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2021-04-01 02:3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一本由[美]肯特·霍夫曼(Kent Hoffman) / 格伦·库珀(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92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一):陪伴是最好的安全感

  

抛开所有的术语,简单直白的说就是,陪伴孩子,用心,不敷衍,竭尽所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父母本身的成长经历,如果觉得不够好,不要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即使你会说“身不由己”、“有其父必有其子”,这都是借口。过去并不能决定现在。通过有效的反省,父母可以,或者说必须,做到更加高大、强壮、智慧且友善。

我本身阅历不深,无法判断这本书好坏优劣,是否科学,但在阅读过程中多少看到了一点自身的问题:自尊敏感,不断地指责别人,偶尔逃避自己的责任,总是不停的说教孩子。书中提到的“安全感圆环法”也行会让我更好的反思:我在圆环的什么位置上容易出问题?如何修复出现的裂痕?

看到最后,还是总结出最简单的至理名言:陪伴孩子就好。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所有的事情都会放慢速度,并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选择做得完全彻底,就会产生安全感。

这本书还有一点可取之处就是,不光讨论了如何育儿,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也说了一点成年人如何判断自己的“圆环位置”,如何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二):让安全感缺陷不再遗传给孩子

  

也许我们的爷爷辈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现在的教育竟然是那么困扰人的事情,相比生存,哪有比工作挣钱养家更重要的呢?然而,事实强烈地反驳着祖辈这一看法,也一遍遍刺激着每一个人的内心。

即便是尚未为人父母的朋友,在回忆同自己父母相处的经历中,也会有过诸多似乎是委屈、不安、愤怒或者是惭愧等说不出的负面情绪体验。当然,如果美好更多一些,那么你是幸运的,之所以现代社会有那么多抱怨,和人际关系冲突问题发生,与我们自身的安全感缺失有关。这里所提到的安全感并非是对生存、资金、未来恐慌的简单概括,而是连接孩提时与父母的一种安全型依恋关系。

能否充分发挥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能否让孩子在未来获得人生的幸福,安全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可实际上,我们以不知不觉的方式,以“爱”的名义,在一遍遍将我们的安全感缺陷传给了下一代。《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一书中,详细剖析了整个代际相传的过程,更可贵地是,在书的后半部结合案例分析出不同种父母回答的常用方式,让人在阅读中分析自身问题来源的同时,学习和调整正确对下下一代的方式。

本书将安全依赖的形成过程比喻成一个圆环,并分为上环和下环两个部分,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成长的过程都离不开对外界的探索,同时成长也以为着要离开父母,独自面对未来。但如何迈出这探索的第一步,并非易事。作者似乎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划分成了未知和安全港两大块,当孩子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回归抚养人所在的安全港,寻求安慰或者鼓励,甚至是理解。从这个安全感圆环出发,由于不同环节的处理态度和方法不一样,便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群。

当聚会时,发现一个孩子怯生生的想参加又不敢参加活动时,那么问题需要从孩子和家长双方去更正。一方面,孩子的害怕并未得到抚养人的理解和支持,或者说抚养人只是单纯的催促他参与活动,表面鼓励他,而并未从内心理解他的害怕和困难的角度去给予支持,也并未给孩子一个适应和接纳自己此刻焦虑恐惧情绪的时间。另一方面,了解抚养人自身的安全感缺陷也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关键,为什么抚养人无法给出合适的关心和鼓励?明明心里想的是这样的支持,为什么表达出来的感觉就全变样了呢?到底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怪,还是自己的控制欲在捣乱?这一部分还需要通过《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一书的前几章节详细的了解。

要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其实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对于父母也是一样。不论怎样,我们都在努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即使是失误造成了各种看不见的裂缝,我们也会尽力去修补。只是在修补之前,我们真的需要好好补一补关于安全感圆环作用的原理,让我们修复关系的付出变得更加高效。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三):工作很忙,孩子却要求停下来陪他?这么干就对了!

  

有了孩子之后,我的脾气变得平和很多,但也有些瞬间,不免会没有那么有耐心。

有一次,我正在赶一篇非常重要的稿子,小宝却凑过来要讲故事给我听,我看了他一眼,然后告诉他,直接在旁边讲就可以,这样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但小宝突然不说话了,而是拉着我的胳膊,一定要让我看着他才肯讲。

没办法,我只能跟他解释,现在确实很赶时间,要么自己讲,要么先到一边去玩一会儿。

小宝不依不饶,必须要让我停下工作,看着他讲故事!

我觉得不能纵容他,就把他拉到一边,交给孩子姥姥,然后自己关门写稿子了。

小宝哭得很伤心,虽然在一个小时后,我完成工作再去找他,但他却不肯再讲那个故事了。

我知道,小宝是伤心了,但不知道该如何来平衡这种亲子互动,好在最近看了一本《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作者肯特·霍夫曼、格伦·库珀、伯特·鲍威尔都是很有经验的专家,他们创建并推广的“安全感圆环法”,让我茅塞顿开。

说到底,小宝当时是感觉少了安全感,我只是在忙工作不看他,让他觉得很不自在,没有了那种动力继续讲下去。

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小孩子来说就更有必要了,而这种情绪安全感,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更加敢闯敢拼,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被击垮;更重要的是,有安全感的孩子,也将最终成长为一个更有担当更幸福的大人。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呢?应该说,有几个重要时刻需要我们大人来把握。

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但也有很多不友好的地方,受到惊吓或感到不安的时刻,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有的家长会觉得,只是一个小问题,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甚至会指责孩子小题大做,甚至会怂恿孩子去干他非常害怕的事情,作为冲破这种障碍的办法。

但这实际上会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不仅在当时,甚至终生都会留下阴影。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马上抱住孩子,给他足够的安抚和鼓励,让他认识到危险,同时也知道今后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发生类似情况。

当然,保护孩子并不是要把他封闭起来,而是要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独立性。

有人会说,这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既要保护又要让孩子独立,怎么不上天呢?

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保护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事事包办,而是要让他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探索,这样就能慢慢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步骤,就是家长要注意的,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急于否定,而是要尽量給予鼓励,让他有一个支持和依靠。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而这本《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够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爱,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

  《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读后感(四):一种简单有力的教养方法,帮助父母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01 前些日子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 这是一场高考前夕的校园意外,同时改变了两个少年的命运。 周冬雨饰演的女生陈念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处在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同班同学的意外坠楼牵扯出一连串不为人知的故事,陈念也被一点点的卷入其中。 在她最孤独的时刻,一个叫小北的少年闯入了她的世界,并且一直保护她。 大多数人的18岁都是明媚、快乐的,而他们却在18岁这个夏天提前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漠然。一场秘而不宣的“战斗”轮番上演,他们一起守护着少年的尊严。 这篇影片背后众人热议的都是校园暴力带给青少年的心理创伤。但同时也让我们内心陷入沉思。如果陈念和小北两个人拥有完整的家庭,那么此后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还会上演吗? 陈念是单亲家庭,妈妈在外地工作,偶尔寄一点钱回来。而小北则是孤苦伶仃,被父母遗弃,一个人在外流浪。不得不把自己活成一个小混混,才能保护自己。 离开了家庭的庇护,想要内心拥有安全感,只能靠自己努力去抗争。真心的希望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能够少一些,更多的孩子都拥有一个温暖友爱的家庭。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安全感,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正确去爱,却成为了父母一生的必修课。从孩子嗷嗷待哺学会蹒跚走路,到进入学龄期,我们往往付出大部分精力。 我们平时都在关注眼睛里看得见的问题,比如他们所需的营养、睡眠、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 但是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情感和精神的重要性是不应该被淡化的。心理学家说,人类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精神的外延。因为人类是先发展心理,然后才开始通过心理的发展需要去主导器官的活动和发展。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是心理发展的核心。情绪安全感是父母能够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基础。 有科学研究表明内心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在未来会蓬勃发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很快的拥有复原力。他们更勇于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更容易成长为健康快乐的成年人。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内心拥有安全感呢?其实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与养育者之间的安全依赖关系。 在美国有三位心理治疗师,他们在依恋研究领域拥有30多年的经验。共同提出了一种简单有力的教养方法——“安全感圆环法”。 这个教养方法改变了全球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也因此获得了依恋纽约联盟的最高荣誉。这三个人分别是肯特·霍夫曼、格伦·库珀和伯特·鲍威尔。 他们已经辅导了上千个家庭,把用宝贵经验积累的教养方法写成书籍《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这本书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卓越的养育指南。书中的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专业的语言充满了智慧,洞察了养育孩子的复杂性。为奔跑在养育之路的父母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 02 这本书通过使用生动的故事和独特的工具,让父母们学会: ·如何在孩子受到惊吓或感到不安时,安抚他们的情绪。 ·如何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促进他们的独立性。 ·如何帮助孩子接受并管理自身的情感体验。 ·如何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改变教养风格。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如何养育孩子。而父母最终给予孩子的关注、安抚和保护,都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型的依赖关系,养育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生活虽然不完美却是绚丽多彩的,我们虽然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不是一个满分的父母,但一路依然是磕磕绊绊的在不断学习。很多父母一直都在努力,从而让自己具备成为优秀父母所需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挣扎,犯错,改正错误,然后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坦白的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实父母也在成长。等到孩子长大,等到经历了一些事情,我们终于明白安全感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它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程度。 为什么依恋对于孩子来说如此重要呢? 作者在书中说,如果抚养者与孩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赖关系,那么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力、共情能力、关怀能力、复原力、忍耐力、控制情绪的能力。 同时对于孩子成年后追求毕生的事业和拥有令人满意的个人生活,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安全型依恋,为一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在书中把安全型依恋比作存在于内心的泰迪熊。如果内心充满自信,当人生遇到挫折时,便会迎难而上,同时在生活最重要的转折点时刻也更容易拥有他人给予的信任。因为心中充满爱,所以便能很容易感觉到生活中的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做到以下几项,孩子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建立起安全型依恋。 1:如果孩子受到惊吓或感到不安,帮助他安抚情绪。 2: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充分的安全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3:帮助孩子接受并管理自身的情感经历。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成为一种固有模式,我们便把生活中的爱与激情、理解与接受,意义与满足感都传递给了孩子。 同时给予孩子安全感依恋,可以减少他们乱发脾气,行为出格,减少他们一些情绪化的表现。让他们远离一些压力。 与父母有依恋关系的孩子,因为他们内心有安全感,他们更能够自如的去探索世界,更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顺畅的向父母求助。更能够在生活中与其他孩子愉悦互动信息交换。更能够发展出连续的自我及他人认知,能够清晰的思考问题。 拥有安全感可以让孩子内心生出自信,从而自立。 03 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要想用圆环来描述安全型依恋。是因为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乎平衡的。 父母给予孩子的依恋关系形成了一个圆环。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基地,然后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会再次回来,回到父母身边寻求安慰肯定。 这样一个出去又回来的过程就是安全感圆环。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同时又是他们的避风港。 依恋关系的三大主导核心需求分别是寻求关爱,探索未知和给予关爱。探索未知处于圆环的顶部,它是孩子的一个内心需求。寻求关爱位于圆环的底部,表示孩子对于避风港的需求。 依恋关系塑造出来的安全感圆环表明孩子的需求不断的被父母看见。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做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为孩子本身感到喜悦,而不是刻意强调因为孩子做的事情感到喜悦。如果看到孩子垂头丧气,就要反思一下,停止自己的行为,因为可能已经过度干涉到了孩子。 即使在孩子年幼,父母也要注意提醒他们,让他们学会认知错误。懂得错误是属于人类的一部分,没有人是完美的。 同时在孩子恐惧时给予他们帮助是十分重要的。父母除了帮助保护孩子免受伤害,还要帮助他们在恐惧侵扰内心时调节情绪。学会安慰孩子,当他们受到挫折困难时,要给予他们温柔的安抚。 每个家庭都有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过程,而且每天次数都不少。在交流的过程中裂缝会时常出现,这就需要进行积极的修复。 有些人会觉得只有避免裂痕,才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其实不是。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其实是在修复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习到以下能力。 ·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让自己拥有掌控力和愉悦感。 ·独自一人时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抛弃,同他人亲近时也没有压迫感。 ·能够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连续认知。 ·能够安抚自己。 ·让内心富有创造力。 ·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说在这个依恋关系的安全圆环中,遇上裂痕,然后修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养育安全感的孩子》这是一本教会我们使用安全感圆环法的书籍,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情绪复原力和培养探索自由能力的书籍。 身为父母,我们不必根据孩子的行为来判定他们的性格,我们更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我们要始终记得陪伴孩子,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