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0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精选10篇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是一本由徐志频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一):笔记

  1.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屡考屡败”,什么道理?一是他思想开放,笔锋犀利,专讲经世致用,属思想危险的激进分子,主考官既怕他,又讨厌他;二是他知道的太多了,知识面太宽了,时而天上地下,时而大海小溪,写得太好太深刻,内容常超出范围,主考官知识不够,看后如坠云里,不敢对他放心;三是他不拘小节,卷面写完后像一副油画,要认出字来基本靠猜。

  2. 左宗棠选择放弃考试,以行动抗议科举制度,看上去很英雄意气,却是一条风险路。对封建帝国里的读书人,断了“科考取官”途径,基本上也就断绝了成功的希望之路。 弃考绝仕的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如果选择做个教书匠、农民,距离他的“当代诸葛亮”大梦,已经遥不可及。

  3. 从湘阴到湘潭,12年的寄居生活,左宗棠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去醴陵县的渌江书院主持教学;二是埋头潜心研究科学种田方法,作《广区田图说》;三是继续研究舆地学,自己在家里绘制中国地图。

  4. 对左宗棠影响最深,也让他反省看清楚自己,进而自我反思的,还是夫人周诒端。左宗棠自述说,我以前的老师蔗农(贺熙龄)告诫我,说我“气质粗驳,失之矜傲”。跟你在一起,我自己也发现了,正努力在改。我的病根是性情“乖戾”,救治的方法是“涵养须用敬”,现在我每天都在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先从寡言、养静二条做起”,期待自己性格气质能有所变化。[

  5. 左宗棠就不同了,考试需要本钱,他已结婚,要先养家,积足了本钱才能考试。所以1833年,两人同时落榜,一半像书生一半像农民的左宗棠极度失落,花花公子一样的胡林翼根本没当回事:早得很,急什么。他不急左宗棠会急,咬着菜根被含着金钥匙的人邀去一起玩,玩多了胃疼。

  6. 男儿膝下有黄金,陶澍的判断没错。真正自尊而倔强的青年人,是有大出息与大前途的苗子。熟读史书,他知道韩信。韩信布衣时贫而无行,跟着讨饭还被人嫌厌。淮安漂母免费供他吃了10多天。韩信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没想到漂母怒骂:“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声痛骂激发了他的自尊,韩信告别要饭,走上将军之路。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在陶左关系上真正体现出来了。曾子说过,“可以托七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句话在左宗棠身上得到了应验。

  8. 但左宗棠正在成长变化,从“窝龙”已升级成“潜龙”。《易经》有句话,叫“潜龙勿用”。事业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比较好,但比较弱小,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动。

  9. 弄巧成拙,这一跤摔得很惨,他几年都爬不起来。直到1847年,已经35岁的胡林翼费尽心机,左支右绌,才总算爬到贵州安顺知府的位置。好容易熬成了个相当于今天正厅级的领导,他还想继续往上爬。动歪脑筋不行,就踏实卖命干,打算用业绩来说话。 他这一埋头,辛苦了五年多。在任期间,他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强化团练、保甲,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胡氏兵法》也在这时编成。五年下来,政绩突出,声望日隆。连曾国藩都仰望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

  12. 几十年后,他回忆起这段日子,自嘲说:“三十以后,读书渐多,阅世渐深,知区区之存于心中,自以为是者,仅足以傲今无足指数之人,而于古之狂狷,实未逮也,则愿力耕读书以自勉其所未至。” 左宗棠晚年还是坚信,年轻人就应该想法大一点,思想超前一点,姿态狂傲一点。为什么呢?他说:“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返躬自问: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这般道理否?我说人家作的不是,我自己作事时又何如?即如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细去寻他思路,摩他笔路,仿他腔调。……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年轻人志向不怕大,只有牛吹大了,才会感到压力,才会逼迫自己反过来思考自己,检点自己,学习别人,这样的进步速度最快。这样向别人学习,是“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落后”。

  13. 事业上还没有将自己做成“当代诸葛亮”,生活上他提前过了一把做诸葛亮的瘾。这既是一种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左宗棠心气那么高,如果不自我安慰一下,不自己给自己肯定,社会压力那么大,他不是先要怄气死了?

  14. 8年里,左宗棠都收获了什么? 湘上农人 用8年时间,左宗棠不仅读完了当下湖南经世致用学风集大成者陶澍的实践心得,连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类的书也全读了一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22岁时立下的志向,“读破万卷”了。 这些正书与杂书加在一起,左宗棠免费自学成了一个“自由派进士”。

  16. 张亮基什么背景呢?江苏铜山(今徐州)人,道光年间的举人,胡林翼的朋友,林则徐的部下。这次被调进湖南,主要就为镇压太平天国。 胡林翼向张亮基推荐左宗棠,写了一段长长的评语: 一是“才学、品行,超冠绝伦”; 二是“为人廉洁耿介、刚直方正、性情善良、忠肝义胆”; 三是“胸罗古今地图、兵法、国章、时务”。 最后他还列了一点:不重名利。即使谋划成功,也不愿意受赏。 张亮基一看,这么好,这人不就是专门为我准备的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可以独担大任,而且谋划能成。最后一句,也说到张亮基心坎里了:做成了也不会与自己争功。

  17. 左宗棠的劝说,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曾国藩明白,自己跟左宗棠不是同一类人。唐浩明的结论是,真正促动曾国藩出山的人,是郭嵩焘。倒不是郭嵩焘多么能说会道,左右曾国藩判断的,基于一个人人都有的最本能的心理:郭嵩焘比曾国藩还要文气。曾国藩曾说:“郭筠仙芬芳悱恻”,他眼中郭嵩焘翩翩书生,是个浪漫悲苦的闷骚男。连他都觉得可以,看来真可以,曾国藩动心了。

  18. 左宗棠后来回忆当时痛骂曾国藩的情景,仍然清晰如画:“惟涤公进攻靖港失利,回泊南湖港”,他用绳索拴住自己,出城外专门去看望(仆缒城出视之),发现曾国藩“则气息奄然,盖愤而投水两次,皆得救以免,而其志仍在必死”。

  22. 但景德镇就空虚了。杨昌浚(jùn,深)提醒左宗棠:假如李秀成反过来打景德镇,怎么办? 左宗棠已经冒险先做了,心里并没有绝对把握,只好说:不会,他正在打石门,分不出兵来打我。况且,他怎么知道我景德镇的兵全部派完了呢? 杨昌浚到底有些不放心,劝左宗棠稳妥点。左宗棠说,好!按规矩,三百守城的老弱病残,烧火的、做饭的,只要能走得动的,全部跑到城头上去摇旗子,以壮声势。 越是担心什么,越会发生什么。王开琳、王开化走后第二天,太平军插在城内的探子,马上将消息报告李秀成。李秀成一听,机会来了。马上派养子李容发带去三千兵,直取景德镇。

  23. 左宗棠将这一仗作为自己毕生经典之笔。《左宗棠逸事汇编》中记载,左宗棠拿诸葛亮跟自己比较,认为这次成功的关键,是利用了敌方的间谍,帮自己暗通消息。这是诸葛亮“空城计”里没有的,所以自己已经称得上当代诸葛亮了。他说:“诸葛公料司马懿必不敢入空城,我却料李秀成必回师返救,料人料事,虽起诸葛公于地下,亦不过如此也。”

  25. 论办事能力,王有龄是个好官。他擅长治理,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与三国时的刘表相似。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可以做个好父母官;但生在乱世,他只能替朝廷殉葬。 王有龄菩萨心肠,死前仍不忘百姓。为了防止太平军破城后屠城,他留下遗书:“饥不食腐鼠,渴不饮盗泉”。李秀成看到,被他感动了,破城后,不但没有屠城,反而对他进行厚葬。[7]

  26. 其实,胡雪岩捐助左宗棠的真相,说出来就一点都不神秘了。 这些粮食事实早运到杭州了。胡雪岩为保险起见,将它偷偷藏在海湾某个港口附近。 胡雪岩原来是准备将这30万石军粮全部赠送给王有龄的。 胡雪岩与王有龄,在早年结交下了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独特的官商关系。

  27. 左宗棠回忆胡雪岩告诉他的情景,“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杭城垂陷,胡光墉(胡雪岩字)航海运粮,兼备子药,力图援应,载至钱塘江,为重围所阻,心力俱瘁。” 左宗棠被胡雪岩的真心实意打动了。有了后勤资助,楚军如虎添翼,左宗棠率士兵乘胜追击,在浙江再度赶上李世贤。

  28. 曾国藩一看,心里窝了一肚子气。去年湘勇攻下南京,朝廷暗地里威逼他自行解散湘军,他感到十分憋闷。表面装得十分顺从,暗中移花接木,将湘勇转移成淮军,培养学生李鸿章做接班人。[5] 现在他手无寸兵,朝廷对他不用防范。曾国藩却十分谨慎起来。已经功成名就,拜相封侯,位极人臣,可以摆资格,没必要节外生枝,弄得晚节不保。

  29. 歼灭自然是一句空话,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天才,一直在卖力的统帅,能歼灭早就歼灭了,不用你催。但不能歼灭,不是左宗棠无能,而是朝廷自己军事安排制度出了问题。左宗棠看出来了,他抱怨说:“数百里内,大臣三,总督一,巡抚三,侍郎二,将军一,如何统御?”大佬扎堆,谁也不会听信谁,谁也无权指挥谁,朝廷不将关系理顺,大佬们无法发挥,只能带着一身本事等死。 跟西捻军作战,成了一场无期徒刑。

  30. 26岁的慈禧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对搞宫廷斗争,却像先天就懂,无师自通。她当即在大内召见29岁的恭亲王奕訢,通过他,将政权、军权、人事权,全部掌控起来。 事实上,奕訢早在热河时就与两宫皇太后全部密谋安排好,已经做好了关键的两步: 第一步,迅速提拔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实际军事权力。这样,慈禧握稳了枪杆子。 第二步,御史董元醇提前造舆论,上奏折请求太后权理朝政、选一二名亲王辅佐。这样,慈禧又握稳了笔杆子。

  32. 但口号既然弄得天下皆知,道德正义就成了他的立国之本。为了这个口号,诸葛亮明明知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迫于道德前后要保持一致的压力,不得不六出祁山,穷兵黩武,霸蛮去“兴复汉室”,最后将自己弄成个军事实力跟不上个人能力的好战分子似的。 蜀国是被立国之前这个政治纲领拖累亡国的。

  33. 安徽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域性格有北方的厚重、质朴,兼具南方的细腻、轻柔,合在一起,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形象(蒋介石评胡适语),矛盾地和谐。 湖南地处中国南方第一门户,在南北兼具的性格上,加了一点独具的辣。辣有着“鲜明的草根性,强烈的刺激性”。这是一种大缺大全的性格,倔强、激进,文武交融,理性中有感性,感性中有理性。

  35. 左宗棠运用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方法,对西征新疆这项庞大的工程,作了理性的分析与周密的规划。他明白自己要集中精力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政治问题,二是军事问题。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无论问题还是关系,一切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有问题,无非是人心问题。怎么消化问题,处理好关系,幕后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到位,就成了能不能收回的关键。

  37. 胡雪岩作为中国第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用富可敌国的财富,做了左宗棠主战政策的最有力的支撑。要扳倒左宗棠,先要扳倒胡雪岩。扳倒了胡雪岩,左宗棠就失去了经济基础,不攻自倒。李鸿章今后还可以拿胡雪岩到处做反面教材,证明左宗棠主战必败,胡雪岩民营必垮,朝廷就会反过来支持他:外交政策专一于“和戎”;洋务运动只办国家垄断企业。

  38. 慈禧太后拿李鸿章没辙了。李鸿章这时头顶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一堆官衔,跟他的老师曾国藩在剿灭捻军前一样,喊不动,骂不得。慈禧心中不禁掠过一道阴影:当年派曾国藩剿捻,剿了两年无功而返,秋后算账算责任,还好像朝廷错了似的。李鸿章会不会历史重演?

  39. 一生以行动与实干改变不合理世界的左宗棠,这时只能以思想来影响后世了。他深知海防重要。当年他坚持主张“海塞并防”,行动上“先塞防、后海防”。之所以这样做,考虑新疆塞防容易收复土地,而中国海防岸线漫长,固防是长久之计。通过5年西征,中国大西北已经固防,可以保百年太平,现在他要集中精力来坚固中国海防,这是千年大计。 作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人,作为中国海军事业的创始人,当时有谁比左宗棠更懂得海防呢?关于海防他谈了18年,写了几百份奏折,而中国海军的现状,还是和太平天国覆亡时一样,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40. 左宗棠这样锋芒毕露,剑拔弩张,没有挑起事端,反赢来外国人的妥协与尊重。他们不但撤销阻拦,沿路还毕恭毕敬。后来左宗棠又来过三次,外国人见左宗棠一到,主动将租界旗换成中国龙旗(清朝及以前,中国无国旗,统一用龙旗当作国旗),派兵警执鞭为他开道,发礼炮十三响,以主人身份迎接左宗棠。

  42. 这样一个依靠封建宗法建立起来的社会,最根本的特点,处理一切事情,只讲情感,不讲理性。《论语·为政》对它做了规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3. 学曾国藩的人都会感到很累,结局一般也都不会太好。以阴巧、机心、算计上位,最后必死在阴巧、机心、算计上。“文死谏,武死战”,人都是死在自己的长处上。 左宗棠处处都好,曾国藩处处不好,为什么百多年来,人多学曾国藩,少有人来学左宗棠? 一个重要原因,在“为群体”的高压环境与高调口号的环境里,学曾国藩可以自保,并且能够快速自利。 在人人都琢磨算计别人的“互害”社会里,将自己大脑安装曾国藩关系学软件,效果立显。只要社会的认识不变,民众文化心理没有改变,学曾国藩到现实中一用就灵。而学左宗棠则有条件,一靠社会通过法治管住了人性邪恶的一面,整体阳光;二靠社会人人个体意识觉醒,每个人都自觉维护自己的权利。 我们看到,曾国藩成功走到了臣民社会关系学极致高度者才能达到的高峰,而左宗棠则凭借他的个性与才能,凭独立的气质,自由的思考,进官场做事,他用个性去改变现实,去冲击官场陋习,不自觉中为公民打开了一扇天窗。

  44. 左宗棠自己认为,他的能力主要得益于湖南底层艰苦生活的磨砺:“吾湘之人,厌声华而耐坚苦,数千年古风未改。惟其厌声华,故朴;惟其耐坚苦,故强。惟其朴也,故塞而鲜通;惟其强也,故执而不达。” 左宗棠自己也想不到,民间的生活经历,让天分超人的他,走了另一条由边缘切入主流的道路。他处在边缘时刚好有充足的时间,去经历,去体验,去吸收长存民间的地域性格真气。这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在晚清王朝摇摇欲坠时,是最有力的挽救武器。无用之学,作用果然远超过四书五经。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二):为官当如左宗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记得左公病逝有人写了一份挽联“平生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这可以说是左宗棠一生对待外事态度的真实写照,在对外的问题以及领土问题上,左宗棠更多是与之平等的合作,为抗侵略不卑不亢的协商借款,对待领土问题毫不妥协的强硬,这不仅在“视洋人高于官员”的晚清实属难能可贵,即使放在今天与那些“崇洋媚外”到将财产与家人全部移至海外的的“裸官”相比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无论他在整个历史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他是个真正为自己的祖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清子民”。

  可读性很强,将左宗棠的一生娓娓道来。看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做官做成左宗棠这样,真是不容易,有能力,有业绩,功高清廉,非常值得中国当下的官员学习。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三):一代雄鹰

  我喜欢看各种传记,了解伟人一生的跌宕起伏;但是,我讨厌作者在写传记的时候,添加个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传记的目的是记录,记录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的好坏读者自有见解,作者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评价,但请不掺杂个人情绪。怎么说呢,《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作者写了太多虚无缥缈的东西,掺杂了太多的个人主观色彩,让整本书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暂且不去理会文中的笔墨,这本书让我比较完整的了解了左宗棠的一生,一个个性独立的秀才到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

  左宗棠的前半生是比较清苦的,在40岁之前都一直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是,他前半生的积累足以让他走向后面的征程;虽然陷入倒插门的窘境,但是得到闺中圣人贤妻的信任与支持,陶澍的联姻托孤,林则徐的事业托孤,贺长龄、贺熙龄的赏识,朋友胡林翼、郭嵩焘的支持,所有的这些都为他后续的爆发做足了铺垫;踏入出世的第一步,便由文人转向面对战场的统帅,且造就了“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局面。组建楚军,痛击太平天国李世贤,从而成为封疆大吏,然而,这只是他人生启程的第一步。在后续的平捻、平定回民作乱中,进一步建立功勋,随着他坚持边防策略,并成功收复新疆,踏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从此他也走进了世界的历史舞台。成为面对英国和沙俄等西方列强,真正可以直视的中国第一人。在后续的中法战争中,左宗棠真正成为在国际社会上最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包括后续的兴建实业救国、开展洋务运动、还商于商的政策,努力的支撑着将倾的大厦。

  从公道上讲,左宗棠独立、真正、善良的品性几乎是完美的,同样让诟病的也是他的独立公正,他的成功离不开湘系集团对他的帮助,甚至有救命之恩。而如果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考虑这提拔之情、救命之恩的话,是不是也过分刻薄而不近人情了呢?也许,这也正是他人格闪耀之处吧。

  同时,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左宗棠西北平乱的历史,一笔带过。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作者刻意隐瞒反而降低了整本书的水平和质量。可悲、可叹,因为想要了解左宗棠,仅仅读这本书一定是不够的。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曾国藩

  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左宗棠右者。 ——胡林翼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潘祖荫

  《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读后感(四):这么多打5星的?

  看介绍不错, 买了, 准备退, 直接原因是印刷严重质量问题, 有17页都是空白.

  没看,但就几个关键点翻了下, 这书不行. 原因:

  1, 介绍说是历史小说, 以为是和唐浩明的<曾国藩>那样的小说, 结果不是, 就是人物传记, 左宗棠的传记也有很多了, 这本没有出彩的地方.

  2, 作为传记, 竟然把左宗棠平定西北种族屠杀这件大事完完全全回避了, 一个字都没提, 如果一个对左生平不了解的人看了这本书,会以为左镇压完捻军以后直接就去收复新疆了, 西北死了多少人, 打了5年仗, 一个字都没提, 你这传记不是在骗人吗? 如果是担心有关方面不许涉及民族矛盾,你至少可以简略介绍下平乱过程,详细说下左建设西北,为民族团结做了哪些事吧, 作者真的是热爱左公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