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通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通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2 00:1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通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张荫麟 / 吕思勉 / 蒋廷黻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8.00,页数:7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中国通史》笔记

  三位著者,之前只听过名字的只有吕思勉,因为不熟历史领域。待略查了三位的背景资料,发现蒋廷黻是西洋史出身的,感觉奇怪三人如何合写一部史书。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此版本是“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中中国史纲的介绍抄袭出来。......是将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史》和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拆了又装。”因为做跟书有关的工作,所以知道这本书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新起家的图书公司做的书,公司还在不断进步之中,编辑这个做法确实有些不成熟,但是若在前言交代清楚,也没有大的问题。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曾经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的含义,自然是指历史会受到当代主观意识的影响。于是,进一步有人提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时间吸引很多人的视线,并深以为然。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理科生也喜欢读的中国历史书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要陈述起来,着实困难,如何详细简略得当,措辞准确,又吸引读者,是最大的问题。总之,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是拒绝不了这套《中国通史》强大的吸引力的,首先是它装帧精美颜值高,其次是作者的阵容强大,可谓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一套历史读物。本套《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

  其中,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吕思勉先生在序一中介绍了《中国通史》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

  张荫麟,理论功底相当深厚,上册的序二就如何判别史事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标准可以看得出来。同时他对于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史学等,都造诣颇深,在讲述通史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读来酣畅淋漓。对于各种史料的把握,张荫麟先生不是采用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是以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进行考量,做出认真的分析研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后才慎重落笔。

  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史学家、民国外交家。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马勇、杨天石、雷颐等著名史学家对蒋廷黻赞赏有致,称其“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蒋廷黻先生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使他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见解不凡。本书不仅对想了解中国历史大事的读者有用,而且对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本套丛书集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是三位史学大家的集大成之作,诚意满满,每一章章节的篇幅不长,语言生动活泼,并不晦涩难懂。同时在每一页书的侧边留白,标有一些注释,更便于读者做笔记。另外,本书的文学价值不需赘言,它的文化传承作用也不可小视,是每一个中国人了解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的必备读物。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通晓中国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撰述通史的传统。先秦时期的《世本》是中国最早的通史著作。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为历代通史确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目的,为后世历代效仿。随后,在朝代的更替中,一些通史巨著不断涌现。如唐代的《通典》、《通选》等,宋元时期的《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等。这些通史的出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和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本套《中国通史》是将民国时期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可以让你一日间读遍整个中华史上最经典的部分。

  中国人一向喜欢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然后非得整出一个忠奸善恶来,然而真实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的。真正读懂历史,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就是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拿《封神演义》当历史的人可能会认为周文王好的不得了,而商纣王坏得不得了;可是如果你去读正经书《淮南子》,《孟子》,可能会发现商纣王也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变态;如果你去读专业史书《史记》,可能会发现周文王也许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神圣;如果进一步去读更早的《左传》,《尚书》,你的最终结论甚至可能是周文王和商纣王,这两个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真不好说。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记忆。中国传统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史学特色,期间流传下来诸多灿烂辉煌的史学典籍。张荫麟、吕思勉、蒋延黻都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对中国通史的编纂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问。在史学家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对史料的爬梳、考订、排比而重构过去客观的历史真实固然十分重要,但史学著作的特有价值与永恒魅力还在于其间寄寓了历史学家对时代的思考,对民族命运和人类前途的关怀。历史的本质是变迁,近代中国历史更是一部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历史。作者以政治变革和社会文化演进互为内外经纬,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政治史的研究取向,再现近代中国为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而走过的艰辛历程外,还注重以一种进化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史观为理论架构,深入探寻近代中西冲突和中国社会变迁的本质。

  《中国通史》读后感(五):尊重历史的人

  刚刚看了一个外国人拍的小视频,不是讲历史,只是顺带了一句“还珠格格是中国古代宫廷里面一个特别有名的女人”,听后不禁唏嘘,还珠格格是谁?历史上有这号人物吗?是哪个朝代,哪位帝王之女?好吧,不装傻,我知道还珠格格,毕竟曾经陪伴了我半个童年,即使是现在,偶尔也能在暑期档里看到小燕子活泼的身影。然而我也清楚,她是琼瑶阿姨的格格,是我们的格格,不是历史的格格,即使在历史上有原型,也仅限于原型而已。随便翻一翻史书,比如这套书,在书的任何角落,你都不会找到关于她的丝毫痕迹,然而我们之中有多少人被影视所惑,心里坚定着自己所以为的历史呢? 对于我来说,曾经接触的历史只是历史书上的薄薄几本,讲来讲去也只是我们觉得有名的那一系列史实。翻开这书,你会知道自己有多浅薄,我知道中国是现在的中国,但是我不知道现在的中国是经过多少次大小朝代的更替,多少有名无名的战争,多少明智愚昧的史人所创造。我知道我所看到的电影电视是改编,是创作,但是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去相信历史上真的存在这些人,真的发生了这些事。真正接触历史,你会发现秦始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昏庸,武则天从来都不是电视剧里那个楚楚可怜的模样,至于我们上面说的还珠格格,你喜欢就好,真要去历史上追溯这号人物,你会失望的。再说些题外话,那些以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人物作原型的影视剧,是否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历史?不然你就架空朝代,别打着乾隆康熙的名义说着情情爱爱的呓语,小说还好,至少小孩子接触少,会去看的人也有了基本的判断力,至于影视剧,大众媒体,我们看没什么,别忘了电视机前还有两颗孩子的眼睛。 中国悠长的历史真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你看中国历史,会迷醉到它的广博之中,那样繁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每一步都在传承,没有大的断裂。你甚至惊异于一千多年以前的战争,连细节都几近完美,这不乏史学家和人民群众的想象和夸张,但是大的脉络,是接近真实的,是在尊重历史,然而即使是古人的想象,都是难得的财富,能接触到千年的思想,何其有幸!如今这套书,更是集结了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三家之言,各有千秋,看其它书评,说得太好,没有偏爱谁,都是在给我们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 感谢这些尊重历史的人,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到现实的真正模样。

  《中国通史》读后感(六):读历史的意义

  文:薇薇爱阅读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是从结绳记事, 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 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 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 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 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 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 明朝的农民起义, 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 上学的时候, 可能会说, 因为有这门学科啊。 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 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 说起前人的经验, 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 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 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 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 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 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 却不是连贯性的, 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 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通史》读后感(七):历史的尘埃

  什么是通史?西文中没有与通史完全对应的名词,中国古代所谓通史的涵义与近代新体中国通史也有差异。近代新体中国通史的编撰完全是新史学思潮的产物,它寄托了新史家通过回溯历史来把握将来的热切期望。二十世纪初,史家理想中的新通史是一部能体现历史发展公理公例的国民发达史。起先章太炎等人希望用新思想为旧体裁决导新路,但结果证明传统纪传体不适合用来表现历史进化发展的秩序。日本学者那坷通世采用西式章节体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又综合了中国传统史学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因素,结果成功地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以一种历史进化发展的逻辑进行了重新叙述。

  清末民初的通史编撰虽然大多会采用新的体裁和叙述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新的研究方法,大多数著作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旧史的抄撮与压缩。对照新史学编一部国民发达史的要求,这些旧史压缩抄撮本的最大缺陷便是社会经济内容的缺乏。有鉴于此,民国以降就一直有学者提倡以纵断史代横断史,以文化史代政治史。更多学者意识到根本问题是方法的问题,只有在明辨史料和著作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史料的基础上,,部理想的新通史方可期待。循着这一思路,通史编撰不可避免地会走向以专史和断代研究为取径,集众研究群力协作的新模式。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对中国通史的编纂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他编写的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是用新的体例写出来的。吕思勉寓论于史,把他的真知灼见分散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中国历史分期、中国社会的性质等问题都有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被陈寅恪称为“史学奇才”的张荫麟,曾以出众的才、学、识被同时代史家寄予厚望,张荫麟因病37岁即在贵州遵义逝世,其生前竭尽心力为中学生编著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史纲》也因此未能完成,仅到东汉为止。虽然残缺不全,但《中国史纲》凝结了张荫麟一生对历史的所学、所思,历来史家都对它赞誉有加,称其为近代史学家所写的比较成功的通史之一。蒋廷黻知识渊博,长于演说,他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他主持开设了西洋通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也很受广大师生欢迎。如此集三位史学大家的研究精华的作品,读之使人不忍释卷,读之诗人晓古今。

  《中国通史》读后感(八):人不能沉迷历史,但是绝不能不读史

  -

  历史,是一个国家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哪怕是一个国家只有短短数十上百年的历史,那也是历史,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可以预防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这也就是古人曾说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当然无论一个人过去有多大的成就,那都是过去的事情,决不能作为现在骄傲的资本;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过去的成就只能代表着过去,决不能让过去的成绩来作为现在傲慢的资本。我们都知道近代的清朝,“洋大人”凭借着船坚炮利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仅仅是只有两万人的八国联军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攻占了当时的首都北京城。究其原因固然是“洋大人”们的武器厉害,可其中的根本又何尝不是我们沉浸在那无知的自尊感中,盲目以为自己是上国才导致的么?其实当我们故步自封的时候,我们已经忘了我们的祖先“以史为鉴”的谶语了。

  那么我们不能沉浸过去的荣光中,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的抛弃我们的过去迎接新的未来呢?当然也不是,谁也不是没有过去的人,而且谁又能够真正的抛开过去的一切呢。我们需要的是从过去中总结经验,然后向那些比我们先进的文明里吸收那些先进的思想文明,把它们转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对待历史和现在,开创文明的最好方法。还记得胡适、鲁迅推行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种行为的体现。而正是这次运动普及了白话文的运用,影响一直到今天。

  现代文明我们当然可以学习,可是对于历史我们也要有一个明确积极的态度,既不能夸大也不能贬损,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历史真相,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总结过去的问题症结,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历朝历代修史的人不少,可是谁能保证他修史的时候没有没有贬损前朝褒扬当朝?而且历代各种版本的历史也都不少,所以一家之言难以让人信服,这时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考量,得出一个距离真相比较接近的答案,我们才能从中做到“以史为鉴”。不然,满篇的歌功颂德或者累累骂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通史》可以说就是将几位不同的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内容结合到了一起。以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为主线,将吕思勉先生和蒋廷黻先生考据的古代史和近代史沿着这条主线带入其中,给我们一个距离真实的历史比价接近的答案。但是本套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是将三位学者的研究资料结合到了一起,阅读的时候难免有一些凌乱的感觉。

  人不能沉沦于史,你不能让过去的辉煌蒙蔽双眼,遇事总是一副“想当年”;但是也不可不读史,你永远也想不到会从过去的历史中得到什么!

  《中国通史》读后感(九):倾听来历史的声音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中国通史》读后感(十):高逼格追剧地正确姿势

  最近,由唐嫣、罗晋主演的古装剧《锦绣未央》火了,网络总播放量超过150亿次。再加上唐嫣、罗晋二人因《锦绣未央》结缘,开始高调秀恩爱,更是对这部剧的热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锦绣未央》讲得是南北朝期间,出身北凉王族的公主心儿,因北魏大将军叱云南的野心而遭到陷害,导致国破家亡。机缘巧合之下,不得不以李未央之名,回到尚书府。她不仅要与仇敌叱云氏一族斗智斗勇,还意外卷入与北魏皇子拓跋浚的情仇纠葛中。

  作为一个女同学,如果你都没看这个电视剧,你都不好意思和大家一起聊天。作为一个男同学,你要是不看这个剧,你将错过多少和女同学勾搭的黄金机会啊!

  各位亲们,大家千万不要只顾着追剧。连看到最后拓跋浚都为爱牺牲了,还是南北朝和北魏,依然傻傻分不清楚。不要以为历史都是枯燥乏味,应付考试的东西。要想高逼格地追剧,必然要在追剧之余,再补上一段历史知识,这才是追剧的正确姿势。比如我,就是一边对着电视追剧,一边翻看《中国通史》狂补历史。真是沉迷学习,日渐消瘦啊!捂脸!

  亲,你知道么?公主心儿所在有北凉(397年——460年),其实是十六国之一,北凉共历五主,六十三年。最强盛的时候,北凉控制了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北凉自段业397年开国,至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北凉都城,北凉投降北魏,共计四十三年。从沮渠无讳440年被封酒泉王,至460年,柔然攻破高昌,沮渠安周被杀,北凉灭亡时,共计二十年。

  亲,你知道么?历史上真的有拓跋氏呢。据悉,历史上拓跋浚是拓跋濬(440年―465年),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452年,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竟然真的有南安王!)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又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建成了现在著名的云冈石窟。465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拓跋濬病逝。拓跋部族建立的北魏,征服了中国北部及部份中亚地区,这些征服对中亚各民族影响巨大,以致他们将北魏及北魏灭亡之后的中国北部均称为“拓跋国”。

  现在,对于惹人怜爱的李未央,你怎么看?对于英俊潇洒的拓跋浚,你怎么看?对于小说作者秦简同学的才华,你怎么看?

  如果女同学能了解这段历史,在和大家聊天时,自然是冠压群芳,成为众亲们膜拜的对象。如果男同学能熟背这些知识,在和女同学聊天时,装作不经意地显露出来,说不定就从此告别单身狗,正式进入虐狗族的行列了呢。

  当然,你广博的历史知识,再加上丰富的追剧经验值,也说不定哪天,你也能写出一个像《锦绣未央》这样的小说,一朝成名了呢。

  现在,你还以为,历史都是枯燥乏味,应付考试的东西么?这回知道掌握历史知识的好处了吧!啥也别说了,中国通史,学起来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