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休战》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休战》读后感精选

2021-04-02 03:2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休战》读后感精选

  《休战》是一本由[意] 普里莫·莱维著作,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休战》精选点评:

  ●“奥斯维辛三部曲”的第二部,莱维奥斯维辛书写的代表作。“不读懂这部作品,就等于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人类的大脑在进化中已经学会了将各种事件简化,幻想中的二战胜利应该是美苏在柏林胜利会师,难民、战俘和集中营幸存者被有组织的安排送回家乡。然而Levi的书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细节,冷静而带有些许欢愉和希望的笔触娓娓道来了真相的复杂。

  ●由地狱返回人世的旅程。

  ●数度读不下去,太惨了。

  ●活着

  ●绵延的灰色的

  ●痛苦,希望,悲伤,勇气。

  ●读过此本 再读其他 浑然无味

  ●战争永远不会结束,有的只是暂时的休战。恶魔睡去,恶魔还会醒来。最动人的是,莱维在书的最后谈及自己从集中营幸存的原因——“我的决心,即使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也坚定地保持着的决心,坚持把我的同伴和我自己视为人,而不是物品,从而避免了导致许多人精神崩溃的全然的羞辱和消沉。”

  ●看的莱维第二本书,很难想象这轻快又富于生命力的笔触来自于奥斯威辛幸存者。能够短时间内接触如此多来自各民族或国家的归家旅伴,某种意义上正如莱维所说,奥斯威辛又或是极幸运之人的大学。

  《休战》读后感(一):被释放的幸存者

  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全球格局;一场屠戮,犹太人几乎要被灭绝种族。《休战》呈现着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们被释放后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动荡。

  作者普里莫·莱维,意大利作家,化学家,被著名文学评论家索迪称为“我们时代的但丁”,代表作《元素周期表》,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休战》。莱维的一生都在围绕奥斯维辛为主题书写,给世人展现了一个残酷的历史真相,还原了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全景。1987年,莱维经历40多年的心灵折磨后,自杀身亡。本书主要讲述了1945年,被解救的幸存者们的流浪之旅,莱维作为见证者途径多地,遇见各形各色的人,近一年的漂泊才重返都灵,相比其他他的作品,书中更多呈现着对未来的自由、希望、勇气。

  《休战》在主题上,表现三个方向。第一,集中营内的残酷,但还有一丝希望。在《主营》篇中,有一个死亡的孩子,让我印象深刻,只有三岁的赫比纳克,瘫痪,消瘦而憔悴,眼中却闪烁着生命之火,充满希望。海内克,冷静而坚持,为了能活到解放,他宁愿充当挑选进毒气室的孩子,这样的方式才能幸存。

  第二,莱维被解救后的一系列的经历,处于游离状态,没有安稳之处。他途径罗马尼亚、匈牙利、乌克兰、波兰等地,见证着不同的人在战后不同的生活。他们都表现着对未来生活的坚定、渴望、信仰、希望。乌克兰姑娘典型希望的代表,充满着快乐,正能量。在战争中,被指挥部路边拦下征募,没有忧虑,为战争尽献着自己的责任与力量,战后她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微笑着踏上回家之路。

  第三,对于战后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莱维回忆中看到,他从集中营释放后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可以想象到当时社会的混乱,迷茫,无人管制。战争后,并没有像人们所希望的百废待兴,而仍然是死气沉沉,正符合了“休战”的含义。

  在被解放的幸存者中,莱维最主要的提到了两位,这两位更加展现了人向往着自由,坚定的生存信念,对未来的希望。一位是希腊人莫多·内厄海,莱维三次遇见他,每一次都让笔者有新的认识,从幸存者到商人,从冷漠到交际圆滑,每次遇到都有新的变化,都暗示着社会在逐渐恢复。另一位塞萨尔,陪伴莱维最长的人,在书中占大量篇幅,笔者将他发生的故事描写得栩栩如生。塞萨尔是自由的,拥有勇气、希望的代表,可以为了一顿饭而付出所有,他可以用“欺骗”做生意,获取更多活下去的理由,但他同时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他人。人心在经历残酷的战争之后依然没有泯灭,它一点点燃烧起来。同时,在书中,我对莱维的认知,觉得他是一个从心灵、精神上受纳粹集中营折磨很严重的人,释放后他始终没有单独生活,一直有同伴,内心的不安,迷茫,还充满着害怕,但重回都灵又给了他新的希望。

  《休战》,战后被释放的幸存者们的故事,充满新的希望,新的启航。

  《休战》读后感(二):硝烟甫散,战争未停

  对于未曾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结束的标志可能是交战一方攻占对方最后阵地,或者双方缔结和约,而对亲身经历过“二战”及战后岁月的普里莫·莱维来说,“战争结束”是奢侈的愿望和美好的憧憬,血肉、钢铁、火焰停止绞缠最多意味着战争之轮的暂停——休战,没有人知道这脆弱的暂停会在何时被打破,而且,这些只是战争的“表象”,战争还在深层中暗流汹涌。

  莱维的《休战》一书详细描述了他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返乡之路。在经历数年的非人折磨后,被苏军解救的幸存者们应该比任何人都期盼和相信战争的结束,但莱维和他的同伴们在“自由之路”上却领悟到“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在迈向自由的过程中,他们要面对生存之战,在之后“休战”的岁月中,思考人性的善恶之战。人类不仅要提防“表象的战争”,还要警惕广义的战争。魔鬼就蹲守在人类床前,等待人类打盹的时机。在文集《他人的行当》中,莱维用“亚稳定”的化学术语描述这种微妙的状态,不过他用来形容的是冷战时期的社会:“基于我们的社会行为更封闭这一点来讲,现今的所有人类,都得被迫习惯于生活在这个一切看起来都很稳定,实际却并非如此的世界里,夜夜在巨大能量(我说的不仅仅是那些核武器库)的包围下无法真正入眠。”

  莱维对“休战理论”的最初概念来源于希腊人莫多·内厄姆。对于内厄姆这个“超级希腊人”(莱维原评)来说,从集中营被解放的那一刻起,另一场战争就开始了。他撑起病体,在其他幸存者尚未切换生活状态时,就开始在集中营里寻觅用于归乡之路的生存物资;在迁移途中无处栖身时,他又用混世的伎俩让自己和莱维在军营里暂以安身;尽管语言不通,他照样精明地在波兰集市做起生意,不久之后居然愈加有模有样,构建起尽管不大光彩的商业团队来。

  因为个人经历和民族性格的缘故,希腊人强烈的生存意识可能原本就存在,但经过“人吃人”的集中营中的恐怖经历后,这种意识无疑被加深了。黑暗过后,希腊人也只认为人性的恶魔只是蛰伏,而非被根除,他的生活方式虽然略显极端,但他的怀疑态度却并不过分,至少对于他这类目睹众多骇人暴行并多次挣扎于生死边缘的人来说是自然的。

  莱维被希腊人严肃的生存态度震撼和惊醒了,而在与同伴塞萨尔、列奥纳多相处过程中,他则更多投入到关于人性的思考中。塞萨尔是“温和版”的希腊人,他也精于生意,但并不充满狼性,而是带着“列那狐”的风格。莱维把他称作“太阳”,从他身上逐渐亮起的光芒里看到了久违的市民作风,唤醒了作为社会之人的生活热情,从而也更留心体会回家的旅途。

  停停走走的归家之路花费了四十多天。莱维和其他流落异乡者在苏军设立的难民营和艰苦的火车行程之间几经辗转,时常遭遇混乱和不安,又偶尔享有秩序与宁静。他们有时一连几日忍受饥饿折磨,目睹战祸余烬,经历物资短缺;转而又获得珍贵的间隙,居然得以品味美食,大快朵颐,徜徉于自然美景,甚至燃起些许爱情的火苗。这种混乱的、矛盾的共存状态仿佛在提醒,世界本来就徘徊于稳定与不稳定的边缘,从地狱滑入天堂,或是反之,都只在微妙的瞬间,而决定这些瞬间的往往是少数自以为胸有成竹的人,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决定之下的绝大多数人将受到何种程度的冲击。

  回家的路是曲折和艰难的,回家的人是急迫和焦躁的,但幸运的是,莱维能在较多时间保持冷静和客观,不受意识形态的左右,甚至不受仇恨的影响,它们使得《休战》不仅是记录,也成为思考的集合。莱维形容这段经历是“一场停战,无边无际的沉重生活中的一次停歇,命运送给我们的一件幸运却不可复制的礼物。”它是数年生活在文明之外和数月“游走于文明边缘”的流浪者的调整期和思考期。待他们走出硝烟,重回社会,他们在心中除了留下疤痕,更留下了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认识,重塑了自己的世界观。

  《休战》读后感(三):劫后众生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了三个集团军群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德军凭着闪电战长驱直入迅速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苏联大片土地,苏军损失惨重。随后战事进入胶着状态,直至1943年8月,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将德军赶出苏联境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在欧洲大陆由东向西推进。1945年1月27日,一个手臂上文着174517号码的奥斯维辛年轻囚徒正在和同伴扔室友的尸体,突然看到了四个骑着马的红军年轻士兵——德军已经逃之夭夭,集中营的幸存者迎来了解放。这名174517号囚徒,名字叫做普里莫·莱维,是一名意大利都灵的犹太人,已经在这座集中营里“生活”了一年有余,而他即将踏上回家之旅。

  这时候的莱维不过25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可是由于一年多的集中营生活,让他变得羸弱多病,而他绝不是集中营里唯一的一个。莱维在他的奥斯维辛三部曲之二《休战》中写道:“在布纳-莫诺维茨集中营的病区里……即使得到了苏军的救助,仍有200人陆续死亡。”《休战》是一部回忆纪实作品,莱维用冷静地笔触回忆了从苏军到来后,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他们在漫漫回家路上的经历见闻,虽几经周折但终于返乡。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以1945年希特勒自杀,柏林被攻克,德军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结束节点。人类的大脑在进化中已经学会了将各种事件简化,幻想中的二战胜利应该是美苏在柏林胜利会师,战俘和集中营幸存者就如今日在德国逗留的难民一般,被有组织地妥善安排,迅速送回他们的故乡。可是莱维以最诚实和冷静却又带着些许欢愉和希望的笔触娓娓道来了真相的复杂和劫后众生百态。

  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健康的囚徒被德军驱赶疏散,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前往其他地方,病人则被扔下,莱维是病人之一。尽管死亡的气息如此之近,莱维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解放后的集中营里医疗条件异常恶劣,几千幸存者只有十几名医生,而且大多数医生自己也在生病。此时战争还在继续,苏军的供给自然无法那么规律。食物时而根本没有,时而又极其丰富,以至于有人竟然因为吃得太多撑死了自己。

  那时虽然德军已见颓势,但谁也无法确保未来他们不会卷土重来,没有人知道未来究竟会如何。一切都是乱七八糟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救助,去条件更好的难民营。莱维辗转多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一路上遇到来自不同国家各式各样的人,看着他们靠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为生。没有谴责与评价,莱维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战争带给欧洲大陆的巨大创伤随处可见,所有人为了生存苦苦挣扎。

  转移的路线并非一路向南,而是曲折前进。莱维沿途遇到的不只是集中营幸存者,还有战败的德国战俘。他们不过是纳粹德国这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自身虚弱而懒惰,不具备任何力量。为了生存,他们用俄语相幸存者们要面包,并甘于以屈辱的方式取得那一点点食物。莱维感叹:“有多少人类的灵魂能抵抗理论灌输那缓慢、残忍、持续不断却难以察觉的操纵力量?”

  莱维于10月19日抵达都灵,距离他第一次看到苏联红军的日子265天。而20个月之前,连同莱维在内的650人被送去集中营,最终回到家乡的只有3人。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亲朋好友的热烈迎接?是心灵的宁静?是对新生活的希望?是身心的安全感?一切都是未知数。

  归家后的莱维“不时做着同一个恐怖的噩梦……这是一个梦中梦,细节各异,但主题总是同一个”。梦里的莱维仍然生活在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梦到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宁静而惬意。但梦中梦破碎了,那一声“Wstawàch”又响了起来,敲打着他的痛苦和不安。犹如多年前的电影《盗梦空间》,莱维游走在深梦层层,梦境与现实难以分辨……

  1987年4月11日,和《盗梦空间》的女主角一样,普里莫·莱维自杀坠楼而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