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3 03:0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是一本由张鸿福著作,Changjiang Literature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6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精选点评:

  ●曾国藩死的太早,李鸿章太爱权,左宗棠太忠

  ●这本书里面把左宗棠的性格刻画的跟李云龙差不多,刚劲猛烈,有一股军人的霸气,威猛有余而细处不足。左宗棠一生太过刚烈,为了目的即使对朋友下手也在所不惜,这使得他办起事来雷厉风行,却也给他处处埋下祸根。总得来说功大于过,值得后世铭记

  ●左的性格注定了与中央无缘,但活得也是痛快,羡慕!

  ●左季高难得的帅才,然而事实不如意啊

  ●2017[17/52]

  ●绝口不严和谈事,千秋独有左季高

  ●可惜胡雪岩,死的描写太壮观了

  ●写左宗棠的著作不多,且多良莠不齐,这部算是不错的。本小说非常尊重历史,没有过分演绎,基本把事实都写进去了,艺术创作有节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左宗棠。左科场不顺,转而研究地理、农学、历史等经世济民的实学,并颇有建树,为他后来镇压太平天国、评定回乱、收复新疆、兴办洋务都打下了坚实基础。左一生率性而为,从未泯灭拳拳赤子之心,在中国这个集体主义至上的国家实属不易。本小说略显不足的是拿胡雪岩和中法越南战争的故事充数敷衍,篇幅过大。不过瑕不掩瑜,本书仍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小说,胜过很多传记

  ●本书讲述了左宗棠战功赫赫的一生,从年轻屡试不第,做师爷起家,战太平军成封疆大吏,后收复新疆,大败列强,成为民族英雄。他不像曾国藩过于看不起洋枪,也不像李鸿章那样存在大量争议,是一个不耍手段,作风强硬,真正在国家危难时期的国家栋梁。 书中,在清朝末期时,时局真正让人感受到了国家衰败、群臣迂腐。但仁人志士希望振兴中华,热情奋斗。左到临死之时,依然牵挂国家,喊着自己要与将士一起杀向敌人,令人震撼。 同时书中描绘了许多旧时风貌,让人觉得目前社会风气太过于趋利,丢失了中国文化中许多宝贵精神。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首先讲到了左自家吃不上饭依然施粥赈灾,家人也理解他的做法,体现出中国文人思想的兼济天下情怀。左虽然才华出众,但由于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已看出八股不学经世致用之学,他并没有太多心思在此,虽屡试不第却名

  ●幕府疆圻,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中外安危者数十年,毅魄长依天左右; 湖湘巾扇,闽浙戈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扬朝廷威德越五万里,声名远震海东西。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读后感(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晚清的两位重臣皆为湖湘人士,曾涤生左季高,一位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一位带领楚军收复新疆,两位都有着“吃的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精神,两位和林则徐三人才能相提并论。

  曾的性格相比起来可能相对来说会软弱一些,讨伐太平军多次失败曾想过自杀,但在晚清那么多臣子,官场那么多繁缛条文以及国内动荡中找到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人生之道。反观左,性情中更多了一分刚硬,凭借一身本领,布衣期间画山河略图,毫无功名师爷期间挥斥方裘,授予官职后不卑不亢,多国列强期间,向洋人学习抗争,办福州船政局,年过花甲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全然凭借钢铁一般的意志和精神。

  以前以为,列强侵华签订那么多不平等条约是时势所趋,读完本书,只能感叹再强的左宗棠在中国人的奴性面前,强硬抵不过多双软手,当时社会发展确实落后,但一味的媚眼屈膝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只能换来不断的得寸进尺。当时的李鸿章被称为卖国贼不是没有原因,自己本领不够,洋务运动没学到点子上,处处受制于人,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付之一炬,所有的条约都在他的手上签订,不断退让赔款割地,以为能换来和平,寒了多少前线战士的心,却不知“落后就要挨打”,眼界和格局相比于左宗棠来说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私心太重,内斗胡雪岩,砍掉左宗棠“主战”的经济臂膀,这些做法与慈禧只弄权术单一追求各个党派之间的平衡,而不顾百姓民生等羸弱大臣等原因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读后感(二):两天两夜读完有感

  开篇从遇到陶澍讲起,之前出生以及家庭背景都在行文中穿插,不着过多笔墨于细碎之处,避开了人物自传类文章的繁琐开头,直奔相关主题,引人入胜。

  书中左宗棠的爱国之心,率性之性,惊世之才,甚至是老年后逐渐放下过往、与之和解也体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大将军也是可可爱爱的小老头。

  小时候学习历史,每一段都会尽可能多地了解,希望尽可能还原,毕竟书上片言可能就是经年。唯独鸦片战争后到抗日前这一段,真的就是“义务教育”下逼迫自己去学、去背,所以即使是在读《左宗棠》时个别章节也是速读而过。还记得那时学习历史时,关于左宗棠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件大事:自抬棺材收复新疆,创办福州船务总局。尤其前者,似乎感觉到凛凛飒气由书本席卷而来,豪言在耳边回荡。大丈夫、大女子当如是也。因此更是期待文中所写细节,仔细研读后果然大气。

  主角出众,随之而出的人物也是争夺人眼球。如陶澍,识人之才更是神奇,看到八岁胡林翼就招之为婿;于左公也一面之缘,就识锝人品才学。如胡林翼,十岁已对儒学和经世致用之学有深刻了解,少年纨绔肆意生活,成年修身报国,善经营确只为国(真想看一本关于他的书)。如胡雪岩,沈万三等经商之人故事多有听说,他的事情我却没听过,左公伟业实现的一大臂力,原来商人可以这样做。如周夫人、章怡、陈秀媛、螺蛳夫人、雪莲等,各自性格跃然纸上,也都是女杰。

  喜欢读自传、读史,却有和我一样怕过于严谨而读不下去的,不妨读读这本书作为开始。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读后感(三):倔强的文襄公

  花了很久的时间终于把张鸿福老师写的《左宗棠》给啃完了。看完这本书,和我看完张宏杰老师写的《曾国藩传》的心情简直是一模一样。愤怒,无奈,但是更多的是无奈。 从看这本书的心态变化来说吧。 一开始,我一直是拿曾国藩的角度看待这本书,看待左宗棠的所有所作所为。一直在书里面着重看与曾国藩的交集部分,但这本书的主角是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描述少的可怜,但对曾国藩的评价是非常客观公正的。但是在对两人的比较分析中,两人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为了一个破破烂烂的晚清拼命缝缝补补的汉臣。但是左宗棠骨子里要强,敢大卸一块后再补,曾国藩求稳,卸一点补一点。 看到曾国藩逝世,这书也还没看到多少,所以,他更大的功绩还在后面——收复新疆。 收复新疆,完完全全体现了他的做人做事风格。粮饷是打仗最烦人的事,靠官银打仗不如胡雪岩。武器是缩小敌我双方差距的重要途径,所以他造枪造炮。士气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无形力量,没士气,人在多,饷再足,兵勇也早就开溜了,所以他敢抬馆出战。但其实仔细这里面的困难所在,我们都会发现是那个清政府的决策层出了问题,这才是阻拦左宗棠大刀阔斧干仗的最大绊脚石。 最后是左宗棠抵抗法夷,白发临边。左宗棠向来是主战的,一直是骨子里面冒着硬气,绝不向他国屈服。 越南那边派王德榜,后来派金老大过去督战,自己则坐镇福州。 越南那边,金老大为护卫冯军门而亡,大清将士从人尸上冲过,砍杀法夷。虽然武器装备差那么多,但是这一幕足够让人掉泪。最后是拖到了法军没有弹药才取大胜,而大胜过后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便开始为了主和,裁剪左宗棠的臂膀——胡雪岩。 胡雪岩是个大“财神”,为左宗棠打仗出了不少力,官场、商场都攒到了极高的人脉声望。为了保护丝农,不惜代价和洋人抵抗,最后却因这件事被李鸿章利用,被搞垮。 看到书中关于胡雪岩一夜白头,跪坐领旨的姿态断气时,我知道李鸿章赢了,也知道这本书快结束了。 王德榜等将士在前线打算一举攻破法军,却未曾想到和议的圣旨却到了。自己带了的五千多兄弟的命就这么没了,金老大也没了,他无颜面对这些,选择了自刎在兄弟的坟前。 就这样,左宗棠的左膀右臂全都没有了,剩的只有一个倔强的自己了。当他得知这一切的时候,他只得喊到:“这是什么天!这是什么朝廷!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 湖南人总是倔强要强的,不达目的不罢休,曾国藩、左宗棠都是这样。左宗棠虽然一生要强,得罪许许多多的朋友,但是他只就事论事,他认为对的,他就一定去干。 合上书的时候,脑海里只有一个泪目的画面,一个倔强要强的老人,坐在轿子里,大喊着我要去基隆打趴那些法国人,我要渡海去收复台湾,把那帮法国人赶出去!越说,声音越小,最后低了头,没了呼吸,但是拳头还是紧攥着的。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读后感(四):不比曾国藩逊色的人

  读中国近现代史,心中总会积聚起一股愤懑郁结之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往往凭借几艘军舰、几千军队,便可对中国予取予求,这哪里仅仅是因为政府的腐败无能呢。每当中国国力衰退、积贫积弱之时,总会冒出主和派与主战派,战败了,割地赔款,主和派一阵埋怨,战胜了,不会趁机扩大战果,往往错失良机、虽胜犹败,几千年来,无不是这样,南宋抗金是这样,清朝对列强是这样,民国对日本也是这样……原来我也以为,主战之人有些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时机不对,也不过徒遭生灵涂炭,主和也未必就是软骨头,有时候也不得不忍辱负重韬光养晦。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浸淫几千年,中庸之道,权变之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于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待人接物越来越老道,性格越来越平和,处事越来越平稳,我们把这当做成长成熟的标志。所以有“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样的说法,且他们二人也作为成功人的典范,极被人推崇。 可是左宗棠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副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出身一般,把几十亩田产给寡嫂后,只得入赘娶妻;他仕途不顺,早年中举后连续三次会试不第;虽满腹经世致用之学,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若生在太平之世,他或许只能抱怨怀才不遇而终老,他终究是幸运的,清政府内忧外患,不得不借重有才能的汉臣,所以尽管他不懂人情世故,尽管他自负目中无人,尽管他张嘴便骂看不惯的人,但是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超绝的才能,作为湖南巡抚的师爷,他能于太平军肆虐湖广之际,护卫省垣的平安,作为楚军领袖,他横扫太平军于江西浙江,未尝败绩,作为督抚,他为国收复新疆,从沙俄虎口夺食抢回伊犁。他的字典里没有妥协和投降,他认准的事,千方百计也要办到,他的人生华丽的不像实力派。 佛家讲人人皆可成佛,成佛的途径可以是渐修也可以是顿悟,但像“文盲”六祖慧能那样可以顿悟的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在想“平天下”之前,首先想的必然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样毕竟还有章可循,可是像左宗棠这样的人咋学啊,他看谁都不顺眼这可以学,他目空一切可以学,但是他满腹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和他那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书上也没说是怎么来的。左宗棠的活法更潇洒让人羡慕,但由于可效仿性不强,或许这就是当今作为成功学导师他比不过曾国藩的原因。 近现代史无疑是最让我们有切肤之痛的最憋屈的一段历史,我们受尽了列强的凌辱,平心而论,虽然中国落后,但如果死磕,当时任一列强有谁能最终战胜中国?以前还觉得清流容易误国,求和而招致卖国贼骂名的人,未必不是真心为国隐忍,现在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多么的错误。当一个国家时刻想着隐忍苟且,自然会有人为这苟且正名,然后在敌国衰弱之时,安享“太平之世”,在敌国意图进攻时,想方设法贿赂安抚,在初战失利时,急不可耐的割地赔款,在意外胜利时,又马上吐出胜利果实,生怕敌国报复,大量的人力物力就围绕着求和投降开展。如此,国家岂能不亡。这竟然也是中国每隔个几百年必然会出现的一个常态! 可是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国家强盛时很牛逼,就是暂时衰弱时,别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俄罗斯长期国力并不算强盛,然而国土面积在不断增加,就算如今经济下滑严重,可是谁也不敢小瞧。太平洋战争,美军采用蛙跳战术,最后日本只剩本岛,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军也不敢登陆日本,因为日军宁可战死至最后一人也不投降的姿态,深深的刻在了美军脑海里。 当一个国家人人尚武,当国家受到欺凌时睚眦必报,面对国家利益点滴必争,这样的国家,除了自己能打败自己,谁还敢觊觎它呢?否则,国弱的时候只知道谴责,国家要发展的时候只知道韬光养晦,等到国家真正强大的时候,是否会宽宏大量到无所谓呢?

  《左宗棠/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读后感(五):左宗棠读后感

  本书讲述了左宗棠战功赫赫的一生,从年轻屡试不第,做师爷起家,战太平军成封疆大吏,后收复新疆,大败列强,成为民族英雄。他不像曾国藩过于看不起洋枪,也不像李鸿章那样存在大量争议,是一个不耍手段,作风强硬,真正在国家危难时期的国家栋梁。

  书中,在清朝末期时,时局真正让人感受到了国家衰败、群臣迂腐。但仁人志士希望振兴中华,热情奋斗。左到临死之时,依然牵挂国家,喊着自己要与将士一起杀向敌人,令人震撼。

  同时书中描绘了许多旧时风貌,让人觉得目前社会风气太过于趋利,丢失了中国文化中许多宝贵精神。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首先讲到了左自家吃不上饭依然施粥赈灾,家人也理解他的做法,体现出中国文人思想的兼济天下情怀。左虽然才华出众,但由于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已看出八股不学经世致用之学,他并没有太多心思在此,虽屡试不第却名声在外,那时林则徐名满天下,路过时,林却单独要与左见面畅谈,并在临死前,上折保荐左。那时湖南巡抚张亮基在太平军要攻打长沙时,三顾茅庐请左出山,出山后,左的才华便一下显露出来,清朝兵丁制度是八旗绿营制度,农民在打仗时会被临时征兵,八旗绿营欠饷严重,各个总兵将军又各怀私心,调度十分不利,也就造成了太平军本是乌合之众,却打的官军节节败退,一战即溃、不战即溃,他提出来大搞团练,曾国藩此时在家丁忧,便被张亮基拉出来,于是有了后来平定太平天国的20万湘军。左锋芒太露,得罪人非常多,后便得罪了他的上级督抚,他们设计就把左搞垮,要直接抓到后他杀了,左逃到了曾国藩湘军中暂避,曾国藩是大儒,很够意思,收留并给了他一些军事权力,使他得以东山再起,后朝廷赐予封赏。后他成立楚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浙江,又协助平定太平军,出任闽浙总督。在此时,他结识了自己的财神胡雪岩,后面大量军饷都由此人帮助,使他进军无后顾之忧。总督福建时,他认识到洋人军舰先进,努力推动兴办福州船政局,历经挫折终于开工(此时,慈禧天天想着修园子)。在船政局要开工之时,他又被调走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在西进过程中,一边进军,一边治理沿途,后来有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典故。左宗棠收复新疆前,列强对大清虎视眈眈,俄国由于新疆叛乱多年,所以他占据新疆大片领地,朝廷派人与俄国谈判,但由于清朝那时国家孱弱,俄国虽然也不愿打仗,但还是给清廷施压,希望获得大量利益,首次谈判非常不顺利,这时左挥军北上,朝廷紧急召左回京,此时俄国怕左宗棠军队会真跟俄国打仗,便做了大让步,最后条约得以签订。左回京后,由于收复新疆,成了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在国家大义面前,许多之前与左有过节的人,都愿意放下前嫌,可见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恩怨都不算什么。后来左入了军机处,军机处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且一直在京中,多是一些满腹经纶、高谈阔论、颇有城府的人,这些人水平也高,但眼光一直是顶层设计,所以与左脾气十分不和,左也在京中干的不顺心,慈禧找了一个宫女赐予左,实际上是监视他,可女的嫁给了左,自然就成了左家的人,倒成了左的女军师。左是实干派,在京期间还是一直做实事,手下竟然把永定河修了,又帮助李鸿章上折说电报的好处。后来两江总督被弹劾,慈禧将左派去总督两江,到任后,他一直忧心属国越南的叛乱,便先后派去王德榜、金老大,两人也在越南配合边境守军和越南黑旗军大败法国军队。此时左毕竟年纪大了,没有过多精力保全自己人,而自己的人也没有强大到独当一面,左的财神胡雪岩被李鸿章等人设计害死,左的心腹大将王德榜由于金老大战死等原因,也自刎坟前,左的左膀右臂全毁,船政局又被洋人军舰炸毁,左年事已高,大家都把他当老小孩,消息都不跟他说,后来他得知这些消息后,过于悲伤,恐怕也心知无力回天,幻觉一般的统领一群大官奔赴战场,最后,不过是被家人哄骗围着街转。随着他喊着娃子们跟我上阵杀敌,撒手人寰。

  文中许多地方让人反思:比如曾、李幕府出了许多能臣,比如左、李皆出自曾府,李幕府后来也出了袁世凯等38位封疆大吏,而左军中人才凋敝,与他关系好的许多人也没有善终,是否与他的性格有关?左打仗非常厉害,处事却过于强硬,导致得不到同僚支持。左年纪大了不知急流勇退把重要位置让人年轻人,甚至出现老糊涂了领着一群大官在街上转这样非常不像话的事情。李鸿章饱受争议,就书中他为了私利陷害他人确实为人所不齿。谈判就是谈国家实力,清政府与俄国就新疆谈判时,俄国虽不愿打却一直不让步,后来左北上摆出与俄国要打的架势,俄国便着急签订了合约等等。

  不论后世如何评价,左作为清末四大名臣,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企图分裂我国的阴谋,争取了民族长远利益,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是洋务运动代表,创办的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为国家工业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左的一生,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