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2021-04-19 00:1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世界哲学史》是一本由[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页数:7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哲学史》精选点评:

  ●读了印度哲学部分 @2017-05-05 10:21:36

  ●对于我而言好像没什么收获

  ●可以读,但觉得没必要再读第二遍

  ●了解哲学史是索求智慧比较好的方式。可以了解那些存在,虽然无法拨开云雾,但可发人深思。

  ●东方哲学在其中占比太少,如预期,可读性不高。

  ●哲学入门概论吧… 有些观点…

  ●难以确信我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这么厚的一本哲学通史巨著,也许是经历过读同样晦涩的学术著作的训练,所以我读的很顺畅,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以进行下去的阻力和障碍。几乎每读几页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闪光的亮点出现。当然我也拍下了一些读书笔记。有好多原有的概念和观点也被革命性的颠覆了。

  ●优点是各个流派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源流写得很清楚,缺点就是一切哲学史书籍的问题:无法全面介绍。

  ●非常好,除了东方哲学部分没看。把思想者与批判该思想的人一起都讲了,最难的。

  ●在我们这个从小被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真理的国家里,这本书简直是每一个人必读的书籍,因为它能告诉你人类的思想如同大千世界一样精彩纷呈,并不是只局限于某一种教条之内。另外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你去从不同的纬度去思考各种哲学问题。“我宁愿做一个悲惨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去做一头幸福的猪”!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一):这一个多月的陪伴。

  难以确信我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这么厚的一本哲学通史巨著,也许是经历过读同样晦涩的学术著作的训练,所以我读的很顺畅,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以进行下去的阻力和障碍。几乎每读几页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闪光的亮点出现。当然我也拍下了一些读书笔记。有好多原有的概念和观点又被革命性的颠覆了,当然本来很多薄弱的章节又被坚实的巩固了。不要把读这本书当做是任务去对待,而要把它当做一种精神的体操,思维的拓展。或者仅仅是一种爱好,爱智慧,爱真理,爱思想,爱哲学。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二):不能理解诺斯替是什么

  

感觉作者并没有讲诺斯替是什么,只是讲了它的一些特征和流派。

1966年4月摩西拿会议将诺斯替主义定义为:

二世纪的各种诺斯替主义派别涉及一系列一致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在人里面的神圣火花,源于神圣领域,落入这个命定出生与死亡的世界,需要被自我的神圣对应唤醒,以便最终重建。与其他神圣“堕落”的概念相比,就语义界定而言这个想法根基于这样的概念,即神圣者的向下运动,其外围(通常被称为索菲亚或意念)不得不承受进入危机及产生这个世界的命运——即使只是间接地——它无法抗拒,因为这是恢复灵体世界所必需的——这是一个在一元论背景下的二元论概念,表现为堕落与重建的双重运动。

上面那段话是对诺斯替的解释,可我看不懂,什么是“神圣火花”?什么是“神圣者的向下运动”?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三):Zui易读的哲学史书

  哲学本身就极其费脑的,七百余页的大部头,读起来却是轻松顺畅的,因为有另外几本哲学书对比阅读,明显感觉不一样,译者吕叔君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钦佩像吕叔君这样的翻译家,我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拜读原著原文,因为有了翻译家们,我们更容易去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更广的世界。不管是什么知识背景,这本书值得珍藏。纸张的设计也很舒服,豆瓣里的出版社朋友们,大部头的书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出版社的这本的纸张,不知道有没有精装版,这个封面好单薄啊,最后,我买的是第17版,17年的一版一次一刷,值得拥有。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四):德国哲学教科书

  作者施杜里希是德国人,也就是产生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那个德国,德国人写的世界哲学史,怎能不推荐!

  而且本书已经是第17版了!想象一下这个教材的质量吧。

  当然,作为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好处是非常全面和易于理解,坏处也是稍微不够深刻和略显浅尝辄止,刚刚心有所感结果却告一段落,让人心里痒痒的。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可以说是思想史,各种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面对的问题,以及哲学家们意图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信手拈来,相比梯利的哲学史那本书要好懂十倍这么多哈哈。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目光局限很少,第一篇就阐述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同时作者非常关注现实,于是二十世纪的哲学篇幅最长,其次是十九世纪哲学,也就是说作者更厚今薄古,具备很好的现实意义,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不像其他很多哲学史一到近现代就戛然而止简直让人无语。

  不管怎么说,这本哲学史相比《思想的力量》,虽然都是大学教材,但作者一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写作的风格和切入角度都大为不同,有时间的读者强烈建议两本都别错过。

  95块原价买来镇楼也是绝赞。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五):摘录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1.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认识比哲学要来的更透彻。

  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刻画确实比哲学理论深刻且有韵味。

  2.生理的人类学研究的是自然从人身上产生的东西,实用的人类学研究的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由自身做出的东西,或能够和应该做出的东西。

  人通过劳动可以创造世界,进而创造自身。

  3.在人的欲望结构和无意识的心灵生活中也存在动物性。

  食色性也,也即动物性,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动物性?

  4.自我意识是除精神之外的人的第二个本质特征。动物也会听和看,但动物不知道自己会听和看。自我意识能够使人超越因为欲望和周围的世界的刺激而引发的短暂的感情冲动,使人拥有意志,使他能够不受情绪冲动的影响,而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能够承诺的动物。

  5.人生活和经历的不是自身,而是经历着他的经历。

  6.人拥有外在世界,内外世界和自己的同类。外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中的对象,内外世界就是他的心灵和经历,同类指他的同时代人。

  人被置于虚无之中,既无地点,也无时间,人的本质就是不断自我实现,永远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在他的历史命运的安排下,他总会遇到新鲜的东西,且永无止境。

  马斯洛最高需求理论,自我实现与巅峰体验。

  总之,哲学具有治疗性的目的,每次摸不到自己的灵魂和思想的时候翻来看看叔本华尼采康德海德格尔萨特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今天是读哲学的一天,只是记录这些而已,如果某天我还想再系统研究哲学发展史,我会再认真啃一啃这本书。再次以后,不再触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