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1000字
《拜占庭帝国史》是一本由[美] A.A.瓦西列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1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帝国史》精选点评:
●对欧洲的宗教史是在没什么兴趣,直接略过。另外对于事情的描述,都是从研究角度出发,对本人来说还是过于学术了。
●的确是好书一部,可能会略显枯燥,但考据很详实(砖头一样厚)着重关注点在外交、宗教、政治上。一段时期分几个专题。我觉得不好的地方在于不是按时间叙述,比较晕;军事着墨不多
●大工具书
●拜占庭历史的集大成者,太全面太丰富了。简直重现了那一千年浩瀚的历史。值得多次品读。
●从去年6月30日第一次从省图把这本书借回来直到今天,延宕了快10个月的时间,终于断断续续(主要是2月底以来)地把这本大书翻完了!除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常态,更多感慨地是在一个中间枢纽地想长久地保持一个名义的政权兴盛,难度远远大过任何一个地理环境与类型的国家。土
●读其他书每见参考书目都想“这么多?”,这本书看到参考书目想的是“真的只有这么点参考书目吗?”。
●堪称穿越时间洪流的帝国,丢了东方又丢了西方的双头鹰。以及校对是没发钱吗,错误贼多
●A.A.瓦西列夫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之一。其所著《拜占庭帝国史》是在大量分析拜占庭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经典巨著。作者摆脱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传统,把拜占庭的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方面同等地位,全面阐述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百科全书;该书还涉及拜占庭与周边各个族群的交往历史,论述了诸多文明元素在该地区相互交融的进程。
●论述拜占庭政治经济、国内外政策、宗教和学术等各方面的厚重学术著作,作者把能掌握的著名学者的研究著作都囊括在书里,极具价值。 工作忙,前后读了四个月,哈哈。
●324-1453。目前最全面、最清晰的介绍拜占庭历史的入门译本,拨云见日,理清了政治军事史中诸多细节,对各时期文学艺术家及其成就做了概述和点评。这会儿对马其顿王朝好感度倍增,流亡与光复期间的斗争分化很戏剧化,看到最后的陷落依旧抚卷长叹。和其他普及史不同的是,瓦西列夫还深入阿拉伯世界和欧亚交界民族大熔炉中,探讨各族群演变,呈现各文明互相交融吸纳的过程。波斯的覆灭、阿拉伯人的崛起、突厥和蒙古的劫掠、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宏伟梦想、阿尔巴尼亚人的迁徙、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也是这段历史中,除了政教纷争和宫廷秘闻外,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本书耗费三十余年终于出版,译者和编辑功德无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拜占庭学经典译入。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一):历史的进程,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剧
在拜占庭帝国历史长河里,貌似每次的“山穷水尽”,最后都会出现让事态“柳暗花明”的“能人”,解救帝国于水火,“能人”可以是前皇帝的亲戚、朋友甚至是下属,说不定还是以前的敌人。
无论皇位上的人换成何种血统、姓氏以及来自何方,最后都会扎根在“君士坦丁堡”,继续守一方疆土,保一方乡民的使命,这点至始至终都不曾改变过。
反观我们的朝代,征战一方,战败国远走他乡或者被杀,胜利一方的国土在继续扩张中,会重新开始建都城,上个帝国大厦倾倒时,地上的文明大多数也将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能是史书里不多的篇章。
西方国家的历史是石头做的,它们可以保存很久,我们的历史大多数是木头构成,好多都已消失,但不可否认,两种历史都足够精彩宏大。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或者永远都不会变,如同威尔莫·C·怀特在《尤利安:卷三》里说过:告诉皇帝,那恢宏的建筑将会倾塌,水泉也将就此干涸。神的一切都不会留存于世,没有遮蔽,没有覆盖。在他的手中,预言的月桂花将不再绽放。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二):记录下书里的那些低级错误。
一、书中教皇、教宗多次同时出现于一页,但当时忘记做记下页数。
二、504页,罗斯人写成罗斯【认】
三、707页,该词来源不详 ,成了来源【不祥】
四、833页有一段不合逻辑的病句: 被其父【杀害】的官僚贵族期望新皇帝能使他们恢复当年的财富和声望。
请问人死了该怎么有期待?
五、899页,君斯坦丁【堡】一世?
正底下就是君士坦丁一世,这么明晃晃的失误,编辑是跑去玩贪吃蛇了吗?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三):双头鹰折翼
总体来说,瓦西列夫的文风是相当严谨细致的,在他的叙述里几乎见不到多少跳脱出研究专题之外的发散性议论。无论是谈到基督教的统治、蛮族大迁徙、阿拉伯人崛起、东西方教会分裂、十字军东征亦或意大利文艺复兴,这一切都得服务于对拜占庭帝国自身曲折命运的分析。
从历史角度看,自476年罗马帝国西部实际分离出去后,东部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就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展进程,强盛到衰亡的起伏跌宕异常复杂,但瓦西列夫并没有“头重脚轻”的表现,因过于关注某些重大历史时期或事件而忽视了对其他发展阶段(且往往研究不足)的投入,而是尽力做到了论述的平顺均衡。尤以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君士坦丁堡两次被攻陷的史实为例,瓦西列夫对拜占庭遭到毁灭的同情是相对严肃且克制的,他也没有感情用事、过度着墨,美化基督教而丑化伊斯兰。
一个曾经辉煌伟大的“罗马人帝国”,它痛苦的耗竭、陨落,绝不仅仅是强敌环伺所导致,更重要的,还有无休止的内部斗争。即便到了它的最末期,这个所谓的东方基督教帝国的领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郊区和四分五裂地散布于希腊半岛的几个零星藩邦的危急情形下,激烈骇人的内乱也从未停息。不管是摇摇欲坠的皇室、坐享巨大地产的贵族高官、拥兵自重的边地将领、烧杀肆虐的雇佣军团还是狂热无度的圣职(教宗/牧首/大主教),谁人不想分取权力的一杯羹呢?哪怕命中注定的灭亡正日夜逼近。
在这样江河日下的绝境中,可贵品质的涌现简直令人诧异,有时甚至让我怀疑瓦西列夫其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唯心之嫌,但事实是,不光现代人回望中世纪时会有“上帝视角”,极大程度上,当时的拜占庭人对民族和国家不可挽回的消解的认知,远比后人更为深切。他们真的确信了自己的衰败。我们读到的或许只是遥远过往的残垣断壁,而真正的拜占庭人正在无数已经化为废墟的战场上忍受着饥饿、寒冷、疲劳,蒙受耻辱,被迫屈服,不惜代价、竭尽全力地去拼杀、背叛、和解、再厮杀,最后身死魂灭。正如末代君王曼纽尔二世所回忆的,年轻时的他被父亲约翰五世当作“贡品”献给奥斯曼人,随同土耳其远征军去征伐曾是帝国疆土的小亚细亚。在经历了绝望的屈辱、无助和困苦过后,他在被毁的城市前停下脚步:
“当我问到那些城市叫什么名字时,他们回答,‘由于我们已经毁了它们,因此时间已经毁了它们的名字’;悲凉即刻涌上心头;但我只是在心里默默地难过,仍然能隐藏我的感情。”
灰飞烟灭的国度也有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而且就在它即将凋零的一刻,迸发出了最最活跃闪耀的光彩。它对西欧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西欧“拉丁文化”对它的影响,只是过早地被断送在政治经济的危难中。东西方“合谋”绞杀了它。在帝国最后崩溃的前夕,竟出现了如许绚丽多彩的文艺风潮,实在让人费解。对此,瓦西列夫引用了德国历史学家克伦巴赫对拜占庭末期巴列奥洛格(巴列奥略)宫廷浮华礼仪的评论。克伦巴赫也对14世纪的拜占庭感到困惑,他讽刺道:
“也许,这大概可用一句中世纪希腊谚语加以概括,‘世界末日即到,吾妻犹在购置新装’。”
听起来是不是和“隔江犹唱后庭花”很像?
南欧文艺复兴了,奥斯曼帝国繁荣了,希腊化文明的古典精神开始了大流散。
《拜占庭帝国史》读后感(四):值得一再研究的經典之作
這兩年以拜占庭為主題的書突然如湧泉般的爆發,光是台灣繁體書市就出了三本以伊斯坦堡為名的作品。簡體書市也不遑多讓,包括計畫中的恐怕就要超過五部,熱愛東羅馬的讀者如果不慎選,恐怕荷包要大失血了。
而本文即將要介紹的這本,由俄裔美國學者A.A.瓦西列夫(A.A.Vasiliev)所撰寫的《拜占庭帝國史》,則是個人認為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作品。
瓦西列夫是國際學界公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拜占庭學者之一,他受教於俄國,在歐陸遊學,十月革命之後移居美國。這部作品在20年代問世,歷久不衰,翻譯成各種語言並在50年代修訂為最終版,中譯本即據此譯出。瓦西列夫這部作品跟我們慣常讀到的,來自歐美的作品最大不同的,在於他引用了大量的拜占庭原始資料外,還有許多來自俄國、東歐的研究,而這方面,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差別。拜占庭對東歐影響很深,而華文圈的拜占庭書籍卻很少引進這區學者的作品,是個遺憾跟缺陷。誠如譯者徐佳玲老師所言,本書的翻譯,可以大力的補強這塊空白。
這部作品並非純粹的敘事史編年體,瓦西列夫把帝國按照某些節點分成各個時代,然後依照主題分門別類的討論,從內政到外交、社會、藝術人文;他會先簡單的破題,接著引用各方史料、學說觀點,最後再引導出自己的結論。讀者觀看本書時,可以先跟著瓦西列夫的思維走一遍,回頭再重新審視其所言是否有理,這過程中想必是大有收穫。
例如,他對於最關鍵及重要的第四次十字軍的討論。
作者引用了一份來自俄國的史料《諾夫哥羅德編年史》指出的,十字軍是受到伊薩克之子阿列克修斯的引誘,才將皇帝跟教皇的訓誡拋在腦後,它們確實要為此負責。
而造成這樣的後果,學者們分成“偶然事件派”跟“預謀事件派”兩種觀點。前者認為,雖然十字軍被威尼斯逼著前往札拉,但基本目標依然不變,直到阿列克修斯突然出現並提出請求,這才徹底轉向;後者又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一切都是威尼斯總督丹多羅的套路,是為了鞏固遭到威脅的東方利益,另一派則認為是德意志士瓦本的腓力企圖想幫助自己小舅子復國所致。
學術界曾為此爭論不休,但現在比較能接受的結論是,參與事件的幾位主要角色如教皇、威尼斯與拜占庭皇室都各有動機,他們在追求自身目標中的交互行為構成了複雜的現象,以致於整個事件看起來撲朔迷離。它既存在陰謀也存在著偶然,畢竟沒人能全盤預料到每一步發展,大家都是機會主義,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它是許多人想要的結果。
而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決定了這個東方帝國的命運,它再也無法恢復到12世紀前的榮景了。但作者也直言,這對聖地的收復並沒有任何的幫助,甚至耽誤了這一項事業。
讀者認不認同,就見仁見智囉。
另外,這邊必須給予譯者徐家玲老師肯定的掌聲。按照其譯後記的說法,她在三十年前初識本書時,即動念翻譯,然後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方才有此作品交付世人。誠如前面所述,瓦西列夫在其作品中引用了許多不同語言的資料,研究,這才是本書最難翻譯之所在。徐家玲老師為此花了的心血,令人敬佩。對比華東師範之前的那本《拜占庭簡史》之品質,更顯得其態度之審慎。
順道一提。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是屬於中進階的作品,推薦要購買之前,最還是先找本通史讀過較好。譯者徐家玲老師所著的,與陳志強先生的書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