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读后感精选
《机器之心》是一本由雷·库兹韦尔著作,中信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之心》读后感(一):雷•库兹韦尔:他可能让“西部世界”成真
这本书的缺憾很明显,不过看得很happy,库兹韦尔煽动性强大,所以给五星。话说这本书是上个世纪的,现在翻版"炒冷饭",真能看出他算得上"预言帝"。不知道这家伙以后还能“嘴炮”出些啥,很有些邪魅的boss气质。
《机器之心》读后感(二):人机结合
1.目前,人工智能离人类智能还很远。在某些单一领域是“天才”,其他方面是“弱智”。 2.作者预测,未来人类是这样的:你的身体会被植入很多机器仿生器官,器官永不衰竭,寿命延长;人工智能技术普及,人类只能依赖人工智能生活;可以把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提取出来,安装到机体中,人类实现永生。 3.从机器角度看,机器智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时候,会产生自主意识,拥有主观体验;机器可以下载大脑思维,拥有人类之心。 4.社会生活天翻地覆,许多产业人类不再参与,“纯粹”的人类也会逐渐消亡。
《机器之心》读后感(三):瞧,这些愚蠢的人类
技术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似乎不可阻挡。
不可否认,技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在推进人类历史往前发展,帮助拓展人的肉体与思维所无法到达的领域。
教育、商业、身体或精神有所缺陷的人、政治、人的官感……等等。这些领域都将因为技术的加速回报定律而一点点自我颠覆。
但我对此始终怀有谨慎的态度,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地步,它都必须有一个底线,并保持人类对其的可控制。一旦有一天人类失去了对它的控制,甚至正如书中提到,机器人虽同人类所创造,但也许有一天机器人的智能将超越人类。它们拥有强势的自我复制能力,而且没有终点。它们与人类身体从一开始的辅助、到融合,到入侵,这些并非绝不可能。它们利用高度的复制和传输能力,可能实现机器人群的进化,而这一切,可能都是在人类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进行。
对于人类来说,且不说几十年后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今天人们对于技术、机器等的依赖已经值得人警醒。但技术进步不可避免,也无法拒绝自己参与进这个历史大潮中。
但未来,真的会有尚未迷失的人类思考一下关于社会伦理的问题吗?
几十年后,“当计算机超载人类,机器拥有了心灵”,他们会不会看着我们不屑地感叹:瞧,这些愚蠢的人类。
《机器之心》读后感(四):机器人为什么不能理解人类语言?
《星球大战》中机器人R2-D2能理解好多种人类的语言,但是自己却不会说话。科学吗?
1963年哈佛大学的久野进教授开发的第一代计算机句法分析系统无法解析简单句,比如“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阴似箭),电脑无法确定这个句子的意思,因为这个句子有可能有以下几种意思:
- 时光如弓箭一般过得很快。
- 这是一个祈使句,time意思是“计时”,fly作为名词“苍蝇”,要求我们像弓箭飞行计算苍蝇飞行的时间一样,来计算苍蝇飞行的时间。完整句子应该是: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would.
- 这是一个祈使句:time意思是“计时”,fly作为名词“苍蝇”,要求我们计算长得像弓箭的苍蝇的飞行速度。完整句子应该是:Time flies that are like an arrow.
- 或者有一种苍蝇品种叫做time flies,它们喜欢弓箭,like这里是“喜欢”的意思。所以正确句子是:time-flies like an arrow.
人脑可以直接添加知识,消除模糊意思。比如,弓箭无法对事情计时,排除第二条和第三条;苍蝇没有喜欢弓箭的癖好,也没有长得像弓箭的苍蝇,排除第四条。所以只留下第一条解释为正确的。
然而计算机即使有了语言能力,也没有人脑的知识储备,所以它无法判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类的学习过程与智能机器的发展恰好相反。儿童学习语言从听辨开始,随后学会说话,之后才有写作能力。计算机则从书面语言开始学习,随后进行理解,当知识储备完善的时候,最后才能正确的句法说话。
《机器之心》读后感(五):预言这件事情就像巫婆的水晶球
Ray Kurzweil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这一本《机器之心》写于2009年,今年才被中信引进出版,所以,读这本书,可以看到他做的很多预言是否已经实现。
读第七章《虚拟现实》,基本上就像在看今天的科技新闻一样,因为讲的就是最近大热的VR虚拟现实技术。Kurzweil从“身体”“感官”和“心灵”方面讲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在的VR技术几乎实现,但是仍然处于Kurzweil讲的虚拟现实“身体”的第一个阶段。令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提到到21世纪后半叶,通过纳米技术“群集”的途径,可以实现更有趣的场景。比如说有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提出的“实用雾”(Utility Fog)这个概念,大概意思就是,这个玩意儿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小型机器人,只有人体细胞大小的设备组成,外部有链接手臂。一旦人们走进一个布满了“实用雾”的房间,虽然“实用雾”大量存在,但是他什么都看不见。当这个人有想法的时候,“实用雾”就可以迅速制造出各种结构并模拟出想要的环境。就像X教授进入他的大脑,《乔尼大冒险》进入电脑空间一样,简直是棒呆了。
第三部分《未来之光》分别叙述了2009年,预测了2019年,2029年和2099年发生的更多改变,读起来更科幻小说一样,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个世界简直太令人期待。有趣的是,这本书在2009年就预测的事情,其实从我现在处于的2016年来看,其实已经很多都实现了:无人驾驶,云系统,Kindle阅读器等等。已经实现了的话,不免也会想,其他的预言也一定会实现,然后发出“哎呀,未来真美好”的感叹。
预言这件事情就像巫婆看水晶球。它不会具体告诉你什么,真正发生的时候,你回过头看,才会觉得妙不可言。
另外就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生病了,读小说虽然很花时间,但是读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科技预言类的书,才会觉得人生有希望,这点小病啊什么的,说不定过几年就被解决攻克了。
《机器之心》读后感(六):20年前的书,基于摩尔定律和计算能力提升所做出的神预测
20200609-0624 读了挺长时间,考虑到这是一本写于1999年的书,真的还是挺厉害的,不过也有可能是幸存者谬误,不厉害的1999年的书已经看不到了。 作者的推测是基于一个理论(加速回报定律)和一个奇点(机器的计算能力超过了人类),因此他的一些预测实际上是建立在摩尔定律和计算能力增长方面的,算是把握住了延长线思维。 加速回报定律想想其实挺可怕的,世界发展越来越快,也就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如果人类没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就将面临灾难。 一,指数级定律 混沌增加定律,混沌(无序)状态指数级增加,则时间流逝以指数级放缓。体现在发生重大事件的间隔变长(如人类从受精到最终发育,如宇宙大爆炸) 加速回报定律,秩序呈指数级增加,则时间指数级增加(发现重大事件间隔变短)计算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回报。 二,机器智能和进化 这里引用了一些进化论的思想,DNA的遗传密码数据量大,但是设计很简单,需要通过极长时间的演化和选择而成。作者认为人作为进化的产物已经有智能来超越进化,所以机器智能作为人类的造物也有可能超越人类。 三,关于意识的讨论 电脑是否能够有自由意志?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什么并没有讨论清楚。 假设一个人的器官全部替换,甚至从细胞级进行替换,那是否还是本人呢? 每个人或物种对相同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主观感受。 四,人工智能的万能公式 智能:在混乱中发现秩序的能力(R.W.杨) 智能:对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进行最优化利用以达成各种目标。 递归:通过调用自己来层层推进,通过推演构成巨大的逻辑树。 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的网状连接,用训练来不断强化,加强正确的连接。 信息毁灭:对信息的处理,归纳和去除无效,删除无效的信息 模式识别:人可以从大体上识别应该采用那种方式来处理,大大减少计算量 进化算法:用副本和增加随机因子,通过仿真的优胜劣汰最终选定胜出的。 五,超级智能 算法的前提是需要有背景知识作为输入,例如人类是有先天内置的知识和后天习得的知识的。 计算机的挑战在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异常的判断。 智能机器=算法(递归,自组织,进化算法)+知识+计算本身 六,量子计算机 大脑100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每秒可计算200次,按照摩尔定律,预计2020年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可以赶上人脑。数字计算有自身的延长线发展方向。 量子计算则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被观测到的结果,就已经是计算了无数次之后的正确结果了。量子计算需要有60+个Q位就能超越当前的数字计算机,随着技术的增长机器的计算能力超过人类,终将进化。 七,虚拟现实 真实的身体对于人类的想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认为机器也需要一个身体。 纳米技术是在原子层面构造世界,纳米技术可以进行复制和创造。 虚拟现实则是另外一个发展的路线,用虚拟的感官来代替真实的,进一步可以在神经层面进行刺激,产生真实的感觉。 八,机器的创造性 写诗,谱曲,绘画,机器有着自己的能力来进行创造,说明技术的发展是可以让机器变得更加的聪明。 九,作者对未来的预测 基于当下的科技,对未来进行的预测,由于这是本20年前的书,基本上大部分预测都实现了。而这些预测背后实际上是摩尔定律和计算能力的增强所支撑的。
《机器之心》读后感(七):机器拥有了心灵,就能超越人类?
机器拥有了心灵, 就能超越人类?
未来,有机器人陪聊天、谈恋爱,有机器人陪打羽毛球、踢足球,还有机器人为你端盘子、送水、开电视、关空调……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机器之心》一书里,美国思想家、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以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新颖的阐述方式描绘出一个令人无法抗拒的“智慧”图景。
“计算机智能正在悄悄地赶超人类智慧”“并拥有了(人的)心灵”。在《机器之心》中,库兹韦尔从实例入手,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机器智能不但会与人类智能相抗衡,还会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行为。比如工作性质、人类学习、政府战争、人文艺术以及人类的自我认知等。即使我们限定讨论范围,只讨论并非从某个特定人脑中衍生出来的计算机的表现,它们也会拥有自己的性格,证明它们也有我们称之为情感的反应,它们不但会表达自己的目标和意图,似乎还会要求拥有自我表达的自由意志。
就当前而言,人类已被人工智能所包围,人们不但能用手机与虚拟的助手Siri对话,还乘坐着无人驾驶的汽车去医院找超级电脑医生“沃森”治疗不孕、眼疾和家族病等,智能机器甚至还替代人类做出抛售股票的决定,等等。但是,如果无人驾驶汽车突然决定在高速路上“歇脚”,那么,则可能超出了“故障”的范畴而演变成一场灾难,或者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在库兹韦尔看来,人类一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并用自己最强大的大脑为它武装。“在未来100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在“谷歌时代精神”大会上,霍金也如此描述人类的命运。
在《机器之心》一书中,库兹韦尔阐述了极其令人信服的大胆预测:未来的世界,人类和机器将难分彼此,人类将不再是万物之灵。电脑将比人脑有高1万倍的智能。量子计算将引爆技术未来。机器不仅拥有智能,还拥有“心灵”,不但机器智能“声称自己有了主观意识,有了和人类一样丰富的情感和心灵体验”。但是,人类“仍有权利决定未来的技术和生活”。或者说,人类自身的很多高级能力是机器智能所不可替代的,即在人类和智能机器到底谁控制谁的问题上,机器智能只能为人类服务。如果过渡依赖机器智能,人就会有一种倾向性,而这种依赖性倾向不但会使人丧失思辨力,还会导致不可逆转性的错误或灾难。
所以,对人类和社会而言,很多关键的能力,比如促进社会以及人类进步的能力,永远只能依靠人类自己。
原载2016年7月7日《内蒙古日报》第十一版
http://szb.northnews.cn/nepaper/nmgrb/html/2016-07/07/content_7681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