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训诂简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训诂简论读后感100字

2020-03-31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训诂简论读后感100字

  《训诂简论》是一本由陆宗达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训诂简论》精选点评

  ●对这门学科抱有敬意

  ●买的打折书。各方面都很好。顺便推荐何仲英的<<训诂学引论>>,网上应该有电子版豆瓣无此书)

  ●材料丰富信手拈来,举例恰当可以说是解决了很多问题缺点在于目录编排太过简单不便查找,此外部分内容带有明显时代印记

  ●言必称章黄

  ●早就听说过训诂学,一直不知道具体研究什么的。读毕此书才略有所知,训诂是通过各种文献资料,让人能读懂古代的文字。书中举的例子挺好,很多想当然并非如此,而是另有涵义

  ●训诂学的作用在一般读者是被低估了。这门学问看似与我们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不通训诂,以致解释不毛之地“为”不长草的荒地”,此种情形并不鲜见。细读此书,会让茅塞顿开,如有所悟。但其实,离真正入门尚有一段艰苦距离可言。但我又想,只要平时多积累,积少成多,假以时日必有可观

  ●配着读了大半部的诗经,看先秦文学便知道自己文盲了,呜呼!这书的结构极好,空闲了自己再捋一捋。

  ●曾国藩推崇训诂!

  ●读过后心情复杂,到底是功力不够无能置喙,只是一肚子困惑接触训诂至今,越发对因声求义持特别谨慎态度,尤其是假借通假,辗转假借,一声之转,到现在还不能自己辨别。书中对毛传是相推崇了。《尔雅》成书争论已久,书中举例,以为尔雅抄史记,不敢苟同,自己还要不断修炼

  ●大小书重印啦 此书极简明

  《训诂简论》读后感(一):缺点及结构梳理

  本书以训诂的历史发展,以诗经、左传、史记为例子分解训诂的内容、方法并最终总括了现代训诂的运用,简单易理解,不愧是大家小书。

  通读下来后,个人认为本书还是有四个缺点:

  一、对毛诗过于推崇,尽管毛诗在训诂学界地位毋庸置疑,但有部分解释确实牵强,特别是132页举例的《大雅·民劳》“王欲玉女”中玉女的解释,玉女中的女为“汝”,怎么会解释为美丽女人呢;还有77页《王风·葛藟》举例的串讲,毛诗解释为贵族对周王所作的怨刺诗,但宋人认为是世衰民散的流民所做之的自叹诗,整体阅读下来,个人觉得后者更为准确一些。

  二、,篇章结构似乎有些失衡,第二、三部分训诂的内容与训诂的方法虽然很详尽,以训诂专书与文献为两条支线勾画出训诂的内容,下承训诂的方法:形音义训、核征文献与考察古代社会,但个人觉得第三部分的总结概括不够,甚至在义训里还没有找到反义为训的例子,而第二部分又举例太多,而在第四部分训诂的现代运用或者说框架又太简略。

  三、年代原因还是有些阶级意识形态在内,在解释封建社会中倒是没有问题,主要体现在第四部分。

  四、本书的目录结构过于简单,虽然是小书,但对于庞杂的训诂体系而言,其实可以进一步分解,毕竟目录就是整本书的脉络与大纲,所以自己忍不住捋了一个结构。

  其实除了第一、四点,二三点都属于个人主观意见,总体而言还是非常好的入门书籍,对自己阅读古典文学提供更准确更深刻的途径。

  《训诂简论》读后感(二):“小学”不小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一家小书店,门脸很小。每到周末我就会去逛一圈,买几本书回去。有一次买了老师推荐的《说文解字》,付钱的时候老板问:“你是学中文的吗?”我摇摇头说不是。买了这本书之后就没看过,后来老师推荐买《说文解字段注》,又去书店转了一圈,看了看价格还是放弃了,毕竟还是穷学生。

  《说文解字》是训诂专书,也是后来才知道,但始终不明白训诂是什么。近日读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简论》才得以略窥一斑。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语言文字学大师黄侃则对现代训诂学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诂”即“故”,“本来”;“训”即“顺”,是“引申”的意思。简单来说,训诂学就是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帮助人们读懂古代汉语的学问。

  顾颉刚先生把传统学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训诂学属于“小学”。此“小”非彼“小”,训诂学以解释词义为基础,还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训诂学的学习和运用方法包括: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语言文献、考察古代社会。由此可见训诂这一“小学”的博大精深,真称得上是“以小见大”。

  训诂这样精专的学问,要让门外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是不太容易的。陆先生在书中经常举一些毕竟通俗的例子,深入浅出,既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又让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陆先生在书中提到,“不毛之地”很多人认为是“连荒草都不长的地”,然而古代毛=苗,所以“不毛之地”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

  再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形容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于这个词,估计大部分人会想,这么简单的成语意思很明白,直译就是这条大虫子死了还没有变得僵硬,还用得上训诂学这么高深的东西?其实不然,“僵”字并非大部分人理解的“硬”,而是“前覆”,即趴下的意思。所以冷子兴的意思是说明贾家虽然败落,但尚未塌架,十分生动形象。

  研究训诂学,不仅仅需要古文上佳,还需要了解古代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学、礼仪、服饰、器物等文化知识和发展状况,所以训诂学真是一门博而深的学问。

  《训诂简论》读后感(三):入门了解训诂学

  《训诂简论》一书,是训诂学入门之书,细致讲解了训诂学的发展脉络,作者陆宗达结合古籍具体分析了训诂的产生、方法和运用,很简明,也很科普。

  训诂学,对普通大众来讲是有些陌生的学科,因为涉及中国传统,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目标是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着重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一言概括,就是为古籍字词释义作注解。

  看起来得归属于白发学究的案藏书,会被束之殿堂,但其实训诂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曾经学习古代诗文时都会看到各种注解,查字典时的各种解释篡集,引文著述的考证等都属于训诂的范畴。与训诂学有关的文本如《尔雅》《诗诂训传》《方言》《释名》《广雅》《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类篇》等等,都是经典传承的古籍文本。还有市面上常见的各种“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集解”“补注”等等都是与训诂注解有关的方法。

  训诂学研究词义、语法、修辞,但又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训诂学分广义和狭义,前者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后者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提出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提倡新训诂学。

  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浙江省慈溪人。192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暨南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教任教。陆宗达在训诂学方面著作丰富,在1964年出版的《训诂浅谈》一书中,陆宗达将训诂学的内容和方法归纳为五个方面:解释词义、解释文意、分析句读、说明修辞手段、阐述语法。陆宗达的讲解深入浅出,将训诂学这一门与普通读者相距甚远的学科门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训诂学很有用,一个字词音形义等随历史变迁的变化、引申和各种通假现象等,都可以通过训诂工作得到解释和刨根究底。可以说,正是有无数先贤的大量训诂工作,千年文明才得到延绵的传承而不会出现断层。通过训诂学工作者对古籍的整理注疏释训补,古籍得到传承,同时丰富了古籍之间的联系和内涵。

  探寻名物的来源,追溯语源义的根本,因为通过一代代不懈余力的解释,这些名物根本最终被时人接纳接受和传承,这就是字字相传的训诂力量。

  因为有训诂,千年前的古诗词,今人仍能毫无障碍的阅读理解记诵。因为有训诂,大量的古籍词句精华也慢慢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训诂简论》读后感(四):陆宗达的训诂学入门指导

  训诂学是一门多数人很陌生、听起来很高深莫测的学科,可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诂”是解释“异言”,也就是解释那些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等原因,同一个事物的称呼发生变化的情况。“训”是“道形貌”,就是描绘、说明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所以,训诂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里语言文字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讲,就是解释古文。

  近几年,传统文化类节目很受欢迎,古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可是古文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却不那么好懂。一句古诗怎么理解、一个古代物件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一个特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或者节目中的老师详细讲解的时候,都可能运用到了训诂学的方法。所以,“训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训诂学既然形成了一门学科,自然就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章黄学派”训诂学家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从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运用四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内容。这本《训诂简论》正是致力于推广和介绍训诂学的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要正确解释古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按照现代语言的意思凭空推测,那样很容易“望文生义”得出牵强附会的结果,甚至闹笑话。古人也有“望文生义”理解错误的时候。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人司马彪注释,“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这句解释就是错误的。庄子这句话中的“马”,实际上是个通假字,通“塺”,即尘土,所以这个“野马”就是“尘埃”的同义词。

  对于训诂的方法,陆宗达先生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几种,还提倡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字形、音韵、参考核对古籍并且依托于古代社会背景,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书中,陆宗达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训诂的内容和方法。这些例子,不仅能展示陆宗达在解释古文时所做的严谨分析和考据过程,还帮助读者增长了传统文化的小知识,甚至可能纠正了历史故事中带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历史故事里讲到,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向一个农民讨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泥土,狐偃把这件事解释为上天赐给他土地,是他将拥有领土、成为一国之主的征兆。好一个“天命所归”的帝王故事。

  那史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塊。公子怒,欲鞭之。”

  《左传》原文是“野人与之塊”,很多人直接把“塊”解释为“土块”,就演绎出了上面的故事。陆宗达认为,这个“塊”通“蒉”,《礼运》注就有“蒉读为塊”一句,应该解释为粗草编制的一种类似筐的器具,并赞同了《史记·晋世家》的说法,“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意思是说用盛土的工具把食物端上来,所以重耳认为对他不敬。这个解释有古籍的依据,又能同司马迁的说法一致,比较合乎情理。

  这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好多实例的解释,比如对《论语》中前三句的解释,也都让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

  陆宗达正是不厌其烦地通过这些实例,展现训诂研究的正确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解释过程,得出查之有据、令人服的结果,为读者做出训诂研究的表率。

  2019.07.26雾凇

  《训诂简论》读后感(五):这门看似不起眼的学问,下的却是“绣花针”功夫

  很多人不知道“训诂”是什么?而一知半解的人则又常常报以轻视之心,认为训诂学不过是微末之学,不足挂齿。对其持有兴致的读者则又是另一种心态,因其登堂入室所需具备深厚的音韵学知识,而产生畏难心理,不得其门而入。

  训诂学在常人眼里的尴尬境地,原因无他,归根结底是因了这门学问充满神秘气息,同时它又要与有如天书般的古代文献打交道,虽很古老,在常人看来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一般的读者也只有徒然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

  训诂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是怎么回事呢? 对训诂学的复生和在当代的发展起过不可取代作用的陆宗达先生,在其所著《训诂简论》的《什么是训诂》一节中,梳理了训诂学的发展脉络,指出不同时代训诂的范围和含义有所不同。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阐明了“诂”与“训”的含义,他认为“诂”是解释“异言”的(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训”则是“道形貌”的(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和说明)。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则认为,“诂”是“故”、“本来”,“训”就是“顺”、“引申”。训诂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比较固定,偏重于语义的研究,研究单位主要是词。

  我们知道,文字、音韵、训诂是传统“小学”的三个门类。三者既有分工、侧重,又有联系,不可分割。正是从这一层意义上训诂学才让人望而却步的。也因此,想要学好训诂学,就要具备文字学和音韵学知识。三者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不可偏废。

  训诂学有哪些内容呢?

  一、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

  (一)解释词义: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基础工作,在训诂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谓词义既包含本义,也包含引申义;(二)分析句读:分析句读是解释语言的最关键的问题,句读弄错,不但字句和语法讲不通,而且有时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能正确体会;(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

  二、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

  (一)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

  就以上内容,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是有关句读的。《论语》中有一个悬而未决的公案,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传统的句读是这样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读法被人诟病为与孔子的一贯主张背道而驰,认为孔子是不会主张愚民政策的。所以有人就提出另一种句读法:“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与孔子的主张相一致了。在这两种句读法之外,尚有若干种句读,大家不妨自己试试。不同的句读法,意义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像我们都常讲的“不可随处小便”和“小处不可随便”一样,搞错了意思完全不同。

  训诂的内容中有大量实例,实际上已经指明了训诂的方法。在《训诂的方法》一节,陆先生举出了学习和运用训诂学的几个基本方法。他在以形说义中强调必须以笔意为据,不可以笔势去穿凿附会,从而避免误入歧途。他十分重视文献语言的作用,认为依据文献语言从事训诂是很重要的方法。在本书中所举的例子中,就大量存在文献语言。同时,他也十分重视考察古代社会,他认为社会生活与词义发展有直接联系,比如“玉”,因其罕见、贵重,以及从石器时代视之为美好器物从而流传下来的爱好,使得“玉”的词义从“美好的石头”发展为一切最美好的器物标志,如“玉食”是最珍美的食物。

  那么训诂的运用又如何呢?其实很多人想错了,训诂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会用到训诂。比如说鲁迅有一句诗很有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都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但要说其中的“横”是什么意思?你可能会想当然说“不就是像奥黛丽·赫本的一字眉嘛“。错了,这里的”横“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其实“横”的本义是贯穿门户的门栓,它不只有横放的特点,还有阻挡开门的作用,由阻挡引申为“违逆”、“不顺”,这里的“横”就是用的引申义,当“不顺”讲。横眉即是皱起眉头,用形象的话说,就是眉毛如同打了结,这才显出一副冷对群敌的怒象。

  《训诂简论》这本大家小书讲清楚了训诂是怎么回事,它的内容是怎么样的,它是怎样使用的,它的应用都包括哪些内容。训诂学看似寻常,却需要下”绣花针“一样的功夫,才能得心应手,所向无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