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2 22:09: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经典读后感10篇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是一本由[美] 威廉·夏伊勒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18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一):摘录

所谓“读书”,当然,我的意思也许同所谓“知识界”的一般人有所不同。我也认识一些大量“读书”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博学”的人。不错,他们有大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不能组织和整理他们所吸收的知识。另外一方面,一个掌握正确读书艺术的人,从本能上立刻就能辨别出什么东西是他认为值得永远记住的,或者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的需要,或者因为一般值得知道。读书的艺术,求知的艺术是:去芜存精,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有意义,才有目的性……由此看来,我在维也纳的日子特别有意义,特别有价值
他最后得出社会民主党获得成功的三个原因:他们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群众运动,任何政党如果没有群众运动就一无用处;他们掌握了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最后一点是,他们知道利用他所说的“精神上和肉体上恐怖”的价值
“不管一个宗教派别有多大值得批评的地方,一个政党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以往的全部历史经验中,一个纯粹政治性的党派要进行宗教改革是从来没有成功过的。”
对于创造高级文化来说,低级人类的存大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之一…人类初创的文化肯定是建立在对低级人类的利用上而不是建立在驯服的动物上。只有在奴役了被征服种族以后,同样的命运才降到兽类身上。
第一帝国是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第二帝国是普鲁士击败法国后,俾斯[91]麦在1871年建立的帝国。这两次帝国都为德国带来了荣誉,而魏玛共和国——据纳粹的宣传——却玷污了德国的令名。第三帝国如希特勒当初所保证的一样,恢复了这种名誉。
米拉波曾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
齐格菲和克里姆希尔德、勃隆希尔德和哈根都是许多现代德国人喜欢引以自喻的古代神话中的男女英雄人物。
历史证明,所有文明都起源于白种人,没有白种人的合作,任何文明都不能存在。”而亚利安人是白种人中间的明珠,“这一光芒四射的种族,是白种人中间最高贵的种族,”
张伯论认为,古代的遗产有三:希腊的哲学和艺术、罗马的法律、基督的人格。
第二次战争是1866年同奥地利的战争,它的后果非常深远。奥地利几百年来一直是日耳曼人国家中领袖群伦的国家,经此一战,就再也不能过问日耳曼人的事情了。
在发言结束时,他高呼:“我们的斗争只有两种可能的结局:不是敌人踩着我们的尸体过去,就是我们踩着敌人的尸体过去!”<G>
推翻旧国家是不够的,必须在事前先建立起新国家,并且实际上就随时准备好。
如果说,德意志共和国缺少一个政治上走中间路线的阶级的话,它也缺少一个真正保守的政党在许多其他国家所起的稳定作用。
革命运动取得政权的道路是同国家的某些有势力的机构结成联盟,
7 月14日,一项法律规定: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是德国的唯一政党。
半个世纪以来,五一节一直是德国——和欧洲——的工人的传统纪念日。纳粹党政府在下手之前为了麻痹工人和他们的领袖,宣布1933年五一节为全国性纪念日,正式命名为“全国劳动节”,准备空前地大事庆祝。
1933年夏天来临的时候,主要的问题至少有5 个:防止出现第二次革命;解决冲锋队与陆军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使国家摆脱经济困境,为600 万失业者寻找工作;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为德国取得平等的扩军权利和加速德国在共和国末期开始的秘密重整军备工作;最后是决定由谁在年老多病的兴登堡去世后继承他的位置。
这个国家的人民似乎并不感到他们在受着一个放肆而残忍的独裁政权的威吓和压制。相反,他们还怀着真正的热情支持这个政权。这个政权不知怎么使他们具有了一种新的希望和新的信心,使他们对国家前途具有一种惊人的信念
如果认为纳粹政权对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迫害使德国人民猛然惊醒,或者甚至大大地震动了他们中间的极大多数人,那就错了。事实上并没有如此。一个那么轻易放弃他们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自由的民族,除了其中比较少数的人以外,是不会不惜牺牲生命或者冒即使坐牢的危险来维护信仰自由的。30年代真正使德国人感到震动的事情是,希特勒在人民就业、造成繁荣、恢复德国军事力量、外交政策方面节节胜利这些辉煌成就。很少德国人因为逮捕几千名牧师和教士,或者因为各新教教派之间的争执而睡不着觉。
精彩的音乐节目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人们忘掉在纳粹统治下其他艺术的退化和很多生活方面的退化。
在一个极权国家里,一个人是多么容易听信说假话的和受检查的报刊和广播啊。
尽管我有很多机会知道事实真相,尽管我根本就不信任从纳粹方面来的消息,但是多年来一再听到捏造的和歪曲真相的报道,自会使人留下一种印象而常常受其迷惑。
1933年11月6 日的讲演中说,“当一个反对者说,‘我不会投向你那边的’,我就平静他说,‘你的子女已经属于我们了,你算什么?你是要死的。但是,你的后代现在站在新阵营里。在一个短时期后,他们就将不知道别的,而只知道这个新社会’”。
据外国经济学家的估计,有一个时期德国的货币竟有237 种不同的价值。他同几十个国家谈判了(对德国)惊人有利的物物交易,而且使正统经济学家感到惊奇的,他竟用事实表明:你欠一个国家的钱愈多,你同它做的生意也就愈多。他为一个没有什么流动资金和几乎没有财政准备金的国家创造信用的本领真是一种天才的杰作,或者像某些人所说的,是一个操纵圣手的杰作。
不仅有必要控制一个人的工作时间,还必须控制他的闲暇时间。这就是“通过欢乐获得力量”所做的事情。【P.S.美丽新世界】
他们又获得了职业,而且确信饭碗不会敲破。一个观察家只要略知一二他们在共和国时期饭碗朝不保夕的情况,就不难了解,为什么只要他们有全日工作在做,他们就似乎并不十分在乎丧失政治自由甚至工会了。他们的活也不错,在过去,有那么多人,有多到600 万人和他们的家属,虽然有这种自由人的权利,但是由于有了挨饿的自由而失去了意义。希特勒由于取消了挨饿的自由而得以稳稳地获得了工人阶级的支持(这个工人阶级也许是西方世界最有技能、最勤劳和最守纪律的工人阶级)。但是得到他们支持的好处的不是他的幼稚浅薄的思想,也不是他的罪恶打算,而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战争物资的生产。
这个胜利确定了他驾临于他的将领们之上的地位,因为他们曾在一个成败关键时刻踌躇动摇,而他却保持着坚定。这个胜利告诉他们,在对外政治甚至军事问题上,他的判断比他们来得高明。 【P.S.胜利即是正义】
法国不愿进行战斗来反对德国侵略,以维护法国政府自己曾带头费了很大的劲才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
希特勒的目的不是要同客人进行进一步的外交会谈,而是要使墨索里尼对德国的力量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利用墨索里尼一心想同胜利的一方共命运的投机心理
长期以来,德国将军们对他的死守方针是否正确一直有着争论:它到底是把部队从全军覆没中挽救出来了,还是加重了不可避免的重大损失。大多数司令官争辩说,他们当初在阵地防守不住时如果有权退却,就可以挽救出许多人员和装备,并为进行休整甚至发动反攻提供有利的条件。事实是,整师整师的部队常常被追上、被包围和被打得四分五散,如果及时退却的话,本来是可以把这些部队救出来的。
但是,后来也有一些将领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坚持要部队稳住阵脚、继续战斗的坚强意志,是他在战争中的最大成就;也许正由于此,部队才没有在冰天雪地中完全土崩瓦解。勃鲁门特里特将军对这种见解有过很好的概括:希特勒执意下令部队不论在任何形势下,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都必须坚守阵地,这无疑是正确的。他本能地意识到,在冰天雪地中作任何撤退,必将使前线在几天之内土崩瓦解,他也意识到,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德国部队一定要遭到拿破仑大军同样的命运....由于冰雪封途,撤退只有通过空旷的田野。这样,用不了几夜,部队就支持不住,他们就会情愿在半道上躺倒等死。而且,后方也没有准备好可供他们撤退到那里的阵地,也没有他们可以守得住的任何防线。
不论希特勒本人还是其他任何德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日本另有它自己的一套打算,他们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日本在没有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消除后顾之忧之前,是不敢在东南亚对英国、荷兰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更不用说从背后进攻俄国了。
“命运不会饶恕那些虽有信念但没有足够的决心把信念付诸实行的人。”<G>
先生们,这一行我已经干了11年了,而且……我从来没有听人向我报告过一切事情都已准备得完全好了的……准备永远不会完全。这是很明显的。 <G>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二):威廉·夏伊勒的人生三部曲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对人生和时代的回忆
夏伊勒唯一一部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录,也是他去世前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部鸿篇巨制
时间跨度更为广阔,切入视角更加私人,投入情感更为猛烈
资料权威翔实,时代与个人双线叙事
世纪之初,一文不名的乡下年轻人如何在梦幻都市巴黎出人头地
噩梦年代,初出茅庐的驻外记者如何在审查森严的纳粹德国做出精彩报道
冷战时期,载誉归来的新闻评论员如何在麦卡锡的阴影下窘迫为生,写出传世名作。
2014年9月即将推出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 “世纪初生”、“噩梦年代”、“旅人迟归”
详情见豆瓣读书页面夏伊勒新书。
敬请期待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三):不能不知的第三帝国

在四姨的书柜中第一次见到这套书,在懵懂中翻阅开来,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个人认为,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第三帝国?这种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导致世界大战的因素在今天的世界是否已经被抑制?
大学时代,当我从学校图书馆一本接一本的把这套书借出来再次翻阅时,借书卡上我是第2个还第3个借阅的人我现在记不清楚了,但偌大个文科院校只有寥寥数人对这套书有兴趣的现实,还是把我刺激了。
为什么诞生了那么多音乐家,懂得美的欣赏的国家会制造那么残酷的大屠杀?为什么那么理性的德国人会狂热的信奉法西斯主义?
请翻开这套书,仔细阅读,再慢慢思考,人性的恶,社会,不公平,仇恨,民众的盲从......
不知道人类曾经有过的错误,不从中汲取教训,人类恐怕还要重蹈覆辙,只是,再有这样的战争,人类也罢,地球也罢,就要毁灭了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四):二战结束前,希特勒下令将柏林夷为平地毁了一世英名~

在电纸书上翻了两千页,终于看完了这部大部头的著作。感想还是挺多的,本书基本上给我们普及了一下二战时,还能回想起初中女历史老师利用周末补课给我们讲述了波澜壮阔二战史的那个下午,当时完全是站在苏联的角度上,听到德国战败就兴奋。但是从这本书来看,因为充分了解希特勒从底层爬起来的过程,对他的每一步还是充满感情,所以看到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希特勒不值,看到没有拿下莫斯科也为他的急功近利而捏一把汗,但是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在盟军和红军双面夹击柏林,为了不给他们留下有效物品,希特勒下令将德国的工业、食品业全部夷为平地,而这样做相当于出卖了全部的德国人民,使得他们要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希特勒终于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没有把他曾经深爱的德国人民放在心上。那一刻,他崩塌了。
作者威廉似乎看不上斯大林,也看不上丘吉尔,至于希特勒嘛,应该也算是有点感情的,他对希特勒的成败都分析的很是透彻。果敢应该算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吧。威廉的此书很有史料价值,感觉颇具可信度,里面有大段的资料式文件,N多绝密。在柏林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威廉,接触过希特勒,加上了他的主观感受的此书值得拜读。尤其是在看了史景迁写的《追寻现代中国》开头后,才发现,写史书,有人用资料把它变成了学术书,而有人则用华丽的辞藻将之变成了文学书,各取所长吧~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五):极端的年代

书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希特上台完全合法,在那极端的年代,他是德国人民一票一票选出的魔鬼。这是民粹,民族主义的结果。如今,民粹的瘟疫已经感染了大洋彼岸,米国大选正是这现象的有力佐证。特朗普是一个留着齐刘海的房地产网红,以其极端甚至是偏纳粹的言论著称。他承诺上台后在美墨边境修建一堵类似柏林墙的围墙,将非法移民拒之门外;他主张放弃东北亚朝鲜核问题会谈,“让他们用核武器自己解决吧”;没完,他还反对硅谷高新产业技术移民,工作岗位给本族,这让扎克伯格都坐不住了,专门开发布会讨伐他。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妄人,精英们不削一顾,最后对垒的希拉里必胜。三个月前,他们还可以拿川普的段子开玩笑,而今天,精英们不得不得审视选票背后的原因。有人说他的支持者大多小学文化水平,一看到民族的政策就兴奋。但最近有数据显示,很多具有硕士学位的选民,大约占八分之一的“文化人士”也投票给他。这现象怎么解释?拜托,他反自由唉。对,那些选民就是反自由。我想,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民族主义高涨,之前民主自由的大旗压垮了正在下滑的美国,接管自由贸易大旗的正是中国。这让老美坐不住了,选民谁管你世界怎么玩啊,我们就是要强大,我们怀念JFK时代。其二,奥巴马当政犹豫不决,外交上疲软,只有“民权运动”玩的还不懒。
这不能怪老美太浮躁,这是时代的节骨眼。我国的崛起,普京乌克兰事件的大胜,阿拉伯之春,叙利亚难民等等等都昭示着美国的衰落,一超多强进入黄昏。究其根源,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在苏联解体后,他自由民主的制度更是“普世价值”,其衍生品正是资本的自由贸易。不巧,08年金融危机把美国民主的高墙撞出了裂痕,人民对政府出现了信任危机。金砖国家按照自由贸易道路正在崛起,这是制度所向,是制度所带给他国的红利。美国大多数人民不可能看到这宏伟的全局,即使看见也不愿承认他们大好的时代将要离去。政客们更不能对选民说:“你看,我造的自由民主制度,现在他国玩的风生水起,我们来反对自由吧”。他们唯一可以说的就是民族,这正如当年纳粹党上台时所选的旗帜——保种保族。这正是时代创造出来的特普朗现象,一个美国人说:“会说话的政客太多,我们只是要一个诚实的人”。
民族主义诞生不到300年,确深深影响着我们世界的历史。二战后世界都在反思极端民族思想的危害,希特勒的雅利安民族论说更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但经济下滑导致超强的衰落,世界警察的倒台必然带来世界的暂时混乱。有部分人开始还念元首了,“光头党”向元首致敬,就连日本右翼最近的动作都变大了,不是吗?好事者不怕事大,我愿看看这大选的发展。不过放心,特普朗不会是下一个希特勒,即使他上台三权分立也会禁锢着这头恶狼,不过他真这样想的吗,不一定,这是选举,有噱头成分。选民姑且也是政治正确太久,宣泄宣泄罢了,毕竟无菌环境不如自然环境。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六):天才和流氓的结合

的确是一本经典的纳粹德国的历史。其中有几个亮点可以分享
1. 分析了第三帝国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没想到瓦格纳、黑格尔、尼采等人都给了第三帝国那么多思想上的支持。
2. 对希特勒的天才和流氓结合的特征刻画的淋漓精致。他就如同是一个赌徒,就是利用英法的懦弱,一步步的使诈,从莱茵兰到奥地利、到苏德台,再到捷克和斯洛伐克,最后到了波兰,这一步步,希特勒都是赌上了全部身价(all in),但是其他的英国和法国却不敢跟,导致了他一次次的得手。希特勒的天才又体现在他的演讲才能和对自己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且在外交手段上也非常会知道如何给别人施压,如何知道利用机会迅速的跟上(就像捷克和斯洛伐克出现内部不和,他马上就利用这个大作文章),而且他的1939年的演讲的确是一篇杰作。
3. 张伯伦的确性格软弱,为了所谓的和平,一味的姑息养奸,但是试问一下自己,在他的那个位置上能否做的比他好呢,心里面有患得患失的心就面对希特勒这种狡猾的赌徒能有不输之理吗,之后像丘吉尔这样的死硬派才是他的对手,丘吉尔和罗斯福都算是西方坚强的正派人物,但是真正对希特勒恶人自有恶人磨的对手就是斯大林。斯大林也是没有节操和底线,但他比希特勒更狡猾和狠(这个从大清洗就能看出来,而希特勒对自己身边的人还是显得温情脉脉的),这个希特勒就没办法了,毕竟苏联尽管国力不行,但是它战略纵深很长,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将其打倒在地。
4. 相比英国的软弱,法国的退缩就更加不可取了,捷克在吞没,法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在捷克问题上,法国没有什么表示,不仅让希特勒得手,而且让法国在其他国家面前丧失了信用,觉得和法国结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用。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爆发,法国就沦陷,这个绝对是其种下的恶果。而且在德国入侵波兰之后,应该尽管很难受,但是还是毅然对英国宣战了,但是法国却磨磨蹭蹭,开始一直不承认宣战。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七):第三帝国的兴亡

这本书在两个月时间里读完了。
   希特勒从一个流浪汉,逐渐成为德国最有权势的人。领导群众,组织政党,领导政党夺取全国最高权力,但是一次次失败了,甚至还做了牢。出来,之后以为自己会失去政党,然而,发现政党中大部分的人,还是拥护的。他在监狱中反思,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要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必须得得到企业和政府的支持。
    
    在以后的活动中,都围绕着这个目的来活动,在不同场合中演讲,煽动人民,政企界的人们。希特勒以欺诈,谎言等手段成为了德国总理。成为了总理还不满足,还要成为元首。
    成为元首后,大力发展经济,军事。残害犹太人。入侵邻国,逐渐挑起战争。
     希特勒的自大,傲慢,领导着第三帝国由兴盛走向衰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八):刺杀希特勒的意义

 施陶芬贝格上校于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失败,当日晚上被处决。
今人评论,如果他成功了,会改写历史进程,因为当时德军还在苏联境
内,如果就地议和,未必会出现日后欧洲分裂的局面。
  我认为,他的失败后果是多牺牲了数百万条人命,但是历史进程只是被
延缓,并未根本转折,逃过一劫的希特勒,不到一年,在1945年5月1日
柏林被攻克之日自杀。1944年6月6日盟军已经于诺曼底登陆,德军两线
作战,败局已定,只是凭借希特勒过人的坚强意志在独力支撑。
    回头检讨刺杀行动,如果施陶芬贝格在放置了炸弹之后,留在作战
会议室,确保希特勒被炸死,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希特勒是可以被刺杀
的。但是他离开了会议室,为的是去柏林指挥接下来的夺权行动。他不是
简单的惜命,他是抵抗运动的灵魂人物,虽然他只是个上校,参与密谋的
还有上将,而且还是独臂独眼的残疾人,但是他有决断力和行动力。
     这些抵抗分子有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他们指望在一次刺杀行动中
杀死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三巨头,减少接管的难度,因此错失良机。
修正想法之后,又优柔寡断。
     直到施陶芬贝格告诉他们:无论成败,必须行动,至少让后人知道
有人敢于反抗希特勒的独裁。
     这个意义上说起来,他们成功了。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九):藕觉得最震撼的就是希特勒是奥地利人

藕觉得最震撼的就是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以及奥地利人极为洒脱的婚姻观。雷到藕了。
另外关于希特勒对于政党极其宣传的理解,请配合乌合之众,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红太阳是怎么升起来的等等阅读,切切!
藕觉得最震撼的就是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以及奥地利人极为洒脱的婚姻观。雷到藕了。
另外关于希特勒对于政党极其宣传的理解,请配合乌合之众,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红太阳是怎么升起来的等等阅读,切切!
藕觉得最震撼的就是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以及奥地利人极为洒脱的婚姻观。雷到藕了。
另外关于希特勒对于政党极其宣传的理解,请配合乌合之众,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红太阳是怎么升起来的等等阅读,切切!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读后感(十):普通读者的艰难阅读

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1.作者主观情绪太重,对人物的描述不能保持中立,这点不仅体现在希特勒身上,还有针对他的许多幕僚以及其他法西斯、独裁国家,都是如此。

2.对背景的介绍着力太少,对于不太了解一战二战背景和世界局势的人来说看得非常痛苦。

3.作者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很多资料,但是对于资料的引证使用太刻板,有的时候为了能把一些不那么重要资料放上去拼命着力描写,所以阅读的时候常常被带跑。

作者对于这种史诗题材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没有能力搭好架构,从主线上来说全书气若游丝地单一地顺着时间线慢慢前行,从架构来说,太单薄,依赖读者个人的知识基础。

可惜,我是个普通读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