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100字
《停不下来的人》是一本由[英] 大卫·亚当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不下来的人》精选点评:
●看来自己病得还不算重
●虽然强迫症不大可能治愈…不过连尼古拉·特斯拉也是强迫症患者的话,或许没有那么糟糕吧……
●先说书通篇的感受吧语言很谦虚也很温暖最后反思部分说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就知道我也和大家在一起然后还说自己对艾滋病的害怕并不是歧视艾滋病我觉得翻译挺好作者也很暖心内容来说呢看完就觉得我平常好多奇怪的想法都有了科学的解释什么侵入式想法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啊其实多少大家都会有点吧我不是研究这个的人只当科普来看我觉得对于老怀疑自己重度强迫症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通过听书听的,毋庸置疑我有强迫症,但是这本书听下来好像没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案
●体验谈和治疗史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用诸如反复检查、求证、清洗、触摸等等行为,来缓解思维带来的焦虑。还有一类强迫行为是回避,也有一些强迫行为和思维并无直接关联,比如有的人会数数,以避免好朋友死去等等。不过,这些行为只是暂时有效,不久之后焦虑又会卷土重来。思维不息,行为不止,行为不止,思维不息,两者互相火上浇油。为什么思维和行为停不下来呢,心理学家的白熊实验等可以为此提供一些解释。
●强迫症是啥? 日常声称自己社恐、强迫症的人,都不是真的; 真的强迫症是逼迫自己,假的强迫症往往是逼迫别人,后者其实叫强迫性人格; 对强迫症有个很好的比喻,就是好比电脑桌面,无论你在运行什么程序,总会有一个令人不悦的“程序”时刻想要保持置顶; 强迫症起源于某个侵入性想法,激发强迫症则很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工作环境、宗教、气候、突发事件等等都是潜在的变量; 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个显著的激发元素,但却是一个显著的载体; 侵入性想法其实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时不时冒出来,但强迫症的痛苦在于无法赶走它; 一旦你想要对抗这种想法,不论是通过转移注意力(白熊效应)还是负向惩罚,都会激发出你平时古怪的强迫症行为
●篇幅缩短一半会更好。似乎记者写的书很容易有这种问题
●一比对,我是强迫症初期……
●强迫症啊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一):局外人
书还是不错的,介绍了强迫症的前世今生,也介绍了作者本人患上强迫症的前因后果和最终的解决。算是科普类读物吧,可以获得不少心理学常识,包括现代各种神经症的症状,以及针对性疗法的发展过程。或多或少患有强迫症的读者,也可以试试看,作者说的疗法,包括他用过的药物,还有所谓的直升机视野,是否真的有用。
而在这之后隐藏的,其实是现代人的焦虑。没有专一的目标,没有激情,甚至于没有欲望,只是麻木。唯一确定的,是恐惧,害怕变化,害怕责任,害怕害怕本身。作者形容的,奶奶去世无动于衷,自己的球队进球却激动万分,仿如重生的兄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都是盔甲骑士,都是局外人。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该有的知觉,是读完本书后值得进一步反思的问题。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二):认识和接纳
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不想被公之于众的古怪特质,而将自己的古怪特质写出来给大家看是需要勇气的。 这是一本极其真诚的书,作者写出了自己的强迫症经历,告诉读者强迫症的症状,可能的成因(生理学因素、生活创伤等),以及一些脑科学的知识,算是一本有关强迫症的科普书。 强迫症有多可恶? 它会偷走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力,夺走你的快乐,给你的生活添乱添堵。 强迫症患者是停不下来的人。 对强迫症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根治是不太可能的,如果你是强迫症患者,可能需要与它搏斗一辈子。因为强迫症的复杂和每个人的经历的不同,同种治疗方法并不会对每个人都有用。 这本书也并没有告诉你对付强迫症或与强迫症共处的方法,但是这本书会让你更了解自己,你会知道你并不孤独,你会更有勇气接纳自己,也许我们也能做到如作者所说,“只要默默地看着他来,看着它走就行了。它们不会在我的心里待很久,一般不会。”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三):《停不下来的人》听书笔记
强迫症的大脑就像脱离线路的火车飞速奔驰着,号称精神病的癌症。
1、强迫症是什么
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强迫症就是思维的影响。简称OCD
强迫思维是O,强迫行为是C。
由侵入性想法导致强迫思维,它与本身意愿不符。
2、强迫症经历怎样的治疗历程
行为心理学家是通过一些外部手段去控制病患的强迫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希望患者自己面对从而治愈强迫症。
3、如何面对强迫症
可以看医生,如果没有用,可以告诉身边的人,搞不好大家跟你一样的想法。
强迫症可以好转,但不能根治。需要直面强迫症。
强迫性人格障碍和强迫症两个还是有所区别的,强迫症让自己痛苦,强迫性人格障碍让别人痛苦。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四):对不起,你对强迫症好像有点儿误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强迫症”成了一个又冷酷又性感的词。
“我有文字强迫症”透露出一种高冷的文化气息,表明那些不注意遣词造句、有错别字的文章会引发自己的生理不适。
“我有整理强迫症”暗示我之所以不去学习/工作/做家务,只是因为我无法克制自己热爱整洁的本性,而不是因为我懒/丧/不想学习。
由此还衍生出一系列和强迫症相关的的习语,比如:
逼死强迫症的日常:凌乱的工作台、撕不整齐的卫生纸、高矮交错摆放的图书、未读消息的红圈圈、错别字、(半截括号,还有没说完的……
卡歌综合征/卡带强迫症:路遇广场舞大妈,结果一晚上网络神曲萦绕耳边,久久不散。
多线程强迫症:吃饭时一定要挑一部剧下饭,与此相类似的是通勤、跑步、做家务时一定要听歌或听音频节目。
说实话,这些和真正的强迫症其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严格说来,绝大多数人在使用“强迫症”时,对这个词的认知是含混不清的。
当我们在日常语境下说自己或某个人有强迫症时,往往是指一种极度关注细节,要求格式内容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的日常习惯。比如说反复修改行文措辞,来回调整PPT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频繁收拾衣柜,整理书橱等等。
这里所谓的强迫症,其实更多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渴望秩序的“强迫型人格障碍”(英语缩写OCDP),和医学上的强迫症是两码事。
在医学领域,强迫症(强迫性思维及行为障碍,英语缩写OCD)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使患者深受其害,其症状为反复出现、不断给患者施以精神折磨的古怪念头和身体行为。
普通人每天可以生出四千种想法,其中很多既没有用,也不理性。在我们工作枯燥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毫无关联的字词、短语、名字和形象。还有些很奇怪的念头,不知道从哪里随机地、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比如:
——莫名地迷信,认为如果不严格遵循某种偶然的规律,比如走路时必须每一步跨两格路砖,或吃饺子时必须吃偶数个等等,就会遭遇厄运或不测。
——站在高台栏杆、高楼窗户旁,忽然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想跳下去的冲动。
——在公共场合,突如其来地产生想要伤害别人的念头;或是在某个安静的瞬间,一闪而过想要伤害躺在身旁的至亲、毁灭一切……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让奇怪的想法销声匿迹,它们就有可能导致痛苦和精神疾病。当每天我们在这些想法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很有可能这些想法已经转变成了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一些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比如怀疑自己得病,怀疑自己会暴力伤害别人或是自我伤害)常常来得毫无根据并令人胆战心惊。尽管它们一般不会落实为真正的行动,但仍然会让人感到困扰,甚至陷入罪恶感、恐惧感中无法自拔。
另一些,像反复洗手、检查锁门等强迫行为则表现得更为直接,这些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种行为怪癖,还会造成实际的伤害。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体无害的强迫症表现,接下来的这两个例子相比起来就严重许多了:
埃塞俄比亚的女学生贝拉啃掉了家里的一堵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墙的模样在贝拉的眼前挥之不去。更绝望的是,唯有一种方法能帮她赶走这些想法,那就是顺着自己古怪而又难以克制的强烈冲动,把墙给吃掉。所以,她付诸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17岁时,她已经把墙给啃掉了8平方米,吃下的土砖超过半吨。
巴西有个强迫症患者叫马库斯,他主要的强迫思维就是担心自己眼眶的形状,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件事,所以老是要强迫自己不断用手指触碰眼眶,结果到最后把自己的眼睛给戳瞎了。
最终,经精神医生诊断,贝拉患上的是中度强迫症。是的,尽管把家里一堵墙都啃得干干净净,这个女孩子还只是中度强迫症。因为比这严重的大有人在。
贝拉每天花两个小时想墙、吃土,而强迫症病人平均每天差不多要花六个小时在自己的强迫思维上,还要花四个小时进行强迫行为。
为什么强迫思维会对我们的心智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呢?
让我们拿电脑以及它能同时运行的不同窗口及任务做类比。当我们在这台电脑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有一个窗口正在后台运行,不断更新着电子邮件,而同时还有一个最小化的网页,正在后台播放着静音的《庆余年》。我可以选择在这些不同的窗口间自由切换,放大或缩小它们,按照我的意愿选择打开或关闭其他窗口。
这就是我们的头脑处理各种想法的一般方式,它将我们显意识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同任务上,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改变着不同窗口的内容,或者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特定窗口上。
然而,强迫思维是一个无法缩小、移动或关闭的大窗口。即便其他任务在头脑中排在了前面,强迫思维的窗口依然在后台运行,闷声不响地起着作用,随时准备攫取我们的注意。
这个窗口不断消耗着我们这台电脑的电力,同时也让其他任务无法正常运行。到了一定时候,你将会对此感到十分无力,因为你无法强制退出,也不能通过重启解决问题。只要你醒着,窗口就存在,甚至还以极大的音量播放着内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想法或独特的观点真的能霸占一个人的思想长达几天几夜、几个月甚或几年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想一想一个后台被占用、无法正常关机的电脑运转得多么缓慢,你就会意识到强迫症给人体造成的伤害有多么巨大。
大卫•亚当是《自然》杂志的一名作家和编辑,在科普写作领域卓有成就。他在患上强迫症很多年后,才真正意识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医学帮助。作为一个和强迫症共处二十余年的病患,大卫真诚地直面自己病情和经历,最终写下了《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
在书中他旁征博引,追溯了人类由来已久的强迫症历史,在与各路伟人的对话中,洞见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与希望。他探索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强迫症实例:乔治·华盛顿和钢琴家肖邦都有活埋恐惧症,温斯顿·丘吉尔曾担任海军大臣,却讨厌乘船,因为那样会有跳进水里去的冲动。作者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强迫症思维带来的种种怪诞和痛苦。
本文许多内容也直接取材于本书。在这本《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中,有着惊人的清晰、幽默和恰到好处的评论,它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噩梦,又开启了一条迷人的小径,直通我们大脑中黑暗的角落,并且带领我们冲出黑暗,最终寻找到久违的光明。
《停不下来的人》读后感(五):对不起,你对强迫症好像有点儿误会
不知道什么时候,“强迫症”成了一个又冷酷又性感的词。
“我有文字强迫症”透露出一种高冷的文化气息,表明那些不注意遣词造句、有错别字的文章会引发自己的生理不适。
“我有整理强迫症”暗示我之所以不去学习/工作/做家务,只是因为我无法克制自己热爱整洁的本性,而不是因为我懒/丧/不想学习。
由此还衍生出一系列和强迫症相关的的习语,比如:
逼死强迫症的日常:凌乱的工作台、撕不整齐的卫生纸、高矮交错摆放的图书、未读消息的红圈圈、错别字、(半截括号,还有没说完的……
卡歌综合征/卡带强迫症:路遇广场舞大妈,结果一晚上网络神曲萦绕耳边,久久不散。
多线程强迫症:吃饭时一定要挑一部剧下饭,与此相类似的是通勤、跑步、做家务时一定要听歌或听音频节目。
说实话,这些和真正的强迫症其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严格说来,绝大多数人在使用“强迫症”时,对这个词的认知是含混不清的。
当我们在日常语境下说自己或某个人有强迫症时,往往是指一种极度关注细节,要求格式内容井然有序、整齐划一的日常习惯。比如说反复修改行文措辞,来回调整PPT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频繁收拾衣柜,整理书橱等等。
这里所谓的强迫症,其实更多是指一种追求完美,渴望秩序的“强迫型人格障碍”(英语缩写OCDP),和医学上的强迫症是两码事。
在医学领域,强迫症(强迫性思维及行为障碍,英语缩写OCD)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可以使患者深受其害,其症状为反复出现、不断给患者施以精神折磨的古怪念头和身体行为。
普通人每天可以生出四千种想法,其中很多既没有用,也不理性。在我们工作枯燥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毫无关联的字词、短语、名字和形象。还有些很奇怪的念头,不知道从哪里随机地、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比如:
——莫名地迷信,认为如果不严格遵循某种偶然的规律,比如走路时必须每一步跨两格路砖,或吃饺子时必须吃偶数个等等,就会遭遇厄运或不测。
——站在高台栏杆、高楼窗户旁,忽然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想跳下去的冲动。
——在公共场合,突如其来地产生想要伤害别人的念头;或是在某个安静的瞬间,一闪而过想要伤害躺在身旁的至亲、毁灭一切……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让奇怪的想法销声匿迹,它们就有可能导致痛苦和精神疾病。当每天我们在这些想法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很有可能这些想法已经转变成了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一些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比如怀疑自己得病,怀疑自己会暴力伤害别人或是自我伤害)常常来得毫无根据并令人胆战心惊。尽管它们一般不会落实为真正的行动,但仍然会让人感到困扰,甚至陷入罪恶感、恐惧感中无法自拔。
另一些,像反复洗手、检查锁门等强迫行为则表现得更为直接,这些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成为一种行为怪癖,还会造成实际的伤害。
如果说上述案例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体无害的强迫症表现,接下来的这两个例子相比起来就严重许多了:
埃塞俄比亚的女学生贝拉啃掉了家里的一堵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墙的模样在贝拉的眼前挥之不去。更绝望的是,唯有一种方法能帮她赶走这些想法,那就是顺着自己古怪而又难以克制的强烈冲动,把墙给吃掉。所以,她付诸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17岁时,她已经把墙给啃掉了8平方米,吃下的土砖超过半吨。
巴西有个强迫症患者叫马库斯,他主要的强迫思维就是担心自己眼眶的形状,因为他一天到晚都在想这件事,所以老是要强迫自己不断用手指触碰眼眶,结果到最后把自己的眼睛给戳瞎了。
最终,经精神医生诊断,贝拉患上的是中度强迫症。是的,尽管把家里一堵墙都啃得干干净净,这个女孩子还只是中度强迫症。因为比这严重的大有人在。
贝拉每天花两个小时想墙、吃土,而强迫症病人平均每天差不多要花六个小时在自己的强迫思维上,还要花四个小时进行强迫行为。
为什么强迫思维会对我们的心智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呢?
让我们拿电脑以及它能同时运行的不同窗口及任务做类比。当我们在这台电脑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有一个窗口正在后台运行,不断更新着电子邮件,而同时还有一个最小化的网页,正在后台播放着静音的《庆余年》。我可以选择在这些不同的窗口间自由切换,放大或缩小它们,按照我的意愿选择打开或关闭其他窗口。
这就是我们的头脑处理各种想法的一般方式,它将我们显意识的注意力分散到不同任务上,而我们的潜意识则改变着不同窗口的内容,或者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特定窗口上。
然而,强迫思维是一个无法缩小、移动或关闭的大窗口。即便其他任务在头脑中排在了前面,强迫思维的窗口依然在后台运行,闷声不响地起着作用,随时准备攫取我们的注意。
这个窗口不断消耗着我们这台电脑的电力,同时也让其他任务无法正常运行。到了一定时候,你将会对此感到十分无力,因为你无法强制退出,也不能通过重启解决问题。只要你醒着,窗口就存在,甚至还以极大的音量播放着内容。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想法或独特的观点真的能霸占一个人的思想长达几天几夜、几个月甚或几年时间,根本停不下来。想一想一个后台被占用、无法正常关机的电脑运转得多么缓慢,你就会意识到强迫症给人体造成的伤害有多么巨大。
大卫•亚当是《自然》杂志的一名作家和编辑,在科普写作领域卓有成就。他在患上强迫症很多年后,才真正意识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医学帮助。作为一个和强迫症共处二十余年的病患,大卫真诚地直面自己病情和经历,最终写下了《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
在书中他旁征博引,追溯了人类由来已久的强迫症历史,在与各路伟人的对话中,洞见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与希望。他探索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强迫症实例:乔治·华盛顿和钢琴家肖邦都有活埋恐惧症,温斯顿·丘吉尔曾担任海军大臣,却讨厌乘船,因为那样会有跳进水里去的冲动。作者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强迫症思维带来的种种怪诞和痛苦。
本文许多内容也直接取材于本书。在这本《停不下来的人:强迫症自救指南》中,有着惊人的清晰、幽默和恰到好处的评论,它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噩梦,又开启了一条迷人的小径,直通我们大脑中黑暗的角落,并且带领我们冲出黑暗,最终寻找到久违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