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引力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引力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1 04:3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引力是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引力是什么》是一本由(日)大栗博司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引力是什么》读后感(一):翻译太差了,到处是句法错误,逻辑错误

  翻译太差了。很多常识错误。比如81页。

  “让其旋转起来会变成失重状态”。你当我是物理科盲吗?

  很多翻译错误,文不对题。

  不停的这样吧,那样吧。

  什么狗屁翻译。

  92页

  Vulcan明明是火神星,整句的意思就成了“海王星在发现前被确定了名字叫火神星”。去,明明是水星附近以为有的那颗星被命名火神星。什么翻译。这种语法错误太多了。

  《引力是什么》读后感(二):内容不错,翻译较差

  书中讲的东西很基础很详细,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作者用一些小例子,让一些大的理论变得小巧。从这个小巧版本的故事中读者可能未必能够了解这个理论多少,毕竟有些理论非长篇大论说不清,又哪是一个例子说得完的。但这个小例子就像一把尖刀,在你面对一大块肉而无从下口之时,它从中剖出一小部分,让你得以尝尝鲜。如果你觉得好吃,不妨看下去,觉得不好吃,那不看也罢。

  除去内容不说,本书翻译确实有点问题,有些地方看得人云里雾里,我不信这是作者的本意。再好的作品,如果没有好的翻译,那也没办法传播给全世界。就只是传播的角度来说,翻译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内容。

  《引力是什么》读后感(三):《了解物理学世界的入门书籍》

  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应该属于没有发言权的一类。但从阅读本书的最直观的感受说说应该还不至于误人子弟。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我对于相对论,量子自学等可以说除了听说过名字,知道E=mc方 外就一无所知了, 这本书既生动形象的解释了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的发展,辩证过程,同时省略了晦涩难懂的推导过程, 也捎带手带领我们了解到科学史上的一些趣事, 比如霍金打赌的故事,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故事。总的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物理科普书籍,成书时间是12年, 在这期间物理世界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书中多出指出引力波的预测,强调一旦发现了引力波就验证了XXX,而在16年引力波已经真的被我们发现了,不知道作者此时是不是在正加班加点的加以研究呢。最后不得不感慨一下这些物理学家的大脑都是怎么长的, 真的是太牛逼。佩服的五体投地。

  《引力是什么》读后感(四):因为太长了,所以不得不写这。

  这本书,是《强力与弱力》的前一本,同一个日本老头写的。目前以人类对科技的理解,世界上有四中力:强力,弱力,电磁力,还有引力。经典物理学把前三者做了有效的统一。但引力尚不能与前三者在同一体系下理解,我曾经拿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和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做对比的时候提过,低纬度航天发射场对于火箭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少有的人类可控的提升火箭发射速度的方式之一。原因就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惯性,对抗引力,让宇宙飞行器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进行未来的深空探测。在这四种力里,引力最为弱小,但它却也是魔爪。哈勃定理你都知道,就是所有天体都在逐渐加速远离,但是你把这事推演一下就会发现恐怖之处,远到一定程度,我们终将变成宇宙中唯一的孤独存在,因为你将永远无法到达另一个星系。所以逃离引力的魔爪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课题。引力的强弱,恰到好处的孕育了智慧,也恰到好处的为智慧上了一道枷锁,这就是人类的渺小,伟大与悲壮。

  《引力是什么》读后感(五):在无知的情况下接近引力

  

在无知的情况下接近引力

——看《引力是什么》

  这是一本半物理学史,半前沿理论科普的书。它用非常通俗的方式讲了以引力为核心的经典力学(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超弦理论一系列内容。之所以采用这种写法,就像作者在书后说的,了解科学史可以让人意识到当今的理论仍然处在大的潮流中。也就是说,前沿理论也像历史中的理论那样,包含着很多错误的观点。因而不能束缚于它。

  本书作者是个日本物理学家。很可能是由于作者是日本人的原因,他在写作的时候时不时地表达出这样的意思:让您来读这本书,真是麻烦您了!一些内容没让您满意,真是对不住了!我觉得这也中过于礼貌真是不必要。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对读者的预设是,几乎对引力和相关理论所知寥寥。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几乎是想要读者在接近无知的情况下去了解引力的理论。这样的话,这本书的内容即便在科普书里也是最简洁的那种。那么对于读过相关科普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比较小了,很多内容可以忽略,忽略之后也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新内容了。

  很有可能是因为作者是物理学家的原因,也可能他借鉴了霍金写《时间简史》等科普书的态度。结果就是,它不仅要结合物理学史去讲引力,还想告诉你:物理学是什么,怎么看待物理学的发展。比如,这本书的第二章第1节里说,物理学家是激进的保守主义者。它先说了物理是什么,然后说怎么看待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的进步并不是指否定过去的理论然后确立新的理论。当然,也有很多理论在假说阶段就被否定而消失,不过一旦理论通过实验和观测得到验证就会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被保留下来。”

  在第八章的结尾处,这本书又谈到了怎么看待科学:

  “所谓科学,就是为理解自然而构筑新理论的工作。虽然实验的验证是不言而喻的重要步骤,但是科学的进步并非单凭这点进行评定。我认为,某一领域滋生的新观点在科学家的圈子里如何被接受,以及它触发了多少新的研究,也是衡量该领域进步的重要基准。

  也就是说,科学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在强有力的观点、优美的观点自然会集结诸多研究者,从而推动该领域不断发展。……”

  这样的内容在科普书中应该并非常见,它让这本书显得比较诚恳,不像某些科普书那么哗众取宠。然而,就物理知识方面,这本书的有价值内容还是太少了。

  《引力是什么》读后感(六):引力是解开宇宙神秘的钥匙?

  引力是解开宇宙神秘的钥匙?

  《引力是什么?》这是一本很棒的科普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和烦人的公式,单纯讲述引力的历史。通过引力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过程,抬头仰望星空,低头察看跟星空一样浩瀚的微粒世界。引力是以太?引力是万有?引力真的存在?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都用他们天才的灵感令人类对宇宙的空间认识以10亿米级(或10亿分之一米)扩展,后来的科学家也追随者巨人的脚步不断前行。

  事物永远不是你所以为的,你以为的永远只是你以为的。引力的历史同时也验证了那句真理,“这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引力是什么?这会是终极问题?这个问题会是打开宇宙万物的神秘之钥?

  此书为图灵(TURING)出版,其作者大栗博司是日本的物理学家(1962年出生),科学博士(东京大学,198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讲席教授,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日本东京大学数学物理联合宇宙研究机构主任,专业是基本粒子理论。著作前沿物理三部曲《引力是什么》、《强力与弱力》、《超弦理论》。

  关键词:力,以太,万有引力,相对论,潮汐力、GPS卫星定位、光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一切皆不确定),弦理论,超弦理论(超对称性的“超”)

  一、物理学的理论是以“10亿”米的步伐发展

  10亿*10亿*10亿米 (通过光能看到的宇宙尽头) 或许爱因斯坦的语言“引力波”能解开这么大世界的面纱

  10亿*10亿米(星系的大小)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0亿米(月亮的轨道) 牛顿万有引力

  1~2米(人的高度) 向上宏观,向下微观

  10亿分之一米 纳米科学 麦克斯韦电磁学

  10亿分之一*10亿分之一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 量子力学,超弦理论

  二、宏观方向的宇宙

  1、引力的性质和不可思议

  1.1引力是“力”

  首先,引力是“力”,力为何物?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认为物质分为水、火、土和空气四元素,为解释天体的运动,人们有将天上的物体归为以太(第五元素)组成。牛顿颠覆了这个观点,明确定义了“力”,即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切都是“力”。根据牛顿的力学定义,物理学被确立为记述“物体”和作用于物理的”力”所产生的现象的学问。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必然受到一种叫做地球引力的“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1.2引力的强度(即大小如何?)

  非常弱。亨利.卡文迪许用过扭秤实验确认了物体间万有且如此弱的引力的存在

  1.3引力即使分开也能作用

  引力即使分开也能作用,推导出引力场论。磁场中,在磁铁吸引的时候,具有传导力的粒子往来于两者之间的,引力也是如此。在苹果和地面以及月亮和地球之间也存在看不见的粒子在传导引力。姑且此粒子称之为引力子,但至今为发现其存在。

  1.4 引力对一切物体的作用是一样的

  质量表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而重量表示引力的强度。为何同时苹果和铅球同时落地,为什么“动起来的难易程度”和“引力的强度”正好相互抵消彼此的效果呢?

  1.5 引力是“幻想”

  引力虽然不能像电磁力那样被屏蔽,但是可以让人感觉不到引力的效果(自由落体的人感觉不到引力,爱因斯坦本人说是“人生中最棒的灵感”)。引力具有因看法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不可思议的性质。

  1.6 引力的大小“恰到好处”

  宇宙之所以能够经过很长时间诞生出天体和星系,以及孕育出我们这样的生命体,是因为引力的大小“恰到好处”。偶然还是存在何必然的原理?“理所当然”的那样那样?

  1.7 引力的理论还不完善

  学问的进步就如同挖掘。藏于眼前岩壁后方的是未知的世界,通过挖掘此处会增长知识。但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未知世界也只是藏在岩壁里侧的一部分而已。在更深的地方应该还存在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可是我们连自己“并不知道有更为广阔的存在”这一点都没有意识到。直到挖到了那里,才开始与那个未知的世界对峙,遇到此前未曾想到过的谜题。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1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一维,平直的空间)与 E=mc*c

  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在光速的问题上,存在巨大的矛盾。(电波、光和放射线都是电磁波的一种)。在物体的速度远比光速慢的情况下,牛顿的速度合成定理可以计算出基本正确的“近似值”,而在光速这种“极限状况”下,需要一把比牛顿更加精密的“尺子”。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的狭义相对论认为,无论何种状态下观测光速都是固定不变的,单纯的加减法对于它而言是不成立的。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代替了光速的固定不变。越接近光速,时间过得越慢,空间收缩得越小。而时间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的流动是一种 因观测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东西,并不存在人们普遍认为的“绝对时间”。

  对于物体运动的思考,牛顿力学是以时间和空间不变为前提的。而光速是一定,与牛顿力学定理产生矛盾。爱因斯坦则认为如果光速一定的话,那么时间和空间只要发生伸缩就可以了。

  E=m*c*c ,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原子弹和核能便成了可能。

  公式的推导和证明,重心的重要性质是只要没有外力的作用,其位置就不会改变。光子,光由粒子组成的,即光子,而光子没有质量(如果有质量的话,就无法光速移动)。小明与小花的抛球,改为发出光,在“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由麦克斯韦方程得知,光的压力与能量成正比,计算结果为E=m*c*c。质子撞击锂的原子核实验,发现其转变成两个氦的原子核,质量的总量仅仅减少了0.2%。证明了公式的正确性。

  因此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与牛顿的力学理论打通。

  2.2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阐明引力作用的理论,为什么会产生引力?(不存在引力,引力是纯粹的几何现象)

  2.2.1可以消失的引力和无法消失的引力

  可以消失的引力,在自由下降的电梯内感觉不到引力;无法消失的引力,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的影响使地球在纵向拉伸,在横向上挤压。因此,地球表面的海水会沿着月球的方向逐渐涨满,与之垂直的方向则不断退去,这被称为潮汐力。

  2.2.2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物体的“质量”也使空间扭曲、时间伸缩。因此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思考,引力就只是“幻想”罢了。只要看上去存在引力这种力的作用,这种现象的真面目是“缺损角”和由此产生的“空间扭曲”。引力的真面目为时空的扭曲,在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中,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以及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都是因为时空的扭曲改变了它们的运动方向。

  只要有物体存在,时间和空间就会发生变化,时空的变化会给物体运动带来影响。而问题是“物体的存在让时空怎样发生变化”,“在变化的时空中物体如何运动”。

  2.2.3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1)水星的轨道之谜

  海王星的发现论证了牛顿理论的胜利。牛顿的引力理论同样认为,如果水星的内侧(靠近太阳)不存在另外一颗未知的行星,就无法解释它的运动轨道,而这个名字"Vulcan"的行星始终没有被发现。牛顿理论的破绽,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式则完全适用于水星的运动,爱因斯坦获胜了。

  2)艾丁顿的光线弯曲观测

  爱因斯坦理论预言了引力使“光线发生弯曲”。1918年英国的亚瑟.艾丁顿通过观测日全食的实验,验证了太阳的引力使光线发生了弯曲。此现象广泛应用与天文学方面,特别是暗物质的研究,暗物质是大量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神秘引力源”。

  3)引力波的存在

  爱因斯坦的另一个预言,时空的扭曲应该也会产生波,且以光速在空间传播,还未印证

  4)GPS导航

  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移动物体的时间流逝得比静止的要慢。每个 GPS 卫星时速为 1.4 万千米,根据狭义相对论,它的星载原子钟每天要比地球上的钟慢 7 微秒。另一方面,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对时间施加的影响更大(引力越强时间越慢,从由于其高速旋转而引力强的地方即卫星去观察引力弱的地方即地球则看上去时间会变快),GPS 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 2 万千米的太空中,由于 GPS 卫星的原子钟比在地球表面的原子钟重力位高,星载时钟每天要快 45 微秒。两者综合的结果是,星载时钟每天大约比地面钟快 38 微秒。

  3、爱因斯坦的极限——黑洞和宇宙诞生

  牛顿理论的极限,牛顿力学的“速度合成定理”在光速是固定不变是运到极限,从这个破绽开始,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另一方面,牛顿力学理论在水星的轨道之谜中的失败,成功解释谜底的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同样的道理,爱因斯坦理论也有无法解释的“极限状况”。其中之一便是“黑洞”。黑洞即连光也无法逃脱的星体。在说明黑洞之前,先了解“逃逸速度”,它就是指逃脱星球引力所需的最低速度。天体物理学家史瓦西推倒了逃逸速度为光速的天体的半径,即“史瓦西半径”。该半径的大小取决于天体的质量,例如地球的史瓦西半径为9毫米。如今我们发现了很多黑洞存在于宇宙各处,类星体便是位于星系中心的超巨大黑洞。

  时空的奇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潮汐力变成无穷大的这个点。时空的奇点的问题涉及到我们一直思考的宇宙起源。哈勃定律:星系越远,其远离地球的速度就越快。哈勃的发现阐明了宇宙的膨胀。宇宙不可思议地发生着,某种能量的添加使宇宙加速膨胀,即“暗能量”,它和暗物质一样是谜团。

  爱因斯坦方程式的破绽,彭罗斯和霍金发表了他们合著的论文。如果以被观测到的物质量和哈勃定律为前提,使用爱因斯坦方程式追溯到宇宙的过去,那么初期宇宙必然会产生奇点。霍金的科学生涯是从证明爱因斯坦理论并非完美理论开始的。

  三、微观世界的粒子

  1、光的真面目是粒子还是波?

  牛顿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而惠更斯提出了光是“波”的主张,19世纪的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结束了这场争论。这个实验确定了光是“波”。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进一步说明了光是一种“电磁波”。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文中阐明了光具有“粒子”的性质,即著名的“光量子假说”。这个性质便解开了光是“波”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光由粒子组成,每个粒子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放射性物质的伽马射线便是例证。

  粒子兼具“粒子”和“波”的性质(鲁宾壶)。

  2、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共同支撑现代物理的理论)

  无论费曼的路径求和,薛定谔的思想实验,都告诉我们在量子力学中各种物理量是“不确定性”。叠加所有可能路线的粒子叫做“量子力学粒子”。刘慈欣早期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讲述的便是人类捕捉宏电子,利用不同波长的宏电子将物体(例如芯片、人)量子状态,进一步研究宏原子,引发制造类似原子弹的宏核武器战争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说中所谓宏电子是指量子态的电子(便是利用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是“既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的”,但当有观测者出现时,电子的状态坍缩为基本态。

  3、融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预言“反粒子”

  这是个令人费解的思考问题,反正知道结论就好,所有粒子只要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组合在一起,就能推倒出任何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像光子那样不带电荷的粒子也有反粒子,不过它的反粒子就是其自身。融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为量子场论,融合量子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则为“量子电磁学”。

  4、剥开宇宙洋葱头的芯——超弦理论

  《名为宇宙的洋葱》书中写道,洋葱最外侧的皮是我们日常所经历的世界。剥掉这层皮后,我们发现所有由“原子”组成。但这层也不过是“皮”而已。再剥掉这层皮后,里面出现了“原子核”。继续剥掉这层皮,原子核可以分解质子和中子。现在我们发现质子和中子也不过是“皮”罢了,它们里面充斥着叫做“夸克”的粒子。普朗克根据自己的理论和引力理论,找到了“普朗克长度”。融合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便出现了“超弦理论”。这里所谓的string(弦)是指作为物质根源的基本粒子的最小单位。超弦理论认为所有粒子都由相同的“弦”组成。这里所说的“弦”,也会通过不同振动方式,组成夸克或中微子。

  四、结尾

  光意味着温暖、食物、安全以及生命,人类的历史便是追逐光的历史,人类在探寻光的本质漫长历程中逐渐揭示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古希腊的哲学家安比杜勒斯提出关于光的视觉的学说,由此产生了欧几里得《几何原理》。1000年之后,伟大的伊斯兰学者阿勒•哈增写了一部《光学全书》,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并作了精确的计算,从而推翻了光的视觉学说。国家和宗教也研究光和天文,权威颁布历法,基督教的铜表历法。笛卡尔通过对牛眼的解剖则证明了倒立成像法。玻璃制造的凸透镜、凹透镜,是人类可以借助更好的“眼睛”(天文望远镜和罗勃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去探索浩瀚星空和与浩瀚星空如此相似的微观世界。

  引力和光,引力真的是解开宇宙在光的尽头的神秘的钥匙?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利用三棱镜,精确地测量了光的色彩,发明了光谱。从麦克斯韦尔四个方程式开始,方程式将电、磁、光相互联系到一起,揭示光的本质,光是一种电磁波,以波的形式传播,掀起了新一轮的物理科学的革命。人类发现更多不同频率的光,可见光谱,不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与光的热源)。发明家爱迪生经过1600多次失败实验,终于发明了钨丝白炽灯点亮了整个世界。牛顿的力学理论在光速遇到极限并与麦克斯韦方程相互矛盾,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则证明光速是永恒不变的,时间的流动是一种因观测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东西,空间也会伸缩。在证明水星运动的轨道上,牛顿引力理论遇到破绽,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完美地诠释了水星运动轨迹。相对论在黑洞、暗物质那里有遇到同样的极限状况,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的尽头是光的尽头?融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为量子场论,融合量子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学则为“量子电磁学”。融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便有了超弦理论。

  科学与探索,虽然科学发现最初是源于研究者的好奇心,但是从长远看,也有不少成果最终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作用。日本菲尔兹奖获得者森重文对于自己研究的基础数学这样评价:“虽然现在不能马上体现作用,但是50年或100年以后它会发挥出未知的作用。因此一颗探究之心是最好的指南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