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100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是一本由[美] 罗杰·R·霍克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精选点评:
●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 抑郁的获得(获得无助感) 如何治疗恐惧
●相当精彩的一本书,决定看之前还犹疑过会不会太专业艰涩而读不下去。事实完全相反,整个过程都非常愉快,而且在对整个心理学的皮毛有粗浅认知的同时,觉得许多的明明灭灭的疑问都豁然开朗,像打开新世界一样,像通电的节日彩灯愉快地闪。总算醒悟提及心理学只知道弗洛伊德无异于提起宇宙光知道哥白尼。
●每个实验都写得很清晰,很有条理
●知识是暂时的不断被修正的 心理学从现在看来还是个非常年轻的学科 流派众多 里面提到的研究也都还存有争议(不过确实称得上改变历史)希望后续能渐渐逼近真相吧 另外这个版本翻译真是错误太多啦
●这本书应该能刷新很多人的三观。
●挺有趣的,能控制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就不用体验太多情绪失调了。
●当复习放松读了
●别人帮你读书总结,不能更好了。
●后面几章由其社会心理学比较有意思,毕竟比较贴近生活
●如果你读过其他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算是一本案例总结,40个案例都比较经典。涉及的内容包括:迷信现象、期望效应、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地图、接触安抚、A非B效应、三种道德水平、阻抗、认知失调、内外控点、性别认同、AB型人格、五种原始防御机制、习得性无助以及焦虑障碍等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一):期待未来版本可以改进的地方
2015与2010年译本对比,原著新版替换了4项研究(#5/#7/#23/#37),其中#37替换为了Zimbardo监狱实验。译者将#11术语conditioning的译法从「条件反射」更换为了更准确的「条件作用」,不错。
期待未来版本可以改进的地方:
多元智力(#14)假说在心理测量小领域得到的评价相当负面,在心理测量小领域外部声望虚高,这一节如果多一点篇幅花在代表智力研究传统的多元统计学术小群体基本面,会有助于平衡。
自我防御(#30)一节不妨具体介绍一下实验心理学内部对Freud学说的重新评估,哪些有代表性的做法已明确证伪,比如研究16的相关段落;哪些idea在实验心理学中获得新的解读,比如A. Freud在行为主义阵营中的徒弟Neal Miller的挫折-攻击学说。
墨迹(35)与主题统觉(36):这两篇没写到Barnum效应,是个缺憾。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二):最好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这本书可以列入我心目中最好的心理学著作名单了,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而且很有启发性,比如前几年的小悦悦事件,为什么路人这么冷漠?这本书关于责任分散的实验就能解释这个现象。
这本书语言风趣,翻译的质量也很高,作者没有用很多专业术语。对每个实验,都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方法、实验结果、批评与评价、近期应用和结论这个框架来写,逻辑很清晰,一下子就能get到精髓。
我认为在心理学著作中,批评与评价部分尤为关键。因为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很多心理学理论都过时了,比如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只是进行介绍而不给出评价,对于一个外行人来说有点误人子弟了。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这些研究的历史意义,而是为了让人们不要被这些过时的知识给误导。在这一点上,之前看的《心理学史》(埃里克·希雷写的那本)就有所不足。
此外,对比这本书,同样是在实验部分的简短描述,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中对实验细节描述就不清晰,看完不知道这个实验到底咋做的,不过也不排除翻译的问题。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研究5注视偏好 —— 文中关于范茨那个4天~6个月婴儿的实验,感觉有点问题,因为4天大的新生儿视力只有光感,看到的图像更是一片模糊 研究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 给与父母选择的机会和个人掌控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研究31习得性抑郁 —— 想象一下,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有使生活发生改变的能力和控制力,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与你的行为无关,你将有何感受?你可能将感到无助和无望,并且放弃一切尝试。换句话说,你将变得抑郁。 研究33 为自己挑选心理治疗师 —— 在你选择心理治疗师的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要考虑他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而是你对心理治疗的期望、心理治疗师的特点以及咨访关系的质量。如果你相信心理治疗会对你有帮助,满怀希望地进入治疗关系,那么治疗的成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你对与治疗师之间关系的感受,也可以使治疗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信任你的治疗师,并且相信他或她能真正地帮助到你,那么你的治疗可能会更加有效。 研究37斯坦福监狱实验 —— 正如之前提到的,津巴多和他的同事们在寻找一些迹象,来说明这些年轻人所置身的情境和角色强度足以胜过他们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倾向。—— 走上领导岗位后,容易装逼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研究39你会伸出援手吗 —— 谈到了其它书中没提及的原因,如:害怕过度反应引起尴尬(即害怕难堪的心理发挥着作用)、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掂量帮助别人的利与弊。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四):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原来心理学真的是一门科学,都是根据实验说话,尽管实验过程面临着伦理道德问题。 第一章 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经历丰富的人,或许具有更大的大脑;人的本性也许的确是天生的(看过部分《自私的基因》),或许人之初,性本善或恶是定下来的;人的行为是天生或习得的,值得探讨。 第二章 睡眠可以阶段性划分,催眠只是被驱动罢了,并不是说进入独特意识状态。 第三章 最感兴趣的行为主义学。刺激,条件反射是接下来可以继续学习的领域。 第四章 期望的力量会改变行为,进而实现也许希望渺茫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高智力领域,至少是自我比较的优势领域。眼不见心不烦不一定正确,因为大脑会想象。记忆不一定正确,大脑有可能会篡改记忆(本书最让我恐惧的章节,如果记忆都不可信了,那么什么可信呢) 第五章 抚养孩子并不是简单喂食,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爱的抚摸。控制力是让人舒服的源泉。 第六章 情绪在仪器设备下或将不能再掩藏。当行为和态度矛盾(认知失调)时,态度会发生改变。 第七章 内控与外控。环境与文化促成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 第八章 心理医师或许不能真正判别一个人到底是不是精神病。避免焦虑的五种防御机制:压抑,投射,退行,反向行成,升华。 第九章 心理治疗的确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作用差别不大。脱敏治疗法客服恐惧。墨迹效应和tat检测,以期投射出内心真实想法,但可用性有待考证。 第十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角色扮演或许会让人彻底融入角色。权威的力量会让人无条件服从,即使明知道所为之事有错。不是人心冷漠而不施与援手,责任扩散与旁观者效应会减少帮助他人的心理,所以下次就算围着一大群人看热闹,也要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所有人都会觉得其他人已经有所行动(本书最具有启发的一个研究)。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读后感(五):不完全笔记
人类的自然分类,不是纯因为语言催眠不是新的意识形态,而是更高的自主控制行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可能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多次反复)会变成条件反应情绪也是一种条件反射吗?是后天习得的吗?还是和第一个实验说的,是天生的,与遗传基因有关迷信是一次偶然行为得到结果后的一种强化,让你误以为做a就会有b的结果,正强化是让你得到想要的,负强化是消除你不喜欢的。相比正强化,负强化更容易形成迷信行为,即相比得到好结果,人们会更愿意相信迷信可以阻碍坏结果的发生儿童的攻击行为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并且男性比女性更易习得,因为攻击性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男性行为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对儿童的影响多元智能,教育领域认知地图,竟然连互联网的搜索,都是一种认知影响记忆并不可靠,是揉入新信息后的重构,质疑是否存在潜意识母婴关系,想比母乳,更重要的是身体触摸,甚至在早期虐待儿童,也会变身依恋客体永久性,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个人道德的发展也有一定顺序,应用在儿童证词的可信度有选择的权利,有控制力,会对人各方面有好处,老年管理阴茎的尺寸并不影响性体验,女性的阴道可包容任何大小的阴茎,看上去大的,性兴奋后不一定大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无关,人们更容易寻找出愤怒的表情,眉毛的消失对面部的识别造成的困难要比没有眼睛大FMRI可以探测到人是否说谎,真话和谎话在大脑中的功能区不同,中间(真话)和左边(谎话)认知失调的概念很有趣人格类型可能和生理健康有关,如A型人格容易得冠心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因为跨文化的交织,不再极端的非此即彼,而可能存在中间阶段,即使同一地区,也可能有不尽相同的主义分布精神病医务人员无法分辨真假病人,因为诊断已经为病人贴上标签,医护人员不把精神病人当人来自Freud的五种自我防御机制心理治疗是有效的,众多方法间没有明显差异系统脱敏法,行为疗法,比如恐惧症,并不一定要通过实际情景,而是通过想象不同等级的恐惧场景,来一步步深入,可观察的治疗效果墨迹实验,inkbolt ,可以察觉深层意识的投射津巴布的监狱实验,强大的情景效应,让一个人在6天内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从众心理,5到7人时最强烈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摊,害羞者在没人时,反而更不会帮助,因为责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