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的常识读后感摘抄
《厨艺的常识》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鲁尔曼 著 / 唐娜·鲁尔曼 摄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一):仿佛能读到味道的烹调书
一般烹饪书,你是看不出成品的真正味道的,除了虾蟹这样味道比较明确的食材。但这本书不同。除了步骤写得详细之外,作者—开始后就逐步详尽介绍象盐的味道、作用和不同种类;水在烹饪中的各种作用等等。让人重新对这些味道有所认识。然后作者再写菜谱时,放的盐,放的洋葱,放的水看着自然都带着前面描述的味道了。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二):完全配不上目前 9.4 分的高分
首先,这本书是最近才出版的,截止目前,评分的人数不到 100 人,评分这么高是有水分的。
略读之后,觉得这本书完全配不上目前 9.4 分的高分,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原理的内容讲的很少,也不精准。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高屋建瓴。可能 《Modernist Cuisine》 会好一点,但买不起。
作者说的清楚障碍,想好所有的步骤。就和写程序一样,按照算法、逻辑一步一步的来。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三):想要成为美食达人,这本厨房圣经可以帮你!
01
如果没有记录,我一定不敢相信自己当初想要好好吃饭的想法,却意外的让我走上美食达人制作的路。以为年初定下的那个【制作100道不重样美食】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然而,却在不知不觉的坚持中完成。豆瓣相册记录↓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四):判断力批判
我很关注下厨厨艺的哲学判断力。
比如炒菜的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技巧,你需要更多的判断力。saute 就是跳的意思,小食材都会在锅里这样跳。但是怎么跳要跳多高?用什么样的温度?这就有讲究。
你是仅仅拿它做过渡,还是要逼出水分,还是要外酥里嫩。
如果是高温煎炒,目的就是要制造香气,所以温度不能高过起烟点,也就是240度。不仅有危险,食物也会焦,而且也会粘锅。
但如果你不想让食物褐变、煎出香味,就可以低温处理,比如做西兰花,或者是对于鸭胸你只用逼油的时候。而鸡胸肉就没什么油,就不需要用低温。这就是我们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翻译比较差。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五):外国的烹饪书
我一直觉得外国的烹饪书在国内缺乏竞争力,首先是外国食谱(特别是欧洲的大多数美食),在国内的普及度不高,做的人也不多,就单说国外的芝士的种类用法风味可能都能难倒一大部分人;其次,原材料不太易获得,这本书前面的几种盐,可能只能网上购买;还有外国菜喜欢标准化,有这非常精确的配比克数,而国内菜更喜欢用少许适量来描述,这也就造就了国内家庭厨房很多根本没有电子秤,精确与适量就是中西餐的矛盾之一。
这本书书的质量真的挺不错,实例+理论的佐证让菜谱不仅仅从感官方面得到理解。从这本书中也学到了很多材料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总的来说,如果想做国外菜,我觉得可以满分,但国内菜就有点差强人意,3星足以。
这本书如果能出个中餐版就好了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六):厨艺是个可以选择释放的技能
烹饪的习惯和饮食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豪爽的调味囫囵地吃,味觉和胃口也就被驯化得不敏感。对于精细烹饪出多种形态的蛋白质也感受不出太大差别。我就是这样的人。
三天前,去淮海路吃了一家烧鸟店。提灯也好、白肝也好,能吃到师傅精确的手法,能保留嫩的口感就绝不老一分。然而食客我的感动却只在舌头上,并不走心。隔天在家炖了一大锅菜,麻辣拌拌上才觉得舒服。
如果烹饪的手法已经可以满足饮食习惯,那再多的常识和技巧是否还有价值。1升水50g盐煮的西蓝花和1升水40g煮的西蓝花的差别,我真的有必要了解吗?厨艺当然是科学,但烹饪完全可以不科学的一通乱搞。
其实厨艺是可以选择释放的技能。比如明知温水炒蛋可以更松软,但今天心情不好,就大火随便炒炒。再比如超市里买不到好培根,有耐心就自己做一块,没耐心也知道此处可用焦糖化洋葱代替。我觉得厨艺的常识是这样用的。不应该变成教条,而是为我所用为我所不用。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七):我就乐意“盐少许,油适量”怎么啦!
一提到中餐,我们总是自豪说只有中国人能做出这种美味,对于老外来说,当电子秤称不出“盐少许”,量杯量不出“油适量”是什么的时候,就彻底无奈了!也有人因此而黑中国餐饮——永远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标准化!拜托!标准化真的是检验一切美食的标准么?我在品尝爱人给我呈上的馅饼时,不会在意两侧煎糊的痕迹;我在和儿子一起争抢享用爸爸秘制的私房辣酱时,也不在意这里的油、盐和辣椒比例是否符合黄金分割,而是一边擦汗,一边找水喝(浑然不管儿子已经辣的眼泪汪汪)……皮克斯著名美食动画片《料理鼠王》中,借主角小老鼠雷米的话说:
美食要用心去做。《厨艺的常识》读后感(八):做菜的小想法
每次做菜之前,都会幻想着成品后的味道,感觉,想需要的佐料,怎么搭配会好些,做好后就会对比:这是不是准备做菜之前的味道,色泽。发现对做的菜有了期待,做好的菜味道都会很棒!
如果不想做菜,做之前没有思考我想吃什么,做成什么样,味道是怎样的,胡乱一通后,自己都不想吃自己做的菜,然后吐槽:原来我自己做的,自己都吃不下去!
自己做菜,就会做自己爱吃的!对于不做饭的,就只能吃我们做好的,可以挑剔,但这是我做的,我做我爱吃的,得意!
嗯嗯,做菜最重要的就是调味。比如:做鱼香肉丝,酱醋汁最重要,用番茄酱,蚝油,生抽➕淀粉。还有炒的时候要加蒜末爆香这一步也很关键!年后尝试做小酥肉,用胡椒粉和麻椒粉➕少许盐腌制,然后复炸一次!这两道菜是最近刚学会的,也get到精髓了!
以下为书中提及到,可以在以后的做菜中去尝试:
✅ 鱼露代替盐,味精等有咸味的调料,味道更鲜。没有用过鱼露,以后买来尝试
✅ 盐渍柠檬,腌制的柠檬皮,柠檬对半切开,用盐,加少许糖,加水放容器里腌制三个月。做菜的时候我几乎没用过柠檬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九):从吃货到美食家的炼成之路
吃货,什么都吃,什么都能吃,大口吃,得到的只有两个字:好吃。所以吃货总是那么有型。美食家一般是从吃货进晋的高级阶段,美食家有了之前做吃货的大量经验,嘴巴都很刁,或者说是对食物气味、味道、口感、温度等及其敏感,对食材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解,吃的过程也总是细细品味,慢慢体会食物的层次感、丰富度。
更高一级的美食家不仅会吃,自己本身还是烹饪高手,集食材,烹饪技巧以及菜品素质为一身,这样就可以从头到说尾,不带冷场。所以这一类称之为美食评论家,帮助餐饮及公共媒体对外宣传和创造话题,当然自己也是背后受益者。
如果你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美食评论家,但又苦于自己没有这样的口才,认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难,而一次次放弃心中的梦想。迈克尔·鲁尔曼著的《厨艺的常识》这本书,可以让你踏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怎样去做菜。先去做,再去评。书中首先多次、明确告诉你一切烹饪之事都基于一套基本技法,如果你知道这些基本技巧,就少有在厨房里做不出的菜肴。顶类的厨师都是精熟这些基础烹饪技巧。他们对这些技术运用自如,一直在做,做到已经成了习惯,所以每次做,都是完美。
这套技法有20个,为了减少心理负当然你自己还可以重新分类,按基本食材、烹饪方式(用火)二大类。基本食材如:盐、水、酸、洋葱、鸡蛋、奶油、面粉、糖,每项食材都有多种用途,了解单一食材的所有用法,就不会对其功能固化,使用起来也就越灵活。烹饪方式,也是对烹饪方法作总结,知道什么食物要用什么烹饪法,要用大的火,要烧多久,还有何时关火等问题。从这两大分类可以看出,这是所有厨师都能用得到的基本技法,无论技术如何,类别如何。
(插图)
《厨艺的常识》读后感(十):教你如何从机械做菜变成烹饪的艺术
因为疫情重新激发我对于烘培的热爱。就顺便找了好几本和烹饪相关主题的书来读。
翻完之后,出人意料觉的这本《厨艺的常识》带给我的惊喜感最多。
比如说,你知道如何按照食谱去做菜吗?
猜大多数人应该和我差不多。想学一道菜,一般先去网上找出食谱,粗略翻看一下,有时候都不一定会读完。找齐食材之后,就在厨房照着食谱要求一步一步做下来。
这部书的作者就觉得这样很容易让你做菜失败。
正确的做法是:
首先,思考是厨房最基础和重要的技法。
拿到菜谱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完整的读完。并在大脑中演示一遍整个做菜过程。
要知道再简单的菜的食谱,也无法罗列出厨房会出现的所有变量。你可能因为各种细节而将一道菜搞砸。我是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同样一小勺的细盐和粗盐,重量完全不一样。细盐重量可能是粗盐的两倍。这也解答了为什么有两次明明和平时同样的做法,却发觉菜做咸了。现在想来好像是因为换了盐。
然后,提前准备好所有的东西。
这些提前准备工作是在思考过后才可能会注意到的事情。
这个步骤在法餐里面有个专业术语---Mise en place( 英语是 Put in place). 就是提前组织准备好所有需要的食材和器具。烹饪本身是一连串的动作。任何的阻碍都会影响到动作的流畅性。提前将锅放在炉子上,去冰箱拿出需要的食材,取出等会儿要用的碗。这些都可以提前扫除你烹饪过程中的阻碍。
最后就是合上菜谱,带着你的感觉和大脑开始做菜。
不得不说,这么一个流程下来我真心觉得做菜有种从填饱肚子的家务劳动变成艺术创作的感觉。因为不再是跟着菜谱按部就班,而是要带上自己的五感去感受,去调整,真正是在烹饪。
这本书列举20个有关厨艺的常识,对于我来说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但读完之后,回味了一下之前做菜的过程,倒是有了很多新的理解。迫不及待希望下次做菜中实践一番这些新学到的常识。
同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丰富了我关于食物的形容词。我之前可没有想过“明亮”会被用来形容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