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后感1000字
《桃花扇》是一本由孔尚任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5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花扇》精选点评: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最后结局很让人意外啊,好不容易遇见了,竟然都去修仙了。。。。看到这里就觉得《倾城之恋》是脱胎于桃花扇的。虽然明朝破灭,还是没能成就一对人。。。到了20世纪初的香港,也算是一种进步。。。
●元曲四大家不知道是谁归置的,应该是三大家,那三位跟孔云亭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生之苦,家国之悲,坎坷与兴亡,前景和背景穿切,在此之前我一度认为我和元曲有隔阂,直到桃花扇。尤其是哭主、沉江两出,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忍不住大声念出来浑身颤抖心脏绞痛不可自抑,至今张口即来,余光中有一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然也。大赞,必读,必诵,华夏人不可或缺。
●如果說《牡丹亭》的美是不沾人間煙火的傳奇之美,那麼《桃花扇》就是歷盡人間滄桑;但比起同樣有著兵荒馬亂背景的《長生殿》視角仍局限在兩個人的纏綿悱惻,《桃花扇》的離合不僅僅是兩個人的離合,立足點更是嘆興亡,視野明顯開闊許多。這一點來說個人覺得孔尚任是高明的。而且怎麼的滿眼秦淮風景昔年桃紅柳綠的想起來都覺得比要麼一片金燦燦要麼禿禿馬嵬驛來的迷人啊~容我再去看看《西廂記》,等等,那個很鬧吧(扶額
●春从柳永词中老,秋入兰成赋里哀
●"桃花扇这个出色生动的隐喻可以看到晚明时代隐伏在道德和知性生活背后的那种暴力与美感的交融"
●歌罢桃花扇底风。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个时代的兴亡悲哀,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以为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读罢却是: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桃花扇》读后感(一):明末史话
读过一年后,再读《板桥杂记》、《影梅庵忆语》等,一个个相熟的人物跃然纸上,真如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后者的注释也可一带而过了。
这才知道《桃花扇》的故事是有些真的:)但相同的人物,余氏的正气贞烈,令人敬肃,孔氏的则活泼戏谑,引人发笑。对照来看,倒是颇有趣的。
《桃花扇》读后感(二):只记得书拿在手上那质感,
模糊中那颜色,那味道了……
隐约还记得读时身旁情形,外公在猛抽大叶子烟。
李香君后来好像撕了扇子。应该是定情物,香囊,画扇,古人谈恋爱还真是很有一套的。
不记得男的叫什么名字了。
小学看红楼梦,初中看桃花扇,高中看三言二拍半黄色小说。
咱也受过古典文学熏陶。
《桃花扇》读后感(三):悲剧
《桃花扇》,一个与众不同的悲剧,皆因作者孔尚任撰戏本意而生,“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他为剧中人物搭建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零的南明末世舞台,也曾上演才子佳人的冶游艳遇,那只是为之后的生离死别的思念编织一个慰己的梦境;也曾上演旧国昔年的笙歌靡丽,那只是为“彼离蜀黍”的亡国之音添一段欲抑先扬的苍凉。此剧之悲在于何处俱以说明,然而悲因何生?皆因作者设置与一般才子佳人剧情的不同而成,然而何处不同?这便是此次入文听曲所要探索的内容。
《桃花扇》读后感(四):唱尽繁华与兴衰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之前提起桃花扇,单单以为讲侯生与香君凄婉的爱情,却不料它更像是一曲南明挽歌。
《桃花扇》读后感(五):把一部明清易代史写的如此唯美
把一部明清易代史写的如此唯美,除了桃花扇,还有谁?
但是桃花扇不是写情,只是借写情,来抒发亡国之恨,然而秉承诗教,“哀而不伤”他的感情抒发,也是那么绵远悠长,淡淡的好像六月秦淮河的荷香。
其次,桃花扇一文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环环相扣,毫不紊乱,这就是成熟的创作。不单单是文字之美,结构美也如昆曲戏台上的旦角,拈兰花指,抖抖水袖,不温不火,一板一眼的唱道“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