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好,小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好,小孩》读后感锦集

2021-04-25 00:4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好,小孩》读后感锦集

  《你好,小孩》是一本由李小萌著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好,小孩》读后感(一):友好+善意

  

1.不是一般的文艺女青年变身晒娃狂魔,而是理论结合实践,既有细致观察、即时反思,又有国内外最新育儿理论(书本智慧)与本土和本人实操(街头智慧,如育儿嫂段大姐的故事)相结合;

2.对多数孩子及其家长而言,本书里描述的目标和路径不算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但与根深蒂固的观念磨合,也未必可以一蹴而就;

3.文风很友好,没有板起脸的社论风,也没有假热情唱高调故作亲民风;

4.作为两代同龄人且同为初代独生子女,我能够看到一些结果的原因,同时作为认识作者最早的朋友之一(至少比作序和封底那些早好多),我为这位老朋友的新作品(特别是背后的付出)感到骄傲,更愿意向所有人推荐这部不单是“亲子家教”类读物,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书里找到自己照见自己,尤其希望很多准备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家长好老师的人,都可以好好读读,读完好好想想;

5.越是缺乏善意的世界,越是不友好的周遭,我们越应该以友好善意面对,特别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拥有这两样“武器”,就像英语世界越不理解我们,我们越应该学好英语,大大方方地交流,心平气和地沟通。

  《你好,小孩》读后感(二):一些读后感。

  

小萌姐您好:

此时的我,在地铁回家的途中,满含热泪放下手边的《你好,小孩》,给您编辑这一段碎语感受。其实看这本书也没想到会落泪如此多次,也一直不舍得看完,一字一句珍惜得很,今天看到“孩子,真的是比大人更博大的胸怀,更善于原谅…”,又一次感动,也想到很多个女儿轻易原谅我的瞬间,非常惭愧。

与您不同,我20出头就当了妈妈,也许也是因为很早当了妈妈,所以在学习怎么当好妈妈这条路上,我看了很多、学了很多、跌倒了很多。女儿五岁多了,如同您形容本本一般“开朗、明亮、乐于展示自己,有着超乎同龄儿童的早熟”,但她也有所谓的“固执、任性、主意大、过于好强”,有阵子我在后者形容的缺点里挣扎过,尝试过改变并让她学会乖巧和适应社会的种种规则。还好,我没有挣扎太久也及时回头,不仅因为有您这样的媒体人、作家等共同成长的领头伙伴,也是学习成长让我一点点与自我和解,拥抱缺陷,感受差异化的美好。

生下女儿到现在,我一直认为我是个幸福和幸运的母亲,亲手带到大,好像大印象里真不觉得苦和累。因为她让我感知更多的情绪合理性,因为她的透明让我清醒的意识到自身的情绪和不易 ,我觉得每天都在成长,快乐也一点也不少。孩子幼儿园中班了,没学拼音没学英语,每天会花时间跟爸爸打合作类游戏,看原声日语动漫,每周末不管晴天下雨出去与自然相处,偶而也会被外界刺激一下所谓的学习方面的焦虑,但回头看到她大汗淋漓骑着自行车、与她的猫猫狗狗厮玩许久,就会立马被她感染,忘却那些所谓的“这时候,要开始学习什么什么喽…”。

我是不是说的有点多,好像都在夸她呢,可是她真的夸不完。就想跟您说,真好啊,谢谢您的文字,如同本本这样美好的孩子们治愈着成年人。谢谢,愿你们继续在流动着爱的世界里幸福生活。

  《你好,小孩》读后感(三):朱永新:儿童友好的意义

  

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也一直在研究如何用更适配的方式来对中国教育产生更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就目前的认知和技术水平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全球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共同努力,呼吁教育改革,很多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品质的提升。

近些年,我一直在致力于推动“新教育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让儿童过一种幸福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通过更高品质的教育,让家长和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给孩子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让好的教育激发孩子的潜力,擦亮每个灵魂的闪光点,让每个人的生命和天赋得以自由发展,让个性和特色教育成为可能。我们也主张让阅读成为塑造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必要手段,因为我们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新教育实验注重教育的五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改变区域的教育生态。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到这场新教育实验中来,让这个社会实验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真正有感召力的旗帜,也让实验背后的思想和观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最近我发现过的确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在加入新教育实验。前两天收到小萌的新书《你好,小孩》审读版,看书名以为是小萌作为一个母亲对育儿的一些经验的分享。我认真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完全就是一位新闻和媒体工作者用她的深度调查和比较观察的优势对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佐证。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小萌用一整本书的内容在倡导“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倡导。或者说,教育的底层逻辑就应当按照这个理念去推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我看到书中的文字背后透露出的小萌那种骨子里带着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执著坚守的理想主义是新教育实验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倡导儿童友好和善意养育,意味着我们的遇到的现实不够友好和善意,那么凭借目前的教育理念、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撑,我们想要做到这一点,真的是道阻且长。但是最可贵的是,我看到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行为来推动这个重要的理念,这也是真正符合教育事业从业的基本准绳。而且书中的很多建议和思考,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参考意义。

其次,小萌做新闻调查和深度观察多年,她具备那种深入社会的田野调查的专业能力,所以,也正因如此,这本书中大多数的案例和分析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普遍适用意义的。她对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过程中数十年的重大教育事件做了很多深入的分析,包括对很多亲历者的采访和调查。她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察观点,而且给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这种务实的态度,和新教育实验的主张的深入现场的田野调查意识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读其中很多篇幅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客观、公允和诚意。

再次,小萌在书中提出的善意养育的方法,其本质是让家长式管教向合作式养育转变,从底层充分地把对儿童的尊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儿童友好的核心认知,或者说我们全社会都应当把对儿童的真正尊重作为一个基本共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产生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儿童的精神的独立和天赋的自由成为可能,也才能让每个生命活出自己的光辉。我们在新教育实验中秉持的共同生活合作态度的价值观,同样也是这样的底层价值主张。合作态度的教育的本质也是儿童友好,我们同样主张这种相互激发和相互协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一个以“我为你好”为借口的粗暴管教。

最后,我看到小萌在这本书的结构上做了一个从儿童自我关系,到亲密关系,再到社会关系的同心圆结构,事实上这个从内到外的关系,跟我对未来教育的趋势判断是异曲同工的。我认为过去的教育最大的难点就是教育供给的能力,让我们的教育不得不以学校、家长为中心,或者以知识为中心,而未来教育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念的变迁事实上反映了小萌根本上对人的关怀,这种真正的人本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同理心的问题,而是用一种机制去实现对每个人的尊重,小萌在这一点上有足够的公共视野,这也与我们新教育实验里倡导的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完全一致。

除此之外,小萌通过对海内外有关教育经典作品的大量的阅读,批判性地把很多学术理念巧妙地结合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实际上是替我们大部分的读者做了很多坚实的理论功课,把心理学、教育科学、神经科学还有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的很多内容融合在一起,带着我们很多读者通过具体的案例,把艰深的学术观点拆解成了通俗易懂的内容。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到这本《你好,小孩》。

小萌的儿童友好倡导和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价值观和理念的吻合度很高,欣慰的是,我们其实都是同道中人,我们感谢李小萌勇敢地奔赴这艰难又荣耀的教育事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用自己的行为加入到这场社会化的儿童友好教育事业中来。

朱永新

  《你好,小孩》读后感(四):妈妈,求求你给我点自由空间吧

  你对孩子是关爱还是溺爱?孩子是否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不会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很抓狂?

  看李小萌的《你好,小孩》这本书,有两点让我感受很深。 一、父母要做孩子的副驾驶,而且是一个不爱唠叨的副驾驶 这一点让我感触特别深,因为从小我就是在母亲的唠叨下长大的。 吃饭、写作业都在唠叨,尤其是遇到事情,比如工作、结婚生子,这些事情更是说不停。一件事情可以翻过来覆过去的说,而且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只要在家,就可以从早上起床,说到晚上睡觉。 要是说累了怎么办?说累了就去歇一会,或者跟我爸交流一下想法,然后继续跟我说。 这些唠叨成功让我从开始听父母说啥,有的地方感觉挺有道理,到后来,爱说啥说啥,说我就听着开启自动屏蔽功能,甚至变成刺猬,一到父母唠叨的时候,竖起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一到父母唠叨时候,就感觉在家的日子太煎熬了,特别想逃离。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发展的更好,未来有保障。有的父母是告诉孩子关键点,作为孩子坚强的后盾,路靠孩子自己走,这让孩子成长更快,学的更多。 有的父母是扶着孩子走,成为父母眼中理想的样子,没有自己的空间,就像我这样。更多时候是在想父母说的对不对,甚至抵抗父母。没有让孩子从事情中吸取经验,对于孩子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认知都有影响。 所以当讲到这一点的时候,特别认同,虽然我没有抵抗父母,但是父母的唠叨也给我造成了很大压力。从害怕接电话到害怕回家,害怕听到父母的叨叨,而且只要开始叨叨,心理自动抵触,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仿佛不达到父母想要的结果,誓不罢休。 认为父母坐好副驾驶的位置,该提意见提意见,该引导引导,指引孩子(驾驶员)前进的方向,能够做到适可而止。 一味的叨叨反而起不到作用,孩子不仅不爱听还“容易出交通事故”,而且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认为不理解自己,家庭关系也受影响。 毕竟方向盘在孩子手里,适当引导,既能让孩子走正确的路,又能促进家庭和谐,何乐而不为? 二、做父母,60分就够了 朋友小雨家孩子已经小学5年级了,但是每次都不好好吃饭,遇到爱吃的吃两口,要是做的不和口味,一般都是用这两种方法解决。 一种是孩子在沙发上窝着,小雨就拿着碗,一口一口的哄着喂着孩子吃。 另一种是孩子不想吃?想吃什么就叫外卖或者重新做。 如果看到想要的玩具或者模型,也是一个字,买买买。 孩子现在都已经10岁了,跟家长还没有分床睡,而是跟妈妈一起睡。我觉得孩子都这么大了,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了。 而且4-6岁是孩子的性萌芽期,应该准备孩子的分床仪式,让孩子自己睡了。 太晚分房睡,会让孩子容易有恋父、恋母情节,甚至性早熟。而且有的孩子很大了不会穿衣服、叠被子、收拾房间,都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大,独立性差造成的。 与朋友小雨相反,我就是她眼里的“后妈”,嫌我对孩子不够仔细,没有时刻照顾孩子,然后开始领着孩子走,喂孩子吃的。。。 我可能就是懒妈妈,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我只在不远处看着、保护孩子,非必要的时候不插手。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开心宝在不到两岁就已经学会用筷子,用筷子学了不到一周就已经会用了。从小到大,除了小时候喂孩子吃辅食,基本上大一些就是让孩子自己吃,从用手抓到用勺子,再到用筷子。 作为懒妈妈,没有像其他家长,怕孩子吃饭弄得身上、桌子、地上哪里都是,所以就一口一口喂,甚至有的追着喂?千万不要这样哦,容易让宝贝挑食,对孩子的肠胃也有影响呢。 我都是给孩子盛好、放好,你就爱怎么吃怎么吃,爱弄哪里弄哪里,不管你是不是吃的哪里都是,宁愿最后统一收拾战场,也不喂孩子。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尤其是2-3岁更是孩子模仿的最佳时期。从小开心宝就想自己穿袜子、穿裤子、剪指甲,而我告诉开心宝应该怎么弄以后,就放心的让她自己来。 所以在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上幼儿园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尿裤子、吃不饱的时候,我就很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我们要让孩子有自己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如果过度溺爱和要求孩子,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影响孩子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我觉得孩子从小到大,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在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没有必要干预太多,给孩子一个健康、温馨有爱的环境就很好。 而有的家长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对孩子打骂、甚至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有可能会伴随一辈子。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加以引导,告诉孩子事情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分析事情的优劣,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或者引导孩子做决定。 很有可能孩子的选择和认知会远远的超出我们的意料,不再是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小宝贝了。 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而我们父母就是要做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