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美术馆读后感100字
《疗愈美术馆》是一本由[韩] 李沼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一):值得閱讀,將藝術與生活結合
作者細膩的文筆,娓娓寫出一位在職女性的心/在愛情與生活種努力活出自己生活的自己/熱愛工作與美術的生活美學者,當中穿插不少名畫,將藝術與生活不著痕跡的結合一起,值得細細品味
同時也鼓勵讀者用自己的方式,讓美學成為陶冶自己的一個方式,藝術從來都不是遙不可及的,只要能讓心理感受到美好的作品,那便對人類是美好,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作品共舞吧!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二):寻光
《如晴天,似雨天》剧照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三):我向往的日子
看完这本书,我在苹果的app商店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艺术风格的软件! 回到这小城镇,日子总是鼓噪。直到看到这本书,又让我想起了我之前那种向往的生活——住在一个干净的城市、时不时去美术展览看画买画、去花店挑选鲜花、去各种咖啡馆看书写作或者发呆、很多书店而且书店里不卖教科书、整天泡在雄伟的图书馆里、走在干净的街道。所以,我觉得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城市,是有很多能让你独处的地方的——美术馆、咖啡馆、体育馆! 里面有几幅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画作: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四):邂逅
先NOTEBOOK
5 造成多数人和艺术之间的隔阂之处在于,人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习惯了用左脑去分析处理信息,习惯于提出“懂不懂”的疑问,试图(也是妄图)去深究目的和意义所在。于是那些与经验主义差别甚远的抽象扭曲的线条色块对他们造成了困扰,于是只好直言不讳地认为自己“看不懂艺术”。然而艺术其实不存在“懂不懂”,只有个体“喜欢不喜欢”。是否被吸引被联结,是一个超越了知识逻辑回归到本能的过程。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生灵最原始的本能,只是被我们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遗忘了,就像在喧嚣之中,我们很多人逐渐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那样。
48孤独是滋养狠劲的最佳土壤,也是自我完善的最好时机。
127
装--最清楚自己是在装的人就是本人了。
140
这世界再找不到像读书这样廉价而可以获得持久愉悦感的事情了。
相亲故事。
毕竟阅读并不能立刻换来立竿见影的成果。一个待业青年不可能读完书立刻就有工作,一个职场人也不可能因为读书而加薪。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五):名画就是医我的药——在美术名作里感悟生活
上个月去艺术馆看了一场画展。当我站在这些独特的艺术品面前,不同的色彩和构图时刻不断地冲击着眼球,一幅好的画作里,会有情感的流露,还会展现出一些特别微妙的东西。我在想一件事情,当一个艺术家创作这些画作的时候,艺术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把心里的快乐、悲伤等情绪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作品才有了灵魂,有了生命。但当展现在大众面前时,传达给大众的,无论这件艺术品在创作时跨越了多长的时间,它所包含的情感,也都会展露无遗的通过观众的眼睛传递给大脑它所要表达的信息。这就是这些艺术品的奇妙之处吧!对于艺术的解读,毕加索有一种独特的见解: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当我们被艺术品感染时,其实本质上是我们理解了艺术家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种感觉超越多种媒介的阻碍,都能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就像书里说:“医生治愈我们的肉身,艺术治愈我们的心灵。”
梵高《星空》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六):见证美术的力量
美术,可以给人们来视觉上的强大冲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美术绘画作品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抽象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艺术的角度看,美术绘画是精神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一幅优秀的画作,对于人们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民族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一件称得上是艺术作品的画作中不蕴含着情感。无论作品最终向观者传递的是什么,情感总是渗透于艺术作品的每一个构成元素中。无论是西方原始绘画、古典绘画、还是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中无一不包涵着情感。列奥纳多•达芬奇曾说过:“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的摹仿者。”但同时达芬奇又说:“绘画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应当表现它的精神状态,例如欲望、嘲笑、愤怒、怜悯等”。这种对情感强烈的追求,即使在如此虔诚的摹仿自然中也不可摒弃。然而,西方绘画真正地把情感置于主要的地位,从再现上升为表现,是始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现代绘画对传统发起的挑战,强调艺术是一种创造,一种感情的表现,而不再是摹仿和再现。情感,便是画家用画笔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情感力量的表达方法却很多,如形式构造,色彩叠加,形象异变等等。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七):笑谈艺术
谈起艺术,我们往往第一时间只会想到了西方的艺术和艺术理念,因为中国并没有传统的“艺术概念”,但是,我们却拥有艺术之上的一物:审美。宋儒张继有云: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往今来,历代知识分子骨子里皆有一个崇高而执着的使命,“配九尺之剑,立不世之功”。 被历代传诵发扬的“圣贤”形象,也大都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古代生民对于家国天下的理解,可以综述为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文化理念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今天往往我们忽视了那个最重要的——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二字,大抵可以追溯至创世纪的传说时代,三皇五帝之前,乃至于更古老的石器时代。早在新石器时期,在河姆渡的发掘工作进行之中,便已经出土了数件“艺术品”,或是说祭祀道具更为准确吧。绘着谷物与丰耘的陶器,占算天命的甲骨,仪仗用的乐器~~~在这些器皿之上,蕴含着原始人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感受,他们用虔诚与敬畏将这种感觉寄托于其上。其实若要非得用现实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的质感是很低的,但“重剑不锋,大巧无功”,这些见朴抱素的器皿依然灌注了原始人类数倍的心血。“艺术”已经与信仰结合,而这些器物,也恰恰做了神明的载体,而一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作为神明意志的体现。无论如何,这些东西无疑是原始社会对于美与希望最真挚最自然的吐露。
正是这样的美感与艺术,影响了代代炎黄子孙对于美的追求。这些美,愿流露于我的笔下。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八):用名画抚慰人心
偶然在书店找到了这样一本艺术随笔,坐在花园道的星巴克里,利用等朋友的时间,只看了几行推荐序,立马爱上了这篇序的文字。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心境里,读到这样契合心境的文字,真是一种幸福。
在往返于武汉和荆州的动车上,看完了这本最近读的书里最不费力的一本。很喜欢这个女作者,虽然她是韩国人,也比我小几岁,但她写的文字仿佛都是说给现在的我听。她也经历了很多彷徨迷茫沮丧的时刻,找不到事业的方向,与相恋多年的恋人分手,窘迫时连吃午饭的钱都没有。这些痛苦的经历并没有令她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她在美术的世界里和自己对话,用美术抚平人生的伤痛,在高更、达芬奇等画家的经历中指引自己的人生,收获了爱情与婚姻,收获了不一样的美术人生。
最近对美术挺感兴趣,主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可以以后多带孩子逛美术馆,不至于像个二愣子。经询问某画家,他说可以先从中西方美术史开始着手,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特点。西西弗书店里的美术书并不多,没有找到感兴趣的美术史书,看到这本《疗愈美术馆》觉得不错,就先买来看看,没想到如此深得我心。现在越来越喜欢在书店买书了,尤其是只有大范围(如买美术史类的书籍)没有具体想买的书目时,一本一本的用手去触摸着挑选,比在网上浏览那些琳琅满目的充斥着广告语的书要好得多。
我一直认为一定要懂美术,才能看懂画。看了这本书,才体会到“艺术其实不存在懂不懂,只有个体喜欢不喜欢。艺术从来不是一件有关如何去思考的事情,而是一件关乎如何去感受的事情。”对呀,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喜爱,想想都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
据说今年是自2008年以来最冷的一年,这个冬季的确让我深切体会到沁入心底的寒冷,而且还是如此漫长。我需要一件厚厚长长的棉袄,陪我抵御寒冷和重感冒。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九):世上总有人能与你共鸣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当当网满减。一看封面就被深深的吸引。
现实的压力总让我们透不过气,总想逃离,旅行可以暂时让我们逃离,面对大自然的风光旖旎,一切的烦恼似乎都能暂时忘却。但后来越来越多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在路上,不知是由于人大多喜新厌旧的心理还是什么,越来越觉得旅行的渴望越来越少,一场旅行下来,得到的不过是一堆照片,一些需要换洗的衣服,以及一颗渴望马上奔回家里,躺在床上安逸的休息,拥有自己私人的空间的心。
后来,渐渐爱上了读书,每月都会买一些书籍,历史,艺术,亦或是小说,散文集。。。。。。在床头安置一个软枕便能全然沉浸在作者所带到的书中世界,也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书中的世界,或惊悚,或悲壮,或欢乐,或遗憾。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是我们平常人很少能够经历的,能够暂时性的作为作者,游离在书中世界,却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事情。
我认为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交流平台,这确实是一件幸事。因为就算是素昧蒙面的两个人,也可以沟通交流,通过文字,通过图画,通过很多形式。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一片雪花,但,会有相似的。书中所呈现的,不管是玛丽.洛朗桑的《香奈儿的肖像》,还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阿特湖》,还是哈默肖伊的《斯特兰卡德街道的阳光映入房间》,相信总会有人与作者心意相通。
《疗愈美术馆》读后感(十):艺术需要感受 需要生活
从11月份买回来,断断续续每天看个几篇,终于看完了。看书的过程里,作者的喃喃自语总是能让我回想起了去年4月在首尔走过的一些路,清晨的微风伴随着小雨,背着书包上学的人,打着一把伞的情侣,还有一早出来锻炼的爷爷奶奶。走着走着就会有很多思绪涌上心头,想到很多画,很多电影和很多人。 看这本书时让我心情再次平静许多,爱上画画并不久,但是绘画带给我的平静是实实在在的。看着自己那些并不出色的画也不会感到丢人,毕竟我发自内心深处想要把这些东西描绘出来,仿佛成为了我私密的空间。
艺术的力量就在于我们能去欣赏这些画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故事,不在于懂不懂,而是能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在这个过程里艺术自然而然便倾入我们的内心。
一本说艺术的书不代表一定要晦涩难懂,用特别绝妙的文字来表达艺术史的伟大;反而这种放下身段,用最平和的语气来诉说名画中的故事和自己的过往,能贴近到大家的生活里去,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艺术里感受到美好与力量,这本书便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