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摘抄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一本由阎云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一):中国乡村社会私人生活的变革
择偶形式的变革
在过去的50年里,人们更倾向于”自由恋爱“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二):私人生活的变革
本书简单来说是对建国以来到20世纪末东北的一个农村-下岬村家庭模式变革的简单介绍。作者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收集到了很多数据进行剖析,得出结论。
书中听过介绍在集体化向非集体化过渡的过程中年轻男女谈恋爱的变化,家中房屋结构的变化以及家中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的变化,反映出了父权族权的衰落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而更为宏观的讲,以父子轴为中心的家庭模式转换为了以夫妻为核心的家庭模式,老人被虐待的问题发生,虽说个体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但是义务的履行往往被其忽视。畸形等我自我主义开始逐渐蔓延。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三):人情味很浓的学术论文
以东北的一个村庄历时半个世纪的思想、习惯和文化变化反映中国的变化。
阅读此书,你会觉得熟悉,因为村民经历的那件变化,你也经历过;但是又有些特别,因为本书是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运用了一定的研究方法来阐述个例和观点。全书的观点并没有特别独特或是新奇的,但是运用研究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过程还是有点意思。
但是作为普通读者,而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读这本书也没有太大的收获。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四):农村自我中心主义泛滥的起因
《私人生活的变革》书中提到个人的崛起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是实现农民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这听上去颇具讽刺意味。
阎云翔的这本书通过在黑龙江下岬村多年的田野调查研究,得到下岬村私人生活的转型以三个方面的特征形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第一,国家是一系列的家庭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最终推动者。第二,非集体化后国家对地方社会之干预的减少却引起了在私人生活发展的同时而使公众生活迅速衰落。第三,村民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基本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之内,从而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的泛滥。最终,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无视对公众或他人的义务与责任,从而变成无公德的个人。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五):雖然發在這裡其實很短
這是一篇典型的社會人類學研究成果,而且內容非常豐富,相信出版時對當時該細分領域的知識積累很有貢獻。本書中最令我有所啟發的是,下岬村民在愛情表達、擇偶標準、家庭規模、家庭空間安排等方面的種種變遷,是多麼地受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集體生活的影響。集體生活方式不僅拆解了傳統中對家族的忠誠情感,也在另一種意義上讓人們看到了「個體」,激發了人們想要把握私人權力的願望和行動。在這樣的行動中,年輕女性的力量不容忽視,市場經濟轉型中她們對家庭貢獻的激增讓男性不得不注意和尊重她們的話語權,同時,為了和上一代博弈,在彩禮和嫁妝問題上,新婚夫婦們為了爭取更多財產贈予以盡快成立自己的核心家庭,結成了同盟。然而,八九十年代國家力量的退潮和社區力量的缺失,又為消費主義等觀念的植入留出了空間,人們在追求核心家庭式的權力的同時,並不是都能主動承擔對父母的義務。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六):儒法不过如此
阎老师在本书中探讨了国家和社会变迁之下个人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和博弈 阎老师基于其在乡村的研究 认为乡村从和谐 宗族体制和稳定传承的到所谓的“礼乐崩坏“之下的孝道崩塌 个人主义的兴起下消费主义盛行等趋势是基于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给予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非集体化之后商品生产与消费主义的冲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 从更为长远的历时性的视角来看 人类历史上经常把美德的来源归于家庭 社会秩序的来源归于家庭 儒家思潮国家从宗族中来 性善论从熟人社会里来(重复博弈、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低 )儒家强调的宗族法则和共同体的概念 其体现在为父绝君 而不为君绝夫 即类似于欧洲的长者政治和贵族统治 而在五四运动后期 以及文中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内的个体主义的盛行 其实是基于法家的国家高于家庭,君权高于父权的观念的推行的国家集权和反宗法和小共同体的模式 所以 中国社会最有趣的点在于 几千年皆是儒法之争 谁言我们无传承 哈哈哈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七):Emmm,个人意识觉醒。。。
得到听书:
首先是择偶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取代了父母在自己择偶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家庭关系的结构发生改变。夫妻关系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并且逐步取代过去的父权制度。第三,居住空间的私密化带来了隐私观念的普及。第四,传统大家庭的分家时间不断提前,彩礼金额逐步上涨,这种家庭财产分割的变化显示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权力的转移。第五,老人的赡养问题逐步困扰着下岬村的家庭,新生育文化的兴起取代了以往社会中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
个人因素是研究现代家庭生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主义的发展和它所带来的私人生活的变革对中国乡村家庭制度的改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国家在家庭制度的变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国家推动下,个人意识的崛起导致了代际冲突的加剧,父权急速下跌,年轻一代逐渐成为家庭的权力核心,并且追求个人权利。然而,年轻一代的发展并没有平衡权利和义务,自我中心主义的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责任承担和道德进步,随之而来的家庭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八):家庭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家庭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家庭关系,以前主要是以生存、生产为主要目的,主要就体现为父子关系。具体的表现为上下尊卑、长幼有序、分工合作。
现在主要以生活、娱乐为主要目的,主要体现夫妻关系。具体的表现为平等互助、亲密关系、尊重隐私。
这可能会极大的影响中国的政治环境。
因为中国政治,不是靠信仰,也不是完全靠武力,从古到今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也就是国家统治的机理,来自于家庭管理的道理,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时候,说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
不知道现在的政治家,是否理解到中国的家庭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国民的习惯也有所改变。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九):《摘抄》
1:合作社模式:中国家庭是由完全理性的、明白自己利益之所在的成员所组成的经济单位,其特点包括整个家庭共同的财产与收支计划。(前几天一篇关于顶尖高校相亲的文章也是合作社模式的展现) 2:私人生活:私人生活领域的定义参照了法国历史学界的用法,指的是在理想状态下既不受公众监视、也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那部分个人生活。 3: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道德体验才能切实体会他人的道德体验。 4:老实是封闭社会所推崇的品德。 5:邻里关系变弱的原因:电视机的出现使个人待在自己家;房屋的改造有了隐私空间,加强了外人观念。 6:彩礼不再是两个家庭之间礼节性的礼物交换或者支付手段,而是财富从上一代往下一代转移的新途径。 7:如果农民能够参与公众生活,或许这就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在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强调个人对公众与对他人之义务的个人主义。 8:本书所描述的个性与个人主义的兴起(在家庭内部开始追求独立,但在公共领域缺少关心)是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予以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非集体化之后商品生产与消费主义的冲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十):私人生活的变革 书摘
本书的新发现:走出祖荫的个人似乎并没有获得真正独立、自立、自主的个性。恰恰相反,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在依靠他人支持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1⃣️本书- 首先,过去在许多社会里仅仅作为一种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制度的家庭,如今逐渐演变为私人生活的中心以及个人的避风港。其次,在家庭成为私人圣地的同时,家庭内部的个体成员也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私人生活,因此,私人生活一词便具有了家庭与个人的双重含义。
2⃣️本书对私人生活领域的定义:指在理想状态下既不受公众监视、也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那部分个人生活。
3⃣️本书的主要议题:探讨中国的集体化在打破了传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等级时,是否也同时创造了集体的对立面——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同时也要探讨当国家在农村中重建公众领域时,又在多大程度上对私人领域重新作出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