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性的枷锁》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锦集

2021-04-29 03:42: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锦集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由[英]威廉·萨姆塞特·毛姆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6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一):人生本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旅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独角兽文库)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二):品味世间冷暖,笑看人生百态

  主人公菲利普一直在不断的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从小时候的宗教信仰到后来选择职业,他都没有只是按部就班的像别人希望那样做,在寻找与选择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不断的尝试发现事情和自己想象中不同,不能很好的胜任,果断放弃,重新选择。人生就是这样的,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不断尝试才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从来都不会虚度,不会浪费时间,那些曾经的阅历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生活处处都会有惊喜,有时拐角不一定是死胡同。人生最高境界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看透生活就是没有任何意义,还是会依然努力,为平庸的一生编织不一样的彩图。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三):当追求幸福的愿望太过于急切,痛苦便从人们心底升起

  三部曲的第一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很长,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是值得我等俗人反复去读的一本书。从菲利普本人的经历里讨论了合群、爱与激情、才华与事业、幸福等一系列问题之外,还透过身边的各种人的嘴提到了美、社会与法律(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分,书里的每个人都像毛姆)。

  总结一下,想起一句话大意是“当追求幸福的愿望太过于急切,痛苦便从人们心底升起。”这本书给我就是这种感觉。

  我个人对毛姆三本书的一个看法是《人性的枷锁》追求尘世的幸福→《月亮与六便士》追求美(艺术)→《刀锋》追求内心的平静。建议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到毛姆思想的变化过程吧。真的忍不住剧透后面两本,耐人寻味的第一人称。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四):一些共鸣

  看见短评有人言,百年之后年轻人的成长史也是无出其右。暗想,是啊,再一转思,可不止年轻人------年龄并不是枷锁的钥匙,年轻人也不等于年龄小。有些人终其一生还在踌躇,蜷缩不前,不是么?

  书中有一段对年轻人的论述,看到那页停留半刻,内心戚然........

  “他还不懂得,一个人要一辈子长途跋涉,含辛茹苦,才能达到理想的现实。说年轻就是快乐,这是一种幻想,那些失去了青春的人的幻想。但年轻人哪里知道他们自己是多么不幸,他们满脑子都是一点一滴灌输给他们的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要他们一接触现实,他们就注定要被打得鼻青眼肿,心灵受到伤害,仿佛是一个合谋的骗局的牺牲品”。

  毛姆会讲故事,厚厚一本,是当故事书啃的,里面人物对话也精彩,说到人性,不乏抖机灵的毒鸡汤。

  关于自私——当你逐渐成熟起来你就会发现,要使这这世界成为一个可以苟活之地,首先需要认识的就是人类是不可避免地自私的。

  关于艺术——多是艺术家内在感受的外化,如果能把自己的眼光强加给世人,就是成功,如果不能,就会被蔑视,但是,我们还是我们。当我们去做这件事儿的时候,我们已经从中得到了我们能够得到的东西,如此而已。

  关于生活——没那么宏大,你看那块波斯地毯。克朗肖同菲利普说关于人生的答案全在一席地毯上,这会儿,我想他同菲利普如是说会不会只是一个打岔。后来关于这地毯联系生活的顿悟,全是菲利普自己的解读吧,繁索精美的,简单粗略的图案,都是织造出的,怎么去定义好的图案,坏的图案?无论怎样都是在更新新的主题,直至生命结束,而这图案也不复存在了。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五):愚蠢的白痴。

  菲利普在对米尔德丽德的这段感情上简直白痴透了。他心里清楚米尔德丽德明明是一个庸俗刻薄冷漠又虚伪至极的女人,可他在米尔德里德面前还是如此卑微,心甘情愿为她付出一切。简直惨到爆炸,米尔德里德第一次抛弃菲利普跑去和一个骗子结婚,结果发现那个家伙已经结婚了,还是个穷鬼,怀孕被抛弃后回来和孩子住菲利普家里,吃菲利普的,喝菲利普的。TMD菲利普还他妈心里还开心的要死tmd。后来tmd米尔德里德还和菲利普的好基友搞上了,菲利普还他妈出钱让他们一起出去玩。tmd,气屎我了。

  可是他妈菲利普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愚蠢的事情啊,tmd。

  为了幸福。

  菲利普不是为了米尔德丽德付出了这么多,而是为了心中期盼的幸福。菲利普在这个追寻幸福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没有得到,按照大部分人的想法来说应该是愚蠢至极的,是不够理性的,或许他本人也觉得愚蠢至极。

  可所谓的理性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理性真的是理性吗。按照我们的思考,他是非常不理性,甚至是疯狂的。可我们的理性,我们的大脑意识也不过是经过社会、生活后天塑造的产物。理性真的理性吗?理性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如果只有理性我们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人性。

  人性行为最高指令只有一个,那就是追寻幸福。一切都是为了幸福。就是是承受该死又枯燥的学习痛苦,也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幸福;就算承受该死的996工作,也不过为了更好的幸福;就算菲利普为了米尔德丽德付出了一切,也他妈是为了幸福。

  那么在我们理智看来菲利普为米尔德丽德所付出的一切代价愚蠢至极,非常不值得,那我们的看法真的理智吗?愚蠢至极,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智简直就是笑话,真的理智处于人性之中,那就是追求幸福的本能。

  理智不过是人追求幸福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反对追求幸福的。

  菲利普为米尔德丽德做的一切事都他妈是理智的,一切都他妈值得。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六):《人性的枷锁》

  他的理想么?他想到了他的那个愿望,要从纷繁复杂而又没有意义的现实生活中编织一个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来。他不是也看到过那最简单的图案吗?在那个图案中,一个人的出生、工作、结婚、生儿育女,然后死去。这样的图案不也是最完美的吗?也许对幸福的俯就是自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比许多次胜利都要强。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看完还是很受感动的。天生跛足的菲利普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凡,一样普通,和你一样,和我一样。为了生计去学法律,为了理想去巴黎学艺术,虽然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学艺术的天赋却也为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提供了基础,最后还是走上了父亲的道路去学医,最后的最后,发现原来自己最大的理想不过只是拥有一个家庭,像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画出一个简单但是完美的图像。

  在我看来,自幼失去双亲的菲利普应该是孤独的,或许这也是他爱观察别人的原因,也是他对待别人如此善良的原因,遇到米尔德丽德时他是如此的卑躬屈膝,如此不顾一切,当他终于摆脱这段感情时我感到的是一阵快慰,然而在他拒绝诺拉时我也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在选择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之间,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选。

  一个“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瘸子,长得又丑”,菲利普对自己的评价是自卑的,然而在经历过如此的多的事情以后,看到他能对自己残疾从自卑到祈求上帝到释然,我是非常欣慰的,从被他抛弃的宗教中他获得了自己最初的道德观,海沃德激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在巴黎的艺术学习让他学会了观察,在巴黎认识的克朗肖让他认识到最大的自由是对自己的自由,弃艺从医似乎是他找到了兴趣所在,观察形形色色的病人使他喜不自胜,炒股失败让他认识到了贫穷的无奈,也让他抛弃了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回归到了现实生活当中来。

  然而最终他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周游的梦想而选择萨利,选择与生活握手言和时,不可否认我还是有点小小的失望,不过,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呢?

  LH

  2017.3.29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七):以为自己不羁放纵爱自由

  挣扎到最后才发现就是缺个老婆孩子热炕头。

  努力要去信的,说明你本就不信。不知道做的好不好的,说明你根本做不好。

  虔诚的信徒从不会怀疑上帝,那是与生俱来的宗教气质。真正的画家也从不会想为何要画画以及怀疑自己画的好不好,因为绘画是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理需求,而且知道自己的画的很好。

  ------------------------------------------------------------------------------

  读的时候常常感觉有两个菲利普,毛姆眼中的和外人眼中的。或许这也是自传小说的特点,写出来的长长接近于自省,我相信菲利普应该更有魅力些。

  菲利普得知母亲去世时,模糊的凭直觉就知道怎样会获得同情,也享受这种同情。此后的日子,他也常常把这种技能用在其他人身上,被同学不小心打碎了笔架也能顺口说出这是去世的母亲留下来的话,并真心的落下心疼自己的泪水。但是这项技能遇到毫无良心的米尔德利德时再也发挥不出作用了。

  在外人眼里,他应该是善良隐忍聪明,长相甚至几分可爱,某些时候还很有魅力。

  在毛姆眼里,他敏感高傲没有宗教气质。仅仅到了德国几个月,就决定放弃信仰宗教,而只遵循美德,巴黎学画的两年间,连美和丑,对和错也考究了起来。最后决定自己的原则是“随心所欲,同时提防犄角旮旯里的警察”。毕竟,人性常常让人失望,而力量往往就是真理。

  他一直苦苦追寻生活的意义,期间也为一个女人神魂颠倒,也亲历了好朋友的去世。但直到他身无分文,才真正知道了生活的意义:就像是土耳其地毯,没有意义的编织花纹,某些花纹会比较好看,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幸福。但归根结底啊,幸福啊不幸啊,都是没有意义的花纹。但是,饥饿和寒冷会告诉人们:好看的花纹自有其好看的道理。

  再说说他的放弃绘画。也许每个年轻时觉得自己有那么点不一样的人都有这个体验吧。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些传说中的才能,不管做什么都是二流,既然这样,宁愿做个二流的会计或医生,也绝不做个二流的画家,因为后者比较穷。菲利普到最后还是放弃了随着船去看世界的念头,选择了渔村里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还是萨里的爸爸说的对:别管他真不真,只要是美的。

  我一直一直无法理解的是,菲利普怎么对自己的伯父那么狠心,面对不断伤害自己的婊子他都能雪中送炭,管吃管住,绿帽子带的甘之如饴。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八):普通人的镜子

  今天看完了这本书,结尾很好。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菲利普人性的成长,内心的成长,工作的选择,爱情的携手相持,对于书中的有跛足的菲利普来说真是不容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读完也是意义深刻。 自卑?害羞?天生有缺陷? 来看看菲利普,他天生跛足,又丧失双亲,被膝下无子的伯父伯母照顾长大,但是可能是因为关系不够亲密,喜爱菲利普的伯母也无法真正走进菲利普的内心,治愈他少年时期最为深刻的苦楚——跛足。对于跛足,菲利普从一开始的自卑厌恶,到被别人提起时的害羞敏感,到最后的淡定坦然,看的出来他接纳了自己,并不会因为别人讥讽他弱点而郁郁寡欢了,因为菲利普明白了他们大多数提起,只不过是生气无力辩驳才拾起他的弱点狠狠回击,但是菲利普看穿了,因为他知道别人没什么可以击倒他的了 ,这是心理的博弈,菲利普处于上风。故事的后面,因为当了医生的缘故,菲利普让别的医生帮他做了足部手术,就算是对自己年少梦想的一次圆梦,手术很成功,跛足走的利落了一些,他只能做到这样了,他知道尽力就好,太过强求反而活的不痛快。我虽有缺陷但我依然自信这样的真性情真的很迷人 渣男?渣女?爱情?钱财散尽? 看菲利普的情感路程,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威尔金森小姐是陌生女人的吸引力,米尔德立德是真爱,诺拉小姐是温柔善良,最后的塔莉是心灵相通。可能菲利普也是个感情的人贩子,在感情上欺骗了威尔金森小姐和诺拉小姐,所以被米尔德立德三番四次欺骗也算是持平了。菲利普对米尔德立德真的是爱到尘埃里,放弃自尊放弃自我,不过也像米尔德立德所说,菲利普是个十足的绅士。他愿意为了爱而付出,即使到最后他痛恨嫌弃米尔德立德但还是期盼看见她,这样的人是不是没救了?与塔莉的爱情很简单,塔莉因为喜欢菲利普的安静有趣拒绝了很多人,只是因为他身上有许多她青睐的品质,她要求的很简单简单到她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喜欢菲利普,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呀~可能是塔莉身上目标明确又流露母性的气质吸引了菲利普,让他在最后意识到自己的所求,所以最后和塔莉结婚啦~ 工作?肄业?服务员?艺术家? 菲利普的工作历程应该也给即将毕业的我们很多启发,一开始他去做了证券所算账,然后发现实在是太无聊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将他深深迷住,菲利普又赶往巴黎学习画画,但是学了2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当上一流画家的天赋,又从头开始去学医,然后想投资挣点钱结果赔了本,又为了糊口去商场做服务员,结果在这里,在巴黎画画的经历给自己增光添彩,赢得青睐,如果没有后来的继续从医,相信菲利普凭借设计服装也会过得很好。最后继承伯父遗产,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医生。我们找工作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脚印一个坑,要经过好多次的调试才会找到真正和你心意的事业。菲利普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对自己负责不怕从头来过,时时刻刻清晰自己的目标。菲利普给我们的其他启发就是之前的工作都可以换成我们后面人生的经验,或许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小技巧你就会迎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我们尽量多学点技能,说不定就会成为你以后晋升的跳板呀;从事一项职业不能光凭想象的,要自己亲身去做才会有所体会这份职业到底适不适合我?着眼于小处的去学习切莫眼高手低! 不管肿么样,结尾很甜呀,希望每个人都能择其所爱相伴终老(•̀ᴗ•́)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九):放下生命中的枷锁

  读了毛姆的很多书,几本名作,《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寻欢作乐》,读了一圈,发现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人性的枷锁》。

  这本书是毛姆写的第一本小说,写出来之后并不被看好,名气也远不如后面的几本杰作。与大多数作家一样,处女作总容易写成自传或者半自传。很多初学者都会陷入这个写作陷阱,结果写出来的书过于私密性,往往不注重情节,令人无法卒读。那其实都是写给自己看的。

  但是,毛姆是个例外,这本半自传小说写得出奇好看。

  书中主人公菲利普瘸了一条腿,自幼寄居人下,因瘸腿时常受人耻笑,这成了他一辈子试图摆脱的阴翳。现实中,毛姆自幼口吃,个子矮小,想必幼年时代也不太顺利。可毛姆后来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华闯出一片天地。

  由此可见,这本书应该是一本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最终出人头地赢得尊重的励志鸡汤。

  可惜,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天真的剧情。

  书中的菲利普成年后想成为一名画家,带着对艺术的狂热来到了巴黎。在这里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每天勤奋作画。然而画了两年,他自认自己没有天赋,放弃了作画,重拾老本行,去当了医生。

  这一时期是菲利普成长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阶段。我很高兴毛姆没有把菲利普写成一个胸怀梦想拼命奋斗最终圆梦的人。相反,菲利普意识到了自己才华的局限,尽早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梦,重新脚踏实地地生活。

  人在年少时总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怀有各种各样虚无的梦,并付之于一腔热情。在那个时代的巴黎,人人都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塞尚、莫奈。和菲利普一起作画的女画家,总以为自己是个无人赏识的天才,有朝一日会一鸣惊人,即使穷得无法度日却依旧不放弃画画。实际上她的无人赏识真只是因为她才华的平庸。最终她自杀了,画只卖出了一个面包的价钱。

  这件事深刻影响了菲利普,使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适合画画。他找到一位老画家,说出心中的疑虑。而老画家告诉他:如果年轻时有一个人告诉他不适合画画,他会十分感激这个人。

  相比于那个女画家,菲利普是幸运的。他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这是人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最终菲利普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医生,选择了平庸。可这时的菲利普却真正的成熟了,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他不需要出人头地,不需要超越谁,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尊重他。他自己肯定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评判他。他跟着一位老医生实习。那老医生提到了他的腿,在以前,他总会为此感到窘迫。可现在他却露出了一种无所谓的平静。这份淡然使老医生改变了他的偏见,他给了菲利普一份好工作。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大致是讲一个残疾人,靠自己努力不断奋斗,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成为优秀老师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励志。可看完之后,总觉得怪怪的。现在,看完毛姆的书,我明白了问题所在。一个有缺陷的人,并不一定需要拼命努力来证明自己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做到很多事情。那种努力是有些病态的。如果他自己看得起自己,他是无所谓他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就像小说结尾的菲利普。坦然接纳自己的缺陷,坦然面对一切。

  本书的名字为《人性的枷锁》。对于菲利普来说,瘸腿是他的枷锁,梦想是他的枷锁。放弃梦想,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是卸掉自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墙。这不失为一种通往广阔世界的道路。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十):打破生命枷锁,获得人生自由

  

我们,无论是怎样卑微平凡,都曾或多或少问过自己几次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么陷入迷茫,要么摇头让自己忘记这无解的问题。可是,我们总还是在为自己寻找人生的意义,寻找活在世间的价值,我们多么害怕自己是无意义的存在,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人人力争上游去争取社会的认可,希冀金光闪闪的成功,不能获得成功者亦努力在平庸的生活中给自己找存在感。而毛姆却在《人性的枷锁》提出:生命是无意义的,人活着也没有什么目的,有了如此的觉悟之后,人便获得了彻底的自由。人世间的残酷与不公,皆可接受。通俗讲,不用把自己看得多么重要,一定要在这世间做出点什么才好,才对得起生命,才叫对自己负责。不,不用的,放下这些负担,放下身段,坦然面对一切,才是对自己负责。

书中的菲利普在人生的低谷里,获知了一位故友的死亡,想到了另一位故友的死亡以及自己现在的处境,他有了这种觉悟,不再痛苦绝望,而是坦然地去面对现在的生活,不问目的地编织自己的人生花格毯子。我们中国有句话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正是这种境界。

书中的菲利普经历了七个阶段的蜕变,一层一层将束缚自己的枷锁打碎。年少时,放弃本可以轻松获取大学进学机会,而选择去德国游历,那时候其实何尝不是年少任性,希望做出与众不同之事,藐视周围人,执着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德国游历期间,他开阔了眼界与思想,打破了宗教认识的束缚,在思想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而后去巴黎学画,他最终放弃艺术之路,因为认识到自己才气不够成为一流画家。而他的很多同学分明没有才华,却在拼死坚持,有的走上绝路,有的沦为平庸画家。在这里,或许有人认为菲利普是务实浅薄的,而我却看到了他的洒脱与浪漫,热爱艺术不必一定要在艺术界,而心中永远存着艺术之爱,亦可。多少打着艺术旗号的庸人污染着艺术呢。而且真正的艺术,在艺术之外。回到伦敦学医后,他遇到了爱情,可怕的爱情。这是我读得最难受的一段,也是菲利普最痛苦的一段。我不明白为何那么卑微地爱一个自己分明很厌恶的人。我想,此处作者想要表达大概是感情,尤其爱情,与理智是背道而驰的,爱情让一个人变得不是自己,而理智却拿它没办法,只好等它自己退去。爱情就像忽然侵入身体的病毒,身体百般抵抗也无用,最后还是它自己走了,身体才恢复正常的状态。最后,菲利普的病毒自己退去了,他又自由了一些。突然的破产,菲利普堕入人生的低谷,每日在饥饿与忧虑中度过,谋得了店员职位聊以为生时,他还在社会地位的落差里困着,就在此时,他顿悟了生命的无意义,人生的无目的,解放了自己的灵魂,他可以落入最底层的人间而不再抱怨,升入最高层的人间而不惊讶得意,就是“宠辱不惊”。痛苦,欢乐,都是生命地毯上的花纹。他变得从容,快乐,宽容,平和。他对于世间所有的人产生了一种神圣的同情心,原谅了所有伤害他的人,理解了耶稣临终时的话:

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

我想什么样的人可以真的宠辱不惊,平和从容,对世间一切有一种真挚的同情呢,是经历过伤痛与落差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人生的框架里,是自己所处环境给戴上的枷锁,而被迫或者主动打破这枷锁的人才能走入别人的世界,经历,而后理解,而后同情。我说的同情,不是怜悯,是同理心下的感受与理解。菲利普正是如此的。

如果说,我从该书中得到了什么,除了愉快的阅读之外,就是一点小小的感悟: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不必追求意义与目的,投入欣赏人生这条路,让生命自己去成就自己的花格地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