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特勒的兴亡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希特勒的兴亡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30 03:08: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特勒的兴亡的读后感大全

  《希特勒兴亡》是一本由[美] 威廉·夏伊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一):呵呵

  书的内容本身还行,但是我是奔着“兴亡“两个字去的,有些失望噢!

  全书基本没有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流水帐般简略记录了希特勒的一生。若是完全不了解他本人的读者或许可以一试,但于我而言,人物过于扁平,事件过于干瘪。

  书中的爆料也不够分量,没有为了解和研究希特勒本人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视角,特别是这本书主推的噱头”写过希特勒传遍的人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报道。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从权力巅峰一步步走向毁灭。“这些推荐让我产生了一种可以了解更多私人的生活的希特勒的预期,但很可惜,结果是几乎没有。

  另外,本书定价59.9。无论和页数还是内容都不成正比。

  读客的书,这是第一本让我微微失望的。推荐给二战史入门的朋友们来读吧!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二):罪恶滔天的乱世枭雄——《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

  很早就买过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怎奈部头太大,一直没下定决心去读。最近发现读客出版的这本威廉·夏伊勒的经典力作《希特勒的兴亡》,号称是了解希特勒一生的“极简经典版本”,虽说定价略高,但入手后,感觉装帧和内容真的很值。全书分成了四大部分,每部分四、五个小章节,每小节都不长,读着很轻松,而且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内容翔实客观,译笔也很流畅易懂,尤其适合没有大块时间阅读大部头的我。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三):个人感觉,倒是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后再读,可能会

  个人感觉,倒是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之后再读,可能会更加容易明了作者的意图。

  此书仅8.1万字,所以,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读完。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William L.Shirer

  这位老兄写过《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个大部头。如果你对于人的兴趣高于一摞数据的话,

  还是读这本8万余字的书会轻松很多。

  而在阅读之前,如果对于第三帝国知之甚少的话,我倒是觉得可能读来有些费力与莫名其妙。

  书的定价是近60元了,如果你不在意价格,你可以考虑购买一本。

  内容有点意思,译文流畅。只是于我而言,我可能更喜欢数据多一些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不过,自1985年暑假曾读完之后,距今已30年了,只见封面,未再拾起重读。有时间,会去读其他历史书了。

  貌似是细心的豆瓣 读友,早已找到此书的另一版本英文原版国内发行物,即出版于1997年,由外研社出版,消容注释的小册子。

  不过,中国大陆的出版界就如此,早些年的图书,你买不着。

  稍微易售的图书,又不算经典的发行量大的图书,一般在五年后就遍觅不着。

  退而求其次,有些人会求诸图书馆,有人找电子版。

  而后者易与侵犯版本有关。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四):一位历史见证者眼中的希特勒

  在对这本书作简要的评论前,我还是忍不住想要介绍一下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第三帝国及希特勒的人来说都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曾经是哥伦比亚公司的记者,被派往二战前的德国,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如何依靠他那超神的口才一步步成为元首,他还经历了希特勒早期发动的几场关键性战争,比如吞并奥地利、瓜分波兰,当然还有洗刷德意志耻辱的对法战争。他对二战的报道使他获得了新闻媒体界至高奖项——皮博迪奖,而他之所以被尊为历史学家,却是因为他的代表性巨作——《第三帝国的兴亡》,这一研究纳粹德国的必读书。

  那么回归正题,相对于《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希特勒的兴亡》就显得要单薄不少,如果你足够专注的话,甚至一天就能看完。但即使如此,这本小书却依然有着其独一无二,甚至是不容忽视的价值。

  首先,和《第三帝国的兴亡》一样,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作者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希特勒传记,这本书无疑更加真实可靠。

  其次,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要比《第三帝国的兴亡》要可亲得多,叙述很集中,完全围绕希特勒的一生展开,去除了过多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讨论,而专注于对希特勒这个人进行刻画,读起来更轻松,可以视作是《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简版。

  最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全书作者用第一视角来叙述,给人极强的代入感,你似乎能够触摸到希特勒的衣角,非常酷。

  以上,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最真诚的推荐。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五):世间再无演说家

  “读客”出了一套书,起名叫做“这本史书真好看”文库。看了其中一本,感觉就是,真的好看。

  看了很多书,有一个体会,就是把书写的好看,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资深的读者。

  描写二战的史书,浩如烟海,每次拿起一个大部头,头都会晕。二战的历史很引人,但我们很少有耐心去细细的品读。这次看到这本《希特勒的兴亡》,从希特勒自身入手,描述了他从一个可怜兮兮的流浪汉到达到人生顶峰的全过程,不仅刻画精准,而且讲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一点都不觉枯燥。从这一点看,很符合好看的标准。

  希特勒其人,不用多介绍,人所共知。但是大家看到的都是作为元首的那一面,了解他生平的并不多。不管是天使、还是恶魔,都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每每看到希特勒的父亲坚决不允许他走艺术道路,每每看到维也纳艺术学院没有把他录取,我们都会感慨:如果他成为一名艺术家,历史会是怎样!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灾难已经发生。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将一个国家、将全体国民鼓动到癫狂的程度。很多书籍都提到希特勒的演讲,很有煽动性,但是能达到这种程度,真的堪称一名伟大的演说家。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大家已经拥有多渠道的信息途径的情况下,恐怕,很少能有人单凭演说就能够达到这个程度了吧。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人,他是成功的,因为他给自己确定了极高的人生目标,并几乎实现了它。虽然,历史证明,疯狂之后必然是毁灭,但是人们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吸取这个教训。希特勒,就像是一个人性的标本,只是很极端而已。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六):纵观希特勒的一生

  希特勒给人的印象是残暴专横和战争狂人。即使是他死后,很多人谈起他时,仍然“谈虎色变”。

  关于希特勒的书数不胜数,而这本最特别,因为作者[美]威廉·夏伊勒是寥寥无几真正亲眼过希特勒本人的人。作者在二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这本书,带着我们领略一个历史见证者眼中真实的希特勒,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希特勒从贫穷中走出来,一路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他不择手段。他遇到困难不崩溃、不放弃,即使因为叛国罪被判刑,他也利用在狱中的时间,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阐述了他创建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野心,这为他出狱后提供了不少的经济来源。

  希特勒的发迹是必然的,因为他拥有一个执着的梦想和坚强的意志力,此外,他还有非常棒的口才,是个不折不扣的演讲家。他的语言能直击人心,具有极大的煽动力,这除了归功于他的天赋外,还在于他年轻时候阅读了非常多的书籍。他在维也纳时悲惨的生活着,贫困潦倒、不修边幅,外表和其他流浪汉没什么两样,然而,实质上,他与流浪汉有本质的区别,他不吸烟不喝酒,甚至是素食主义者,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思考。

  希特勒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他的野心注定他走向灭亡。他偏执的性格成就了他,也葬送了他。他的极端观点: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应当拥有世界上最优的特权。他认为若要说谎,就必须是弥天大谎,越大的谎言越有人相信。起初,这确实帮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权力,但是,这也让他越来越怀疑别人是否也在欺骗他,就像他当初欺骗人民大众、欺骗其他各国领导者等人。

  希特勒的目标是拿破仑式的,他想建立一个强大的日尔曼帝国。他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极端负面与恶劣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他追求梦想的执着,对看书的热爱,对爱情的专一,以及强大的意志力等。我无意为这个人树碑立传,但事实不容回避,他确实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

  看这本书,纵观希特勒的一生,从穷困到崛起到成功到灭亡,这是一个天才与疯子合体。他错误的三观、偏执的性格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七):论独裁与征服

  论独裁与征服

  放眼古今中外,无论朝代更迭,还是时间演变,都少不了想独霸一方,征服领土的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有踏遍欧洲、非洲、亚洲的罗马帝国,有涉及中亚的波斯王朝,有统一中国的暴秦专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数不清的豪杰或忠或奸,或伪或真,或恶或善,或明或暗,但其都要有成就一番霸业的野心。

  阿道夫·希特勒就是这么一位野心家,他是20世纪的拿破仑,是犹太族人的生死大敌,是极为奸恶的战争狂人,是极为狂热的极端思想份子,是反人类道义的终极篇章,但他的一生仍可称为传奇,称为史诗。

  他有着最平凡普通的出身,只被家长期盼成为公务员的希特勒决心进入艺术院校,继续他的绘画兴趣,而绘画也成了他在参军前的生活支撑,进入军旅,他迅速成长,后来入了纳粹党,凭借着独特的演说拉拢群众,渐渐掌权,同时,对反犹太人的思想逐渐加深,更像是思想钢印一样无法抹去。

  在党部得权的希特勒进一步拉取选票来当任元首,而且他成功了,开始了他的暴行,也开始了他的雄才武略,他极善用兵,用极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回报,兵不在多,而在于奇。而他的谋略却不仅仅在于军事上,在治国的才能上也致力于把德国的民生强大起来,降低就业率。得民心的希特勒在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攻打东欧,征服领土,拓展势力,兵贵神速,速战速决,不给敌人防御时间,一路披荆斩棘,建立集中营,让战俘沦为阶下囚,泯灭人性,涤荡尊严。人不狠站不稳,大半个欧洲已然在希特勒手中。作为二战的导火索,在某些观点上,希特勒掌握着世界的命运。

  但作为帝国,不已仁义传天下的专政从来不会长久。希特勒踏平欧洲的最后一道关卡——苏联是其的眼中钉肉中刺,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苏联的士兵在面对独裁的武装力量向死而生,也使得希特勒的百万雄师损失过半,让常胜将军希特勒也遭遇了滑铁卢。

  待苏联军队包围了柏林,将炮火指向了他的府邸,希特勒盼望的战机也没有好转,在地下室内饮弹自杀了。

  德国的子民没有能力完成我交给其的任务。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八):可能也正是这种草菅人命罔顾生死,驱使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了吧

  之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知道希特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提起希特勒,能联想到的词几乎也都是二战、恶魔、战争机器、纳粹、罪恶等等恐怖的字样。终于有机会通过这样一本书,了解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希特勒。看完本书,提起希特勒的联想词当然还是二战、战争机器、纳粹,但也多了一些比如叛逆、流浪汉、啤酒馆政变等等。

  作者是整个二战的亲身经历着,曾经多次和希特勒身边的官员甚至希特勒本人接触,因此所讲述的故事更为真实。没有过于夸张也没有更多加工,整本书读下来极为流畅。从希特勒年幼时的表现讲起,从他的叛逆倔强、他的流落街头、他的逆境突围、他的政变失败、他的人生巅峰、他的逐步没落、他的疯癫痴狂、他的最终灭亡。

  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希特勒是个嗜战、残忍甚至无情的存在,但是应该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并不知道他是如何走来,更不知道他这样的人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德国的最高统治者。读完本书,虽然不能说是找到了完整的答案,但至少也能知道希特勒从平凡百姓到最高统治者的这段旅程。

  书中从希特勒年少时开始讲起,面对父亲的强势,年幼的希特勒选择了反抗。他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原来他竟然更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原来他并没有完成学业,但是,他竟然如此地痴迷读书。每一个风云人物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像希特勒这样与众不同的人终究也是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段神奇历史的。

  说他是个坏孩子吧,他终究是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对于欧洲甚至更广阔的历史了如指掌。说他是个好孩子吧,他叛逆、流浪,无所事事。直到他选择参军,开始接触他一直以来摒弃的政治。

  其实每个人性格的形成都应该是日积月累的一段段机缘巧合累积而来的。希特勒应该也不例外。从小到大,一次次的叛逆,一次次的挣扎,一次次的失落,让他觉得仿佛世界背叛了他。所以,当有一点他站在世界顶端的时候,便也想背叛整个世界吧?

  当看到希特勒从壮年时的意气风发到人生尽头的癫狂痴迷,心中也起了不小的波澜。每个人的心中所想都会有些部分让外人很难理解,当看到希特勒面对失败时的想法是将整个德国从世界上带走,是想要处决所有曾经衷心支持他的德国人时,便觉得他已经太过痴狂。可能也正是这种草菅人命罔顾生死,驱使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了吧。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九):Heil Hitler,读书小记

  顶着高烧,大雪滞留在车站时在高铁站的书店里买的,本以为能撑回上海,谁知道还没有等到发车,书就已经读完了。书很简短,几个小时就能读完,也读到了想知道的,适合想初步了解一下的读者。

  1. 作为一部历史传记,威廉·夏依勒还原了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希特勒,看到了他的天才和扭曲,软弱和固执;同时也透过作者的描述,从字里行间的情感窥见了希特勒这位残暴的征服者给那个时代留下的创伤。

  2. “维也纳的生活是最艰苦的,却也是我一生最好的学校。我走进这座城市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可离开时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默而坚毅的男人。” 苦难带给人生的远不只是苦难,弱者在苦难中倒下,强者从苦难中站起。与父亲的不睦,艺术理想的不被认同,辍学,爱母的病逝撕裂了他的生活。出离维也纳4年塑造了希特勒,他对战争的思考,他的政治观点,他伟大的演说技巧以及扭曲的种族主义理念的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他也曾豪言“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世界观已经形成,我脑海中的哲学已成体系。我不需要再学习,也不需要再做任何改变。”

  3. 人的两面性,在群众面前希特勒是光辉的,背负着民族使命的伟大领袖,在将领面前,他是了不起的谈判家,韬略家,是绝对的元首,但是他也有着他无力的一面。从在政治斗争中残忍的背叛杀害了罗姆到后来被自己的亲信爱将们刺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欺骗背叛,这也与他偏执的性格,难以相信别人和善用欺骗的手段不无关系。另一个失败情就是他的感情生活,他与他的挚爱吉莉(他的侄女)的恋情以吉莉的自杀告终,在这段感情中这个39岁情窦初开的男人与青葱少年别无二致,疯狂的控制欲逼死了年轻的吉莉。

  4.对历史的敏感性,从1923年的啤酒馆政变到1930年的大选,可以看到历史背景,经济环境,政治土壤对于革命的必要性,如果缺少这些,希特勒可能连走上政治舞台的机会都不会有。但正是这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上,冷峻的观察,等待,在时机成熟时不择手段,不惜代价才让他一跃进入了德国政治权利的中心,并迅速扫清了他独裁德国的一切障碍。对于个人的实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特殊的时间,完成特殊的使命的人注定是不凡的。

  以上,一点感想,带着对时代的一些忧思,还是希望有生之年看不到战争,起码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不会卷入政治的倾轧之中。

  2018/5/13

  《希特勒的兴亡》读后感(十):回顾希特勒的疯狂之路

  这些天在阅读《希特勒的兴亡》一书时,突然想起前几个月的新闻中曾有这样一个细节:香港的几名“辱国前议员”被取消资格后,在其立法会办公室内除了满地狼藉外,还发现了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联系之前其分裂族群、公然播“独”的疯狂举动,再想想近期暗流波动的香港校园,一边阅读希特勒的兴亡之路,不禁不寒而栗。

  在今日的网络中,有关希特勒最知名的是其“愤怒的元首”的电影片段,在较为安定的现在,人们更多是将其视为“笑料”,而淡忘了他带给人类历史的恐怖黑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那段黑暗,回看希特勒的疯狂与毁灭,对于身处“安乐”而“忧患”在侧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有启发与帮助的。

  希特勒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他鼓吹德意志民族是“优等民族”,犹太人在他眼里则是邪恶的、贪婪的,而这种思想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刻入他的脑海。他少年失学,与父亲矛盾深刻,又先后丧失双亲,所谓从事艺术的理想又一再破灭,穷困潦倒,他曾回忆,在音乐圣地维也纳流浪的那几年是“一生中最悲惨的时间”,对犹太人的仇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并贯彻一生。

  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在《宇宙》一书中谈到了一项精神病研究结果:人如果在青春期没有享受到欢乐,长大后就容易嗜好暴力。虽然这项研究并非定论,但在希特勒的身上是可以印证的。他的青少年时代显然没有多少欢乐,没有教育的熏陶,只有穷困与失意相伴,于是,那些最偏激的思想占据了他的大脑,即使是从历史和哲学书籍中,他也只读出暴力和偏见。社会中某些对犹太人的片面看法在他的世界里被放大,他将个人遭遇的失意与不公归咎于外界与他人,仇恨无端地开始萌芽。

  而从大背景来看,在十九世纪,经济与社会因素也使种族主义思想有一定市场,当经济低迷,工人失业,货币贬值,那些极端的思想就可以肆虐。由此又可联想起美国现任让人“大跌眼镜”的总统的上台之路及其带有种族倾向的言论,可知人们对于社会的失望往往使人将矛头指向偏见的对象,异族则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希特勒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他的演讲。影像资料中那歇斯底里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是他的标志,他的演讲煽动力强,愈是在非常时期愈有影响,但并非因为演讲反映实际,说出人民心声,却恰恰相反多是谎言。《希特勒的兴亡》的作者威廉•夏伊勒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驻德记者,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如何通过欺骗步步逼近宝座,在其大权在握时,又亲耳听到希特勒的那些谎言,而在战后的德国,作者又看到战争狂人在档案中妄语与疯狂——这样的经历一定使作者感叹不已。

  我们从作者的笔下读到,希特勒从“啤酒馆暴动”起家时,就用谎言为自己打通攀登权力顶峰的道路,明明没有政要支持,他可以信口开河地说自己是人心所向;在初登政坛之后,又用种种谎言打压和除去对手;在权力宝座上,他更变本加厉地发挥欺骗的特长,向人民承诺美好的愿景与未来;在战争中,他也一如既往地蒙骗所有人,也包括他自己。

  当然,他的谎言在经济与社会不安定的特殊年代才更具迷惑,而在1925至1929年,德国经济有了短暂的恢复,他的竞选和演说最终也没能将他推上权力的巅峰,从1930年经济危机来临,人民的生活日渐走低,于是,政客和说谎者的政治之路才日渐走高。可以看出,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谎言有了社会不稳定的土壤。

  希特勒最终消灭于自己燃起的战火之中,但邪恶与疯狂从未停止过对人类文明与和平的窥探,我们阅读《希特勒的兴亡》,不仅是铭记历史和总结教训,更是要保持警醒,时刻警惕死灰复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