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的读后感大全
《茶经》是一本由【唐】陆羽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0-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经》读后感(一):南方之嘉木
茶经,陆羽著,张则桐注解,三秦出版社。2020.6.字数:34074。
网上其他的版本,不是陆羽的《茶经》,是现代人的吹捧很多,陆羽本人的想法比较少。
全书分三卷十章。
卷上分三章:一之源,介绍茶树的特性、“茶”字的构造、茶的别名、茶树的生长环境及种植、茶的功效和品质等;二之具,介绍茶的采制工具;三之造,讲了两个问题,采茶(采茶时令、叶芽的标准和气候条件)和茶饼的外观鉴定。
卷中一章:四之器,介绍从生火、煮茶到盛器及清洁用具共25种。
卷下共六章:五之煮,介绍煮茶的程序和操作细节;六之饮,阐述饮茶的意义和作用、饮茶风尚的沿革和饮茶风俗;七之事,介绍古代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轶事,是唐前饮茶资料的汇编;八之出,介绍全国茶叶出产分布情况;九之略,说明在哪些情况可以省略哪些工具和步骤,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饮茶之境;十之图,是自我吹捧,说“你们可以把这本书挂在房子四壁”。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系统总结了中唐以前关于制茶、饮茶的经验,建立了中国传统茶学。当然,经过接近1250年的变迁,茶叶的采摘、煮茶、饮茶器具方法等都有了巨大变化,很多内容都已不实用。
陆羽本人的外貌也许是他不能从政的障碍吧,“有仲宣、孟阳之貌陋”,外加“相如、子云之口吃”,身世孤零,这是官场的损失,也是茶的幸运。陆羽得以专注茶事,探究“南方之嘉木”的奥秘,如今的中国人能够以饮茶为乐,岂不幸甚!
《茶经》读后感(二):品茶写文
今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这体现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早在汉代,东西方开启“丝绸之路”时,茶叶就成为商品贸易中的一员,与丝绸、瓷器一样,是中国的标志之一。在17世纪初期,中国茶叶行销至欧洲各国,成为贵族、绅士生活中的必需品。
1773年,英国为援助东印度公司,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禁止私人贩卖私茶,最终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1785年,中英茶叶贸易逆差巨大,为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专门成立鸦片事务局,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贩卖鸦片。因为茶,北美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利坚合众国腾空出世;因为茶,在英国船舰利炮下,大清帝国逐步走向衰亡,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中。
闲话少说,回归正题。《茶经》的作者陆羽,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家人就会教“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对茶叶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虽被后人尊为“茶圣”,但在生前,他的文学造诣更高,历史记载他“以文学著称于世”。
张则桐先生是我大学时的老师,虽然从学时间只有短暂的一个学期,且我大学毕业也达8年之久,但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张老师当初开设的课程是明清散文研究,主要讲明清小品文,记忆深刻的是他讲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的文章,讲课声情并茂,解释鞭辟入里,能够带领学生真正领会小品文的美。今看到他为《茶经》作注,欣喜若狂。他作的注解既详细,也能做到化繁为简,适合的读者群体比较广泛。
书中插画由厚闲操刀,最爱丰子恺市井小画。我也特别喜欢丰子恺的市井小画,简单几笔把人、物勾勒得活灵活现,比如他画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月上柳梢头”、“六朝旧时明月”等等,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而画意又是那样的悠远。
买书就要买有品质的书,果麦文化推出的《茶经》就是这样一本值得购买和收藏的书。
��Hay`
《茶经》读后感(三):人静如茶
茶道是对残缺的崇拜,是温柔的尝试。尽管我们深知生命本不可能完美,但茶道却意在成就生命的某种完美。--冈仓天心《茶之书》公元760年,27岁的陆羽写作《茶经》。这个年份,正是安史之乱的第六年。在乱世中,写一本淡雅的《茶经》,恰好是陆羽在不完美的时代,对完美和平静的一种追求。
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讲究实用,无法体会人生酸甜苦辣的乐趣,人们说他是“没有茶水”。如果一个人过于唯美,不接地气,人们就会指责他“茶水太多”。 日本茶文化来自佛教寺庙里,僧侣在达摩祖师像前轮流喝同一杯茶。喝之前,大家都进入一种放松的境界,来到单纯的环境,沉浸在事物的美好之中。在品茶的过程中,伴随着唐朝的浪漫和宋朝的礼仪,每个人都会露出真性情。每次茶聚,都是一次即兴演出。
古代的中国,乡绅推动着茶文化。皇帝的命令到达县这一级,接下来的执行,则需要县里和乡绅进行协商,而不是直接命令。乡绅是维护本地利益的防火墙,因为有稳定的收入,就住在镇里,天天在茶馆高谈阔论,因为崇尚闲适精神和退隐的传统,绅士们喜欢佛教、文学,“因为它象征着闲适和精致,因为它通向官场”。而茶文化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渐渐成为乡绅阶层的一种文化。
许多人,喜欢一边品茶,一边安静地回味往事。比如杨绛的《将饮茶》,在第一篇《回忆我的父亲》里讲述父亲杨荫杭的故事。杨荫杭是78年出生的,30岁前留学日本美国,1920年,42岁的杨荫杭任《申报》副主编兼主笔,67岁时中风去世。杨绛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回去,清净下来,父亲和她对坐的时候说“阿季,爸爸最近闹了个笑话。”杨绛一听,不像笑话。原来父亲在一次出庭中忽然说不出话来。全院静静等待着,他只是开不出口,只好延期开庭。这是小小的中风的开始。我们貌似强大的大脑,有时会跟我们开玩笑,让我们明白,现在每天可以正常阅读、分享、思考的日子,是何等的幸运。
名字中带着茶字的人,为他起名的人,多么喜爱喝茶啊《茶经》读后感(四):愿你也谱写出属于自己人生的那版“茶经”
如果陆羽没有写就《茶经》,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吗?
首先,“茶”这个字,还会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变得有待商榷。
而我们今天所喝的“茶”,还是不是我们今天所喝茶的样子,更有赖唐代以后芸芸众生的造化了。
自然“茶圣”、“茶神”、“茶仙”,也将是另有其人,或许是分别的三个人?或许出现虚位从缺待定?
当然,会发生最大的改变的,莫过于陆羽本身——千百年后让人再提起他的名字。
陆羽,何许人也?
这个问题,陆羽自己都无法回答,以致还特地写了一篇《自传》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两三岁就被遗弃的孤儿,即便被庙里的和尚抚养长大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奈何生来便错过了这些答案。
老和尚通过卜卦得来的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给这个婴儿补上一些身世,取名“陆羽”,字“鸿渐”,但他却再也卜不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年仅十二岁的陆羽,便受到了儒家思想“无后为大”的感召,抗拒佛门,终于离寺出走,投靠到戏班里担演丑角体验人生,一边苦读诗书为“学而优则仕”勤恳治学。皇天不负有心人,等到才学获得认可,皇帝屡次招揽他进京做官,这时已过而立之年的陆羽,却慨然拒绝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陆羽,已经通过后来对生命的感悟,发现了真正的自己,即志不在传宗接代,也不在功名利禄。
而是在那一杯耐人寻味的茶水之中。
二十一岁的陆羽即立志要为“茶”著书,而开始天南地北的跋涉,四处问山访泉。用了十年的光阴完成品茶鉴水,五年时间来撰写初稿,接着又进行了恍若绵绵无期的修订增删,以求尽善尽美。
可以想见,这条路走起来,绝不是衣袂轻盈、风流倜傥的身影,甚至在时人的眼中,舍弃了已经近在咫尺的主流追求,踏上前途茫茫的所谓梦想,是前进人生中吊诡的转向。然而陆羽却坚定不移而无所畏惧,野径拾阶,瀑水溅花,对他而言,或许便如一首《平凡之路》,随鸿晴空划过。
专心致志和心无旁骛,让陆羽将自己完全投影在了茶当中,而又在茶的投影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之道,真正体现了“草在上,木在下,人在天地间”,进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千年的、中国人的“茶道”。
放弃了解脱,放弃了功名。或许除了茶以外,陆羽攒动的心都要无处安放。所以即便落入红尘,也终究以身许茶。
他对“茶”的追求,是千山万水,是朝思暮想,海枯石烂。
纵观陆羽的一生,无疑完美契合了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人生三境界”。他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确立了方向,接着苦苦追寻心中的目标,即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甘之如饴。最终得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随心走过了峥嵘岁月,心中的那碗茶“却在,灯火阑珊处”已经煮好了,沁香扑鼻。
而这条矢志不渝道路的灯火阑珊处,便是二十六年后,粉墨登场的《茶经》旷世之作。
七千余字的《茶经》,为人间标识了独揽“茶神”、“茶仙”、“茶圣”三项头衔的传奇第一人。
可以说,是陆羽成就了茶,育养中华,而茶也成就了陆羽,名满天下,此情两不相负。
《茶经》的问世,一举将人们对茶的感受从胃腹提高到了唇齿,把人们对茶的消化从肉身拉拔到精神,,赋予了茶新的生命层次,灌注以骨气与元神,使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貌。
生活的理想,无非是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而唯有茶贯穿其中。可见茶的味道即是清雅静心,也不失人间烟火,即是人间烟火,也不能没了清雅精心。
因而当感到身乏心累时,不妨沏一壶茶,对饮《茶经》,含茶语品茶香,让心沉静下来,感受野径拾阶,瀑水溅花;回过神,更清晰眼前的天涯路,将憔悴洗练,坚强坚定地目视那灯火阑珊处。
《茶经》中那不着痕迹却又无处不在的茶情,或许才是陆羽留给后世,最清香馥郁的一沓茶叶。
这版《茶经》力求展现它的本来面貌与芬芳,以现存最早的丛书《百川学海》善本为底,参考同代与后代如《四库全书》等权威书籍,辅以今人作品如沈冬梅的《茶经校注》、吴觉农的《茶经述评》等校注,进行了多面校对与修订。
在原文之中,所有生僻字都做到妥善注音与解释,全文进行白话译文,在篇章之后逐个作精讲梳理概念,以尽可能地拉近跨文千年的鸿沟,让读者贴着文本赏析而获品读之乐,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古文基础下,零茶学知识,也能轻松与之对话。另外还附以三十余幅清新古朴的插画,让各种精巧、细致的茶具、茶器以及唐宋的事茶生活片段跃然纸上,使之亲近可感。
愿正在追逐理想或被理想追赶的大家,也能捕捉其中入胜的茶心与茶境,并有朝一日谱写出属于自己人生的那版“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