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掐抅掐读后感锦集
《赶掐抅掐》是一本由(印) 维韦克·尚巴格 (Vivek Shanbhag)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20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赶掐抅掐》读后感(一):一团乱麻的印度家庭关系
“赶掐抅掐”——一句挺拗口的有点儿像咒语似的口令。读完才发现原来是文中主角“我”的妻子阿妮塔原生家庭的一句自创秘密词汇,其意思有点像“某个事物一团糟”。读到这里,这个词将我拉回了遥远的原生家庭。确实是这样啊,好像我们家里从前也有这样的词汇,在某个特定时候大家会一起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开心大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琐事的杂乱,那样的开心时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正如主人公所说,他们一家人一起挨穷的时候也会互相起外号之类的,但是在富起来之后就不怎么叫了。 这个来自印度作家尚巴格的故事相当精炼,只有四万多字,但是却写出了一家人在印度经济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巨变以及对他们心理及生活的影响,也写出了亚洲国家剪不断理还乱的“赶掐抅掐”的家庭关系。 这家人一开始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上,“我”的父亲靠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养育着母亲、小爹(父亲的弟弟)还有“我”和姐姐。后来父亲下岗,小爹说服了父亲拿存款投资办香料公司,主要业务是低价收购香料,包装后高价卖到城里去。没想到这个买卖让小爹发了财,他们一家的经济支柱从此从父亲转变为小爹。他们住进了大房子。姐姐和妈妈开始报复性疯狂消费,连带性格也大变,父亲保持沉默,而“我”因为日后必定成为继承家业的真命天子而放弃了任何努力,成了一个浪荡公子。阿妮塔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嫁给了他,而这正是日后他们矛盾的起源。 这篇短小的小说将小人得志之后的乖张、贪婪描写得淋漓尽致,人物的语言也是非常生动。毕竟同属于亚洲,两个国家的家庭伦理关系非常相似。此外女人在社会和家庭和社会中卑微的位置也十分类似。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中,不但女人,就连男性也被反噬。“我”整日在咖啡馆里消磨时间,希望那位看似能够预言未来的侍者指点自己的人生。“我”俨然是一个行尸走肉,在迷惘中找不到出路,“赶掐抅掐”——这是他脑海中唯一的词汇。
《赶掐抅掐》读后感(二):每个家庭的悲欢,并不相通
虽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更多时候各个家庭都是在一团乱麻中去收集一些零星的幸福。尤其在每个家庭组结时,当然更多数时候指的就是结婚,这面临的是两个或者更多个家庭之间的交叉碰撞,每个新家庭都需要在这种细微的爆炸之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够得以存活。
“赶掐抅掐”是阿妮塔的家庭中的一句暗号,含义本身很简单,就是类似于一团乱麻的意思。书中这个暗号一部分是强调整个故事里想要呈现出的家庭关系一团乱麻的琐碎与无力感,另一部分则是以这句暗语来强调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壁垒。
每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国家,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历史(共同回忆),那么巴别塔为什么不会在每个家庭之间产生呢?新来到一个家庭的成员不像是一个仅做短暂停留的客人,而是需要在每个细节上去融入原本陌生的另一个家庭的成员们。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因为一个词一句话突然发笑,不知道他们的物品摆放有哪些不能被一眼看透的潜在规律,不知道如何理清他们微妙的空间气氛。甚至像更为极致的,《坠物之声》中奥拉在她的父母之间看到的,两人在一个瞬间对望,用眼神露出旁人无法轻易看穿的大笑,这种与他人隔绝的默契让女儿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家庭的闯入者。
人与人之间最牢固也最折磨的联系就是一起度过的时间,《赶掐抅掐》中我所处的家庭从贫穷到暴富,因此狭窄阴暗的房间、蚂蚁大军的进攻、家中第一个瓦斯炉、以及富裕后家庭地位的变化、微妙中达成共识的态度……这些都是仅仅属于我们家中五个人的历史,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深受这些历史影响。也正是因为阿妮塔不了解这段历史,以及她拥有自己家族的历史——比如“赶掐抅掐”这句只有她家四个人知道的暗号——才使得这个家庭变得一团乱。
不同历史的融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不同语言的融合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抚平的,而每个新组成的家庭,或者说每一段想要组成新家庭的爱情,都只有短暂的机会去处理这种冲突。也因此我们都将遇到这么一场,完完全全赶掐抅掐的时段。
故事很短,也很有趣,“我”只是一个观察者,虽然处在乱麻最中间但又像是和这些混乱都保持了距离,如果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可能确实不是一个优秀的家庭成员吧。没有谁有权利既想要生活在这里又想要从家庭的混乱琐碎中逃离出去。
然而有些讽刺的是,在现实中我又成为了“我”这个角色,由于和家庭在空间上的距离因此我也的确成为了一个既逃离了一地鸡毛但又无条件享受着家庭成员们的爱的人。更幸运的是我甚至不用去咖啡屋找文森特听他的哲学发言,我已经在听书背后藏着的那个人对我讲这些话了。
《赶掐抅掐》读后感(三):一本书读懂印度微妙的社会变迁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印度最近在中国特别吸引眼球,不过除了搞笑的段子、宝莱坞的歌舞和莫名其妙的科幻片、种姓制度、挂满人的火车以及女性结婚准备嫁妆等等之类的标签,似乎大多数人对印度印象不多。其实印度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近代社会转型发展中,既展现出高大上的现代化一面,也展现出等级制度森严的糟粕一面,至于普通人的微妙心态,一般人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在不经意间遇到了小说《赶掐够掐》,作者维韦客·尚巴格出生于印度卡纳塔克邦,被称为“印度当代契诃夫”。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一下子就被这不到一百页短小精悍的文字所吸引。这是一个大家庭的故事,有爸爸、妈妈、小叔、姐姐、“我”,以及“我”的妻子,每一章都描写了不同人的故事,故事中都带有不同的交集,描写了一家人在紧巴巴的平民以及经商发财的暴发户情景下的生活状态。
起初,这是一出悲苦的平民故事。爸爸是公司的小职员,妈妈是家庭妇女,姐姐没有足够的嫁妆出嫁。“我”也单身,爸爸的弟弟——小叔还没有上完学,一家人生活在狭小的空间,稍微多一点的花费都得开家庭会议讨论。而在爸爸失业、小叔经商成功后,全家人在小叔的供养下,花钱逐渐大手大脚,态度也由谨小慎微演化成了自大蛮横。妈妈掌控了厨房,一副爱吃不吃的样子;姐姐结婚后并没有成为贤妻良母,而是把婆家闹得鸡犬不宁,最后离婚回娘家收场,而“我”也是假装在小叔的企业工作,实际上只是吃闲饭、每月固定白拿钱的“寄生虫”,被妻子抵制因而被鼓励自食其力。通过种种种种,不难看出小说讲述的是一出闹剧。
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家庭,是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缩影,家庭成员的种种作为,也是一些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向。在印象里,印度是一个传统社会,不论传统这个词好不好,总归意味着一种稳定的秩序,哪怕这种制度活力不足,却总能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可是传统往往在社会发展和转型时期面临着许多考验,很容易扯社会发展的后腿。
比如《赶掐够掐》中的“我”,貌似在家族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实际上就是为每月不劳而获打掩护,年轻人生活安逸、进取心减弱,暗示着人口大国印度未来竞争力的减弱;姐姐出嫁又离婚回到娘家,象征着婚姻观念的转向以及女性家庭责任的看淡,而新的价值观念暂时又没有建立,这意味着新组建家庭数的减少甚至女quan的抬头;妈妈也有点不甘心地被拘泥于厨房,她对家庭生活的霸道掌控,也是家庭稳定的一个X因素。
通过这个财富和道德的故事,我们体会到了印度社会新旧矛盾的浮现甚至激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体会到了每个代表人物内心的急剧变化,也感受到了整个印度社会的难言之痛,那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活节奏的普及,表面上是多元化程度加深了,还不如说是因为社会转型引起旧传统衰落,在新的道德准则建立之前,群体间的对立甚至内耗,会削弱印度这个国家的社会活力乃至国际竞争力。
小说的最后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其实就如名字“赶掐够掐”的真实含义一样,这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甚至每一个都沉陷其中无法自拔。也许“不破不立”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在和平年代这是不可能的,印度社会精英们的焦虑,恐怕还要持续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