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思想的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西方思想的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3 04:3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思想的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西方思想的起源》是一本由聂敏里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思想的起源》精选点评:

  ●本书在大方向上梳理清楚了从前苏格拉底到晚期希腊哲学的思想发展,就论述细节来说,个别章节过于简略,个人觉得讲的好的是第一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尤其七、八,毕竟聂老师是亚里士多德研究大家。文风还是相当平实清楚的,但有一些地方也稍显啰嗦。值得作为古希腊哲学入门推荐。

  ●啊 行云流水!

  ●在读,觉得苏格拉底这个人挺有意思的,好想送他一曲“倔强”。

  ●很好。作者对古希腊思想做了细致的阐述,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也对人很有启发。譬如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明智”一节。另外本书有助于打破对古希腊的迷幻玄思。

  ●导读。

  ●太棒了,我能明确感受到的是聂敏里老师自己的思想已经和古希腊哲学难以分离了,整本书就好像在叙述自己的观点一样,游刃有余……查漏补缺,澄清了我原有的部分错误看法,更重要的是理清了关系……要是能有这样的老师给我上课,那真是太幸福了……

  ●当时大一特意去人大听了聂老师的课,只坚持了几周,课程内容和这本书大体相当

  ●涉及到谓词的部分讲得最清楚。要是能保留对许多解释的歧义就好了,不那么专断。基督教部分不对。此外瑕不掩瑜。

  ●主标题有些虚张声势,或者说本书的内容撑不起主标题的雄心,尽管作者不断提点古希腊哲学为后世提供的独特视野,但是依然没有正面论证古代思想对现代思想的影响,因此“希腊哲学何以为西方思想起源”仍旧是悬置的问题。不过,尽管如此,聂敏里老师清晰的写作风格和不少的灼灼之见仍旧打动了我,尤其是前苏和古典希腊哲学部分,有一些内容甚至是国内许多哲学史教材从未述及的,就连泰勒斯都能写的诚意满满,非常难得。而为了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作者强调用历史批判的写法来编织思想史,也据此对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大加指责了一通,此中真意有几何,也只能日后再议。如论如何,这是一本极其适合哲学初学者和古希腊哲学门外汉的学术作品!

  ●好书,和朋友一起在预售的时候下单的,对这个系列印象还是不错的。今天刚读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有戳中我,对普罗泰戈拉感兴趣了,读完准备搜搜有没有专门讲他的书。

  《西方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一):聪明的脑袋和有趣的灵魂!

  看到微信公众号推荐了这本守望者系列新书,立刻想收入(收藏癖要不得啊!可是这套书好美啊,尤其纳斯鲍姆那两本书也好赞啊!完全不是人大社呆直男的封面套路!)

  说正题:如果你厌倦了教科书形式的西方哲学史、也不想让绕口的翻译影响自己的阅读体验,《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绝对是走入古希腊思想世界的优秀读本,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十数年对哲学专业新生入门教育课程的授课经验打磨出的心血之作,易读又兼具文采和思想性,似乎现在被关注的西方哲学研究者大都转向现代政治哲学,也许是语言关难过(古希腊文献要学拉丁语啊,泪目,上学时被虐惨了)、也许是更容易在现实社会问题上发声(想当公知的人太多),大部分人对古希腊哲学认知很少,也有畏难情绪,怕很难读啊……(敲黑板!)其实古希腊思想世界的魅力之大,却一直没有被更多的大众读者熟知啊,聂敏理教授这本书就是为大众打开古希腊哲学的大门,强烈推荐给对古希腊哲学感兴趣的人,尤其拿来跟中国哲学对比着看,就会感到人类的思想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关心着相似的问题,答案有相通之处,也有迥异之别,不禁感叹聪明的哲人都有着有趣的灵魂啊!“人是万物的尺度”、“回忆说”、“思辨是最大的幸福”这些古希腊的脑洞都好有趣!比看教科书什么的强太多~~强烈推荐!

  《西方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二):《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读后

  在牛奶咖啡饼干小蛋糕糖渍山楂果的伴随下读完了这本《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 起因是心理学史从古希腊哲学史开始,而教材对古希腊哲学内容语焉不详,基本上可以说,除了名词的堆砌以外,对古希腊哲学没有一点实质性的说明。当然,毕竟是心理学的教材,当然不能讲太多古希腊哲学喧宾夺主。不过对我这种从心灵哲学走到心理学的同学而言,无疑是不友好的。 所以去找了人大聂敏里先生的这本书读。因为是古希腊哲学专场,所以不用像哲学史一样太顾忌篇幅问题,书中对古希腊各派观点也有不同的说明,例如对苏格拉底,不仅仅考察一般观点对苏格拉底及其哲学的认知,还指出这些记载和观点是怎么来的,哪些是柏拉图记载那里来的,哪些是亚里士多德记载那里来的,而其它资料中的苏格拉底哲学是什么样的。而且也采用新的史学观,即当时的显学之所以显,并不是因为绝无其它学说存在,而是因为这门学说和当时社会的倾向契合,所以成显学。古代也可能产生后世代作为显学的学说,只是由于不符合当时社会,所以被淹没。 在小亚细亚西南角的海岸边上,泰勒斯一人开始了对世界的思考。思考的人会死,但是这一思考却不会停止,它还会走出雅典,走到地中海其它地方,走过衰落的城邦制,走进中世纪的教堂,走往阿拉伯人的城堡,走到但丁的诗和达芬奇的画中,又走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叔本华最后的居所里。然后,它会碰见印度走来的佛陀说四大皆空,中国走来的隐士说道法自然,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所谓“太一是不可言说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所谓“对于那些不可言说的,我们应保持沉默” 现在,又回忆起最开始,在古希腊的一片沙地上,一切如此简单: “苏格拉底并没有嘲笑他,而是继续耐心地鼓励和引导。”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 已读毕

  《西方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三):桥

  客观,明晰,公正,几乎不带感情色彩和个人偏见地梳理和阐述了古希腊哲学的源起与发展,可以说是哲学史、哲学思想介绍类书籍最理想的文风。作者字里行间呈现的克制与严谨十分令人钦佩,而书中翔实的引用资料和来自古希腊原文的直译也尽情凸显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真”字。

  哲学史研究和哲学思想研究所做的工作侧重于对于已有思想和资料的剖析,学者们还肩负着传播思想的任务。其中的一个遗憾同样也是伟大之处在于,研究者们要竭力抹去自己的个人色彩,无论文风还是思想上都不可喧宾夺主。这一点是我在读这本书中的一个很强的感受,而敏里舅舅不多的几次来往给我留下低调、不张扬的印象,和本书的文风一起,在我脑海中留下非常高尚、严谨而相对平淡的学者气质。

  我在上面谈到的还是读这本书的总体感受,关于其中的内容,我边读边做了一些批注,后来觉得问题太多就没有一一写出来。我原来之所以不爱看谈论所谓“本质”或者事物之理的哲学著作,按照本书的定义就是形而上学,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道理非常荒唐,一言蔽之:严谨性与普适性之间存在永恒的冲突。我认为他们所提供的一些论点总可以在逻辑上或经验上找到反例,现在我仍然这样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我想没有必要探讨书里内容的原因。这样的印象仍然没有被打破,以至于我依旧把阅读哲学的重心放在伦理学的问题上,我认为数学家才是对逻辑体系最完善和最自洽的运用者,而对于形而上学所讨论的世界本原问题我持有怀疑态度,现有的宇宙论允许我对于世界的起源和构成发挥自由的想象,因此我怀疑的是这个问题本身的价值,我怀疑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否是有意义的。当下我从哲学中寻找答案的问题是:人要如何过好这一生?

  这本著述如同一座桥,无私地引渡二十一世纪的人走向古希腊智慧的黄金时代,是作者的厚积薄发之作。不过我仍然认为古代贤哲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该使我们更好地去创造出新的领悟和洞见。期待敏里舅舅对这个世界更多自身的思考,能在将来成书立说、大放异彩。

  《西方思想的起源》读后感(四):读聂敏里《西方思想的起源》

  一直以来,我的一个长期“学术关切”(如果斗胆可以这样讲)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与现代性的碰撞,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文化与目前占世界主流的西方文化的碰撞。所以,中国如何进入现代社会,就是中国文化如何接洽西方文化(新教文化,称盎格鲁文化)。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关注点在于,所谓“现代性”是如何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由此反思为何中国文化没能自发生出“现代性”),这也就是思想史的路数了。因此,假期选择《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来读。作者聂敏里是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内著名的古希腊哲学专家。本书深入浅出,使我对古希腊哲学有了系统认知,也对我所关切的问题有所启发。

  此外,关切到我的专业,本书让我得以厘清社会学中常讨论的一些范式(如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涂尔干与韦伯方法论)的哲学理论来源。报告呈现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涂尔干的方法论与巴门尼德开创的本体论。

  我先前的认知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为现代科学的“现象-本质”思维范式提供了雏形:经验世界都是纷繁复杂的虚假表象,宇宙中真正的存在是作为其本质的理念世界。因此,要透过流变的现象来把握永恒的本质,才是能到对世界的认识。这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范式。但读本书我才意识到,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并非孤立存在于古希腊哲学的真空中,而是与当时相关哲学衔接的。其实,他的理念论,可以看做对巴门尼德(Parmenides)开创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的维护。

  在巴门尼德之前的哲学家(伊奥尼亚学派)关注的是外在世界的无限变化特征(如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巴门尼德通过对系词“是”的分析转向了世界的永恒本质的探索,也就是存在论(“存在”即系动词“是”)。他的最终论断是,只有“存在”存在。“存在”即共相,是永恒的、真实的存在,而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不是真实的存在,变动的现象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名称。由此,巴门尼德开启了西方哲学中围绕“现象”与“本质”的思维范式。而柏拉图的“理念论”则更多是对巴门尼德理论的深化与辩护。

  甚至我们也可将苏格拉底看作如此。回想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与助产术,如果他诘问对方“什么是善”,而当对方用经验举例回答时,必然遭到苏格拉底的反驳和再次追问。这是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经验世界的现象不足以构成这个存在判断的答案:那些“善”的现象是虚幻,不是“善”的本质。从这种定义法可见,苏格拉底的思想也是与巴门尼德一脉相承的。

  这种“现象-本质”的存在论哲学,到了近代孕育出现代科学的认知图式。而社会学中涂尔干的方法论就具有这种典型特征。现在,终于弄明白这种方法论特征在哲学上是从何而来了。

  《西方思想的起源》读后感(五):古希腊

  梭伦什么是幸福?拥有最多的东西,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死去的人,只有那样的人……我看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 宇宙生成论传统泰勒斯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世界像水一样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生成、变化之中。 人类的生活像水一样流转不定。 万物处于永恒的、不竭的生成运动中。水渗透于宇宙万物之中,使宇宙万物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和生成之中。阿那克西曼德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对立面相互之间的转化是变化的原则。阿那克西美尼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正是在极富变化性的气的基础上、通过气的疏散与凝聚来实现的。赫拉克利特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逻各斯就是事物变化的精微之理,事物正是在对立面的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中才彼此区分开来,各自成为自身,但是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逻各斯是永恒的活火,火的无穷无尽的燃烧、熄灭与变化就是这逻各斯。 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世界是怎样的? 世界是按照数的和谐法则构成的,由头四个自然数构成的四元是永恒流动的自然的泉源与根苗。色诺芬尼世界是怎样的?一神是全视,全思,全听,永恒不动的。巴门尼德 “存在/是”问题对于思维存在一个可以被确定为真理的真实的认识,存在一个最终被确定为实在的认识的对象。遵循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世界是怎样的?从而被系词“是”所对象化地肯定了的永恒不动的本质世界存在。芝诺为什么世界是多、是运动的观点是错的?论证有一个绝对的、永恒的、不动的世界超出生灭的世界存在着。 元素论者恩培多克勒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为水、土、火、气四个元素,友爱和斗争所引起的四元素的结合与分离产生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阿那克萨戈拉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为种子,心灵的旋转引起宇宙的旋转运动,宇宙的旋转运动造成种子的结合分离,从而导致万事万物的生成与消灭。德谟克利特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变化的原则是什么?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原子(存在)和虚空(不存在),原子在虚空中碰撞所造成的漩涡运动以及由此而来的结合与分离产生事物以及事物的生灭。 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可以认识什么?个体的主观感觉经验构成了每一个人判断对自身有效的真理的尺度和标准。德性是否可教?德性是教育的产物而非人的自然禀赋。由此,德性不是贵族的自然禀赋,是人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具有德性,并且由于教育者可以影响受教者从而任意塑造一个人的德性,从而德性本身的价值丧失了。高尔吉亚人可以认识什么?由于我们自身思维的主观性,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 苏格拉底人可以认识什么?一方面,要求超出感觉经验的层面而达到本质对象的层面,这就是通过定义的方法(《泰阿泰德篇》150B-151D)。另一方面,在借助定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后,又要求经验现象与之相符,能够根据它得到合理的解释。德性问题 《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谈到人的社会属性是区别于并且优越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性。苏格拉底区分内在的善和外在的善,追求德性本身的快乐。并且,道德首先是一种知识,道德规范要求证成。 柏拉图中期人可以认识什么?在《美诺篇》《斐多篇》《斐德罗篇》《理想国篇》中谈论了回忆说以及灵魂转向说经验认识起到唤起回忆的作用,我们对事物的本质其实早已认识。借助线喻洞喻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具体过程。 柏拉图晚期一和多的关系问题在《巴门尼德篇》中先后谈及芝诺论证、中期理念论引入辩证法,在逻辑上说明可以同时既是多又是一,但是之后又借自我批评暴露了分有观念的困难。最后,在对话的第二部分谈论了八组辩证推理,

如果是一,仅仅是一而非他者,那么一会怎样?如果是一,是和他者相联系的一,那么一会怎样?如果是一,是和他者相联系的一,他者会怎样?如果是一,仅仅是一而非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仅仅是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他者是和一相联系的他者,那么他者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他者是和一相联系的他者,那么一会怎样?如果不是一,仅仅是他者,那么一会怎样?

  提出概念辩证法,否定了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的、单纯自我肯定的概念,而将概念本身置于矛盾之中。《智者篇》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运动、静止、同一、差异、存在,这五个基本概念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存在问题 《范畴篇》中对概念的分类也是对存在本身的分类,因为概念关涉的是存在,从而我们事实上也将全部存在分成十个范畴。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明确了实体是一切陈述的绝对主词和一切存在的绝对主体,实体是个体性的,只有个体事物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实在性。《物理学》存在问题,对话伙伴是巴门尼德和柏拉图(智者篇),一个东西只是相当于它所要生成的那个东西而言是“不存在”但就其自身而言是“存在”。事物的变化与生成是怎样的?形式、质料、潜能、现实、四因说。《形而上学》(第四卷)存在问题,接续《范畴篇》的讨论。存在(实体)的原因是什么?不动的、永恒的、可分离的实体,也就是神。(原因问题在第六卷得到了进一步讨论)《形而上学》(第七、第八、第九卷)实体问题,接续《范畴篇》、《物理学》中实体问题的讨论。本质问题,事物的本质是在其自然生成的变化运动中所实现出来的自然本性。《形而上学》(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卷)接续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卷原因问题的讨论,谈论了神作为不动的推动者是第一因。 《尼各马可伦理学》什么是善?接续柏拉图的讨论,对善的概念进行逻辑分析。什么是幸福?何种幸福是真正自足的?什么是德性?对话伙伴是智者派以及苏格拉底,普罗泰戈拉将德性置于习俗。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区分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前者更多的属于至善问题的讨论,后者则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核心议题,在伦理德性的讨论中,中道、选择、明智三个概念非常重要。明智(实践智慧)是一种将一般性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具体的道德生活境遇、将理论与行动联系起来的认识能力。 晚期希腊哲学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论学派 如何理解单个的个体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或生活的问题基督教如何理解单个的个体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或生活的问题新柏拉图主义如何理解单个的个体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或生活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