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的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学的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9 00:12: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的精神》的读后感大全

  《大学的精神》是一本由蒲实 / 陈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

  三联的主笔们的文字信息量很大,对名校精神和历史演变挖掘的也很深入,只看了一下美国的几所学校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的几章。比较意外的是:

  1.哈佛的通识教育课表真是丰富的难以附加,几百种课程开设的让学生真是幸福。

  2.梅姨竟然是耶鲁的戏剧学院毕业的,他们学校的戏剧社也可以卖票公开演出,很棒的安排,梅姨果然是大学霸啊,谁说演戏不需要高学历。

  3.麻省理工培育着科学家,他们的存在拓展着人类生存的疆域。

  4.斯坦福的创业氛围之浓郁让我无数次想起硅谷这部美剧,这是一座与现实结合的最密切的学校。

  英国的剑桥和德国的海德堡我没有细看,名校的历史悠远,文化底蕴丰厚,日后值得一一探访和学习啊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二):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

  读完书中关于世界著名的7所大学的介绍,如果让我选一所最心之向往的,一定是剑桥大学,光是副标题“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就深深吸引着我这枚理想主义者。

  剑桥大学的校长一直是伊丽莎白王妃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这其实是个名誉称号,执掌校务的是一位女性副校长,我很喜欢她的一个说法,剑桥大学的美会一直印刻在学子的灵魂里。 数世纪的古堡建筑,美好的英式乡村风景,剑河在大学城中穿流而过,更别提康桥还留下了一首首哀婉的诗歌。在这样的美景中,人大概没有什么纷扰和烦恼吧,在这样的美景中,大概可以暂避尘世,安心求知吧。

  因此,广泛阅读也是剑桥对学生们的一个要求,这是培养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的一项必要训练,记得书中记录过某位哲人认为阅读1万本书是做学问的一项基本标准。

  除此之外,学院制的设置则是促成不同系别学科的学生们相互融合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不同背景及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所学院里日夜相处,增进了年轻人的友谊,增加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带来了对多样性的包容。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其实也是照搬英国大学的学院制,尤其在盛产政治人物的耶鲁,很多大学时期的学院好友在政治道路上助理颇多,相伴多年。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三):大学,大学

  百年前,梅先生曾谈及到大学的概念,他曾说,除却建筑,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大师。这样的一番言语,在今日看来,依然颇为受益。

  这本书讲述的均是世界一流的大学,每年的毕业生,很多成为了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在歆羡的同时,更让我对大学有着反思。不同的国家对于大学的侧重点不同,美国的高校关心同学的实践,他们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万卷书可读,万里路更是要行。每当,有了新的创意抑或构思,他们就信心满满地去投入,去实践。不怕最后的结果,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他们以一个项目为出发点,向着周围延伸。

  英国为代表的欧洲高校,关注的是古典学识的积累,读书破万卷,在这里是最为易见的事情。人们爱读书,人们重视读书。在这里求学,是安静的、平和的,理论的求知,没有边际,苦读的人随处可见。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四):未来比过去更长远

  这些大学没有好坏之分,他们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世界上任何的精英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

  哈佛——人文精神

  “核心课程”的基本观点: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本科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具体知识的获取转化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通识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耶鲁——政治家,责任感

  斯坦福——创新,创业 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思维,寻找世界上最难的难题,然后攻克它。

  麻省理工——激情,创造

  牛津——古老,品味。 “英国绅士精神”并不在于那些早已被时间湮没的浮华财富或世俗权利,而在于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对品行,审美,以及一个高贵的人的不懈追求。 精英主义与贵族主义

  剑桥——开放包容

  海德堡——自由,独立思考精神(我最喜欢的大学)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五):大学教育的价值和精神!

  大学教育的价值和精神!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

  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教育事业的融入才是中国未来与世界同步的基础。

  大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一个人一生求知欲最旺盛,心智最为开放时提供一个时间机会。

  蔡元培先生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六):中国大学究竟落后在哪里

  上周去南京,结识了几位南大的青年学者和学生。学生一边拼命追赶因赴台访学而落下的学分一边畅想将来申请哪所国外名校的博士项目,青年学者在探讨学术问题之余则不忘一边哀叹学校施加的巨额指标一边讨论哪所高校哪个院系能够提供更好的氛围。所有人都很优秀,所有人都不把自己目前身处的这所国内一流大学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席间有人发问:为什么国内大学出不了世界级的一流学者?为什么国内大学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为什么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往往选择留学深造?为什么中国一流大学放到全球范围内立即沦为二流三流不入流?恰巧看到某昔日同学、今日青年学者的豆瓣广播:“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管理。至今仍认为是中国自以为是一流大学之实像。”

  要理解中国大学究竟落后在哪里,就首先要了解世界名校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一群中国记者或许揭开了答案的一角。他们远赴美国、英国、德国,耗时七年,走访了七所世界级名校,试图探索它们各自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其中,有别具风格的建筑,有独特的传统,有教学理念的变迁史,但更多的是人:形形色色的教师和学生,校园真正的主人。

  掩卷而思,中国大学是否培养学生以身为精神贵族为荣的自信?中国大学是否鼓励学生立下改变世界的宏愿?中国大学是否孕育学生探索并突破人类知识极限的勇气?中国大学是否塑造学生领导社会的担当?中国大学是否将独立思考的能力传授给学生?中国大学是否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按照上述理念发展自身并教导学生?或者,中国大学是否批量生产着一群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蒲实、陈赛等:《大学的精神: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68元。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7年4月19日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七):走进世界名校,追寻大学灵魂,思考教育精神——读书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

  读这本书之前,整理了一下网上之前流传的“读大学的意义”: 1.读大学的价值也许在,能认识未来几十年的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一辈子都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难,从而形成很多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 2.读大学的意义在于你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靠近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3.大学将赋予你足够的时间和实践去认真思考,怎样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并将重新树立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4.让你有机会释放自己的能力,用实践去检验你大胆,新奇甚至疯狂的猜想; 5.知道做个任何人都不得罪的人并非好事,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然后自己作出决定,努力奋斗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公平才是精彩的人生。 6.不是大学决定你的未来,而是在什么样的大学,什么样的环境,你都知道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看完这本《大学的精神》,心里有的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向往之情,这本书深入了这七所世界名校——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剑桥、麻省理工、海德堡的教育办学理念,追求的价值,探讨读书的意义,让人对这些世界名校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实地的采访和对话真实地展现了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主题——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书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名校深厚的人文教育气息,它展现的不仅是这些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更是通过这些采访记录向读者们树立了一个应该独立思考、终生学习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些大学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但要拥有专业知识素养,还需要有一个终生学习的精神,这才是大学培养和赋予我们的一个真正一生受用的东西。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八):大学的魅力

  大学的精神指的是一个整体共同的精神,是需要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就意味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假若一个国家不重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将成为不可能,在现今这个科技发达知识型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教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作者蒲实、陈赛为了创作这本《大学的精神》,用了7年时间,实地探访7所世界名校,其中采访了广大的师生与领导,他们对于教育的问题看法不一,但是大体方向都是一致的,这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学的精神。

  作者探访的7所大学分别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这7所大学各成一章,各具特色,虽然只有这几所大学,但是足以让我们了解大学的定义。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校园是开放的,是最接近社会的,在这里可能遇见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皮肤的人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知识,就是一种交流。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可以学会适应陌生环境,一切都靠自己,这是一段很重要的锻炼阶段。不过国内大学和国外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书中的这些校园真的会让人爱上它们,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人们的素质,普遍都很高质量。

  这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对于认识这些名校的教育方式,这是值得很多不知名大学学习的。大学并不完全是社会,如果连老师都不虚心教学,那么这个学校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我所上的一所国内二本大学就十分坑人,老师甚至会想方设法挣学生的钱,而学生经常逃课,使得毕业之后互相都不认识,那么大学这段时光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倒不如高中毕业直接去工作。

  一所大学的精神,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成型的,一旦成型,这种精神就会一直传承下去。大学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失去方向的地方。每个人都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过的是生活?当怀揣着梦想的我们在所谓青春的日子里,找寻着未来,路途不同艰辛有似,闪着泪光是独饮成长的滋味。成长很漫长,大学的独特环境过不再来,我们的心在何方?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九):何为大学?

  说来也巧,上学期刚刚选修了一门名为《高等教育漫谈》的课程。课上老师给我们分析了中外一流大学的成功之处。这些一流大学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学子聚集的地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所真正的大学,有他独特的背景和精神,是学问的天堂。这才能被称为大学!

  作者蒲实和陈赛都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历时7年,在各大学进行实地探访,集中采访了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收集信息,将大学最本真的一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作者笔下,为我们讲述了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首先,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些一流大学的特点,让我们对这些学校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其次,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作者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让我们更加系统的认识了这些一流学校的整体面貌。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总会跳出这么一个想法,为什么这些一流大学都出现在西方国家而没有中国的,这只能说明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啊!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那整个国家不也就成为更好的国家了吗?这应该也可以说是各个国家都注重教育的原因之一吧。一所好的大学,对国家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除了介绍大学,作者在这本书中还着重体现了一种思想——终身学习。“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应该被限定于一个时间段。学习是无止境的!读书求知,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也不在于你所就读的大学。只要从心底想学,哪里都是“课堂”,哪里都会遇到“老师”!这一终身学习的理念我是非常支持的。我们这一生中,从呱呱坠地到挥手告别这个世界,一直都要学习,只不过学习的地点和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罢了。再有,不管处于何种环境中,也许所在的学校学习氛围不算浓厚,但这并不会成为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因素,最主要的是自己!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这一思想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虽然我的学校很普通,但这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将这一观念长存心底,激励自己!

  《大学的精神》读后感(十):缺少的是通识教育

  这本《大学的精神》真的非常棒。如果豆瓣能给六颗星的话,我一定会当仁不让的点上去。

  这是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出的书,对于《三联生活周刊》,爱读书的人应该比较熟悉。它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虽然三联自己的定位是这样,但实际上,三联出的书大多都非常有内涵,有文化。三联的读者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这些人他们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积极作用的主流人群,有较宽的视野,敏感于社会变革;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观念;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会阅读专业杂志。这本《大学的精神》自然也是毫不例外。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考上了大学。作为一名上过大学的人,对大学都有自己的了解。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上的大学虽然勉强称得上二流学校,算不上什么草鸡大学,可是在大学的精神上的理解,却几近于零。上大学的时候,我很爱读书,图书馆里的书虽然没有读遍,但是每本书放在什么地方,我了如指掌。虽然自己读了不少的书,但是对于大学的精神,却并没有太多的体验。现在想想,一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建校历史不够,二是中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这本《大学的精神》提及的几所学校,几乎都在提倡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名词是我们的大学里面没有提过的,大抵相当于我们这边像英语、政治这一类的必修课。所以,我们的大学并没有在通识教育上缺失,只不过没有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这么重视。因为从比例上来看,我们大学期间的专业课程要远多于必修课程,我们在必修课程上设计的课数较少,类别较窄。在这方面上的缺失,可以由学生自己的阅读来补足,但是现阶段的大学生们,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都被更具吸引力的网游、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吸引,图书馆的上座率并不算高。如果咱们的大学生缺乏这种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熏陶,的确是他们上大学的一个损失。

  除去优雅的文字,这本四百多页的书里面还有不少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均是采景于书中提及的几所著名大学。看到这些图片,多少也可以慰藉一下我们这些向往名校却无缘前去的人。书中提到了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的名校,但是我最喜欢的普林斯顿大学却没有提及,不得不说这一点上也是个遗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