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争辩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争辩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7 03:0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争辩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争辩力》是一本由[日]和田秀树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争辩力》读后感(一):争辩力=威慑力,决定你职场沟通的成败

  在电影“火锅英雄”中职场小白领白百何饰演的于小慧有一场部门主管与她沟通的片段。

  于小慧,你为什么不给人家的资信证明签字?

  那是因为她的资质不全,这是单位的规矩呀?

  我知道这是单位的规矩。但是,有时候,我们办事情能不能稍微的变通一下。

  怎么变通啊?

  变通呀,这个还要我来助你教你啊。

  只要是上班族,我们都会遇到各式难题、被客户断绝合作关系,或者被上级教育,被同事找麻烦等,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当你在职场上遇到这样的紧急情景下时,你会该如何应对,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全盘接受对方的提出的意见还是拍案而起说:“不干了”。

  《争辩力》读后感(二):敢于争辩,是一种姿态

  我曾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敢于争辩?

  思及古往今来,很多成功人士,在这方面都是强者,无论成败,总能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背影。

  在我们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与人争辩,你会招人烦;不敢争辩,你会招人埋汰。于是我们寄希望于找人疏通、忍气吞声、沟通话术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说没有用,相反非常有效,所以被大家极度重视。

  刚翻开这本书时,其实有些不舒服,因为我对吵架有一种本能的回避。

  然而当克服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看下去,慢慢地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沟通只是一种技巧,然而敢于争辩,却是一种做人的姿态。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心理是否适度,以及与他人相处之时是否能够做到不卑不亢。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有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当这种姿态呈现在别人面前,无论是否引起了争执,甚至吵得不可开交,过后也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实这姿态,正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所欠缺的东西。

  这本书的内容并非多么经典,但是说出了一些别人不会告你的社会真相,也有不错的心理学分析和技巧的介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或许某一天就能用到。

  我们不需要和别人争辩,但我们需要敢于和别人争辩的勇气,以及能够在争辩时不落下风的能力。

  《争辩力》读后感(三):不知道为什么,看了感觉不大。

  谈判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它实际上每个人的谈判并不是由时间来,由教学而来,而是每个人的直觉而来。这也是OPEN的,如果谈判成功,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如果谈判失败,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所做的事情就是给予人们一个谨慎的谈判的框架,当我们谈判得好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框架来进行持续的提高,当我们谈判不好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框架当中学到东西。

  谈判是我们需要提升的能力,世界是竞争激烈的。世界也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也非常快,科学技术进步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们交谈的双方,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让我们进行更成功的谈判。科学技术也让世界更加国际化,中国现在有很多公司正在全世界各地进行交易,中国目前已经有2000家左右的公司在非洲进行交易,中国公司拥有280亿美金在美国的资产,中国公司在拉丁美洲也是非常活跃的,国际的品牌在中国也是非常活跃的,包括LV、阿玛尼等等。所以,谈判从此成为重要。

  因为人们在谈判的时候并不会去使用框架,所以说在谈判时候遇到一些问题。所以在英国,当我们写书的时候,我们也了解到英国人是怎么谈判的,我们得出一些令人诧异的结论。我们也发现,英国大概是由于糟糕的谈判,每小时损失900万英镑。所以说在我给大家进行演讲的时候,我们英国人又因为糟糕的谈判损失了9000万人民币。一般来说,对于英国的公司,如果他们有更加好的谈判,他的利润每年提升7%。这些结论让我非常诧异,这些结论也给我动力,让我去了解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所以,我在伦敦的一个大学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解到其他国家是怎么进行谈判的。在研究当中,我来到过以下几个重要的国家,中国、俄罗斯、美国、巴西、南非。在我们演讲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研究的早期结果。但是结果就是在中国,糟糕的谈判也会带来影响。大约50%在中国被采访的人告诉我们,如果有更好的谈判能力的话,他们的交易将会变得更好。

  《争辩力》读后感(四):教给我们如何不怕争辩这件事

  刚刚看完日本的这本实用心理书籍,我把它归入心理书籍,是因为他教我们在面对争辩这件事上多关注和运用心理的方法,将争辩的过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然后通过心理技巧,剖析对方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来教人克服内心的恐惧,最终能够从容地面对争辩。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从小内心不是很强大,面对地痞的骚扰和对方的强势总是感觉到力不从心,内心缺乏勇气去反抗、去面对,担心自己被殴打,担心自己将一个小矛盾演化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大矛盾,最终导致自己、家人和周边的人受到伤害。这本书告诉我们面对争辩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把过多的恐惧放大,而是要想到对方内心的真实心理需求和需要是什么?在事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认识到对方的心里真实内心真实的心理需求和心里想法,认识到对方需要我们在他的感情世界里到底扮演的是哪种角色,究竟是书中提到的镜子、理想化和双胞胎这3种模式的哪一种角色,然后我们给予积极的反馈,通过内心的倾听,以及事后不伤他人自尊的方法,既赢得争辩的主动权。又不让对方讨厌自己,从而使自己能够在争辩的过程中,得到益处,从而强化自己的内心。

  我特别推荐这本书给像我这样的从小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来阅读。它的作用就像作者在后记中说的那样,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提示和启发,启发我们在争辩这件事上可以有不同于小时候懦弱的心理想法,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去引导我们去正确地看待争辩,摆脱自己过去陈旧落后的思维定势,以一种科学的、可控的思维和行动去对待争辩。

  我愿意推荐给对生活持有抱怨,对恐惧有不安,对争辩有畏惧的人,特别是这篇这本书的最后译者引用的辩论的智慧一文中提到的中国合伙人的那个桥段我认为也是这本看似平淡无奇的书中的点睛之笔。

  因此,我对这本书的评分为8.5分。他让我我感到我读这本书没有虚度时光,从中确实得到了对争辩、对过去思维定势的一种新的启示和启发。最后真心推荐给真正有需要的人。

  《争辩力》读后感(五):撕逼是门技术活

  人人为公,天下大同是儒家宣扬的理想型社会理念。可是现实生活中,君子和而不同才是主旋律。中国古代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佳话,西方近代有伏尔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名言。可见,不论古今中外,争辩(撕逼)都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

  日本著名精神科医生兼作家和田秀树的这本《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例举了51种提升争辩力(撕逼能力)的方法,深入(心理学层面)浅出(实操性强的流程图)的讲述了争辩之道,帮助你掌握争辩(撕逼)技能。

  日常撕逼一般来说有两重困境:不敢撕,不会撕。前者的结局是不在隐忍中爆发,就在忍气吞声中消亡。后者存亡难料主要看运数。要解决这两重困境建议先明确撕的目的和原则。私以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很适合作为撕逼目标,而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蛮适合作为撕逼原则。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恰当的撕逼形成自己的威慑力,但是要懂得适可而止为自己铺好后路。

  撕逼需要讲究策略,撕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喜闻乐见、形成双赢局面是最好的。那么怎样达成最好局面呢?在确定好撕逼目标和原则之后,我们来跟着作者学习怎么撕。

  作者把51种争辩方法分为3类。第一类是逻辑上不输的16种方式。鼓励读者基于信息收集、逻辑推理、历史经验等,用事实说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赢得争辩的胜利。第二类是心理层面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20种方法。鼓励读者摆脱自己害怕争辩的性格,认识到争辩对方的真实需求,突破对方的感情弱点,三管齐下形成化敌为友/不攻自破的胜利局面。第三类是心理建设层面不输的15种方法。鼓励读者冷静看待撕逼的输赢,有时候撕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时候输了比赛但是赢了尊严,也有时候赢了比赛却输了人心。孰轻孰重,自己把握。

  这本书观点相对比较中立,不是一味地鼓励大家激进的争取争辩的胜利,更多的是引导大家进入冷静、平静的状态。方法浅显易懂,篇幅都不太长,适合碎片时间阅读,是一部非常有益的作品。

  《争辩力》读后感(六):撕X时给对手留点面子——这样的处事原则准没错

  受儒家思想熏陶,成为一个温和的,包容的人,很久以来几乎都是大多数身边人的理想境界。遇事谦让,不争辩是一个老好人必备的标签。毫无例外的,本人也成功融进了这天下大同的世界。

  很久以来在生活,学习中标榜求“求同存异”。挨骂时不辩解,立场不同时不争论,对方挑衅时保持沉默。

  毕业后进了社会,交际圈改变,交际圈里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想“求同”时,无法“同”,想“存异”时没法“异”。即使一门心思想做老好人,奈何对方对非要给你掰扯出个子丑寅卯。不配合掰扯,对方觉着你没劲,配合掰扯了,对方还是觉得你没劲。不配合掰扯的没劲,是对方觉着你老实过头了一点说服的成就感都没有。配合掰扯的没劲,一种是你掰扯赢了害对方丢了面子,第二种是你掰扯得完全没在点上争辩变成了争吵。

  所以,如何争辩,如何不伤及对方面子又不让自己心理受挫,对于秉承“求同存异”,遇事“有理让三分,无理保持沉默”的我来说真的有点难度。

  书看了一堆,道理都很懂,可是怎么做,仍然一片茫然。

  《争辩力》详细罗列了50个方法,介绍了争辩过程会遇到的各种状况:自己的怯弱心,对手的低估能力,争辩胜利后的尴尬关系处理等等。争辩从来就不是回嘴,吵架那么简单,它已经上升到心理学层面了。如何知己知彼,赢了争辩又赢了对手,这是件需要开动脑力思考的问题。对于有表现欲的对手,某种程度可以满足TA的愿望。可,这种情况下的争辩,就需要当事人做好充足的反击准备。不光需要一招中的的观察力,还得具有善后的潜力。

  看完整本书,我发现我现在需要学习的可能不仅仅是如何去争辩,而是赢得争辩或输了争辩后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争辩力》读后感(七):教你如何争辩出正能量 ——读《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

  文/岸晓风

  争辩成为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一种需要提高的能力似乎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则是源远流长的,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食客、谋士都是有着杰出的口才和良好的争辩能力的人。当时,百家争鸣,气象万千,则更是争辩的主要战场。但是,后来,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加强,争辩似乎变得低调和内敛了,甚至一度,“争辩”变成了一个带有“推脱、逃避责任、无担当”的带有贬义的一个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这本书的“横空出世”,无疑会给读者们带来一种人际交往的巨大“红包福利”。

  这本书是一个叫丰田秀树的日本人写的,作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教授,被称为“日本自我心理学研究第一人”。他写这本书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为了让更多人的了解、掌握、认同“争辩力”,作者整整用了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说明“争辩”的重要性,甚至说“赢不了争辩,就赢不了人生”,作者列举了相当有力的理由,从宏观上说,随着竞争的加剧,现在已经到了不再竞争中取胜,就不能生存下去的严峻时代了。作者认为,“虽然没有找茬争辩的必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赢得争论,就很难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接下来,作者就通过若干行之有效的办法教给大家赢得“争辩”的法宝,作者坦言,争辩行为涉及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就是对于心理学家也是很难的课题。因此,争辩力是以心理战为基础的。比如说,需要在逻辑上保持不输,就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综合推理能力,巧用数据增强说服力,区分逻辑性实例和情绪性事例,还要攻破对方的根据,最后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成一个完美的“争辩过程”。

  当然,争辩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兵戎相见”的过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许是最好的争辩力的体现,无论是在生意场上,还是在职场上,让对方加入自己一伙,都是美事。同时,书中还教会我们“输了争辩也能生存下去的方法”,胜败乃兵家常识,争辩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获得“正能量”,否则,强大的争辩力也会失去最初的意义。(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争辩力》读后感(八):争辩与沟通

  争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作者在前言说的:“在这个能力竞争的时代,如果不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力,在争辩时就不能赢得一个作为社会人的胜利,在能力主义、成果主义的土壤上,能否赢得争辩简直就是判断能力高低的标准。”

  在学校,如果不善于争辩,也许本该别人承担的错误会摊到自己身上;在公司,如果不善意争辩,可能明明可以胜任的职位就换给资历和能力都不如自己的人。

  在现在已经从一个论资排辈的时代进化到了一个不争辩就没有出头之日的时代,存在感以及自己的重要性都要靠争辩来体现。

  鉴于作者对心理学有独特的见解,在这本书中用了大量篇幅着重写了心理学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到几点,看起来矛盾,但细细琢磨又不矛盾的地方。

  比如:作者说争辩要靠逻辑,在缜密自己的论点的基础上,找到别人论点中的漏洞,进行反击,但在后面又写到,有时候缜密的逻辑反而会使看客有些许反感,在自身的情感上做点文章会更有可能获胜。

  看起来有些矛盾,但是仔细琢磨,如果只是理性的进行反驳,和机器人一样,仿佛过于冷血,会使对方看起来楚楚可怜,反而会增加自己的劣势,不如在情感上做些文章,找出对方心理的漏洞,也许不仅会赢得争辩,更有可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加入自己这方。

  有时候讲情理会比有逻辑的争论更有用,在争辩时首先要控制号自己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在争辩中是大忌,既不能准确判断对方的心理,亦会影响自己的思维。

  还有,作者在书中写到列举成功案例会有助于争辩,后面又说,列举成功案例也可能会造成劣势。

  深读下来会发现,主要就是列举的成功案例会不会成为对方的话柄,其中是否有漏洞,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刚才所说的情感牌,调动观者的情绪,使其高涨到可以忽略其中的漏洞。

  这本书阐述了在各种情况下如何获得争辩的胜利,其实这本书所描述的不仅仅可以用于争辩中,在优化人际关系和锻炼逻辑能力上也是有帮助的,在当今这个社会, 沟通也是很大的难题,怎样在不使对方生气的情况下解决纠纷成了大难题,书中也指出了赞美及倾听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提出自己观点,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打动对方的。

  最后,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在各种沟通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争辩力》读后感(九):写在读《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您的成败》之前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开始质疑,为什么现在要提出争辩力这个概念呢,争辩力这种东西对于性格内倾型人比较有用吧?毕竟性格外向的人们能够更好的沟通,不会存在需要“争辩”的情况啊!

  其实不然。正如书的封面所介绍的那样,《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您的成败》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们徒增无端的争吵,其重点在于介绍很多人所不知道的争辩力心理学,让人们能够“优雅的辩论,谦逊的胜出,适时的和解,不必忍气吞声,也不会留下隐患。”是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离不开良好沟通与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或许有误会,又或许有刁难,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本人所能够预测和控制的,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面对他们,应对他们,并且是反应迅速而又得体的应对。

  如果只是普通的小事我们可以放着慢慢来,拖延一点点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关于与人沟通的事情不能够很好的及时的沟通,就容易形成“雪球效应”,从而产生更大的误会和麻烦,令局面难以收拾。书里也提到,“有时候企业内部的争论也会带点'竞争'的意思,虽然没有争辩的必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赢得争论,就很难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刚刚听说这本书时,脑海中最先闪现出的一个人物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的诸多故事中最典型的就是那篇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先不论此故事的真伪与来历,单谈这内容就足以让人对诸葛亮卓越的辩论才能了。在此篇目中,诸葛亮全程保持强大的气场,不因对方人多是主人而怯场,不因对方轮番刁难而怒目相向,始终冷静理智又坚定的表达自己的立场,让众对手无言以对。这在无形中也竞争者对其所属势力有所敬畏。

  说起来,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在《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您的成败》这本书里有着很多的介绍,书中所说的“完美沟通=60%倾听+30%表达+10%争辩”,阐明交谈中最重要的是倾听。此处作者所强调的倾听,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是对方在与自己交谈时的一种回应,更是为后面的“表达”与“争辩”做准备。当你将对方要表达的每一个信息都清楚的捕捉到时,就能够在对方的话语中发现“漏洞”,从而更好的应答。

  《争辩力》读后感(十):专业人士的专业争辩书

  随着《奇葩说》的热播,很多人都将目光转向了冷门许久的辩论。看到辩手们在比赛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说辞,令人不禁赞叹他们的智慧。普通人无法轻易进入辩论圈子接受专业的辩论训练,却可以入手一本《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进行科学的学习提高“争辩力”这门艺术。

  诚如作者所说,“光靠私底下疏通就能获胜的‘甜美’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成果主义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示弱和服软已经不再是美德,而是懦弱和吃亏的代名词。在商业社会中谈判交涉或是仅仅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职位,都需要有逻辑的据理力争,争辩力也就成了生活中越来越占分量的一项技能。这本书层层递进,先是交代了“争辩力”的重要性,第二章~第五章阐述了提高争辩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都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打破人的认知误区。例如识破“因为A所以B”的偷换概念,抓住对方逻辑上的漏洞,看穿认知不协调……不同于成功学空洞煽情的道理,这些技巧和方式都是有据可循,有例可证的。在我看来,最后两章是全书的精华,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书,只教你“赢”的方法便草草结束。最后两章着重写争辩之后的“善后”。没有人能次次稳赢,所以在争辩中输掉以后,如何做好一个“good loser”,怎样化敌为友,持续作战就很重要。而如果赢了争辩,如何在保护对手的自尊心的同时削减他的战斗力,也成了赢得争辩的重中之重,不至于令人赢了比赛,失了风度。

  最近看提高沟通技巧的书,更倾向于看学者写的书。虽然作者的学历和写作水平未必成正比,可有知识积淀的人,做过学术研究的人,凭着学术良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文字不曾轻慢敷衍,不会为了销量和吸人眼球,对大众说些煽情的夸大其词的话。

  《争辩力:10%的沟通决定你的成败》的作者和田秀树,是美国卡尔•孟尼格尔精神病学学校国际研究员,同时身兼精神科医生和大学教授。他有时也出现在日本的综艺节目中,像这样的人在国内完全可以称之为“人生导师”。然而这位“人生导师”的文字却异常诚恳,用词遣句一点也不花哨。他甚至在文中交代,自己写过很多书,但很长时间都无法畅销,直到写了《成人学习法》,才渐渐在畅销书领域崭露头角。并表示“除了一直写以外,没有什么产生畅销书的捷径”。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他应该还不知道,这本书会在日本持续畅销10年,并被引进到中国来。比起一些连心理学都没学过,仗着大众对心理学的盲点而出畅销书骗钱的作家,和田秀树展现了他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走捷径的稳健文风。二者一比,立见高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