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摘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摘

2021-04-05 02:5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摘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是一本由[美] 杰夫·萨瑟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一):029《Scrum敏捷革命》读书笔记

  

今天这本书叫做《Scrum敏捷革命》,作者是美国的杰夫·萨瑟兰写的,他曾是一名优秀的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这本书主要就是讲了一个执行力。 作者发明的这种敏捷管理方法,与传统自上而下的命令式工作流程不同的是,它能够不断的进化跟自我修正。 很多时候我们的执行力,是在上级领导命令行命令的情况下,我们会去执行。Scrum方法除了在接受命令以外,我们自己去制定目标以后,我们能够适应的跟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去更新我们的计划,去进行自我修正,而且它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透明性,能够精简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提高效率,实现高水平的业绩。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二):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

  文:薇薇爱阅读

  上个月初的时候公司给系统做培训了16949质量体系的内容。 其中就讲到了PDCA, 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按照这样的顺序,不仅仅在工作中,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好的方法也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的。

  书中作者介绍的SCRUM也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 在每天的工作中,给自己设计一个备忘录, 列举出待办事项、在办事项、完成事项。 同时每天总结一下,目前的状况, 你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可以帮助你完成这些事情,什么因素组织了你完成这些事项?

  平时的工作中是什么让我们的效率变低的呢?

  1)同时进行多个任务

  2)事情做到一半被搁置

  3)办事拖拉

  那么如何能让效率提高呢?

  在办事之前,拟定一个待办清单,检查一下是否有问题, 这就是前面说到的CA

  1、挑选一位产品负责人,

  2、挑选一个团队

  3、挑选scrum主管

  4、拟定待办事项清单,并确定优先顺序

  5、改造和评估待办事项清单

  6、冲刺规划会

  7、工作透明化

  8、每日例会,但会议的时间不要太长,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

  9、冲刺评估或展示

  10、冲刺回顾

  11、上一个冲刺阶段结束之后,立即开始新的冲刺阶段

  相信坚持下来的话,你的效率会有所提高,同样的, 这样的方法沿用到生活中,也会使你觉得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了。 把这样的方法转移到生活中不会使你觉得是在照搬,而是生活变得轻松了。 你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 也有更高效完成家务的方法了。

  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得到适当的应用的时候都会给人以帮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影响到人们的做事风格,处事态度。 相信scrum也会给你带来同样的效果。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三):甘特图提高效率的方法已经OUT了,快来试试Scrum法

  商业的本质就是效率,包括创新的效率、生产的效率、迭代的效率、资金的效率等等。长久以来,提高效率的方法大多以命令和控制为主,科学管理、过程控制等管理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传统的“甘特图”比较直观地展现了这种模式,首先定义并解释了每一件必须做的事情,然后以环环相扣的方式展示整个项目的各个部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以及每一个交付日期都详细地列了出来,整个示意图就像一道瀑布一样倾泻而下。从表面上看,一切尽在掌握,只要按图索骥、逐项推进就能够按期完成任务。事实上,这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根本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一方面,详细而严格的计划进度缓慢,进展往往滞后于计划,造成预算超支;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发生、需求的改变、政策的调整等内外部因素共同发力,便会导致“甘特图”成为一张废纸,原有的意图要么被延后,要么被更改。

  只有改掉旧习惯和老的工作方法,采用更先进、更灵活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这种方法就是萨瑟兰博士的“Scrum”方法。

  crum原本是一套新的软件开发方法,与传统的那种规范性、自上而下逐步实施的瀑布式软件开发办法相比,是一种彻底的变革。它先进灵活,具有自我修正能力,自问世以来,这种开发框架已经成为科技行业开发新软件和新产品的主要方式。

  随着方法的有效性一再被验证,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敏捷革命,成为微信、京东、华为、通用电气、Twitter、FBI一致采用的管理方法,在某些案例中,一些纪律性非常强的团队的工作效率能够改善8倍。因此,Scrum方法被誉为“管理学的诺贝尔奖”。萨瑟兰博士的《敏捷革命》一书,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敏捷管理的精髓,精彩地阐述这套管理体系。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四):不能算实践手册,它是scrum方法的诞生记

  作者杰夫·萨瑟兰是美国空军飞行员,后攻读了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科罗拉多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之后服务于计算机和软件公司,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于是嘞,总结出敏捷项目管理的方法,就开了家公司提供敏捷管理的培训服务。这本不能算是实践手册,它是scrum方法的诞生记,当然,也能读到具体的特点,操作步骤。对于团队管理,项目管理,个人管理都有帮助。

  解决困惑:scrum的特点:灵活,快捷。方法:拟定待办事项、在办事项、完成事项的表格,让整个团队一目了然,团队负责人也可以直观掌握现状和问题。确定待办事项的优先顺序,改进和评估待办事项清单。制定冲刺规划,每个冲刺周期结束要有成果展示。通过15分钟每日立会问团队成员1.昨天做了什么去帮助团队完成冲刺?2.今天打算做什么来帮助团队完成冲刺。3.什么因素阻碍了团队的前进之路。运用OODA循环理论(观察-导向-决定-行动)和戴明环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灵活完成冲刺。

  眼前一亮:书里对比了软件开发项目常用的瀑布法和scrum的优劣,可以明显发现scrum更灵活,迅捷,能够更省成本和时间。且国内互联网公司如腾讯的微信,京东,华为,都在使用scrum。瀑布法常用甘特图作为项目管理工具,但只做出了计划,却难以监督现状,团队成员也不了解其他人的进度,难以提供帮助。

  共鸣:最大的共鸣是里面一个丰田的故事,说通用汽车与丰田汽车在加利福尼亚州联合投资了一个制造工厂,这个工厂1982年被通用关闭了,原因是觉得这里的工人糟糕透了,上班喝酒,不去上班或搞破坏,当1984年丰田接手重开这个工厂后,通用告诉丰田管理层这里的工人糟透了,管理人员都很优秀,建议保留管理层重新招工人,但相反,丰田婉拒,没有留用管理人员,而是重新聘用了工人们。甚至送这些工人去丰田总部进修,学习丰田生产系统。该工厂的精密度和瑕疵率很快就达到了日本工厂的水平 所以说,没有差员工,只有差制度,我见过握着好好一堆高材生团队的好牌,打的稀碎的公司,所以很有共鸣啊。

  启发与行动:在自我管理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待办事项,在办事项和完成事项的表格,放在书桌或贴于墙面,时刻了解进度。为自己目前的工作或学习设置一个冲刺时间,一周或一个月,按照这个周期自查,时刻保持紧迫感。最后每个冲刺阶段结束后都要及时展示成果,激励自己啊。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五):用 Scrum 治疗懒癌

  

首先要感谢在 HTSC 实习时候的 manager 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同时他也依照本书的基本原则对组员进行管理。神奇的是,在实习期间,这样的工作方式治好了我的懒癌! Scrum 原本是橄榄球运动的一个专业术语,中文翻译成“敏捷”可能词不达意。这是在十几年前就用在了软件开发以及各个领域上的一种工作方式。它和传统中的瀑布模型相对应。我们制定传统的计划时,往往事无巨细,整个流程图一画,看起来很完美。而从我一直以来的经验,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一开始总有理由去拖延,随后习惯了把事情抛在脑后,最后是在 DDL 之前才匆忙赶工。而 Scrum 则是迭代式开发的过程。它要求的是你短期必须完成一个可以交付的小玩意。即使功能不完善,它也是一个雏形,可供打磨。 Scrum 被用于团队协作。并且,它要求一个团队的人数在 5 人左右是最佳的。更多的成员并不能换来更高的效率。所有成员都享有所有的 information,并且对于别人在做的工作也了如指掌。这样的好处是,你遇到问题可以方便请教,并且透明化与扁平化的信息系统让每个人都拥有主导权。为了试验这样的方法,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们创建了一个Trello看板,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贴自己的事项。 周期性地进行回顾与调整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做法是 每日立会 + 每周例会。“立会”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站着开会,确保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把事情汇报完毕,减少闲扯的时间。要说的内容也很简单,即昨天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今天要做什么。在 HT 每日早上都可以听见同事在开电话会议汇报,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尽量避免了开端习惯性摸鱼。例会则时间稍长一些,可以在大方向上进行调整。 关于本书的很多细节,我都摘录在了。原则性的东西就不多说了。谈谈我们小组的试验吧。试行了一个月,并没有进行地非常成功。首先不得不承认,人是制度的产物。管理环境绝对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态度和产出。但是又有谁去确保制度的完整,并让每个人去服从呢。每个人都需要理解 Scrum 的精髓吧,都要有激情吧,还要有靠谱的人可以在关键时刻接住别人抛出的橄榄枝吧。Scrum 小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动员出来的。只有它确实帮助我们摆脱困境,我们才会相信它。而最大的敌人,就是懒。

2019-06-04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六):敏捷革命:来一场说干就干的冲刺

  本文关键词:Scrum、冲刺、变革、行动力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要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事情,而不是你被称作什么。”这句话务实有效,又难上加难。我自己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别聊故事,说说怎么干。”

  《敏捷革命》这本书基本上也没讲什么“故事”,直接捞干的,告诉你团队的作用、看待时间的角度以及通过避免浪费、避免空想、营造氛围等方式提升个人创造力,并最终实现适应世界变化与发展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敏捷革命。

  之前吴军博士提过一个概念——伪工作者——那些在公司或团队中“混”的人。这种人基本上不适合干什么“大事儿”,更不适合干需要冲刺的大事儿。那是给别人添乱,给自己添堵,给社会资源增加负担的三输选择。所以我们就从什么人该干什么事儿说起吧。

  团队制胜时代下的个人英雄主义必将失败,连漫威都得整正义联盟,现在还有那个人能独自PK恶势力(现实环境)。所以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公司管理者,在用人和管理上都要转变成团队思维,避免单点爆破的形式。只有团队高效协作,才有可能大幅度提升劳效。

  作为个人,在面对大事儿的时候,能不能进行团队协作,就是第一个反思要素。如果你只适合单匹马独行天下,那别合计复杂社会里的项目了,找找那种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小确幸就好。

  不管你是团队的领导者还是执行者,如果能在团队中有效发挥,那接下来就是如何提升效率的问题。以周期视角看待时间,即行之有效,又简洁明了。我个人的习惯是对整体项目规划3年的愿景,进而确认第一年的阶段目标,再细分到季度,最后一周为单位,每个月进行总结调整演进。如果是执行单位,那就要在细分到每天,通过高效沟通,确认进度及调整方案,确定次日的重点及必须完成的进度。

  好像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能做到的有几个呢?反思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对于团队来说能否有效协调的关键点就是人员的管理与调动,能不能高效的完成既定目标也在于能不能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自驱力。

  接下来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算是对《敏捷革命》的实践阐述。

  我经常会面临一些比较艰难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空降兵,这无疑是困难中的大困难,飞机中的战斗机。每当我面临这个局面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破局。局面也就在那摆着,一个团队就在那里,不了解你,也不知道你能干什么,对你充满了怀疑与质疑。这时候是动用权力证明权威,还是动用智慧达成协作?我的做法是后者。

  通常我空降到一个团队的时候,第一次讲话,都会,且只会,强调一件事儿——我,不是大家的管理者,而是大家的服务者和解决问题者。用这个态度破掉质疑的局,接下来,所有团队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敏捷革命》对于团队管理在技术层面上的阐述已经够了,希望这种破局思维能和技术有效结合,让行动更加高效;也希望大家的团队都可以,随时随地,来一场说干就干的冲刺。

  推荐:《敏捷革命》

  ——END——

  我是削寒,个人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七):SCRUM——影响时代变革的敏捷之路

  文/初晓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效率始终是第一位的。高效能够节省时间,缩短项目进程,快速的回笼资金,进入下一个项目。这是任何企业皆知的道理,但在现实中,这却是一个不容易控制的问题。在企业中,员工虽然是团队中的一员,但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若是不能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势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   怎么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呢?《敏捷革命》这本书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协作模式——Scrum,书中不仅介绍了Scrum的由来,还用真正的事例证实了Scrum强大的作用,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还可以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做到双赢。   那么,Scrum究竟是什么?这个词语原本是橄榄球运动的一个专业术语,原意为团队通力合作,在场地内传球。这个过程需要认真配合、信念一致和目标确定。作者觉得这体现了他对团队的所有要求,因此衍生出一种敏捷开发流程Scrum。Scrum的优点就是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同时具有鲜明的创造性。Scrum另一大优点就是简单,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随时启动什么项目,可以随时进行“检查和调整”。   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企业也同样需要跟上步伐。因此,迟疑是致命的,也就是说,传统的“甘特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甚至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而Scrum就不同了,它聚焦于团队,而非个人,并且作者还给出了合适的团队人数,一般是7人,可以多两人或者少两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Scrum团队的主管,不是事无巨细的管理者,而是类似“仆人”,负责召开会议,确保团队运作的透明度,帮助团队发现障碍。这是一种崭新的团队协作模式,更适合现代企业的需要。   Scrum强调以周期性的视角来看待时间,最好是1-4周为一个周期。在每个周期结束后,开会展示成果,顺便开启下一个时周期的计划。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不展示成果,就没有效果。有趣的一点便是,Scrum并不强调个人的头衔,将重点放在了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上,这可以大大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效率自然是与时间有关的,那么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节省时间?这是一个人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敏捷革命》一书中提到“一次只做一件事”,因为多线程任务并不能节省时间,而是会消耗更多的时间。关于这一点,《思考:快与慢》也有讲到,人类用思考脑进行思考时,一次只能进行一件事,若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就需要中途转换,这转换是需要时间的。如此计算下来,一次只做一件事是最能够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好”,但一次性很难将事情做的完美,因此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正,若是将问题累积,需要的时间就会增加,而且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况且只有及时更正问题,才能够保证工作顺畅进行。   书中,作者这样讲:“在产品开发中,有一条反复得到证明的铁律,即一个产品80%的价值来自20%的功能。”Scrum的魔力就在于帮你找出如何着手创建那20%的功能。那么,如何确定优先顺序呢?也就是那20%的功能。因此,必须要找一个既明白产品前景,又明白各个事项的价值的人,这个人即是“产品负责人”。产品负责人的职责把美好的愿景变成待办事项清单,必须懂项目、懂市场、懂顾客。   了解这么多,那么我们未来的工作是怎样的呢?Scrum其实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教育、扶贫、政府等各方面。在未来的工作中,所有的头衔、管理者和所有的等级式的组织构架都会被取消。为员工创造自由,让他们做他们觉得最棒的事情,给他们放权,让他们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因此,个人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敏捷革命》这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人生在社会中,总要面临工作,不管是处于什么职位,都需要提升个人的创造力。若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那就更需要了解Scrum这种全新的协作模式,并将其应用在企业中。   未来,我们怎样工作?值得任何人深思。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八):Scrum,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你还不知道吗?

  一个意外的机会,收获了《敏捷革命》这本经管类的好书,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个拥有神奇力量的词汇-Scrum。Scrum这个全新的思想,正在悄然地影响着这个世界。 虽然是一本经管类的书,但是并不枯燥,自己也是一口气读完的。也像很多人讲的,这本书并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萨瑟兰博士把故事也融入了其中,他的经历,他的感悟,外加学术性的图表、数据, 虽然感觉有些混搭,但是还是起到了一本入门书所加深读者印象和理解的特点,也是吸引我读完的魔力吧。 读完这本书,Scrum这个全新的思想是最给我启发的。读完全书,我觉得可以把Scrum的核心目的归纳为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价值最大化。瀑布法,也就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干特图”-花大精力进行“完美”计划。但是瀑布法关注点恰恰不在“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这应该就是为什么虽然瀑布法把一切都计划了,可是结果往往不在计划之中。 还是接着说Scrum,要想实现这个目的,Scrum的特殊制度保证是不可少的,我觉得灵魂的一项就是检查和反馈机制,也就是可测性和可控性。一个计划的成功与失败,还是多来源于不可控的因素 ,也就是风险。其实思考一下,不可控的风险毕竟还是很少的,我们还是输在了应对风险。 不可能空想完成这些任务,得需要人呀。当然这就是我们最能干的Scrum团队啦-有团队意识,透明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务实的掌握工作进程,对工作拥有强烈的满足感等。制度早就了强大的团队呀。 但就是如何实现Scrum的步骤在正文中讲的不是太有顺序性,让我这个小白有点晕头转向的,哈哈,翻到了书后还有步骤表。再回忆一下吧。我觉得这些步骤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选主体,包括产品负责人团队以及Scrum主管。这里面要求最高的就是产品负责人,不仅专业知识强大,管理能力也要一流。而且团队也是要以小团队为益,这也是最颠覆我印象的,原来总以为人多好办事,闹了半天是假的,人太多反而还会降低效率。要注意这点呀。选工作,当然是工作方式了-确定待办事项的优先顺序(改进和评估)、开冲刺规划会、把工作透明化(燃尽图和白板记录—包括待办事项、在办事项、完成事项)、进行每日立会及冲刺评估和冲刺回顾。这几项内容反应了Scrum的根本特质动态工作,尽可能随着外界的变化完善变化。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些Scrum'反应出来的动态、高效的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能将效率提升几倍的Scrum所能应用的方面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商业,书中也提到Scrum小则可以惠及我们的生活,大则可以利用到教学、社会工作及政府运转方面。Scrum的动态已经朝着结合实际和人性化方面发展,让Scrum不断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换发出新的生机。我主要就Scrum对生活的影响来谈谈个人的看法吧。我觉得以下几点思想是我们非常值得运用到生活中的。首先是不断地检查与调整,比如自己吧,有时候虽然规划好之后要做什么,但是有的时候时间可能会意外的变得非常紧迫,这时候就需要调整,就像考试前的复习计划一样。其次将工作透明化的方法也是非常可以提高效率的关键步骤。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相信大部分会说我知道,但是如果有一大堆事情要做,记得特别清楚的人应该就很少了。而且不光是自己可以用来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度,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其他的一些琐事,像书里提到的,运用Scrum法进行装修比普通的装修流程可以快上一倍。如果更有效率,我们何不做一个掌控一切的人呢? 最令我惊奇的是Scrum中用快乐创造绩效的思想。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或许工作就是我们谋生的一个工具,快乐的感觉或许不重要,也可望而不可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的是快乐的工作效率是更高的。当然快乐是建立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上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不断地设计一些小目标来阶梯式的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指数,毕竟快乐的人生活和工作成就都是可以超乎其他人的。 自己的水平不够,可能谈的是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过可以看出Scrum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已经应用的越来越广。尽管生活不进如人意,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可以拒绝接受现状,我们可以尽可能改变现在的制度,我们可以掌控一切。Scrum,一个创造了新世界的工具,正在改变着它的影响力,正在改变着世界!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九):成为一个敏捷的“巨人”

  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奇怪现象:很多人明知道一些工作方法效率非常低,浪费人力物力、缺乏人性、令人沮丧,却依然坚持这么做。而那些顶尖公司的管理者,却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出前进路上的问题所在,准确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招制敌”……杰夫•萨瑟将其称为“敏捷”,并早在20多年前(1993年),就提出了一套如何才能达到“敏捷”的Scrum理论。

  在创新成为日常的当下,万物的迭代速度似乎都在以倍数增长。敏捷,成为了“适者生存”的重要利器。不过,千万别让“理论”二字打消了你对本书的阅读兴趣,你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本成功指南,而且还相当的实用和有趣。

  轻松进入敏捷状态

  从目标到结果,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于是1910年左右,甘特图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人们的宠儿,仿佛只要将甘特图做的足够详细、足够错综复杂,我们就已经胜利在望。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如杰夫所言,一旦将甘特图上的计划与项目的实际进展和成果相比较,你就会发现,这些堪比艺术品的甘特图纯属虚构。更糟糕的是,当你意识到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差距时,两者已经相距甚远,无从补救。

  crum的实用性就在于,它把一个复杂且开发周期较长的任务,分解成了许多个短期可完成的任务。这样以来,一个周期就是一次迭代的过程,就是一个循环。这样,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就能及时地收到反馈,并及时根据上一个循环中的发现来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

  如此,在决定行动之前,便已经跨出了敏捷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有第二步。

  crum强调按照价值高低对项目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排序,促使人们优先完成最有价值的那20%。等到这些任务完成之际,人们可能会发现,另外那80%的任务其实并非实际所需。这就大大降低了项目完成所需时间,极大地提升了敏捷性。

  引爆团队力量

  随着世界日趋复杂,项目的复杂性也逐渐增强,团队也随之成为了缔造伟业的最主要力量。如何在团队内部形成一种机制,可以持续不断的利用来自周围环境的反馈信息去协调独立思考的个体,成为了迅速提高业绩水平的关键。

  一支运作良好的Scrum团队,能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3-4倍,最高可以达到8倍,并且不断复制成功经验,最后的成果质量也要比原来高出两倍。杰夫在本书里给出了秘诀。

  首先,这个团队要是一个多功能的团队,每个成员都是多才多艺的,即能够掌握所有的必要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工作。

  同时,这个团队要足够小而精,一般7人左右。因为一旦成员增加,沟通渠道就会大幅增加,我们大脑处理问题的压力就会增高大。

  以周期性的视角将项目进行切分,就将一场漫长的长跑转化成了无数次集中精力冲刺的短跑,能大大提升公司的敏捷性。比如,以周为单位将项目进度进行切分,并准备好一个白板,划分出待办事项、在办事项、完成事项。每个周对上一周的“冲刺”工作进行总结,就能及时调整方向,进入下一个冲刺周期。

  每日的沟通对团队尤其重要。而这种沟通对于Scrum团队来说,通常可以用三个问题来解决:你昨天做了什么去帮助团队完成冲刺?今天你打算做什么来帮助团队完成冲刺?什么因素阻碍了团队的前进之路?这样的沟通通常不会超过15分钟,却能最大限度地引爆团队力量,让团队的敏捷度大幅提升。

  让你的地位无可替代

  很多人将《我的前半生》中贺涵的一句话奉为职场经典:要先学会取代任何人,再做到任何人都取代不了。问题来了,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任何人都取代不了呢?

  就是要有足够的敏捷。

  首先,绝对不要半途而废。因为半途而废等于丝毫没做,你付出了努力,最后却没有收获积极的成果,这将对你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也是节约时间的好方法。在做事的过程中,及时找出问题并纠正问题,比事情完成后再发现问题进行返工,要高效的多。

  如果你还在跟同事比谁的加班时间更长,那你可能也已经被敏捷的潮流甩在大后方了。同样,如果你在休假期间还要疲于应付来自办公室的电话或邮件,那你可能会被贴上“无能”的标签。有数据显示,工作时间太长的人会开始犯错,而改正错误可能会比创造新成绩花费更多的时间。

  杰夫在《敏捷革命》中还给出了很多提升敏捷性的小技巧,比如利用斐波那契数列、提升团队透明度等。不论你是一名团队(公司)的管理者,或者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本书都十分值得一看。毕竟这个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要学会如何快速取得胜利。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读后感(十):如何对产品编写一个完整的用户故事?

  在工作中,多数人都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比如,现在让你调查北京市近期卖了多少小龙虾,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你可能会理解偏差,以至于提供错误的数据,甚至对于领导指派给你这种“毫无意义”的工作感到不满。

  如果换个说法:作为水产供应商,我想要了解近三个月北京市小龙虾的销售情况,以便安排后期的货源。这种说法是不是明确多了?

  工作中无谓的消耗时间是最可怕的。往往员工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而上司也没有为下属提供足够的信息。要知道,人们习惯于用情节、故事去思考问题。大家都是这样来理解世界的。我们比较容易掌握人物、欲望及动机等,当我们试图把个别片段从主线中剥离出来,脱离具体语境去理解它们时,就会出现问题。

  “Scrum之父”萨瑟兰博士在《敏捷革命》中,提倡要学会写 “用户故事”。用户故事是从用户的角度来描述用户渴望得到的功能,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用在产品设计上,也可以用在每一个人的工作中,它能帮你确定目标,完成意志、动机、决心的统一和实践,避免徒劳无功的浪费。

  不要盲目执行,要学会写用户故事

  当你面对一项任务时,要学会从用户的角度来描述用户渴望得到的功能,也就是要学会写“用户故事”,比如作为X,我想要Y,所以Z。

  一个好的用故事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角色,包括顾客、读者、员工、老板等,这就要求我们思考:谁要使用这个功能?这项任务是为“谁”而做的?打造这样东西、做这项决策、提交这项成果,我们应该从谁的角度出发?

  第二个要素是活动,要求我们思考我们要完成什么样的功能。这通常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第三个要素是商业价值,或者说动机。要求我们思考客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以及这个功能如何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动机重于一切。

  需求往往会因为人物的不同而改变。比如,一则故事的后半部分是: “……我想要一辆车,以便开车上班。”假如这则故事的前半部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我是住在郊区的通勤族”,另一个是“我是居住在南达科他州荒芜之地的农民”,那么,你对于这个人心目中理想的车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因此,在确定待办事项的优先顺序之前,必须先考虑一下有关的人物、使用者或客户,也就是说你的劳动成果将由谁来使用。你要了解他们的喜好、厌恶、激情、热情、沮丧及喜悦是什么,他们的使用动机是什么,以及用户类型对于自身需求的影响。他们为什么需要汽车?他们用舰长日志做什么?这也会影响你对事情的评估。比如,如果他们需要的只是一般日历功能,那就简单了,如果他们需要的是可用于法律目的的、不容更改的日历功能,那就有点棘手了。

  用户故事宜短不宜长

  用户故事宜短不宜长,以便于对其进行评估。试想一下,如果亚马逊让你设计产品,你会怎样撰写它的用户故事。你可能会写道: “用户想要一家全球最大的在线书店,这样用户随时都能买到想要的书。”这个用户故事的确概括了亚马逊的情况,但太宽泛,不具有指导意义,必须分解成小故事。

  • 客户希望能按照类别浏览书籍,以便轻松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类书。

  • 客户希望能够先把书放进购物车里,以便在之后某个时间购买。

  • 亚马逊的产品经理希望能追踪客户的购买记录,以便有向客户推荐特定的书籍。

  上述这 3 个用户故事都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用户故事必须细化,能够对具体实践提供指导,但是不要预先制订落实方案。切记,工作如何执行必须由团队自行决定,至于成果该是什么,则取决于商业价值。如果把线上书店的所有因素都拼凑到一起,写成用户故事,那么这种用户故事常常可以合称为“长篇故事”,通常是很宽泛的,无法指导具体行动,但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小故事。

  当你开始写用户故事时,你就知道自己必须从某件事开始做起,写完用户故事,你会知道用什么来支撑自己的目标,接下来用户故事会指导你进行冲刺。

  用户故事必须完整,任务必须彻底完成

  在你撰写用户故事或列出待办事项清单时,有两个问题很重要:用户故事够完整吗?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

  比如,我们看看一位朋友写的用户故事:“作为军队的医生,我必须为学生们传授基本的生理学知识,这样他们才能了解人体构造。”

  关于一则用户故事是否完整,我经常用一套标准来衡量。一个好的用户故事应该满足以下标准:

  独立性——尽可能让一个用户故事独立于其他的用户故事。用户故事之间的依赖使得制订计划、确定优先级和工作量评估都变得很困难。通常我们可以通过组合用户故事和分解用户故事来减少依赖性。

  可协商性——用户故事的内容要是可以协商的,用户故事不是合同。一张用户故事卡片上只是一个简短的描述,不包括太多的细节。具体的细节在沟通阶段提出。如果一张用户故事卡片带有太多的细节,实际上会限制和用户的沟通。

  有价值——每个用户故事必须对客户具有价值。一个让用户故事有价值的好方法是让客户来写下它们。一旦一个客户意识到这是一个用户故事,并不是一个契约,而且可以进行协商的时候,他们将非常乐意写下故事。

  可评估——开发团队需要衡量用户故事,以便确定优先级和工作量,并便于安排工作计划。

  规模小——一个好的故事要尽量维持小规模,至少要确保在一个冲刺周期中能够完成。用户故事越大,在安排计划、工作量评估等方面的风险就会越大。

  可测试——一个用户故事要可以测试,以便确定它是可以完成的。如果一个用户故事不能够测试,那么你就无法知道它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这位朋友的的故事是独立的,因为他的学生们都在同一个城市,他不必考虑学生们在路程上的损耗,他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他的故事是可修改的,因为虽然他一开始打算为学生们传授基本的生理学知识,但如果他发现学生们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或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他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可以用。他的故事有价值:学生们学到人体知识之后,可以派得上用场。他的故事规模小:他只给学生们传授基本的解剖学知识,而不是教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开展外科手术。他的故事可测试: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也可以 对学生开展一些小的测试,以便确认他们是否真的吸收了这些信息。

  每个有待落实的用户故事都应该要有“完整”的定义。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用户故事足够完整,那么团队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速度就会加快一倍。此外,如果一个阶段的冲刺完成了相应的用户故事,那么,这个团队的速度会再次加快一倍。这就是我们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的一个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