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末日船票》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末日船票》读后感摘抄

2022-03-30 03:0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末日船票》读后感摘抄

  《末日船票》是一本由罗小茗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5-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日船票》精选点评:

  ●为了表示我曾经的抱歉,买一本好了。

  ●文化研究的入门作品

  ●别买

  ●太基础了

  ●4.5 植根于中国大陆的文化/生活研究,很好进入。作者对日常进行切面式的反思:反思作为标准的“一流”大学(到底是国际标准下的一流,还是属于中国自己的一流?)、反思媒体与技术(“在技术的刺入中,眼见是否为实,乃至究竟什么才是真实,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反思消费、市场与跨国资本(99年中国加入世贸时,外国官员、跨国公司发言人等在媒体中占据了主流话语,但是中国工人和农民对此事的声音呢?),也反思知识分子的角色及其与大众的关系。// 关于中国选择“现代”的意义,作者问“我们有自己的准备和思考吗?经过这一百多年,在强权逻辑之外,我们是否找到了处理和理解自身经验的不同理据?倘若西方人的讨论,总有将中国美化或妖魔化的嫌疑,那我们真的认识和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当代中国吗?”

  ●冲鸭!!!最通俗易懂的一本文化研究入门书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的罗小茗老师的一部上佳作品,既是关于文化研究的一部出色的导论性教材,又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文化研究分析的一部优质原创性学术论著。国内的文化研究,尽管算起来,也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西方理论译介和阐释居多,而立足中国当下现实的原创经验研究论著较少,其中具有学术主体性自觉和研究能力的则更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罗老师这本书,不只对国内文化研究的教育、推广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具有不容小视的学术开创性意义。

  ●走心,这应该是一门必修课(๑ت๑)ノ 在好与不好,优秀与一般的世俗标准中,看到了一位真正活在生命进程中有所思辨的老师,不错。 不有所反思的话,一直无视过程,麻木的活着,说出来的话味同嚼蜡,在拥挤中彼此抱怨,便会错失了朴实的本质。

  ●这本书把之前看过的文化研究考研书的意义串联了出来--在当历史分析中追溯了理论的产生过程,在当代分析中体现了理论的实际意义。这本书才应该是是考研必备书好伐!

  ●一点也不晦涩,但也毫不轻佻(仅这点就非常难能可贵)。初看浅显,实则绵密,作为入门能够做到明白晓畅,条分缕析,高度贴合当代生活的集体经验和历史感觉,而不是急不可耐地卖弄理论的长枪短炮。/重读。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定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好的文化研究导论,罗小茗的文化研究和汪戴如此不同,读后便知。「思想的精工细活」

  《末日船票》读后感(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买不到原版

  《末日船票》读后感(二):读大人的观点有感

  这本书好难。

  看书前看书时看书后我都是这个感觉。

  我一直在思考的原来仅仅都是小我,而这本书提到的处处都是大我。版图画的很大,大到让我无法想象理解与接受。

  不过书,确实是好书。

  很多我们苦恼的问题在这里都有解答,当然不是说解决穷人怎么变富孩子怎么教育恋爱怎么进行这样琐碎的问题,这本书在宏观上告诉我们,我们的烦恼总结一下都是些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烦恼,我们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些烦恼从根本上。

  我的水平不够。我的见闻不够。我的思考不够。或许,以后,我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更融洽的共鸣感吧。

  总之,不建议日常阅读,学术上需求更多。

  2018.9.29.Anne. 于温州

  《末日船票》读后感(三):一种近身格斗的真切 ——读《末日船票》

  几乎是抱着极大的不安阅读完这本书的,按书里的话来说,这不安大多源自我对生活感的“遥望”,疲于应付,从而陷落在这一“遥望”的生活感之中;从前认为自己还算关注现实,读到中间却发现,自己连个“现实”的影子都尚未把握;意识到自己的不拉开距离,对生活进行反思,而习惯于“就这样过吧,不要多想”;意识到了文化研究是什么,相较于时常是浮在上空,却让我们饥渴而迷茫的理论,理论是如何照射进现实的,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进行关照;意识到了“小我”的局限,而逐步走向“大我”又需要慢慢修炼,无知且无畏嘛,就这样慢慢来吧。当然这本书没有以黑话自洽,从而落入学院高墙的陷阱,这显得十分亲切,减少了我一直以来对于自身无知的羞涩感。我们当下的现实无比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和更贴近中国现实语境的西方理论一道,鲜活而动人,尽管案例是几年前的,但还是有极强的未来感,一种极强的“近身格斗感”,“没有人真理在握,只有近身的格斗。”印象很深。

  写到这里,似乎都是一些很小我的表达,但许多理解又明朗而清晰起来,然而在庸俗不堪的日常生命用心思,还要改造是极其不容易的,说到底还是要建立关系型视野,是在大的框架上来认识问题。疫情期间的进退失据:上一秒自认为清醒,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看问题,自以为将问题看透了;下一秒就发觉自己才是被愚弄的那一方,漫不经心、被别人推着、言不由衷的时刻是多的。大概还是要带着由于无知而产生的羞耻感进行庸俗不堪地过活。感谢这本书,能放下姿态,让我暂时忘却这一种羞耻感,能真诚地进行一场痛快的对话,仿佛回到了罗小茗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既是浅陋的表达也会得到鼓励。好像可以通往自身,通向未知,通向和我有关的无数人们,好像获得了武器一般,可以近身格斗。想到这里,我十分地感激。

  《末日船票》读后感(四):序言-第三章notes

  

序言:通向未来的船票

船票的难题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现实的压迫、紧逼,但年轻人通过学校和媒体教育形成的理解、参与现实的思路,又与社会中的既得利益者/当权者高度一致,无法产生对现实真正有效的挑战 为什么“末日船票”的问题绕不开那几个点(强者优先/家人优先/带上劳动力)? →大家不问:重建社会的目的是什么?→在年轻人既有心智地图中,“社会”形象不清,而又固定。在年轻人心中,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方式是模糊不清的,于是只能依赖“家庭”→什么阻碍了关联方式的建立?→学校教育必然是其中一环 2. 通识教育

目的:配合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劳动力需能够承受高强度、高流动性,又具有创造性) 形式:模仿西方通识教育模式 问题:历史情境不同,西方通识教育是为了固本正源,重新确认西方文明经典以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而中国则是希望从后发到先进,升级换代——结果:“墨守成规的创新”

第一章:作为问题的当代生活

当代生活何以成为问题?压力巨大,普通人的无能为力感 各种日常感受难以整合(当我们企图描述它的某一方面时,总能找到与之对比鲜明的另一面) 现有的叙事和概念,既吸纳主导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又不能包容、安置所有显示感受

  2. 米尔斯:如何理解人所处的时代?

一定的社会,其结构如何? 在历史长河中,该社会处于什么位置? 这一社会这一时期,占据主流的是什么人?

  3. “现代”进化史

modern的意涵演变/ 何以modern/ 物质modern与配套观念

第二章:当代生活中的“文化”

“文化”的定义雷蒙·威廉斯的三类文化: “理想的”定义:人类根据某些绝对/普遍价值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状态 “档案的”定义:以各种方式记录了人类思想经验的作品 “社会的”定义: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通过建制和日常行为,来表现某些意义和价值

  文化不应该是某种一劳永逸的定义,而是应该思考:不同的定义方式,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怎样的历史社会状况导致了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希望完成的是什么历史任务

  2. “文化”作为武器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 背景:英帝国政治势力持续扩张,主张“自由放任”,同时国民政治思想、政治能力虚弱,崇尚“自由”,对国家观念冷漠(物质发达,精神无基) 目的:以“文化”团结人们,克服政治势力的扩张与国民政治能力虚弱之间的巨大落差 结果:英语文学经典化(出现在大学课堂),围绕于此的殖民地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鲁迅《文化偏至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政府关于文化产业的文件(当下举例) 在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文化政策中,将文化视作生活方式已成为陈词滥调,并成为进一步供养、治理文化的合法性来源 目的:推动消费,拉动经济(“文化作为生活方式”成了各国政府推动本国经济转型、促进文化消费的最佳说辞)

第三章:“上大学”:消费还是生产?

现代大学的兴起最早:12世纪开始出现的巴黎大学 其独立与自由,在于“传承和创造知识的实力”

  2. 中国大学改革

构成当今大学教育基本环境的四个制度环节: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分制(但此后一直没实质性影响)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自主择业(从此,竞争性的人才市场和大学教育直接挂钩) 1994,大学缴费制度 同时,大学扩招 “人力资本”:使一系列改革获得赞同的认知核心 定义:“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并不新鲜:马克思之“黄豆” 教改之目标:快速积累人力资本,以便提高国家竞争力 新自由主义: 主张:必须确立个人财产权与自由市场,强调国家不干预,公民权益必须经由“自由市场”来达成 如何影响大学教育改革? “上大学”变成个人投资,原本由国家提供的内容,变成需购买的服务 个人需要考虑大学教育投资回报率 大学提供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收回投资的能力 学生(消费者)期望更高质量的教育,但定制教育服务很难实行,于是这一期望被替换为更多的可以选择的课程——消费者最终能得到什么,变成了ta自己的事(教育责任转移,变成在消费过程中监管,而非指导) 学生“自我保护式”的学习 “一流”大学: 什么是“一流”?对谁而言的“一流”?讨论“一流”,是不是要争出个顶尖(呼应以市场为标准展开竞争的现实结构)?都“一流”,“二、三流”(which is大多数)该怎么办?“一流”是不是事实上保护了官僚制不受限制的权力(教育官僚有了品评“一流”,进而控制、管理大学的有效渠道)? 尽管大学依然有保存、生产知识之责任,但市场已经垄断对知识的命名权,拥有判断和确定知识的权威

  3. “大学生”

熟悉的说法:大学是“发现”个人才能的重要场所 布迪厄 “文化资本”:大学教育首先有自己对某一类知识/文化的偏好,将其作为评判好坏、基于成绩和培养学生的标准,即:上述天资论的基础是教育/文化面前的匿名的社会不平等

  →“大学生”:继承人

对“才能”的迷信: 通过才能等机制给劳动力贴上标签,掩盖了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资本约束下出售劳动力的被动性质 鲍曼:让人体验创造、自我实现的工作已经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对这一特权的向往,使人们更加憧憬“才能” e.g. 马云的成功故事(使大家相信这种特权无需继承,随时可以创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