃娃”的制作材料,第一个是伦敦市长,第六个人是本书主角沃尔夫警探。伦敦警方要查明六个被害人的身份,并找到新的名单上的人,避免他们被害。

  破解谜题的过程,凶手却总是抢占先机,被保护人接连遇害,媒体无孔不入地追踪案件,引爆眼球,公众甚至为名单上的受害者会何时死亡开启博彩……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中,所有群演奉献出了绝佳群戏,所有大群体都是阴暗面的设定让主角很难发挥演技,毕竟复杂的反派常常抢走主角光环。不过在这部戏里,我毫不担心,主角形象的丰满立体是人物塑造的一大亮点。我准备以好莱坞阵容为它拍一部现象级大型奇幻史诗悬疑剧,这些角色都该让谁来演呢?

  巴克斯特:强悍的女警,沃尔夫极其信任的好友,曾被沃尔夫前妻误会二人有暧昧

  选角:盖尔·加朵

  《拼布娃娃》读后感(七):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非黑即白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非黑即白 整本书看下来之后,给我映像最深刻的是那句“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非黑即白”。这句话,也极其符合整本小说剧情的发展,每一件事,细细想来,都是如此,表面上呈现的和它本质的并不能划等号。 《拼布娃娃》是我读的第一本长篇悬疑小说。还是外国的,在打开书之前就有记不清人名儿的疑虑,刚看第一章的时候果然,来回看人物,但到后面进入状态便好了许多。 沃尔夫,从一出场,我便感觉到他是一个关键人物,我想,他会是一个了不起的警探,会陷入危机,会被凶手威胁,会被上司打压,不让他参与破案……想了那么多,没想到他亦是魔鬼。直到读到第十章,心里便小心翼翼有了个助长沃尔夫是魔鬼的想法。“一旦发生什么,他会变得更强大,更有决断力,更无情,就像那个拼布娃娃杀手:同样高效,同样无情,像个定时炸弹,带有自毁倾向。目前还没有人注意到他身上微妙的改变,但到时候他们总会发现的。”这么几句,反复推敲了几遍。看悬疑,乐趣莫过于此了,抓住某个细节,开始反复推敲。 在此之前,我怀疑是那个法医乔,前面有一个地方描述过嫌疑人是个关头,个高,乔出场是特别说到乔是个光头。我怀疑过巴克斯特,她一直都是标准的警探形象,没有一点儿出矩的举动,就越发想着这可能是个神秘人物。我甚至怀疑过那个友好的停尸房看管人,他就“河豚毒素”这点儿与沃尔夫一行人的对话让我一惊。然而随着文章的深入,一步步推倒一个嫌疑人,发生又一些事儿又重新将那个人画上嫌疑人的标号。这样的剧情安排,严密合理又不失神秘,思路感人。 “一个人得做多少次某种“违背本性”的事,人们才会接受那种事并不违背他的本性?”一个人在别人心里是怎么样的形象,是不容易撼动的,其实,并不是不愿意承认别人有了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更多的,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认知错误,或者说自己的认知盲点。 最后真相了,沃尔夫还是选择了逃跑,不读到他逃跑那一句都不愿相信他会跑,会留下巴克斯特,只能说,他最后的举动不如我期,却是整个故事所期。

  《拼布娃娃》读后感(八):是罪恶还是救赎?

  当初看到本书的名字就充满了兴趣,对于凶杀类小说只看过东野的,所以想跳出圈外看一些其他作者的小说,体验一回不同的脑回路。

  对于凶杀类小说,近年来套路有所固化,无非是最不可能的人犯下了罪恶,此书也不例外,但又不同于常规,思路清奇,让人觉得过瘾。

  一开始作者先把前情提要交代清楚,为后面故事的合理发展铺垫好,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发生了凶杀案,而这个尸体居然是6个人拼在一起的,这个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因为我们想要知道这6个人到底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想要知道他们的身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仅凭一条胳膊或是一条腿,谁会知道这是谁的,只有脑袋是可以被立即辨认的,因此凶手给了警察们一些大大小小的提示,帮助他们辨认尸体。问题又来了,知道了尸体从属问题,可是尸体间的联系又无从下手了,于是又和“头”进行关联,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尸体的主人都是和“头”有关系的,事实上,也是和本文的主角有莫大的联系的,可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到这。我在猜测最不可能的人的时候,也没有想过会是主角自己。

  本书解谜的关键点在于浮士德,以自己的灵魂换取恶魔的帮助,以一种近乎于毁灭的方式换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神寄托,但也是一种变态的偏执。警探没能成功把罪犯送进监狱,因愤怒而攻击罪犯,却把自己送进了精神病院,可想而知,他的愤怒,时间把他逼向了恶魔,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发展,作者把警探在医院度过的时间以插入的方式放在最后几章中间,向我们娓娓道来缘由。这很合理,如果放在前面,我们只会匆匆读过,并不会在意作者有什么深层的东西要告诉我们,可放在后面我们就要一字一句的仔细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细节。作者整本书布局的思路很清晰,主题很明显,破局的点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内容很长,但没有冗繁的感觉,每一个细节,人物都是为了下一步而诞生,尤其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凶手近在眼前,越不能自拔,很享受看书的过程,对于作者的脑路表示佩服,也看的出来带有地域色彩,我相信对于英国朋友们来说一定是一部人人喜爱的小说,期待电视剧出现的那一天!

  《拼布娃娃》读后感(九):《拼布娃娃》:游走在刀刃之上的人性

  “雨下得更大了,他把黑色长外套的帽兜罩在头上。他感觉到人们在推着他往前走,他走过那些阻挡他的无知无识的人,无视他们苛刻的眼神,只管往前走,没有人意识到有一个怪物行走在他们当中。”

  “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这是本书的结尾,是不是让读者失望了,并没有,恰恰是此,照应了开一间老旧公寓由六个受害者的肢体拼接而成的一具尸体,第一感觉告诉我们,这不是魔鬼是什么,这正印证了“那么你告诉我,如果你是魔鬼,那要把我怎么样?”

  本书的语言,完全是一种接近于魔力的语言,语言的圈套,层层迷局之中,作者精心编制了一套独立的小说语言,这是话语的圈套,吸引读者去阅读,探究事情的真相,案情的进展……

  丹尼尔·科尔撰写,文敏翻译的这部《拼布娃娃》,迷局之中套迷局,语言之中套语言,层层迷雾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拷问,是的对人性永久的拷问!

  前不久刚看过《大唐悬疑录》,区别于此,大唐悬疑录是文化悬疑小说,是对久远历史的重新阐释,重新解读。《拼布娃娃》则是探案,案情背后的谜底,需要解密,这取决于警探,沃尔夫、强悍的女警巴克斯特、菜鸟警察埃德蒙兹,和杀手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斗智斗勇,和时间赛跑,和人性面对面,面对政客的无耻嘴脸,媒体的唯利是图,大众的狂欢猎奇,都对破案造成了干扰、困扰和障碍,如何侦破,如何处理各种关系,《拼布娃娃》就是最好的一个验证。

  比较《谪仙记》,《拼布娃娃》更显得残忍冷酷,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这样看来,《谪仙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绪,上天入地,道界、妖界的争斗,倒是显得有点温情脉脉了,比起拼布娃娃的残忍,谪仙记更多展现了人性良善的一面,然而,拼布娃娃则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这多多少少,显示了中国文化包容和宽容的一面,西方文化残忍和现实的一面,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别,更是其文学的流露与表现。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也将回以凝视。在黑暗中审视人性,注定会被黑暗吞噬。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你愿意为了一时的欲望与魔鬼签订协议吗? ”搜狐文化对本书的解读真是我想要表达的内容,正好拿来一用。

  “火化杀手”和沃尔夫是一对欢喜冤家,还是明暗两条交织的线索,是共谋还是对立的双方,一切都在阅读之中,一切都在探案的追究之中,喜爱看探案小说的,不可不看,还在犹豫什么,《拼布玩娃娃》,每个人都能看到不同的一面,关于人性,关于迷局,关于情节设计……

  《拼布娃娃》读后感(十):几句实话

  听说这本书提名了匕首奖的新人奖项,这不意外,因为它确实完整,结构清晰,很好地呈现了欧美“颓丧派”侦探故事的特点,冷硬掩盖下的丰富情感,血腥背后的人性救赎之类,就是腰封上常有的那些套话。。

  当然它如果不得奖也不意外,因为它的缺点与优点同样明显。

  故事的序言既直接又精彩,让人猜度不是阿婆卡尔附体也得是个正经的“法庭派”。

  然而接下来的发展与控辩毫无关系,尸体和警探轮番出现,连环杀手的挑衅式犯罪上线。难道是个新版本的《七宗罪》?

  此刻其实有一个通向杰作的门径,就是大胆地放开主线,偏向挖掘主角的经历与内心戏,从而达到一种带着读者不断走上歧途,最终一去不返或者拨乱反正的震撼效果。

  作者确实做出了尝试,然而此书的主角既不讨好,设定又相对单薄,吊不起读者胃口。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在可能出现的“沃尔夫系列”作品中慢慢解决。

  主角的这点瑕疵至少有两个影响。

  一是动机显得缺乏说服力,明显带有一种为了这么一个逻辑性欠缺的创意而敷衍成整个故事的感觉;二是结局简单粗暴,欠缺张力,有种设定极佳的游戏为了照顾厂商和玩家情绪而安排一场BOSS对决武斗大戏的嫌疑。

  不能“一气贯通”其实是百分之八十以上同类作品的通病,也是许多冲着烧脑目的而来的读者最终全面放弃欧美侦探作品的原因之一。

  吐槽结束。

  就是这么一盘食材普通的混合菜,刚出道的作者炒出了相当不错的味道。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的感觉比较愉悦,并没有大师们的自以为是,反倒看得出为了贴近读者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所以呈现出的结果是PLOT远强于TRICK部分。

  个人建议是,不如放弃一些自己扛不动的浓黑部分,试着放大主角本身微颓招祸的特质,用轻快一点的节奏带起节奏波浪中的高潮。

无论如何,值得一读。

  最后说几句。

  对读者来说,自以为看了本不错的书,想到豆瓣上寻找同类,却发现一堆“声口”差不多的评论,这件事实在是比看了本烂书还要糟糕。

  故事本身不差,就说点直接的感受,别上纲上线可好?

  不吐不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