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通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通史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通史读后感10篇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卜宪群著作,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10.00,页数:21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明史为鉴

  每次翻看史书都有一种进入朝代起伏的海洋里。海洋里有自己偏爱的名将,有自己崇拜君主,也有曾经怜爱过的书生女子

  以前翻看过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中国大历史》,两书都详尽地从政治经济文化战争角度描写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里面有许多地方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只看吃文化,你也能管中窥豹了解中国文化史。可见中国的历史是繁复的,中国的历史就是农民争夺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历朝历代的起义,几乎都和土地有关。但这里咱们不说这个。

  卜宪群的这本《中国通史》没有将文化和政治分开来说,而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历史,并从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平铺直叙。这样的阅读体验,还是能读出不少东西的。

  前面我说过,中国的历史是繁复的,中国的历史著作也是繁复的,但你仍然有必要去查阅每一个名家的历史著作,正因为繁复,你应该去比对参照,应该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探视中国的兴衰历史、昌荣盛世

  标题用《明史为鉴》,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其实也是历史车轮积淀。有一句话这么说来着,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一句很平淡的话,却也是一句很霸气的话,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句话很狂妄。只不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古今中外人们,对国家的历史都是抱着一种敬畏心态研究,去对待的。

  我记得有一段是关于隋炀帝和唐太宗的描述,书里面说隋炀帝不是暴政,他没有嗜杀残暴,而是急政。第一次看到急政这两字感觉有趣,隋炀帝想要青史留名,成为千古一帝,效仿秦皇汉武,于是便急功近利,最终耗费国力,不得善终,甚至于没有成为千古一帝,而是成为千古一暴君,也是运气背到家了,而对唐太宗的描述,则是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弱化了唐太宗的弑兄逼宫。到后面,作者有一段论述也有意思。隋炀帝之所以遗臭万年,不是因为太过急功近利,而是他亡国了。而唐太宗之所以没有遗臭万年,是因为唐太宗开启了贞观之治,这就是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的结果。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如果隋炀帝最终收复了辽东,然后还有余力扫平义军,真正以武力完成秦汉时期的中国版图的重塑,也许历史上对隋炀帝的评价又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终归是既定事实,成王败寇都是无话可说了。唐太宗可以更改历史,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历史呢?最后还是得由咱们这些人来细细研究才能揭开这层面纱。

  最后,我想提提书里面对府兵制的描述,很简洁,如果能举个例子就好了,便于理解。上次看了雪中悍刀行,发现书里面的北凉很像北周,因为北凉施行的便是府兵制,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西汉灭亡的气候因素

  那个时候咱们以前都说什么阶级斗争,包括咱们和匈奴之间的阶级斗争,老说这个,咱们就忽略了一个是人口因素,第二个是气侯因素,咱们跟北方游牧民族打仗,好多都是因为气侯因素,那个时候游牧民族不光是匈奴很多,气侯比较正常的时候,都在那儿游牧,他来了就是为了贸易,不打仗,突然一下非常冷,内蒙白灾,雪下了,牲畜也没有草吃,他没有办法要往南走,就要跟你打仗。中国也是一样的,中国好几次往南方迁徙人口,也是气侯的因素。比如说河北原来都是长竹子的地方。以前咱们学历史的时候,基本上不提人口也好,气侯因素,老说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这个说的不对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魏国虎将(魏八虎骑发、五子良将、虎贲双雄)

  魏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魏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合,于禁,乐进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合带兵更痹慌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此书,对曹魏的虎骑将军。与五子良将的作用区别做了详细的剖析。但是我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三国演义贬低魏曹,而推崇蜀中?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评《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再造统一——隋炀帝这锅为谁背?

说道隋炀帝,民间大多流传着”荒淫“残酷”“暴戾”这样的字眼,甚至把他的残暴程度和秦始皇相提并论、过之不及;而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为什么从古至今历代史学研究都存在着对隋炀帝功过是非争论?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只能在史料研究和考古发现中觅得相关的蛛丝马迹; 这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撰的大手笔、大团队的中国通史5卷本之一的《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卷,用最新的史料研究和考古发现,还原事实真相,让我们用不同电视剧和杜撰的视角,全新而真实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隋炀帝! 本书一共589页,收录了从隋唐到两宋详细的历史更替、兴衰治乱、文治武功、经济政令等等;以下仅仅选取前面 43页隋朝再造统一这段历史部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以便给喜爱历史的朋友简单的做个参考,后面的540多页为唐、五代、两宋的部分,喜爱历史的同学们可以自己慢慢品读欣赏

  《中国通史》读后感(五):精英阶层底层民众的疏离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图为义和团在北京东直门抗击日本侵略军。

  戊戌变法是由于上层士大夫受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主动奋起寻求从内部进行改变来对应外部侵略的一场政治实验。它的失败并不完全在于维新派年轻缺乏经验事实上正是这些年轻而对国家的未来有着深切忧虑的士大夫才会舍身投入这样一场与个人利益无关的与旧势力的搏斗中。而那些处于位极人臣的实权派所做的,仅仅是为了保全个人利益而置王朝整体利益而不顾。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精英阶层的话语很少能与底层民众的日常需求相得益彰。底层民众被各种神秘信仰气功武术等小传统所占据。底层民众本质上是反清的,富于抵抗和起义的传统。但在列强强大的政治经济侵略背景下,他们自发的反抗为清政府利用,造成了义和团运动悲剧。但义和团声势浩大的反侵略运动,也让列强看到了中国民间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因此,瓜分中国的企图有所收敛。1900年7月3日,美国向列强各国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的照会,强调应保持“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和“长远安全和平”。从此,明目张胆的瓜分行为逐渐冷却下来。对于体制内的官僚集团来讲,在近二百多年的统治中,极端君主专制将官僚体制内的生物成功改造一种习惯匍匐、人格低下的奴才。他们贪念的仅仅权位和金钱,而对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命运没有任何考量原因一点都不奇怪,在极权主义的政治文化中,以政府的名义所做出的罪恶行为的后果是由全体人民来承担的,从未有人试图去追究参与决策者个人的责任。这就导致了以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个别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甚嚣尘上,在大多数时代甚至搞到王朝都要分崩离析的地步,那些利益集团依然不愿罢手。原因也很简单,政权崩盘的后果都是由全民来承担的,其中灾祸最深的尤其是那些普通民众。即便连这些利益集团也在战火玉石俱焚,他们也停不下掠夺的脚步。原因也很简单,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本身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自身具有运行惯性动力,虽然这种动力是非理性的。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政治文化,导致了王朝一个个的崩溃,但又一个个的重建,人们从未从中得出有益行动经验。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中,我们尤其能看出这种罪恶的繁衍机制

  《中国通史》读后感(六):我们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都知道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融合的国度,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沃土。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国家,我们能够知道的还有什么?它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进化历史,如果说从有文字记录以前的中国历史都是在懵懂中度过的,我们知之甚少,但是,那段历史确实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时刻,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当时的人类进化的步骤是如此缓慢,但是正是在如此缓慢,甚至是跌跌撞撞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

  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这些原始社会给我们留下最明显证明,他们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他们是最初的文明创造者,他们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飞跃。

  可能是那段历史缺少必要的文字记录,又或者是那段留下了太多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痕迹,这个时代也是我们在神话故事中提到最多的年代,也许这正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如果西方世界把诸神诞生的年代设定为人类进化完成最近的那段时间,我们把每一次匪夷所思的进步归结到神的指引身上。真正的历史,我们已经我从查证,我们只能从某些痕迹,或者零星的记录或者传说故事中,推断出当时的某些片段。尧舜禹的禅让,给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最初的民主火种。虽然在我们看来,他们的懵懂的,智商发育不完善的,但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互助,生而平等,以及高风亮节等等最宝贵资产也是从那时,从我们进化到拥有智慧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当人的私心开始生根发芽之后,也开启了我们历史上为期最长的封建时代。

  商朝是我国历史记录中最开始的封建王朝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看过《封神榜》,纣王妲己之类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从电视剧里看到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阳人,我很自豪我们这片土地上诞生过如此伟大的历史,我们当地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当时兴盛的证据,无论是甲骨文中的记录还是司母戊大方鼎之类的青铜器之类的物证,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繁华

  武王伐纣,当殷商王朝轰然倒塌之后,我们迎来了又一个相对文明的封建王朝。从武王灭商建国,到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论功行赏之类的制度,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朴素公平主义,但是,恐怕当时的武王并没有想到如此多的诸侯国会给自己的后代造成什么样的麻烦,当尾大不掉之势形成之后,各个诸侯国们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地盘,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野心家,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一家独大之后,把贪婪目光投到了自己的邻居身上,比自己弱小的,当然视其为自己的囊中之物,比自己强大富裕的,更加对其有着无法自拔的吸引力

  于是乎,战国七雄的横空出世,不仅把当时的中国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宣告了周王朝对诸侯国彻底失去了控制。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主角,是这片土地上当之无愧的霸主。无数的名人谋士也以自己的智慧思想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无数的光彩。二百五十五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血淋淋的时代。

  之后的秦王朝虽然存世时间很短,但是它对于我们的意义却又是如此重要。秦王朝不仅使当时分崩离析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文字、度量衡确立更使整个国家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焚书坑儒又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万里长城的建立保证了中原大地的相对和平,此后也一直都是抵御侵略势力的最大屏障。但是,残暴的统治注定了它的寿命太短,当最老实的农民们奋起抵抗的时候,秦王朝如同碎片一样,瞬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

  汉高祖刘邦虽然起身于草莽之间,但是英雄每多偷狗之辈,当他把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们聚集起来的时候,可能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创造怎样的一个世界,他这样一个地痞无赖又会怎样改变这个世界的进程。两百一十年之间,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称呼自己为汉人的起源,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初的骄傲

  三国两晋南北朝,小时候就觉得这七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一直就印象比较深刻。三国时期也是我们现代影视剧中接触的比较多的一个时代,曹操,刘备,孙权分别建立的王朝三国鼎立,不仅仅在势力上创造了某种平衡,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刘关张五虎上将等等,文臣武将也在这个乱世里留下了自己的光芒。我认为这是一个风流的年代,只要是有着自己的才能,都可以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脚,无数英雄竞风流的场景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然而,曹操奸雄一世,却受命于寿命的限制,无法守住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自己打下的江山最后却便宜了司马懿一家。两晋时期的故事相对了解的较少,印象中只是安逸的时代培养了无数的“雅士”。阶级的严重对立,也让它的士大夫阶级在充分享乐的同时,也让农民阶级身上的压力更大,强大的压力让爆发来的更早也更猛烈。

  隋唐英雄传的故事,在小时候的评书电台里经常会听到,秦叔宝、程咬金、罗成、徐茂公、尉迟恭、裴元庆等英雄好汉都是每个小男孩心中最英武的形象,李渊、李世民父子知人善用,开创的唐朝盛世不仅仅是我们汉人文化的又一个巅峰,更是一直流传到后世都让人自豪。在这个朝代,不仅有着一个个英雄,还有一个女性,更是被后世所津津乐道,武则天不仅第一次让女人崭露出自己的政治才能,但是安史之乱后,强大的唐王朝也开始了它的下坡路,一个朝代的盛极而衰好像是它不可避免的宿命。

  随后的宋朝,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成功避免了内衬作乱的可能,但是也间接等于是自废武功,把自己强大的盔甲装备卸掉。后代靖康之耻,也留下了汉人历史上最耻辱的记录。所以,当蒙古族等等一些游牧民族叩开长城的防守之后,一马平川的四处劫掠,也宣告了自己任人宰割的辛酸。

  记得现代一直有种说法,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我却非常抵制这种说法,因为我们是被劫掠的一方,是被人征服的一方,我们是被人所吞并的。但是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确实是让人震叹,一代英雄的威名也传播到了世界上各个角落。辽金夏的少数名族统治也让我们这些长久以来享受和平盛世的人了解到生存的残酷。

  明朝朱元璋可以算是跟汉高祖刘邦一样的枭雄人物,也是汉人王朝的最后封建盛世。清王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每当一个王朝末世的时候必将迎来它的辛酸,那么当一种社会制度结束的时候,又会迎来怎样的耻辱,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当新兴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面对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时候,封建王朝的耻辱历史都在这一刻迎来了顶点。

  当我们也迎来了社会制度变革的时候,一大批的英雄枭雄都迎来了自己最好的机会,兄弟阋墙也同样给了别人机会,我们的邻居,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轻视的对象的日本,更是把所有的耻辱都加到了我们这个天朝上国的身上,当把日本侵略者赶走之后,国共两党为了以后中国的走向再次兵戈相向。

  一个个的朝代数来,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如此多的光辉历史,我们能够走到今天,迎来又一个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是如此的不易。我们经历过的历史,有心酸有荣耀,但是我们能够一直在五千年中走到现代是多么的伟大,我们没有像曾经其他的文明一样消失殆尽,甚至还能够再一次的屹立于世界之巅,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漫长的时光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所创造的,我们现在,在适应了这个世界的进程之后,定会再次焕发出自己的光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七):易懂的历史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不是短时间能够了解清楚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是从一些专作,一些专题片中感受中国的一些历史。卜宪群先生,一个中国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领衔全国数百位专业知名学者,历时八年,精心精心撰著出这部以科学性为前提的高端史学大众化之作。近百位采访嘉宾包括李学勤、杜维明、毛佩琦、阎崇年等知名学者深入解读重大历史。对于当下很多历史书来说,这一本可谓是学术性极强,在历史领域有着极强的参考性。我们不可否认,每一段历史,在每一个眼中都有不同的样子,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真实,在那些现有的出入文物现有的研究成果之中,探索一丝丝历史的味道,争取做到历史的真实性与可参考性。

  这本《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中国历史的财富,更是每一个读者对于历史的可读之物。这本书对于历史的事件和历史的人物都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了深入的展示。例如,在讲述大家众所周知的一段历史 ---- 安史之乱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之中,唐玄宗李隆基和他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在叛乱之中,失去了彼此。唐代看似繁荣昌盛,可是为什么也会存在这种叛乱的时间的发展呢?八年时间,这么久的叛乱对于盛唐时期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自古以来皇权之下,必有一系列为了权利而争名争利之事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亦然如此,特别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多个皇子,而皇子背后的势力更是不容小觑,为了家族的利益,为了自身的权利与荣华富贵,不惜兄弟相残。而皇帝在感觉到自己的皇权收到威胁的时候,同样不会放过这些儿子们。在这时,皇权下的斗争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权位,对威胁到他的人非常无情,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进行打击,甚至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多次兴起冤狱,其最终目的是要动摇东宫,拥立寿王。这样一个对于朝政不甚关心,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历史之上,也使得唐朝的政局更加混乱。(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具有优秀的行政才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之后,唐代历史上另一位臭名昭著的奸臣——杨国忠的出现,动摇了李林甫的地位,之后随着李林甫的病逝,杨国忠大权在握,更是将军事大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使得之后发生叛乱,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战乱就在这样一种军事格局中慢慢爆发。但是具体内容,恐怕还是得从书中细细的读才能知道。

  历史,不是写给历史学家的参考书,而是给每一个大众的读物,简单,易懂,从细节入手,才能真正意义上吸引读者去熟知这段历史。

  《中国通史》读后感(八):海军军备差导致忽必烈征日失败

  从1266年到1273年,忽必烈先后5次派出使臣赴日招抚,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均不得要领而回,于是引发了1274年的第一次征日。此次征讨,大军虽于今九州福冈附近博多湾等处登陆,但因遭遇台风袭击,战船大部被毁,只得无功而返。

  第一次征日并未使忽必烈灰心,此时他正密切关注南宋战事,于是继续派使臣前往日本招抚。这次幕府终于有了明确答复——将来使全部斩首。当消息传到大都时,忽必烈终于被激怒了,一个专门对付日本的机构——征东行省建立起来了。

  1281年五、六月间,两只庞大的远征军驶向日本:一支从合浦(今韩国马山)出发,由第一次征日主将忻都率领,共4万人,战船900艘;一支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等率领,共10万人,战船3500艘。可到八月初,台风再显神威,彻底摧毁了元军战舰。十四万大军生还者不足五分之一。前近代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远征就这样失败了。

  日本则因两次抗元均借助了台风之力,炮制出所谓“神风”之说,太平洋战争后期出现的“神风突击队”即源于此。

  元朝第二次征日失败,原因很多。就日本而言,有了第一次战争经验后,幕府早已在九州沿海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各地精锐武士云集于此,以逸待劳,严阵以待。相比之下,元朝则显得战争准备不足,比如,当元军请求忽必烈为远征军配备足够的战马、火器时,忽必烈竟以海战不需此类装备为由予以回绝。对征日统帅,忽必烈也未慎重考虑,以致将领之间战前矛盾重重,无法协调统一指挥,在鹰岛迟滞达一月之久,失去了最佳战机。更为致命的是,因军事征调期限很严,远征军不少战舰系没有龙骨、只适合内河航行的平底船改建而成,日本九州海下考古发现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以这样的战舰越海奔袭日本,会留下巨大隐患,在台风来袭时不堪一击。所以说,所谓的“神风”,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元朝自身原因所造成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九):评《中国通史》——《明清》

  

泱泱中华的翻天巨变

有多少人是看了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通史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追到这里来的? 反正,这套同名《中国通史》卷本,无论从历史爱好者最为关注的完整系统的历史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角度、还是详细解读历代文化科学、文治武功、兴衰更替、经验教训,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到1911年的历史(这年辛亥革命爆发)漫长历史的史册,描绘出中国从原始神话时代到晚清覆灭的漫漫历史场景,从拒绝杜撰和各种戏说的正史研究角度,到汇聚了国内最强最权威的历史学者、教授的点评和研究精华,大制作、大团队,俨然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资治通鉴》。没一本都亮点颇多、精华频现,把中华文明漫长多舛的发展历程一一记录,无一不精华!

  就着最后一卷《明清》本,不展开把一些感触简单聊聊:

  (明)

  所有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最为让人唏嘘。他出生的年代是一个元末统治残酷腐败成风、灾害连年、战争不断、民无以生的黑暗时代,作为一个普通草野之民他的出身和早期的际遇更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民命运的的代表。从出生到后来整个少年的成长阶段,【1328年(元致和元年出生于今安徽凤阳)——1352年(离开皇觉寺加入红巾军)】朱元璋先后经历了连年的自然灾害、亲人故去、成为孤儿一个人颠沛流离,即使今天看来那也是一个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的苦难,而年纪不大的朱元璋却把这些苦难早早的一一尝遍!一个放牛娃、农民、孤儿、和尚、叫花子,注意,这虽然是朱元璋的出身,但也更是那个年代很大一部分人的生存写照!生命的艰辛和求生的磨难,让明太祖朱元璋在这个与苦难的人生决斗求胜和生活颠沛流离的流浪跋涉过程中,熟悉了民声、完善了人格,铸造了意志、也开阔了眼界和胸襟,为以后的征战和登基、修律治国埋下了基础。

  离开皇觉寺、加入黄巾军、投靠郭子兴、 勇武善谋屡立战功;争取民心、招兵募马、网络人才、羽翼渐丰,吸纳宋濂刘基、收用李善长常遇春、构建班底攻取应天府自成吴国公;占取南京从容进退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收复方国珍,“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条件终于成熟1368元月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巩固政权重建政治经济社会持续长治久安;抓经济安乡民完善更新黄历和鱼鳞册重本抑末寓并于农;稳皇权废相制,强化君主专权“事皆朝廷总之”;保社稷分封诸皇子朱姓天下子孙同治;防贪腐忌相权严刑苛察刻薄偏激;可以说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也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一心为后代子孙打造万古江山操碎了心;然而,废除相制,让之后皇室被宦官专权所困久矣;子孙同治分封藩王又使之后皇室内斗夺权埋下伏笔;一心想为天下建立一个没有贪腐政治清明的盛世,却杀伐过度法外用刑导致人才零落人人畏惧……从太祖朱元璋到煤山自缢的崇祯皇帝,整的大名的历史跌宕起伏朝野朝纲汹涌,政权、历届皇帝、耿臣、宦官、哲学思想、王阳明学说和张居正改革、都是非常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精粹,值得一读再读;

  关于明代的历史,多为现在史学爱好者反复研究的部分;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精华在明代是最后也是最完善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在明代有诸多辉煌的成就、学说和永垂历史的个人,让明代的历史不得不高看一把;还有,如果没有后来清朝的捣乱,明朝这个开放又包容的华夏文化和政治体制,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近代资产阶级萌芽时期和转变时期,其实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外来文化,比如传教士和航海也的探索,但这些都因为朝代更替和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而导致最终的轻视和厌恶,是华夏文明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间和机会,直接导致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苦难和悲哀;

  明朝的由盛转弱就不能不提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和宦官专权的王振,这一桩历史用宦官误国审判历史实在是太丝毫不冤枉!从土木堡之变为分解线,把整个大明王朝的享国时间一分为二,虽然之前大明也是矛盾重重战争不断,但很多问题都隐而不发、或者因为外邦各部都摄于统一政权的威慑,骚扰和外犯都不那么大胆;但土木堡之变之后,明英宗被俘虏,朝廷摇晃邦国不稳,那些边境不安分的少数民族政权和退守漠北的蒙古部落一直寻衅滋事终于得到机会,这些之前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皆然而起,国家自此而后也进入了边防不稳、战事不断、打打停停社会消耗中;再加上废除宰相,国家制度核要务裁决完全凭借皇帝的一腔意念和宦官的调拨来治理,有才能的官员找不到上升和任用的途径,国家取士分封甚至需要想宦官上贡才行,整个社会贪腐一片,整个国家机器也是江河日下瓜洲日暮,尽管日后崇祯皇帝励志重振朝纲,也是收效甚微,更何况崇祯皇帝本来也不是一个资质骏奇的皇帝,更有刚愎自用自负专断轻杀滥伐的缺点,最后也只能空有立国之志,失国丧家为民自绝于煤山!

  其实,明朝的历代皇帝都是挺不容易的,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就不说了,其他各位继任者,一方面是需要面对朝臣的刚烈耿直、以命直谏,另一方面明太祖的《太明祖训》又导致皇权和相权之争导致的相位空虚,国务颓废、宦官专权、拨乱朝纲,贪腐成风,整个社会和体制几乎无人不谈导致王朝病入膏肓;另一方面,被大明军队感触中原的蒙元始终挑衅,在大明统治时期骚扰边境、打打停停,这种内外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都是严重的消耗!

  整个明朝是一个激昂、动荡、独树一帜、俊杰辈出的朝代,出现了许多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举足轻重的人物,如王阳明、海瑞、郑成功、袁崇焕、张居正……一个个都是铮铮铁骨,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万民心头铸成楷模!甚至包括大明王朝开国时期的元老和明太祖这样的枭雄鬼才,让整个大明的历史异彩纷呈、长叹息之!

  明朝享国276年,从1368年到1644年共传十六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我们从古老而强大的东方之邦,走在汉文化林立在世界之林的最后辉煌的阶段!

  (清)

  清朝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1]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略-(参见《中国通史》——《明清》)

  《中国通史》读后感(十):秦国崛起——预言家无法预料的重大事件

  相比较周初(公元前11世纪)便分封建国的齐国、燕国,以及韩、赵、魏三国的前身——晋国,秦的立国晚了整整三个多世纪。公元前9世纪末,秦族的首领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封于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一带的“秦”(今甘肃张家川东)。

  当时,欧亚大陆游牧民族正大规模地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中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戎狄已深入至今渭河至洛河一带。秦处于西戎包围之中,艰难地寻求着生存和发展。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

  秦独特的发展历史,使得一向以高度开化文明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国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然而,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尔小国,五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慨叹于这样的结局,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历史如何在五百年中发生这样的惊天大逆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中国通史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