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黎民恨》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黎民恨》读后感精选

2021-04-25 00:4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黎民恨》读后感精选

  《黎民恨》是一本由公孙策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民恨》读后感(一):看似是野史其实都是正史的故事

  目录挺吸引人的,连汉衰帝、赵飞燕这些看似是野史其实都是正史的故事都写进去了,增添了很多趣味性。作者每篇里面都会引用《资治通鉴》这些原文里的话,证明自己不说瞎说,都是有根据的。在比较枯燥的古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用白话说出来这些故事,还是非常不错的。

  《黎民恨》读后感(二):还不错

  流水帐,有些不想写书评了。想想还是写写吧。毕竟对东汉历史不算熟悉,也算借此入了个门。能感觉到作者想表达什么,可惜功力有限,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有些许标题党的感觉。

  跑题一下。讲真的,没去过西安以前,是没有确切的想法,中原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化到具象化仅仅需要的就是走出去。难怪那么多人喜欢远行。古人的说的是有道理的,真是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黎民恨》读后感(三):行走在教科书与历史剧之间

  如果说起历史,我们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一个个历史年代和大事记,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没有了解历史的血肉之前,我们就是通过这些大事记串起了对于历史的认知,时隔多年之后,因为没有对历史的架构和事件的总体认知,那些记住的年代和大事记也随之被忘在了脑后。

  随着这些年历史剧的繁荣,我们看了很多被改编的历史剧,《甄嬛传》、《芈月传》、《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汉天子》等等,能改编的几乎都能拍成电视剧,而被拍的最多的还是“后宫剧”,各种勾心斗角,各种阴暗人性,在权力角逐中纷纷上演,一个比一个有手段。

  公孙策的《黎民恨》写的内容在教科书之外,有情节有细节,还有各种解说,相当吸引人,像是在讲故事,却又是根据历史史实进行演绎的,属于“通俗历史”范畴,如果史学家看到了未必喜欢,但对于对历史的枝节没有了解和掌握的童鞋,可以当做一本丰富历史细节的历史书来读,而且读起来不至于索然无味。

  作者把此书命名了“黎明恨”,代表了他一定的史学立场,不论是太后弄权,还是朝廷大臣争权夺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关照了他们的这种争权夺利是否顺应了民心,如果只是钟宝寺,瞎折腾,最终只能像王莽一样上去又下来。

  这本书对于教科书是补充,又不至于像工具书那样索然无味,经过作者的加工,汉朝历史以更加丰富的细节和内容呈现在作者面前,三个部分以不同章节结构,每一节讲述的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作者用他特有的笔墨试图还原一个有声有色的汉朝历史。而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历史的讲述中融入了自己的史观,那些“举全国之力谋个人私欲”的当权者们,在荼毒百姓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在历史上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作为当权者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发展,百姓疾苦,最终将会走向灭亡。在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汉朝政权更迭“奇葩”事件频出也不足为怪,汉朝之后的朝代也没少发生类似事件,也上演了不少“黎民恨”事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总结的还是颇有道理的。

  《黎民恨》读后感(四):汉朝衰亡史

  历史上很多故事都知道,但却记不住是发生在哪朝哪代,说起故事的时候往往张冠李戴,惹出笑话。另外读书的时候,更愿意记住情节,却不愿意关注那些名姓。古代人的名字,有时候用字,有时候用名,有时候用官衔。同时他们的名字中好多都是生僻字,不认识,于是总是一带而过。今天拿起这本《黎民恨》很认真地读起来。以往模糊的汉代历史,因为这本书,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刘邦打下天下后,为了保证天下为刘姓所有,弥留之际,当吕后询问:“陛下百岁之后,如果萧相国死了,谁可以接替他?”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继续问:“那曹参以后呢?”看到吕后步步紧问,刘邦猛然惊觉:搞不好,刘姓的天下会落入吕姓手中。于是临死前的刘邦布为了保刘姓的天下,布下最后一局。

  人算不如天算,即使刘邦再运筹帷幄,他双眼一闭,也管不了身后事了。不过他的这最后一局毕竟牵制了狠毒的吕后。朝廷权利的争斗,后宫的尔虞我诈,无论哪个朝代都如出一辙。为了天下,为了掌管大权,多少人不择手段。吕后垂帘听政,为了让自己儿子坐上皇位,将其他皇子害死,人彘这样的酷刑出现了历史上,惊骇世俗。外戚专权,诸吕之乱……一个国家,诸多纠纷,就在权利争夺中此起批发。一个接一个的皇帝,每个皇帝各有特点,有喜欢男人的,有懦弱无比的,有不过是傀儡的……再看后宫,皇后被害,赵飞燕夺床……朝廷权利之争永不停歇,老百姓的灾难开始了,一代帝国就这样一点点走向没落。

  刘姓的天下最终改姓了王,王莽篡权,大玩神术,王莽的朝代,百姓如何?更加“思汉”,于是民起,乱世出英雄,刘秀成为当时的佼佼者。德行天下,什么时候都是不变的真理。汉朝,最终以一场屠杀结束了统一大业。

  看这本书,对汉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脉络,好多故事,被串成了一条线,忽然间清晰了。让我读《史记》我是肯定读不下去的,但读这本书,我却看得兴致盎然。作者把史记中的文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加入合理的故事情节,让一个朝代的历史走进读者的心,佩服。希望这样的书多一些,让对历史畏惧的读者,对历史更感兴趣一些。

  《黎民恨》读后感(五):民心所向

  民心所向

  ——《黎民恨:汉朝衰亡路》的群众基础版解读

  大约是因为从小上政治课导致的“觉悟”提高,邻近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这种解读版本的的历史著作,统统有一种打开课本的感觉(当然课本比较难读啦),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夸夸的”几张半页一题的问答题,模式里面一般回答的这种封建帝国的败落当中,最不可以忘记和失去的一条,就是“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到底因为什么成为了庞大的汉帝国的兴起的因素,又是什么使得整个西汉那“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都化作了对大汉子民内部的苦难——作者公孙策先生虽然是台湾人,但是想来也没有忘记这种群众基础方面的分析,在《黎民恨》当中,他透过群众的视角,将西汉立、王莽篡汉到光武中兴的历史脉络梳理成为三部分,用上帝视角将这庞大帝国的故事浓缩到一本书当中,这中间因为《大汉天子》《大漠谣》之类的被改编过的电视剧或者是各类“汉穿”小说搞得史实混乱的读者的大脑也可以得到一一清理。当然,由于史书上对平民百姓的叙述的分量太清,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重要人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来推测人民的内心。

  “民心所向”,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词语,我们总是在那些讲述帝王丰功伟绩的段落当中读到,可这个词语却是沉重的。公孙策通过对王莽的大篇幅的描述,让这个词语的力量就被凸显出来,在这里,我们能够见到一个夸夸其谈的伪君子如何通过操纵民意,结合当时的情况,最终小人得志,又因为真小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面目暴露,最终失掉民心,从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百年不过沧海一粟,吹尽黄沙,我们终将见到它们本来的面目。

  不过起起伏伏间,成王败寇,战争与天灾,甚至是“文景之治”这样修养生息的时候,民众的呼声都不过是一种背景音,只有当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了一种呼号的时候,才会变成覆舟的水,将这天地改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成败兴亡的例子太多,归根结底,人们不过是为了求安居乐业,有衣穿,有饭食。一个帝国的兴起与衰败,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成为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

  在作者的叙述中,也正如小说家张大春所力荐的,他将我们课本上言简意赅的一句话变成了一本深刻的书,通过生动的叙述,变成了一本严肃但是充满了可读性的历史书,即便是对于已经看过《汉书》或者解析的喜欢历史的读者,也不失为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y 林怿

  2016-6-5 14:10:53

  写于御庭园

  《黎民恨》读后感(六):提醒您,发现汉朝62个高危BUG

  封面上繁体的“汉”字,似一抹大汉残阳,披沥在混沌未净的时空,也如一杆破裂的幡旆,飘荡于征战不息的烽烟。面对这样一本“借题发挥”的另类史书,我想多数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印象:开卷阅读之初,即已心魂激荡。一个阔别已久的世代,在作者笔下滚滚重来,携着君王的霸气,也夹杂着黎民百姓的怨气。仿佛这书读两页,就得停下来吹吹落在纸上的风尘和积怨。

  众所周知,史识不等于事实。长久以来,我们昏聩的双耳,太焦渴于听到历史的真音。这常需要卓立于外、见解独到的解说者,有幸千年之后,我们等来了史学达人公孙策先生,他从历史的帷幕后走出来,站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巨著搭起的戏台上,以捧“原典”哏的姿态,全能开挂,一揭汉史中君王诸侯的BUG,妙趣横生,娓娓道来一个东方版“一千零一夜故事”。

  在这本书里,衰亡的汉朝被肢解成碎片式轻阅读文本。公孙策先生铁齿铜牙,于吉光片羽间,一路夹叙夹议,入情入理,见仁见智,语言拿捏精准,身份出入妥帖,仿若针刺穴位般使人读来心悦诚服。我读时,脑海频现、耳边萦绕:残暴、荒淫、奸佞,呐喊、恸哭、狂笑……有劳公孙策先生以一种白话叙事兼文言原典对照的形式,环时间轴,完美呈现了对汉史的全息解构。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台湾通俗史学作者,公孙策谈古论今,绝无刻板严肃和动辄批判,也未因戏说而陷入耍贫嘴的窠臼,反倒泰然自若,分寸感十足。就像一个街坊大叔,在和旁人谈论张家长李家短。

  这62篇关乎文治武功的小故事,篇目上因其道地的“标题党”风格,每篇蛮可独立成微型小说,人物形象刻画得呼之欲出。在披露汉朝民生方面,作者笔触可谓洞烛幽微,于历史的断层间,频频照鉴殷殷未干的血迹。62篇之间又珠联璧合,酷似章回体格局,串起一幕幕大事件,走马灯般使人目不暇接。这为一读历史书就头疼的童鞋,断绝了“魔意思,看八懂”的借口,也为身陷“清史戏说”重灾区的喷友们,提供了一道壮丽的阅读风景线。

  毋庸置疑,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衰亡都有其征兆可循,当透过时光的滤镜,以万千慧眼。我们生活的时代,虽已风烟俱净,但读读这样使人开蒙的好书,有益个人思想过滤、知识累积,会将达到“耳聪目明”。

  基于文史书阅读环境的激浊扬清,海南出版社此番推出《黎民恨》中文简体版功不可没。此类新派史说,汲古示今,拾古人的梗儿,刺今人的痛点,为政者,当谨记;立身者,要慎思;学史者,可趣读!诚如张大春先生所言:“我很讶异他的书没能够成为中学生的历史教材(或者至少是历史科的补充教材),像这样浅显易懂而兼具史识的书,他已经写了两本(《英雄劫》《大对决》),据说还得写足一千个故事。若能结合历史教学,让学子在生动的文笔点染之下,贯通历史事件枝叶纷披的繁复因果,而能从主流的历史叙事和晓畅的世情观察中启发更深远的知见,这是多么可观而方便的教育?”

  对于当前这一本《黎民恨》,本人咬牙推荐,并期待史学观察员、新派说书匠公孙策先生后面好书连连!

  《黎民恨》读后感(七):本书应叫:极简两汉史(上)

  大概四个小时左右读完此书。算是读的比较细了。其实并没有多么的复杂。只是把两汉历史简化,文言翻译成为白话。相当于是把两汉前200年的历史简单叙述了下。像张謇通西域,佛教东传,班超班固经营西域都护府等等的历史都不见于书。相对于现在8.3分的书评。过高了。在6.5分左右较为合适。

  不过还是感谢作者删繁就简,第一篇。特别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汉宣帝刘病已那一节。因为想起之前看过港台的一部《乌龙闯情关》正是戏说的这段历史。也算是对我童年观影史的有益补充。

  还有把王莽窜汉和刘秀中兴各作为一篇。足见作者对两汉间这段历史的重视。这也恰好说明一点。王朝太平年间,朝野升平。很难会产生什么豪杰,演义典故之类。就是说书的都不好意思提。日子太平,因太平而平淡。所以你看什么隋唐演义,瓦岗寨,三侠五义都是在旧朝将灭,新朝初起。百废待兴,豪杰并出的年代。这段历史最不缺的就是故事和传奇。也有可能你前几年还在驿站里送快递赶双十一。过几年你就做了匪盗。再过几年就把王朝推翻自立为帝。这在太平年月里不敢想也没机会让你想。但时势造英雄。说不定田间地头一个农民就被逼反做了将军,子孙袭爵。(所以想起某二代瓜瓜说过,想回到乱世有一番作为。毕竟他已绝无可能在现在这个局势的国内成就一番事业,可能连自身安全也难保)但更多的可能是死于乱世,抛尸荒野,做了肥料。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因为王莽为了一己私利,托古改制,乱施国政。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推翻。百姓“人心思汉”。所以起义军推举刘姓皇亲为首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当这些人真的称帝当了皇上。反而局势更加混乱。人心转而思莽。更始时局势好些又被赤眉军攻灭之后。人心转而思更始。

  其实老百姓哪有思汉思莽思更始。人家想思的不过就三个字:好日子。哪怕日子不好。别让我活不下去就行。就好像前几年伊拉克,利比亚等独裁政权被推翻。当地人民踩在萨达姆的铜像上。拖拽卡扎菲的尸体。多开心。但是呢,局势并没有变好。一直是战乱频仍,军阀割据。还有极端势力的坐大。日子可能还不如当时好。(当然我不是给这些独裁政权洗地。)作者最后点题。说刘秀的成功。其缺点,是验证了人心思汉的正确性。最后给很多诸如南宋,南明等烂政权苟延残喘的机会。其实这话,对也不对。人心思汉不过是思念汉朝时期的德政和怀念当时的好日子。在不危害自己生命的前提下,哪怕日子难过点,当个顺民也就忍了。是后来的政权太混蛋不给人活路才不得不造反。

  对于黎民百姓来说,生死这种事,哪是自己说了算的。都是被大时代裹挟。

  说到底,当这个国家民智不开,民主不施。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执行部门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话。则每个人都不是安全的。不说明清两朝的屠功臣,锦衣卫,文字狱等等。就是在现代,因为民主不施。十年文革期间多少功臣良将能逃脱浩劫。多少知识分子,无辜群众横死。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运行下去。要有一个好的机制。不断改善的机制。要让人得饱饭。让人能说得了话。才能长治久安。这样才不会有“黎民恨”。

  《黎民恨》读后感(八):何必曰恨?——张大春 荐《黎民恨》

  公孙策说历史故事不是一天两天了。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多年前就在新闻专业杂志上用以史为鉴的手段让许多浮舞于尘世之间光怪陆离的政治现象有了可参照的历史向度,从而读者非但对现实有了更冷隽的透视;对古史似乎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温度。

  我很讶异他的书没能够成为中学生的历史教材(或者至少是历史科的补充教材),像这样浅显易懂而兼具史识的书,他已经写了两本(《英雄劫》《大对决》),据说还得写足一千个故事,若能结合历史教学,让学子在生动的文笔点染之下,贯通历史事件枝叶纷披的繁复因果,而能从主流的历史叙事和晓畅的世情观察中启发更深远的知见,这是多么可观而方便的教育?

  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幸好公孙策的著作没有列入教科书队伍里,成为升学考试的敲门砖。一旦沦为彼道之阿修罗,那些随史事而演出的神采与文采注定沦为截搭割裂、刁钻欺人的考题,则学子恐怕只能在强迫取分的恶戏中丧失对历史甚至史学有意义的好奇心了。

  然而我仍然要在公孙策多年来所吸引的成人读者之外,对广大的学生族群、或者许多不为猎取分数而求知的读者,推介这一本《黎民恨》。

  公孙策为我们掌握了一个从“人心厌汉”到“人心思汉”的转捩主轴,看似以王莽“何兴之暴也”又“何亡之疾也”的深刻原因,有现实面的、更有思想面的。西汉尊儒,世所共知,但是长期独尊儒术的结果,使得在制度面上“发岩穴”“举孝廉”的种种措施,反而成为有心幸进于士朝者极可利用的门道。

  这个人事流动的内在肌理早在汉宣帝、汉元帝时代便已成形,所以王夫之论此:“士大夫以鄙夫之心,挟儒术以饰其贪顽。”──过去几年台湾人动不动就选出“假”、“伪”等字作为“年度字”的底细──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也不是,老百姓的眼睛总是在事过境迁之后才变得雪亮;此黎民之恨所由生也。

  伪术初起时,总是堂而皇之,冠冕轩昂,所以王夫之痛斥匡衡、贡禹那样的儒者,不能度德相时,只知舍本逐末,他们的拘迁迂阔,具体表现在“兴明堂辟雍,仿周官、饰学校于衰淫之世”。可是对于经学沦为五行灾祥之说、易姓受符之术,却完全束手,只能任令假借者以更深刻的诈术将儒道转变为“信天命而废人事”的晃子。

  在这种潮流掩卷之下,王莽“自以为周公,则周公矣;自以为舜,则舜矣;周公矣、舜矣,无惑乎其相骛如狂而戴之也!”这最后一句:“无惑乎其相骛如狂”和后世多少假借时风所趋而成名立望的政治人物一时备受拥戴,却了无建树于国计民生的翻云覆雨又是多么地相像?

  黎民为甚么会恨?很简单,黎民恨的是他们自己瞎,却又不能有意识地承认。今天的公民社会普遍让人们自以为不同于古代封建社会里的愚夫愚妇,殊不知今天的愚夫愚妇只不过是不习当年儒生所习之“阳九百六之数”而已,今天的愚夫愚妇仍然想尽办法通过升学考试,或者是想尽办法使其子弟通过升学考试,通过之后,依旧不能免于各种政治乱象。他们依旧瞎,瞎了之后不肯承认,所以依旧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发动的抗莽革命,到头来只是擦亮了顶着“刘”姓的光武帝,毕竟不免落入了“人心思汉”的陈旧迷思。如今我们一样,这个误会使我们不思考历史发展更为具体、更为繁杂的细节。我们太懒,除了被赋予非此即彼的选择之外,不能有距离地看待现实──因为我们连看历史故事都会发懒。

  公孙策发心着手写了好看的历史故事,必有其深切而不必明说的期待,而我则期待明眼的读者真能够自外于“相骛如狂”的困境。根本无视于政治人物玩弄的一切价值虚套,何必恨?

  《黎民恨》读后感(九):帝制下的民生--读《黎民恨》有感

  近期有幸拜读台湾知名专栏作家公孙策的《黎民恨》,伴随着年龄的渐增,阅历的渐长,感觉这类借古格今的写作模式比较合我的口味。本书并非巨昈细旿,综核胪列的学术类著作,更像序言中作者所说的对经典史例的汇集,且文中引入了“原典”,让可读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也不只单单当做故事书来看。

  贯穿全书的主题就在于“民心”二字,得民心者得天下,盖治国安邦者,衡量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民心,在我看来评判的标准就是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安身立业。作者也是紧扣主题筛选史例,基本做到了详而不繁、略而不疏,让读者能够顺着脉络细细品读。

  比如,在讲到汉武帝的时候,本书并未过多着墨,隐约中感觉到作者不是很欣赏这位帝王,不然也不会在小标题中写道“大汉天威实为空”。这可能与常人印象中开创丰功伟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形象有较大多入,而我本人也比较倾向于作者的观点。武帝时期,北击匈奴,西征大宛,南诛两越,东伐朝鲜,确实做到了威服四海,震动八方,树立了“大汉天威”。但连年征战,屡动干戈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出征打仗是要消耗人财物的,而且是大消耗,人财物取之于哪?老百姓嘛!东方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西方克劳塞云:“战争乃政治的延续。”对于必打之战,只好打;但对于可打之战,那就需要决策层斟酌掂量了。如果只是为了区区几匹“汗血宝马”而大动干戈,虽能威震西域,但代价太大,未必利大于弊,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应该说武帝末期是汉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捩点。其实仔细想想,如无文景之累积,何来武帝之霸业。且百姓在经历王莽之乱、民变造反后“人心思汉”,也正如书中所述 “更多的是思念文景之治。”

  再来说说王莽,其伪善自恋也算是世间少有,但他为何能够俘获“民心”,还是在于西汉末期皇帝昏聩,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后宫干政等种种因素导致国力疲敝、民不聊生,如书中所述上述原因导致了“人心怨汉“。说到底,王莽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成功篡汉立新,关键还在于当时“人心所向”。但可悲的是,王莽压根就是个跳梁小丑,无治国理政之能,在台面上装装样子还行,让他来正儿八经的施政,那就是祸国殃民了。王莽治下,汉帝国的秩序出现了大混乱,甚或出现生灵涂炭,人相食的可怕景象,而王莽这个“影帝”,竟能做到“坦然处之”,甚至能“变凶为吉”,其自欺欺人的本领让人叹为观止。但天道不可逆,莽妄图复古,逆势而为带来的结局就是身首异处。

  纷纷扰扰的乱世中,汉帝国的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昆阳大捷更让其名声大噪,刘秀最终能够实现中兴,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德行、才能、胆识确实高人一等。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大势所趋,其也能顺势而为,顺应民心,我认为这个是他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览全书,作者将光武中兴作为一大章节来写,主要还是说明“人心”的重要性,但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却让我大跌眼镜,作者认为“刘秀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是负面影响),是证明了‘人心思汉’的成立……”。本人认为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帝制之下的改朝换代是换汤不换药,如果换做是赤眉、隗嚣或公孙述来一统天下,其模式还是会跟东汉一样,汉承秦制换成“某”承汉制,至多只是在原有制度上进行修缮,但本质是不会变的。为何?简单的说,帝制和民治权力源泉不同,前者标榜君权神授,而说到底也是假王道行霸术,而后者则是“君权”民授,权力受到制衡,黔首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作者对世情百态的观察是相当敏锐,对史例的条分缕析能启迪读者做深入一层的思考。对我而言,有独到见解,能发人深思的书就是好书。

  《黎民恨》读后感(十):汉朝历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汉朝历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评《黎民恨:汉朝衰亡录》

  文/信实的精灵

  正如编辑在这本书的首页所写的那样:“混乱的西汉末年,是投机者的天堂,老百姓的地狱。”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年代,光怪陆离的事情频繁发生着,各路人马轮番上阵,在汉朝这个大舞台上“大施拳脚”,演绎着属于自己或者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本名陈哲明的作者公孙策,作为台湾知名的专栏作家和政论家,对于历史,对于政治,对于时事新闻有着自己敏感的触觉和独到的见解,总能在亦正亦邪的语言当中带领着我们去领略古代人的风姿。这本书也当然不是公孙策与广大读者们见面的第一本书了,除此之外,还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等著作,他擅长引经据典写乱世浮沉。这本书曾在2014年由商周出版社出版过一次,繁体字加之有可能没有过多的去宣传,这本书失去了太多与读者们见面的机会。现在,重新来到我面前的这本书,让我一下子爱不释手起来,日本有说历史的高手中野京子老师,中国我可以说有公孙策在是读者们的极大福利。

  曾经,当年明月的历史故事书《明朝那些事儿》火起来了,因为读者们发现除了葛剑雄老师笔下那种严肃考究的《历史学是什么?》这类书和上学期间所学习的匮乏的历史知识外,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说出来,每一篇故事,每一个典故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最最关键的是,以前总是觉得枯燥无味的社科类知识——“历史”开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也可以梳理自己的历史概念,历史典故也可以用来服务于自己的历史观念。比如哪一个事件开启了西汉外戚干政的一页?答案就是吕氏外戚开始秉权。再比如哪一个事件揭开了西汉“废帝”的一页?答案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那就是被吕太后罢黜并且处死的少帝刘恭(当然,在他身上还有其他更加传奇的事情,他是被当时的汉惠帝的皇后张嫣收养的其他宫人的儿子,当他知晓自己的身世后,就仅仅说了一句话,“等我长大以后,再说。”就彻底惹怒了当时的太后。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似乎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也是西汉那个特殊年代才能发生的特殊事情。)

  在看历史有关的书籍的时候,我总习惯于去用最简单的烂笔头去记录,去再次梳理一下年代的先后顺序和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位的皇帝,才发现在无形当中给自己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任何一个王朝的衰亡或者兴盛都不是一个偶然,在公孙策的笔下,他带着我们用故事性的方式抽丝剥茧出来一个个历史的真相,当我们恍然大悟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无形当中走入公孙策为我们设置的历史观点当中。(见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34131476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