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的支点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哲学的支点》是一本由赵汀阳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哲学的支点》精选点评:
●能达到流畅清澈的思之延承尤为可贵,不过由于我自身的体系确实过为浅薄,对其中论述的偏颇暂时未能察知,所以先给个高星回头再来修改吧
●“思想始于对感觉的背叛”。面对世界,退避已然不够,唯有收紧聚拢到所有可能性发散的源头,才有可能获得有效的反思。作者所谓第一支点的概念无非如此,如果以其所分的Things、Language、Cogitatum、Facts四个世界来界定,还很不容易弄清这个支点所属何处。当然,随笔式的哲学写作能够把问题化繁为简,雄辩的言辞清晰的笔路以及优美的语句能够为旁人勾描漂亮得图景,也足以让读者迷醉于思考的愉悦,但是引导出的结论未必过于单纯。做事(facio)就是创世(Creo),似乎是要予人莫大勇气的生存哲学,这不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口号是一回事么。尤其第三部分写得太中国趣味了,来不及辨析上下文中具有同样语言符号的字段是否指示一致的概念。或许,说这么多也无益吧,作者的意思就是“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幸福的人生活在幸福的世界中。
●存在论换位,从单边思维到共在思维,从个人理性到关系理性,自由,可能性造成生活只惑,在共在的事的世界自由创世。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尽管以梳理前人理论居多,但能做到逻辑清晰字字珠玑,且进一步点到了实践层面让人眼前一亮
●我的哲学进阶启蒙书,真的精彩
●现象学之意识哲学?提供一些词义比较,文笔不错
●知识决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精神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事情
●共存是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仁而为人。
●前面本体论转认识论已经是共识了,后面的用列维纳斯的主体间性来彰显存在论,其实可以想到更多,比如策展就是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的实践行为?
《第一哲学的支点》读后感(一):第一哲学的支点-图书馆借出
对哲学的兴趣不太大,听说这是一本很棒的书,随手翻阅。前言有句话感觉很好,维特根斯坦说 别人都走了 我还在原地。老师说第一部分第七章第七段值得细读。因此我就把语言哲学读了读。作者写的比较一气呵成有点散文式写作,作者说了解了语言也不一定都能了解生活。“即使生活问题都能够反应在语言问题中,但是对语言问题的解决却不见得能反过来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的书,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吧。
《第一哲学的支点》读后感(二):《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
最近半年的时间都在啃赵汀阳的书,从《论可能生活》、《坏世界研究》到《第一哲学的支点》努力为哲学的入门打基础。 一,哲学的入门书籍必须要能够与已有的认知基础发生连接或者对你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生命状态能够有回应。其次,给予已知的部分还要能够引导你去思考、探索未知领域的问题,这两者必须兼而有之。 从6月7号开始阅读到8月4号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的往前推进。书中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一、人们言说世界而世界如其所是 ,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世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意识是可以正确认识世界把握物质客观规律的。 二,从世界之谜到生活之惑,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但是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生活,指导个人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当书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发生链接,作者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观察,分析并能给出独到见解的时候,求知的乐趣开始显现。 比如:A、“命运与势的论述”命运的消息不是来自个别事物,而是来自万物之间不断展开的关系,是事物关系所形成的“势”。 B、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仅仅思考了“思”,并没有讨论“在”,可是如果不去讨论我在,我思又有什么意义呢?海德格尔的批判击中了意识哲学的要害。 C、榜样问题暗示着一个深刻的制度问题 如果一个制度不能在徳与利之间建立一致性,就必定导致失败社会。一种意识形态或主流话语高扬什么价值,这不说明问题,重要的实际生效的社会奖励,即做什么事情能够获得什么收益。 D、敌人不是一个先验概念,而是一个可以化解的情景事实,因此,识别敌人不是政治要义,化敌为友才是政治之要义。 这四个例子论述个体与他者(敌人),思想与制度见解独到犀利,让人拍手叫好。 第三部分内容还需要重读消化。 综上,整本书的信息量很大,某种程度上来说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一篇文章的复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进一步,有一步之功。勉之。 2018.8.4 少主 福州
《第一哲学的支点》读后感(三):一次称不上支点的重要哲学转向
书 的前两部分主要讲哲学的发展:笛卡尔给了哲学“我思”这个坚实的支点,但难以证明“我所思”是外部世界的正确反映;康德的先验论认为意识是认识外界的唯一方法,因此也是最好的方法,从而证明其正确性,另外康德认为足够理性的人就能做出合乎伦理的事情;但休谟认为事实推不出价值,且除了经验之外人没法认识客观世界;唯心论似乎才能完满的解释一切,胡塞尔则发展了更加彻底的唯心论,认为意识对象的构建独立于外部世界,是主观意识中的客观存在,“存在就是所思”,这导向了自闭的唯我论,虽然这似乎是彻底摆脱怀疑论的唯一途径。
书的第三部分大体阐述了作者的思想:承认事物和他人的存在是超越性的问题,“存在是什么及为何如此存在"是留给造物主的问题,对此既定事实人无可反思也无话可说,人能思考的是世界是怎样的,用物理学。只有自由可为的事情(事的世界)才是哲学能反思的。人的存在论问题是关于可能性的如何选择的问题。世界和他人都是超越性的存在(自然之道不是人能支配的;而他人是自由的,超越了因果律),超越者本身的问题不是人能讨论的,只有超越者之间的关系才是哲学应该研究的:一是研究世界和人的关系,人在自然中不断的选择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因此也在不断创造;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和他人互为超越,做事必定卷入他人,因此他人成为存在论的问题,而后又衍生出伦理学、政治学等全方位的问题。
优点:意识能够自证其完满,这是唯心和唯我论的优势和诱人之处;而作者勇敢的承认了超越性问题,呼吁哲学跳出了唯我论的自闭倾向:如果所思决定所见(康德),或者所见无非所思(胡塞尔),那么所见就不能带来意料之外的新消息,失去了无限的可能性。 不足:1,这只是又一种存在论,难以称为第一哲学或其支点。2,作者提出关系理论、存在论回报的新概念来解决囚徒困境,但这其实用无限次数博弈论就能解决,作者在此并没有什么突破;3,作者想要用共在的幸福来反驳人天性利己的经济学假设,通过观念的改变来减少冲突增加合作,然而追求共在的幸福也可以认为是自私的利己行为,这样的幸福从家庭或利益集团中获得,比让所有人都幸福简单得多,作者也承认孔子的伦理"推爱不远";4,即使合作能让“可及的利益”最大化,但有时人们也最求相对地位最高化,这可能破坏合作,作者没看到这点。当然关于政治学作者似乎有更多的话要说,但超出了本书范围
《第一哲学的支点》读后感(四):就读书时产生的一些困惑和不解向赵汀阳老师请教记录(未完待续)
读者:
2021年1月13日
您好,赵汀阳老师,我是您的读者,《第一哲学的支点》我看了不止一遍,从中收获了不少,最近断断续续又在重新看,也做了一些思考,也记录了一些困惑之处,盼望您多指教,非常感谢! 在《第一哲学的支点》(2017年5月北京第1版)P2中,“笛卡尔相信他为哲学找到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支点,那就是cogito,而我相信,哲学至少还需要另一个支点,那就是facio(行事)”,以及P9-11中,“存在或我思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问题,而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人之所为是一切问题之根源,所有根本的或致命的问题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等等。 显然,本文将我思与我行区别、并立,但是能否如此对待思与行?能否认为“唯有可能性之惑才是哲学之谜” 一、不管人们是“三思而行”还是“明知故犯”,不管行为结果对与错,行都与思有着联系,除非是在无意识的梦游等状态下行事。 二、“哲学要反思的不是基本事实,而是基本问题”,无论是选择带来的“绝对困惑”,还是“瓶中苍蝇”的思想折磨,都是“我思”所涵盖的内容之一,反思当然不只是反思最基本的事实。如果将思与行并立,很明显的是,反思可以反思思与行,而行只能包含行。行没有反思的功能,它不能反思自己。 三、“失去一切理由而形成的最基本困惑”,就像是,人站在雪地里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一直踌躇不前,半天也迈不出一步。但是不存在失去一切理由的情况,产生困惑的主体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理由,人冷得受不了自然会朝他认为暖和的地方走,也不存在不会选择、没有选择就不能产生一个结果。 退一步讲,绝对困惑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它会被绝对的强制消弭,就像文中所说“不做事情的生存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人们可以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必须选择(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这也是我对人们所说“自由”的理解)。人们也可以困惑,但是不影响总会有对应的结果出现。 四、“未来性和不可预言性正是真正的存在论问题之所在”,“不做事情就不会产生问题”,未来还没有来,人不能跑到“未来”facio,而只能cogito“未来”。如果未来性是存在论问题之所在,人不能到“未来”做事情,只能思考“未来”,这更说明了我思才是所说的支点。
2021年1月14日
在上一封信的第二点里,补充一点,我行之后的体验、感悟,始终还是会落脚到我思。
(未完待续)
《第一哲学的支点》读后感(五):为了“起而行之”的“坐而论道”
作者才气纵横,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思想深邃且充满创造力,语言干净利落,逻辑严密。
全书围绕为第一哲学(存在论)寻找除“我思”(cogito)之外更坚实的支点展开论述,探讨三个问题:1.哲学有什么问题?2.世界有什么问题?3.如何以解决哲学问题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出路?
作者以为:当下哲学存在的问题一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即使知识说清楚了一切,生活的问题尚未触及”,以“我思”为支点的说理盘道日渐玄奥精妙,也日渐与身心无涉、与生活无关,因此正逐步丧失生机,究其根源在于哲学家们问错了问题——即追问人无法置喙的“存在”,这种追问在十八世纪前尚有意义,十八世纪科学诞生后,便日渐显得虚妄,无论康德、胡塞尔如何努力证明我思及所思的客观实在性,只能使得哲学逐步退居于狭小的洞天福地而远离真实的人间,而分析哲学以哲学问题为语言问题更是入歧路而寻亡羊。
对于当今世界的问题,作者以为其根源在于哲学思想催生出的现代主义对生活世界的深刻影响。现代世界诞生的同时,“自我”也随之确立,这当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进步,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自我”的强调,却陷入了“他人即地狱”困境,余波所致,以个人、个人利益、个人理性为基石的社会模型在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时既无力解释更遑论解决,生活之惑与世界之谜难以解答更难以克服。
关于第三个问题,则是作者自己开辟的思想世界,他以“我行”(facio)作为存在论的支点,以追问“如何选择存在”代替对“存在”的追问,自我与他人、他物共同参与行动而造就的“事”成为了世界的基石,自我与他人、他物的“共在”成为最基本的存在,由此,事的世界替代了物的世界,个体间的联系取代个体的性质成为本质。“是”由造物主创造,因此我们无从置喙,“事”的世界由我们的行动创造,作为当事人与旁观者的我们则应当反思。做事就是面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做出选择,可能带来困惑,困惑带来反思,反思带来哲学。保证面向未来选择的可能性,则是选择时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即共在的选择不能否定共在自身,以此为基准衡量生活世界,则普遍价值标准得以重新站在坚实之地面,世界之谜与生活之惑不但得以解答更找到了解决的方向。
作者对于各位哲人的思想要核有着精准的把握,虽然在细节上未必准确;对于中西思想的沟通并非表面上的概念比附而是在更深刻、更内在的层次上的融会贯通;关于共在的论述可以多讲一些,稍显单薄;第三部分中政治哲学的内容稍显多了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讲得略少了些。
自十八世纪科学诞生以来,如何从哲学的困境中脱困是当代哲学家孜孜不倦求索的问题,中国古代魏晋谈玄论道而不再求实的思想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于是我们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免会在解决思路上与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刻、系统、严密。总体上而言,作者对于行动的重视,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将哲学导向对生活世界的反思这一努力都十分契合个人的取向,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