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训诂简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训诂简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5 00:5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训诂简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训诂简论》是一本由陆宗达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训诂简论》精选点评:

  ●言必称章黄

  ●曾国藩很推崇训诂!

  ●早就听说过训诂学,一直不知道具体是研究什么的。读毕此书才略有所知,训诂是通过各种文献资料,让人能读懂古代的文字。书中举的例子挺好,很多想当然的并非如此,而是另有涵义。

  ●买的打折书。各方面都很好。顺便推荐何仲英的<<训诂学引论>>,网上应该有电子版(豆瓣无此书)

  ●书里举了大量的事例讲解训诂的内容和方法,像讲解《论语》前三句那样的例子,都让人很长见识。 陆老博学

  ●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值得推荐!

  ●材料丰富,信手拈来,举例恰当,可以说是解决了很多问题。缺点在于目录编排的太过简单,不便查找,此外部分内容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重印重读

  ●训诂学的作用在一般读者是被低估了。这门学问看似与我们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不通训诂,以致解释”不毛之地“为”不长草的荒地”,此种情形并不鲜见。细读此书,会让你茅塞顿开,如有所悟。但其实,离真正入门尚有一段艰苦的距离可言。但我又想,只要平时多积累,积少成多,假以时日必有可观。

  ●对这门学科抱有敬意

  《训诂简论》读后感(一):功夫细如核上雕舟

  陆宗达先生深厚的国学根基配上其钩沉稽古,抉隐发微的细致与耐力,打造了看似篇幅短小,实则字字珠玑的简论一书。作为门外汉的我总觉得训诂学因其枯燥细琐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且太过艰深晦涩,故丝毫未曾有翻阅相关著作的想法,翻开此书前的我无知亦胆怯。

  “道不远人,而人日用而不知”,草草翻阅此书后的我杂糅名句,写下了自己的直接感受,耳熟能详的古书范例配上陆先生细致入微的讲解将“绝学”带入我的视线,被人无辜视为棺内干尸的训诂学实则一直活跃在我们的学习之中啊!

  简要言之,文字学研究偏重形,音韵学研究偏重音,而训诂研究偏重于义。不过三者实则互相贯通,联系密切。析形辨声固然重要,但以声韵和字形为桥梁进而因声求义,因形求义的训诂工作应为小学之根本。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训诂首先应推求客观的概括的词义,继而在概括意义基础上厘清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解释词义是训诂的基础工作,但除此之外,它还在分析句读、阐述语法(之后的语法学)说明修辞手法、阐明表达方法(之后的修辞学)以及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的“章句”之学上有所表现,真正体现了“其道广大,无所不包”。

  陆先生同时总结了前人的训诂方法,即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四种具体方法,研究方向清晰明了,实操却难以上手,若无对浩如烟海的古籍经典信手拈来的本领和博通天文、地理、韵学、算数、礼制、建筑的扎实积淀,便难在训诂领域登堂入室,童稚从事而皓首不能穷其理,恐怕并非危言耸听。遍引群经,逻辑清晰的词义溯源凝聚了无数训诂大师披阅数载,反复增删的辛酸苦辣,若他们读到曹雪芹书写红楼梦时“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感喟,应该也会深有认同吧。

  《训诂简论》读后感(二):缺点及结构梳理

  本书以训诂的历史发展,以诗经、左传、史记为例子分解训诂的内容、方法并最终总括了现代训诂的运用,简单易理解,不愧是大家小书。

  通读下来后,个人认为本书还是有四个缺点:

  一、对毛诗过于推崇,尽管毛诗在训诂学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有部分解释确实牵强,特别是132页举例的《大雅·民劳》“王欲玉女”中玉女的解释,玉女中的女为“汝”,怎么会解释为美丽的女人呢;还有77页《王风·葛藟》举例的串讲,毛诗解释为贵族对周王所作的怨刺诗,但宋人认为是世衰民散的流民所做之的自叹诗,整体阅读下来,个人觉得后者更为准确一些。

  二、,篇章结构似乎有些失衡,第二、三部分训诂的内容与训诂的方法虽然很详尽,以训诂专书与文献为两条支线勾画出训诂的内容,下承训诂的方法:形音义训、核征文献与考察古代社会,但个人觉得第三部分的总结概括不够,甚至在义训里还没有找到反义为训的例子,而第二部分又举例太多,而在第四部分训诂的现代运用或者说框架又太简略。

  三、年代原因还是有些阶级意识形态在内,在解释封建社会中倒是没有问题,主要体现在第四部分。

  四、本书的目录结构过于简单,虽然是小书,但对于庞杂的训诂体系而言,其实可以进一步分解,毕竟目录就是整本书的脉络与大纲,所以自己忍不住捋了一个结构。

  其实除了第一、四点,二三点都属于个人主观意见,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好的入门书籍,对自己阅读古典文学提供更准确更深刻的途径。

  《训诂简论》读后感(三):“小学”不小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一家小书店,门脸很小。每到周末我就会去逛一圈,买几本书回去。有一次买了老师推荐的《说文解字》,付钱的时候老板问:“你是学中文的吗?”我摇摇头说不是。买了这本书之后就没看过,后来老师推荐买《说文解字段注》,又去书店转了一圈,看了看价格还是放弃了,毕竟还是穷学生。

  《说文解字》是训诂专书,也是后来才知道,但始终不明白训诂是什么。近日读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简论》才得以略窥一斑。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语言文字学大师黄侃则对现代训诂学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诂”即“故”,“本来”;“训”即“顺”,是“引申”的意思。简单来说,训诂学就是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帮助人们读懂古代汉语的学问。

  顾颉刚先生把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训诂学属于“小学”。此“小”非彼“小”,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基础,还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训诂学的学习和运用方法包括: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语言文献、考察古代社会。由此可见训诂这一“小学”的博大精深,真称得上是“以小见大”。

  训诂这样精专的学问,要让门外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是不太容易的。陆先生在书中经常举一些毕竟通俗的例子,深入浅出,既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让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陆先生在书中提到,“不毛之地”很多人认为是“连荒草都不长的地”,然而古代毛=苗,所以“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

  再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形容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于这个词,估计大部分人会想,这么简单的成语意思很明白,直译就是这条大虫子死了还没有变得僵硬,还用得上训诂学这么高深的东西?其实不然,“僵”字并非大部分人理解的“硬”,而是“前覆”,即趴下的意思。所以冷子兴的意思是说明贾家虽然败落,但尚未塌架,十分生动形象。

  研究训诂学,不仅仅需要古文上佳,还需要了解古代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学、礼仪、服饰、器物等文化知识和发展状况,所以训诂学真是一门博而深的学问。

  《训诂简论》读后感(四):入门了解训诂学

  《训诂简论》一书,是训诂学入门之书,细致讲解了训诂学的发展脉络,作者陆宗达结合古籍具体分析了训诂的产生、方法和运用,很简明,也很科普。

  训诂学,对普通大众来讲是有些陌生的学科,因为涉及中国传统,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目标是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着重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一言概括,就是为古籍字词释义作注解。

  看起来得归属于白发学究的案藏书,会被束之殿堂,但其实训诂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曾经学习古代诗文时都会看到各种注解,查字典时的各种解释篡集,引文著述的考证等都属于训诂的范畴。与训诂学有关的文本如《尔雅》《诗诂训传》《方言》《释名》《广雅》《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类篇》等等,都是经典传承的古籍文本。还有市面上常见的各种“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集解”“补注”等等都是与训诂注解有关的方法。

  训诂学研究词义、语法、修辞,但又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训诂学分广义和狭义,前者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后者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提出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提倡新训诂学。

  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暨南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教任教。陆宗达在训诂学方面著作丰富,在1964年出版的《训诂浅谈》一书中,陆宗达将训诂学的内容和方法归纳为五个方面:解释词义、解释文意、分析句读、说明修辞手段、阐述语法。陆宗达的讲解深入浅出,将训诂学这一门与普通读者相距甚远的学科门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训诂学很有用,一个字词音形义等随历史变迁的变化、引申和各种通假现象等,都可以通过训诂工作得到解释和刨根究底。可以说,正是有无数先贤的大量训诂工作,千年文明才得到延绵的传承而不会出现断层。通过训诂学工作者对古籍的整理注疏释训补,古籍得到传承,同时丰富了古籍之间的联系和内涵。

  探寻名物的来源,追溯语源义的根本,因为通过一代代不懈余力的解释,这些名物根本最终被时人接纳接受和传承,这就是字字相传的训诂力量。

  因为有训诂,千年前的古诗词,今人仍能毫无障碍的阅读理解记诵。因为有训诂,大量的古籍词句精华也慢慢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训诂简论》读后感(五):陆宗达的训诂学入门指导

  训诂学是一门多数人很陌生、听起来很高深莫测的学科,可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诂”是解释“异言”,也就是解释那些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等原因,同一个事物的称呼发生变化的情况。“训”是“道形貌”,就是描绘、说明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所以,训诂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里语言文字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讲,就是解释古文。

  近几年,传统文化类节目很受欢迎,古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可是古文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却不那么好懂。一句古诗怎么理解、一个古代物件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一个特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或者节目中的老师详细讲解的时候,都可能运用到了训诂学的方法。所以,“训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训诂学既然形成了一门学科,自然就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章黄学派”训诂学家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从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运用四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内容。这本《训诂简论》正是致力于推广和介绍训诂学的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要正确解释古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按照现代语言的意思凭空推测,那样很容易“望文生义”得出牵强附会的结果,甚至闹笑话。古人也有“望文生义”理解错误的时候。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人司马彪注释,“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这句解释就是错误的。庄子这句话中的“马”,实际上是个通假字,通“塺”,即尘土,所以这个“野马”就是“尘埃”的同义词。

  对于训诂的方法,陆宗达先生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几种,还提倡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字形、音韵、参考核对古籍并且依托于古代社会背景,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书中,陆宗达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训诂的内容和方法。这些例子,不仅能展示陆宗达在解释古文时所做的严谨分析和考据过程,还帮助读者增长了传统文化的小知识,甚至可能纠正了历史故事中带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历史故事里讲到,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向一个农民讨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泥土,狐偃把这件事解释为上天赐给他土地,是他将拥有领土、成为一国之主的征兆。好一个“天命所归”的帝王故事。

  那史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塊。公子怒,欲鞭之。”

  《左传》原文是“野人与之塊”,很多人直接把“塊”解释为“土块”,就演绎出了上面的故事。陆宗达认为,这个“塊”通“蒉”,《礼运》注就有“蒉读为塊”一句,应该解释为粗草编制的一种类似筐的器具,并赞同了《史记·晋世家》的说法,“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意思是说用盛土的工具把食物端上来,所以重耳认为对他不敬。这个解释有古籍的依据,又能同司马迁的说法一致,比较合乎情理。

  这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好多实例的解释,比如对《论语》中前三句的解释,也都让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

  陆宗达正是不厌其烦地通过这些实例,展现训诂研究的正确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解释过程,得出查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果,为读者做出训诂研究的表率。

  2019.07.26雾凇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