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4 01:5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是一本由史蒂文·约翰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一):一个开端,一串变化

  

制冷技术的发明史那章把我震撼到了,那个当初只是想聘请开利设计一个预防在潮夏油墨造成污染的印刷公司,应该没有想到,这会引发空调的发明,而空调的发明,进一步引发了一场美国“南往北迁”的历史,导致“阳光地带”人口激增,甚至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人口迁徙,而人口迁徙又无可避免的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技发展永远必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满足发明者的利益为前提,文明的进步一直以来都是功利的、充满铜臭味的,如果不能发财,爱迪生不会想搞灯泡、杜铎也不会想要运冰块。文明的进步不是为了什么“人类未来”、“星尘大海”这种大而空的屁事,而往往只是为了晚上睡得更好、更有效利用夜晚时间、吃得更好更饱、洗一身舒服的澡之类的、微不足道却又腳踏實地的小事。文明不是靠少数天才与政府菁英推动,而是无数人为了更好的生活打拼努力的结果。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三):哲学+科学史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科学史的书,读起来才对作者的视角、文笔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甚为佩服。 "玻璃怎样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扩展了我们的宇宙世界?","智能革命如何让几百万人因此才有了生命?","最动人、最直觉的声音引发的创新发明有着怎样出乎意料的回响?","清洁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而成为如今的生活方式?","实践如何让我们有了记录千百年历史的能力?","最初的人造光技术,如何让人类摆脱黑暗追寻光明"。书封的概述很好讲述了书的几个话题,但我觉得远未能触及作者哲学一般思想的深度。 以玻璃话题为例,从最早的装饰品,到印刷革命引起的眼镜需求,到改变科学的显微镜,到材料,革命的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到把碳作为耐久的透明物质,"来自利比亚沙漠的鹅卵石,提供了通往彗星地球化学的直接路径"。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强力推荐。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四):有作者独立思考的简单科技史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豆瓣8.6。这本书你说他科普吧,不是特别硬。你说他不科普吧,他又的确说的是技术的事。所以综合来说,这是一本包含了作者个人思考的六项技术发展史。这六项技术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量子物理这些,而是非常日常的玻璃,电灯,空调等等…… 作者的核心思路是,花为了吸引蜜蜂做的进化,不单改变了蜜蜂也改变了蜂鸟的飞行方式。所以一项技术的发明创造,会产生许多发明者本身意料之外的变革。比如玻璃的发明,最终影响了望远镜显微镜的出现。冰块的跨洲销售,最终激活了空调的出现。对清水的追求,最终改变了女性的着装。等等…… 坐着的论述自称体系,且有着自己关于人文的思考,我用一晚上就看完了,书并不厚,对于当下这个“你不是我们圈的人,就一定提不出专业性的意见”为主的世界来说,这是一本打他们脸的书。当下各学科的深度发展已经导致学科间变态的独立性,这好也不好,我想在学以致用这个层面上,多听听外人的意见,应该有点好处。主意,无论馊不馊,它都能被正向的解读。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五):玻璃演变历程

  生活中当今世界,我们对很多东西都习以为常,玻璃、冰箱、空调、电灯、音乐、自来水,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很多发明是经历上千年才在近几百年陆续发明。技术的发明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文化,技术所引领的社会变化并不明显,因此常被我们忽略。但上述6项发明对社会、人类的改变确实是天翻地覆。

  新技术的创新、发明并不是一蹴而就,实际上当处在特定时期,发明一直都在,只是其中一个人的关键发明或是宣传做好,我们多数人往往认为发明是一时的灵感涌现,但实际上,在这些伟大发明、创新背后,有很多人为止奋斗、试错。、

  来看看玻璃的演变历程: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六):完美的科学与历史结合的普及百科全书

  我们知道虎克发明显微镜,却不知道是古登堡的印刷发明促进了镜片的大量使用,而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出现又由此促进了微生物学和天文学的进步。更不用说从书里得知了为什么威尼斯附近有个专门生产玻璃的玻璃岛了。关于玻璃,确实没多少人对它的重要性论述过这么重的篇章,在本书里,二氧化硅也就是玻璃的使用真的可以说是技术革命的一大关键。第二章讲寒冷,冰王从二十岁的一个卖冰创业想法到之后成为身价两亿的冰王真的给人无限启发。冰的大量使用又导致了食物贸易从区域经济走向全球化贸易,而诞生了诸如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而冰箱的发明使食品相关行业变得完全不同,birds eye的速冻技术和创业经历也是值得一提。这些低温保存技术到今天到未来已经不只是保存食物了,而是到了保存细胞、胚胎、器官甚至身体。这些技术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形式。而空调的发明不仅是让夏天的娱乐活动和生活方式改变,它的出现甚至改变了地区人口:寒冷地方的人开始往南方移民,佛罗里达从人口不多的州转为人口大州,进而影响政治。往更大地说,炎热纬度的特大都市的出现,和市中心区扩张成千万人的特大都市竟也与空调相关,这是我学城市规划时从未考虑到的点。而声音相关设备的发明则带来电话、留声机、扩音器、广播等等仪器,广播这项发明进一步发展了黑人的爵士音乐,而这项原本属于小众的文化借着广播传播到全世界,增加了非裔的族群认同感,带动了自由的解放。后来又有了声纳探测的应用。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七):我们将走向何方

  读完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点:“多重发明”,即大多数发现都是在历史中某个时刻成为可能,地理位置各异的若干研究者,无意中作出同样的发明。 我曾经以为某项元素的发现、某个机械的诞生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创造者偶然间获得灵感创造的。但是根据此观点,一些重要的发明是多重的因素影响下,历史中的经验累积到了某个时间点,一定会出现。也就是说,难道人类的技术进步和机械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吗? 在所有的物理学定理中,我认为能够广泛运用于宇宙乃至人类社会文明中的是能量(物质)守恒定律。我坚信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在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的同时,会产生同等程度的负面影响。 所以我经常在想,如果某一项技术没有被发明出来的话,人类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手机或互联网没有出现,那么人类的生活还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吗?可是一旦这些发明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产生的,那么人类现在所面临的这些所有的问题和困境,难道同样是已经注定的吗? 虽然某项发明技术的诞生是定数,但值得质疑的是,人类社会做好接受这一项发明的准备了吗?近十年产生的一些发明远远的超出了人类的法律、秩序、道德所能控制的范围,例如人工换脸、代孕,这些技术的诞生无疑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极大的冲击。 最让人震惊的蜂鸟效应不是花卉的有性生殖导致了蜂鸟的进化,而是一片小小的镜子镜,能促进人文思想的变革。一片小小的玻璃,经历了从装饰品到眼镜到显微镜到望远镜到镜子,那些意想不到的联系,影响了历史的变迁。 新的技术催生新的道德,那么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将面临什么样的道德突破呢?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准,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哲学或许也需要根据社会进程来进行完善和调整。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八):风起于青萍之末

  

与一般历史进程的宏大视角不同,本书选取了人类科技发展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横截面,为我们娓娓道来、条分缕析,让人读来耳目一新。整本书没有强行灌输给读者某种历史观,却又让人对人类的未来别有所悟。

人类生活上的每一次重大改变,无论是玻璃的发现,还是将冰块运至热带地区,还是试着记录声音,还是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还是摆钟的发明,还是对人造光的无尽渴求。这些当初看来稀松平常的发现,最终居然裂变出各种千奇百怪的事物,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决定了我们今天世界的面貌。

掩卷沉思,有两点感悟。

一是历史的根本推动力究竟是什么?绝对不是所谓的帝王将相、天才人物,那只是因为浮华的表象最容易留在历史的记录之中。而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加自由美好,不断努力认识改造这个世界,那么多个体努力生活的合集,才真正锻造了历史,这个过程是自发和充分博弈的,绝不存在什么天才预先设计出一条完美道路,精确细致如神国。

二是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演进充满了如此多的偶然性,大部分关键性的进步,都是源于各种因素同时间里的融合嬗变,任何一个因素不具备或者有所不同,今天的人类社会完全会是另一种面貌。所以,历史决定论我终究是无法接受的,参差多态、混乱无序的世界应该更加可爱。

一个新事物的发现,除非是时间的旅行者,谁都难以预料它会引发怎样的滔天巨变。在当今这个一切都急剧变化的新世界里,我们的焦虑感和茫然感尤甚。

何以安放心灵,何以笑看风云,为自己的人生寻找那一丝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把握的确定感,或许需要我穷尽一生去追寻,而这也是存在的意义之一。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九):画了本书的思维导图

  

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第一次用Xmind,很粗糙,就当是做读书笔记练手吧。

我读的是英文版,虽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非常值得!

这本书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入手,用“蜂鸟效应”串起了科技发展史,角度独特,读完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就像《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讲的一样,那些小小的、被我们忽视的瞬间,也许是促进历史前进的重要时刻。

很多发明得益于理论的进步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集中产生的,不是这个人也会是下个人发现,不是今年也会是明年发现。但也有一些如同时间旅行者一样的存在,例如拜伦之女阿达在百年前就有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思想。

本书的结论部分也写得很好,跨学科交流、走出实验室、开阔思维,对仍在科研圈挣扎的我有了些许的激励。

(图片不是很清晰,上传了pdf版到网盘里,地址见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Grfzi0hgehEpAq3aUKOEw 提取码: 4u7a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后感(十):有趣的技术蝴蝶效应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德兰达(Manuel Delanda)的一番话,“不难想象,这样一个机器人历史学家写出来的历史,会完全不同于同时代人类历史学家写出来的历史“,作者站在一个”机器人历史学家“的角度来思考传统历史中一些无足挂齿的事件,比如某些新发明的出现,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成为与当今时代直接关联的转折点,对人类社会某些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古德堡根据中国人经验设计出了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导致人们阅读需求激增,而在此之前大部分人没有阅读习惯,这时他们忽然意识到自己远视的毛病,于是带动了眼镜市场的兴起,在研制眼镜的一系列试验中,导致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第一次真实察觉到微观世界的存在,这一发现为现代医学发展、流行病防治奠定了基础,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后者用于天体观测否定了地心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宗教变革,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古德堡印刷机的发明本意是给天主教会多印点礼仪经卷,好让宗教仪式更加规范。结果印刷机在宗教改革派手中大放异彩,这些改革派人把支持脱离罗马天主教运动的人士意见结集印刷出来,用于宣传清教运动,清教运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的权威,最后这群宗教改革派另立了教廷,这一系列事情的发展最终导致一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被确立起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就比如在《双轨》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苏格兰的一家威士忌酒厂委托一个叫Joseph Black的科学教授研究提高酒厂的蒸馏效率,Black研究发现蒸汽中贮藏了巨大热量(潜热),Black有一个叫做James Watt的同事,Watt正苦于不知道如何改进教学应用的蒸汽泵,他获知了Black的研究进展,在他的启发下,创造出一台高级蒸汽泵,改良了当时的蒸汽机,由此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的发展则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 实在太有意思了,一件当时看来不起眼的事物问世 ,继而可以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最后竟然左右了人类发展进程。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信息、科学技术爆炸的时代,每天不断有新想法,新玩意问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又会对100年后的今天产生怎样的影响?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