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锦集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是一本由魏勇 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一):读书所感。
教书几年,回想起来都是庸庸碌碌,回头想想没有留下些什么。偶尔看到教师推荐书目,想想还是要提高一下自己,总不好这样一直混混僵僵的在教师这个岗位混到退休吧。看完之后,感触很多,特别喜欢作者敢说敢想的文笔,给人很多思考,书名虽然是说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可是这本书,虽然讲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可是重点不止于此,这本书通过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在本专业稍有建树的人,一定要会琢磨,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教学生活,多读书,多思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来上好一堂课。作为教师来说,推荐一读,能够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一本书。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二):新手历史老师的推荐书目
魏老师这本书很好读,大概多半天就读完了。
对新手历史老师来说,最大的指导意义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思想性的。
比如教书的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这样才能把自己从考试成绩和复杂的中国式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生才喜欢,技术性的内容固然总结得很好,但是思想性的分享,才是精华。里面有魏老师个人从大学爱读书,讨论哲学,到在乡镇中学带十年应试班,然后通过互联网发表观点,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但真正贯穿全部文字和经验背后的,还是跨越学科、宽博的阅读量,独立自由的思考和批判习惯,还有对现实社会、对人的真切关怀。
收获颇多,值得新手学习借鉴。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三):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
魏勇老师的书,大学就看过了,当时就觉得很不错。今年去魏老师工作的地方—北京十一学校跟岗了一段时间,再看他的新作《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觉得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想法。
这本书已经看了一个多月了,目前书也不在手上,我只能凭印象记录一下给我的启发。
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做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老师?从教已经六年了,我也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自己的历史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学习的课程中我能让他们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方法得当;我希望我的课堂,史实丰富,角度多元,能带给学生思维的冲击性;我希望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形成批判性事物,在以后面临新的情景下能独立自主思考,不做盲从的乌合之众;我希望我的课堂能有思想性,就目前来说我还是希望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大量阅读历史和教育书籍,做一个专业的历史老师;准备着手写论文,教学和科研两不误。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四):一个好老师的教学分享与反思,非常鲜活和真实
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个历史老师写的教学文集,买的时候觉得是技术型的,看的时候发现是经验型的,算是一本一个好老师的教学分享与反思,非常鲜活和真实。
书里的几十篇文章是魏勇老师多年教学生涯的所感所思所想,这些思考有一部分是关于历史课堂的,讲历史到底在教什么,更多的是在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到底在教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的角色和使命到底是什么。
我属于平时看理论看综述看得多的人,看案例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去分类索引分析,但读魏老师的文章,会很想跟他实地去探讨,因为真的非常实际与落地。
魏勇老师讲的细节离教育理论很近,离实际的教学和学生更近,在他那里,我看到了一线老师关于跨学科教学的探索,关于历史思维/哲学思考的教学尝试,关于一颗滚烫的心影响一群人的故事,真的还挺羡慕他的学生的。
推荐看累了教育理论的老师们阅读,很接地气很实用也很容易有共鸣的教育思考。
抄一段书中引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职责的解释(看着教育鸡汤被不止一个人实践,就觉得教育圈还是很真诚的):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激励学生思考上,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五):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
在看时,觉得讲的真有道理,回过头去想,真正吸引自己的是魏勇老师举的上课的例子,让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居然还能这么解释,诶,好像确实是这样的诶,好厉害的感觉。 魏勇老师在分享自己的经历,分享自己的成长,或许就像他说的,人需要有思想,独立思考,这是我很欠缺的,我喜欢从众,因为方便,不用解释,就是自己懒,但我从没有意识到,我在偷懒,在借用其他老师的资料时,第一个,我没有尊重对方的知识产权,这也是专利,第二个,我错过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我也喜欢历史,但真的都只是纸上谈兵,真正静下心来看一本书的,屈指可数,我很羡慕魏勇老师,他的大学应该是读了很多自己想读的书,这是一种自由,我买了很多书,可以只是增添了些许灰尘。现在的我教学时的心虚,可想而知。
魏老师的书,看完,我还能想起什么呢?我以前认为我是一个很不爱思考的人,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是不习惯思考,没有这样的意识,自然就不会形成这样的素养。看过就过,评价是什么?或许就是生活中的那一个被我错过就再也不存在的灵感一样,找不到了。于是久而久之,我就变得非常的钝。
看完整本书,我在想什么呢?或者我可以改一个词了,我应该思考什么呢?学生喜欢怎样的上课?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课程?课的目的指向?我的素养?
不常写书评,逻辑也很乱,但我很开心,最后以魏勇老师的三点勉励自己,做终身的阅读者,做独立的思想者,做公共事务的关注者(本来按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合格的关注社会的公民)。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六):魏勇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自从上了研究生以来,读书多以学术著作为主,很少看通俗类作品了。这本书是中国教育学会100本推荐图书之一,我正想看些教育类的书,这本书又是历史教师写的,所以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这本书大概读完,其思想性是无法与学术书籍相比的,但他的创见性一点不比学术书籍差。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历史教学,以及中学课堂的热爱。其实,归根结底,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去挖掘历史资源,以便在历史课堂中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另一方面是细节,主要讲了教师的提问技巧,应该具备冲突性、侵略性等特点。在教学手段上,设置对立观点让学生讨论,以便激发学生思考和好奇心。通过开辩论会、写小论文、写墓志铭等新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然地理解背景知识,而不是死背知识点。这些方法或者手段,对我来说,都很新颖,比较受益。但对于布置历史情境,则很少谈到。
在培养历史学思维方面。书中谈到为什么学历史并给出了他的答案,是培养学生通情达理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我想这也是文科学习能带给学生的最好“回报”。我们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历史的影子之下,对历史不感兴趣会造成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冷漠,这对一个民族崛起、复兴、追求进步都是不利的。而学习历史,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讲读史可以知兴替,都看到了历史对个人的意义。我认为学习历史,正是培养理性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学好历史,你就不会盲目跟风,甚至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受人忽悠。因为历史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爱追究原因的一个学科,一切事物从源头寻找答案,也就接近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再分析事物时就会显得豁然开朗。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七):为无趣的教学注入思想!
初读此书,意外发现许多观点就像是借他人之手道出了我的心声:
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
想要让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我要搭建一座桥梁。
课堂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
若上课之前我情绪很好,那就是我心里面特别有数,我知道自己有礼物送给学生们,这一课有地方我会让学生们感到意外,感到喜悦。如果我的情绪萎靡,那我肯定是没有新的东西,我心里面清楚,什么课是好课,什么课是不好的课。
什么是教师的个性?就是总有想与众不同的冲动。
这便如同一堂看似平凡的课堂,当它唤起我的情绪体验,搭建起这样的桥梁后,对于他所说的每句话我就特容易有认同感。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翻到后面的章节,我的心里升起敬畏,也终于明白魏勇之所以出众之根源。
读书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躺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吃着零食读书(我发现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这种状态);二是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这种读书叫作“啃”。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理论和学术方面的经典著作,不仅会提高我们的见解和认识,更会让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这也是读理论书籍的实用价值。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如果说我还有那么一点被学生所认可的话,得益于我啃了几本经典。
这让我心虚得紧要。以为自己很爱读书很努力?你还需要多读几本经典!多多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啃,听书也行啊。
昆德拉之后还有可以读的小说吗?毛姆以显赫的姿态站立在昆德拉身旁,用肯定的表情回答了我的问题。《月亮和六便士》,很久没看到过如此好的小说了。很幸运,没有在30岁以前读这本书。
依稀记得,我是24岁读的这本书,说实话,没读懂。虽然我很喜爱毛姆,睿智无处不在。28了,时候重温了。
魏勇的一席话让我很受鼓舞:“现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往往不是学中文出身的,而是学法律、学哲学、学历史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并没有为写作而学习写作,他们有一个广阔的人文视野,是自己思考问题有所得、有所感,然后自然地流露表达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有生命力的、活生生。”
学法律出身的我,突然觉得倍感荣幸。也更有动力去涉猎经济学、哲学。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八):做一个真实存在的老师
我是通过一个叫《一席》的节目,才了解到魏勇老师的。觉得他的历史课内容很大胆,观点又新颖,启发了很多的思考,就买了他的两本书:《教师的力量》、《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证明自己职业的力量,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向往的。
看完后,有了许多启发和感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一个真实存在的教师。
教师的“不真实存在”,现实中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堵墙,我们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我们的话语脱离了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我由外在的各种压力、规则、观念、概念所构成,这个“我”在学生面前扮演着老师,自觉地设置禁区并同时开放言不由衷的尺度,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好老师。”
殊不知:“一个小人物要去扮演大角色,和根本不信任上帝的人要把自己打扮成上帝的仆人一样,怎么演都是蹩脚演员。”
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类似医生、会计、类似修车师傅、搓澡工人。不必在学生面前,端着、拿着,这样自己很累,说的话学生估计也不信。但是让教师保持真实,并不是要把自己丑陋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只是“不需要按照过去那种要求只要在课堂上45分钟表现的像一个老师就行了,而且是课堂外你更要像一个能够推动学生成长的朋友。”
这个就要求挺高的:“教师不仅仅要‘收拾好自己的灵魂’,更要‘在真实中就比较完善、上进、积极’,这样‘一个站起来的灵魂,自然会吸引别的灵魂的注视和尊重’。”
从魏老师的字里行间,我了解到了他的经历,他也曾“演”了很多年,只有到了十一中学后,才真正的做到了“真实”。
在我工作的地方,我也看到了这一类的老师,不装不端,却能让学生喜欢和信服。
愿我也有能做到的那一天。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九):致广大而尽精微——读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
致广大而尽精微
——读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有感
上海市金山中学 戴文开
以前读过的一些教育教学著作,无论中外,多是出自道行高深的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之笔。目光超远,言理至深,字字珠玑,着实高明。可或许是自己内心摆脱不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那些专家学者想明白,说明白的东西,未必能在现实中教我如何“做明白”,换言之,再高明的理论,若是无法于实践中产生如其所述之成效,那末,至多是给了一个安慰人心的教育的乌托邦和理想国。所以,自己更渴望有缘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心得,看看那些走在前方,又去之不远的引导者,如何带领他的学生和我,去往一个更好的教与学的境界。
这一渴望终于在我邂逅历史特级教师魏勇所著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时,得以偿愿。说起来,是这本书的标题召唤了我内心长存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喜欢我和我的课。遍读本书文章,无论是符合科学教学理念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还是张扬鲜明教学个性的《好老师有什么样的个性》,抑或与现在许多重视却流于形式的学生讨论学习不同的《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真应了《孟子》里的那句“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说得简单明了,理性客观,怎不让人动容动心?比如《有时,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一文中说:“的确,目前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老师讲得太少的问题,而是老师讲得太多的问题,非常有必要推翻教师霸权,不过,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反省和纠正时,我们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讲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看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需要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演说家,也可以是默默无语的观众;必要时可以走到台前,也可以隐于幕后,一切以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为中心。”虽然这个“有经验的老师”与我之间的距离尚不可知,不过,读罢,自己就会更专注于平衡好“把课堂交给学生”与“老师做好引导者”这两方面,只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成效。
因此,我真要感谢魏老师这本鲜活且有个性的书,就像与其长谈,说到尽兴时微笑,说到激动时严肃,将自己对教学,对学生的爱全副投入到思辨中去了。激起我认真反思已有的,认清未有的,向自己打开诸如“致广大”这类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相信这本书中所述种种,会是我未来教学实践的一种鞭策,不忘“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条长路的彼端会是我教学理想的实现——怎么上课,学生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