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锦集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是一本由周国平 / 济群法师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一):有同步微课读书的本书微信号
找回自己读书会
微信号:renshizijidushuhui
目前每周六晚8点,有20分钟微信微课堂同步一起分享导读这本书,我听了两讲,主持人是一位美籍华人姐姐,非常接地气和有智慧,推荐~~
真正的智慧和心灵鸡汤和单纯的文字皮美是不一样的^ _ ^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二):以普通人视角看佛学,佛学可以很生活
列个目录吧:
1.佛教现状:我们所处的时代,僧侣具有的责任。
2.佛教历史:哲学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
3.关注人:人的本体与空性
4.说我执:从自我(我执)上升到无我
5.说自由:内在自由是根,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
6.说生死:轮回,无常,涅槃
7.说生命:迷惑是苦,觉醒是乐
8.说修行:道德与修行,戒定慧
9.说解脱:从觉醒到解脱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三):这本书的意义
其实这本书到底有多深,多完备,倒不是它的意义。
它体现的是佛法和哲学的对话、连接。
爱思考的人多少会接触哲学,但是有可能忽略佛法更究竟的对生命的探索。
这本书提供一个重要的连接。
很多哲学家看到了生活层面的虚妄性,但没有找到出路。
佛法不仅揭示无常的真相与执著之间的冲突,也给出生命回归的方法。
从“爱智慧”(哲学的本意)到真正的“智慧”(佛法),给人的生命带来真正的改变。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四):存在与精神信仰智能顶尖的人
生命内核是精神信仰和文学的交集和差异
济:在上学之前,我已经出家了。我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他们的影响下,全家都信佛。我14岁就以行者身份住过寺院,17岁正式剃度,在佛教界算是童真入道。 周:这么早就出家,人生的许多滋味还没有尝试过,不觉得遗憾吗? 济:我觉得,我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现在回头再看,在没有进入世俗生活之前就能出家,也算是很好的开端吧!随着佛法修学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对我来说,没有比追求真理、弘扬佛法更有意义的人生了。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五):哲学与智慧,不同一
这书封面就说了是哲人和高僧的对话,所以对话的内容可想而知。这本书都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佛学来说,而且是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上,生死,责任,道德,命运,自我,觉醒等等。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哲人作陪的佛学解疑释惑。因为重点不是哲学如何说如何与佛学争论,更多的是看哲学能不能解释佛学,或者佛学在许多哲学问题上是如何解释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题目《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不是很恰当。就书的内容而言,因人而异吧,因为佛学的信仰和哲学的追求也是因人而异的。但却如书中所说,我个人也觉得佛学能够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对于人和世界的答案,而且是经过数千年的总结和进化。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六):两个有独自思想体系的文人相互装
周国平开篇一句话:“在生命觉悟的领域里,哲学给佛学当配角是一点也不冤枉的。”这句话搞得人莫名其妙,感觉完全为刻意恭维的乱说一通。后面他还是有表达:“佛法是古今中外最博大精深的哲学。”这才对嘛,如果逻辑关系都不对,书的内容又能如何?说实话,如果先在书店看看这本书,我不会花钱购买。
整本书就是周国平给济群“下套子”,济群完全不是周国平对手,两人哲学功底不在一个级别,周国平更具包容和逻辑,所以他时不时就问的济群难以作答,济群也是聪明人,不管你问什么,我就答非所问,佛法就这样,懂不了是差禅悟。
智慧者之间的对话,相互装谦卑,实际相互攻击,看客只能懂可以让自己装明白的概念,还不如去看看百度,查查基本概念的意义,仅此而已。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七):应时的领悟
阅读本书,至今日此时让我有种欣喜胜于挫败的强烈感觉。一些意思一读再读,总要几经翻折,才得以领悟其中真义。因由工作的关系,去年几乎一整年都在接触佛教的知识,相关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引带我,经历了从信到怀疑再到平和回归哲学层面的尊重与保持距离的思考。在尽量清醒和无知混沌中的自我进程里,我们抱持着更新与精进的心态,试图指导和消解自己的每一个当下。我必须承认的是,就在刚刚我看到“佛教认为,再大的力量也不能代替你,只能给予正确引导和加持。至于这种引导是否有效,又取决于你的信任与配合程度。”时,自己是第一次如此清明而郑重地对之予以认识。它与我非常喜欢的另一本书《僧侣与哲学家》不同的地方,不仅是更着于宏观层面的交流,而且关注到的是我们中国本土的哲学血脉与各种现状。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八):(2017.8.20)济群法师 周国平著《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周更一本#济群法师 周国平著《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窗外下着雨,心性不同,看到的雨也不同。 佛学是一门心性之学。安抚好内心,任尘世沧桑变化,生命都不会因此烦扰,可以在六道轮回中体悟永恒。纠正了一个偏见,佛学不仅是一种看破红尘后绝望的选择。 这本书是哲学家与佛学家的对话集,从哲学与宗教的对比,对本体、自我、自由与命运、生死与轮回的思考中解放生命。 编不下去了,没读太懂,有一点:对于命运的解释,即因缘和轮回。这种东西没法考证,但合理且于身心有益,人可以相信这一点,哪怕它不真实。一直有的一个很大困惑是,人既然生来平等,为什么有人一生集万千宠爱于一生,有人却满目疮痍无法善终?佛学给了一种可能的解释,生命是在六道轮回中积累的,果总能找到一个因或缘,并且人一直在果中播下另一个因或缘,比如“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九):拨开云雾的对话
大师之作!内容入门易懂,随着周老师的问题,可深入和逐渐的了解佛学以及西方哲学与佛学的思维碰撞。再比如说,济群法师讲到“佛法”和“佛学”的不同,就很能消除目前大部分老百姓对佛教的误解。
再有周老师的提问与总结,让我不禁感叹的是周老师总结《金刚经》的两句:“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两句周老师用我们理解的语言道成“因为慈悲,智慧不入私”和“因为智慧,慈悲不执著”,无比的智慧啊。受益匪浅!
在五一假期返乡的高铁上读完这本书,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望向窗台,外面翠绿山野油印入眼帘,顿时觉得人间值得!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读后感(十):精神危机的时代
近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物质主义和科学进步所提供的答案,他们怀有一种渴望,渴望从心灵的层次来解决内心的饥渴……于是,许许多多美国人开始寻求与心灵对话,以此来解决自己的精神危机。 上述观点选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份杂志用5页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荣格会在死后30多年突然受到人们的欢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荣格向人们展示了心理学与灵性、宗教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曾被人描述为“荣格思想的通俗化解读”。这本书的畅销归功于它的适时出版,当时恰好是人们寻求与心灵对话的时候。它的畅销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在书里没写什么新东西,只不过重复了荣格、詹姆斯和其他人早就说过的话。我随后意识到,由于人们此前从未关注过这些话题,因此尽管我没说出什么新东西,但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因为人们变了,他们关心起了自己的心灵。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出版后不久,就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共鸣。在我最初收到的讲座邀请中,很多都是他们发出的,这使我非常意外,因为我自己并不信教。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这些人虽然都是信徒,但他们并不真正具有宗教情怀。他们虽然信奉神灵,却坚决反对仅仅停留在文字上的简单信仰,因为这种信仰宣称能解答所有的问题,唯独不谈神秘性。他们渴望新鲜空气,需要在物质世界与僵化的宗教信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为了更好地理解宗教与科学之间的鸿沟,我们需要追溯到心理学出现以前,需要回顾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