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锦集
《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由[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波]利奥波德·英费尔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假精裝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学的进化》精选点评:
●我也不知道是谁给我的勇气让我评价这本书。我没看懂,但是作者,这个叫爱因斯坦的和英菲尔的德的应该是尽力了,没怎么写公式。科学上的进展真的来之不易,要能想出这么多问题的天才大脑工作这么久才能突破。
●应该成为物理学科甚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入门必修书。后悔竟晚看十年。“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们世界的内在和谐性,就不会有任何科学”,科学不是定律汇编,它是“创造物”,最后它也是宗教
●文科出身的人也可以读的物理学书籍
●最大的乐趣在于体会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思想实验
●“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物理学理论试图做出一个实在的图景并建立起它和广阔的感觉印象世界的联系。”大佬写给普通人的物理科普书,感觉上受过初中物理教育的人都能够无障碍地阅读下去,简洁且有趣。
●没能读下去
●写的真是明明白白。。。能把道理讲明白的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
●全篇一个公式都没有,但思想依旧深刻。
●爱因斯坦最伟大的地方是影响了后世的思维方式,他身上交融着科学家气质和人文情怀,难怪百十年间鲜有人能出其右。初步了解了狭义相对论,作为一个物理其烂的文科生真是频频挠头。完全符合优秀科普读物的标准,深入浅出并不晦涩。物理学是很神奇的学科,宇宙与哲学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太部分误跳戏到钢铁侠的种种实验,也许早读十几年我能爱上物理也说不定呢!(事实上我怀疑下辈子我也培养不出物理思维==)
●跟二十年前那本没区别~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一):不愧是大家
娓娓道来,物理现象后面的深刻哲理和思维方式。
大家都知道用来描述热现象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温度和热,但在科学史上,人们花了非常长的时间才把这两种概念区别开来,但是一经辨别清楚,科学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领悟的过程是渐进的,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领悟应该也是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人的行为很大程度受思维格局的指引或者说是限制,打破了也许就是新的一片天地,打不破就是宿命。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二):也许方程无解
自第一批祭祀脱离出劳动生产活动,人类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走上了解释世界,寻找真理的道路。理想中的完美真理理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需要条件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纵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否则怎能配得上真理这个词汇。
得益于牛顿、爱因斯坦等璀璨明星的指引,我可以用他们构建的体系理解这个世界。至今我还活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还活在惯性坐标系,还活在经典物理的思维世界,无法完全理解更高阶的理论和思维,但我始终坚信一定有一种原则指引着这个世界,哲学的终极问题一定有一个客观答案存在着。用一条简单的理论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是我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也是我对自然科学或者说哲学充满好奇的源泉。
但我也曾想过,或许人类追寻的终极自然规律并没有答案,或者有无数答案,就像方程可能无解,也可能有无数解。世界的答案可能像生活一样,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思考存在和意义,本身就是美好的过程,每当我闭上眼睛感受世界背后的秩序,美好、奇妙,幸福、困惑、恐惧、渺小、迷茫等一系列感情就会交织在一起,让我忘记昨天的股票涨跌和未完成的工作总结,或许不应该苛求更美好的结局了。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三):物理学的进化
本书预设读者对物理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内容剪裁之精,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定律也着墨不多,一切围绕物理学观念的进化:从伽利略对运动和惯性的研究始,机械观建构了人们对现象世界的认识,直到它在解释电磁力和光波遭遇困难,遂引入了场的概念。这一强大工具会逐步取代传统的质点。爱因斯坦用两个理想实验表明,要统一牛顿力学与电磁理论的成果,常识就要受到挑战,经典转换一旦推广到洛伦兹转换,就能得出两个意义深远的结论,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的统一。而惯性定律自身的矛盾使我们回到早已埋下的伏笔——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等同关系,惯性系矛盾的解决也让理论能够超越惯性系,时空的性质被重新看待。量子力学的部分则显示,在引入了量子的观念后,我们必须接纳波粒二象性、不连续性、概率性的实在图景。尽管内容深浅不一会影响阅读的节奏,但作者以观念进化的线索巡礼数百年的物理学发展,不经意间,相对论的结论就被带出,大有乘云霄飞车之感。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物理学理论试图做出一个实在的图景并建立起它和广阔的感觉印象世界的联系。判定我们的心理结构是否正当的唯一方法只在于看看我们的理论是否以及用什么方法构成了这样一座桥梁。我们希望观察到的情况能够和我们对实在所做的概念相符合。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性,就不会有任何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机。在我们所有的努力中,在每一次新旧观念之间的戏剧性斗争中,我们坚定了永恒的求知欲望,以及对于我们的世界和谐性的始终不渝的信念。在求知上所遭遇的困难愈多,这种欲望与信念愈增强。——物理学与实在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四):很清晰的物理图像~物理学的进化,常常是觉察到“缄默的共识”局限之后,新的创造
认真读完,酣畅淋漓,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本书首次出版于1938年。对当下而言,它并非最新“进展”(progress),而是捋清楚了物理学思想及方法的发展之脉络 -- 即,在作者所经历的历史中,每一个重要节点下,物理学如何“进化”(evolve)到下一个节点。
因为出版时间较早,全书深度不超过高中/大学普物难度。我本科也曾学过几年物理,在看目录的时候,我自认为已经很熟悉那些内容了。但其实,它们在我的认知构架中,只是因刷题而熟练的零散的知识点,是“死”的结构,并不鲜活。虽说若是给我一个给定问题,我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出正确答案。可是我并不能完全说清楚,人们的物理观念与认知,是怎么从“机械观”发展到“场”的观点,“相对论”、“量子观点”又是怎么被人想出来的 -- 这些观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物理规律及理论,都像是很显然的样子,出现在了课本上和老师的讲解中;我鲜有接触到书或者老师仔细讲过,物理学家为什么这么想,而不是按照别的思路去想。愚笨如我,还常常淹没在数学表达的海洋中,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去对付数学推导,也不会朝这个方向多想。于是,我把“物理”硬生生学成了自己所不擅长的“算术” -- 最后也跑掉了,没有继续读相关的硕士博士。
于我而言,本书把这些物理思想的发展渐渐串成了整体。它说明白了物理学家做每一个实验/每一重理论推导的时候,究竟是怎么发现内在矛盾,怎么打破上一重的思想的限制,怎么建立新理论的。没有式子却依然有清楚的语言表达(足见大师内功之深厚),能略去技术细节而保留更重要的脉络,亦让我免去了被数学淹没之苦,能把我的有限的认知负荷全部投入于物理本身。本科老师常常谈到的“好的物理学家需要有非常棒的物理图像,能把事情讲清楚”,大约也说的是这个吧~
本书也像是对物理学家的思维的“认知作业分析”。简要总结一下,物理学的每一重“进化”,基本上都伴随着这样的认知过程: (a)从实验或“思想实验” 所得的新的发现与旧有的认知构架和理论产生矛盾,矛盾难以用原有理论的修正而填补,越来越被激化; (b)物理学家追根溯源,反观旧有的理论建立在哪些基本假设上。比如,“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力”、 “存在绝对时空”、“空间是满足欧几里得几何的”等等。通常,前人会在建立物理理论的时候,有一些“缄默的/谁都未曾觉察到的共识”作为基本假设,后人一代教给一代,被人所忽视。谁能找到这样的共识,并且打破,理论也就有了新的发展框架; (c)试图跳出框架,打破这些基本假设的限制,甚至要敢于违反直觉; (d)然后再试图在一个物理学上更宽广的范围内,建立新理论。比如,从寻找“在绝对静止坐标系中成立的物理规律”,到“在惯性系中成立的物理规律”,再到“在一切坐标系中成立的物理规律”,也是从经典过渡到狭义相对论,再到广义相对论的思想根源。其中,新的物理理论往往建立在更简单、更基本的假设上,因此更普适,但是所用的数学推理工具却越来越复杂,也因此更难懂(p209); (e)最后再拿实验去验证这些新的理论的推论能否成立,侧面验证新的理论是否成立。这个过程往往会要求更精巧的实验设计与测量技术。
读罢全书,我感受到了很多“自然科学的创造力”。我原本会认为,自然已经被宇宙设定好了,科学家只要“发现”规律就行了,谈何创造?可是如作者所言,物理学从来不是“客观实在”本身,而是人类在尝试创造出的一组又一组的观念,越来越贴近于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客观实在。
遥记得若干年前,紧张备考大学电磁学期末考试的我,为了加深理解记忆,懵懂地一次次抄写着麦克斯韦方程组。忽然有一瞬间被公式所震撼,因为它的简洁之美。一瞬间我从“刷题”的境界,似乎被拉到了“试着和宇宙对话”的境界。我又说不出来,究竟是大自然如此智慧,创造了这样“简单美好”的世界,还是前人如此智慧,创造了这样“简单美好”的表达来贴近大自然。便只晕晕乎乎,沉浸于被陶冶情操的快乐之中。
“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把各种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他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封底)。
这也呼应了20世纪另一位物理学家玻姆在《论创造力》中所谈到的,(内容大意)创造力是觉察到原有系统的制约后,跳过这重制约,能敏感地注意到“差别”中新的“相似性”,建立新的“序”(order)的过程。若能觉察到越来越深的制约,人类的心灵也便日趋自由。
其实不仅仅物理,其它的领域也是如此。勇敢的有突破性的创新也往往出现在:觉察到大家现有的基本假设,跳出人类的自动化运行与机械性重复之后,灵机一动的瞬间。然后我们真正得以与万物对话。这需要我们时时葆有一颗敏锐的,宁静的,不盲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