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向游戏》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内向游戏》读后感精选

2021-05-06 02:30: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向游戏》读后感精选

  《内向游戏》是一本由愚公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向游戏》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你也是一边想靠近一边想脱离,对于生活又喜又厌?

  

这个假期你是怎么过的?是不是头脑里想象着你要狠狠地报复性消费一把到各个景点去大肆的游玩一番。结果看到人潮涌动,内心又打起了退堂鼓。然后摆摆手跟自己说,我还是不要去当沙丁鱼罐头了?

看起来内心满满势不可当却又被现实亮了一下却知难而退?

《内向游戏》这是一本描写现代人生活内心情绪的一本漫画小书,他把现在人的那种又佛又丧,想要打开却又害怕拒绝,想要靠近却又害怕受伤。孤独,彷徨,迷茫,游离又靠近,自由又束缚的情绪表达地很到位。吉竹伸介在形容小朋友的感受用到了一个词叫“喜厌”就是即喜欢又讨厌。用来形容大人也不错。

一本书翻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情,有人在大笑,有人在哭泣,有人在郁闷。参差不齐乃是人生的常态。

有时候是主人公,有时候又是旁观者。他用很敏锐的视角来观察记录。图中的画其实是动画的一部分。这本书配有一个小程序,你可以扫描进去看他的动画。当你看完动画之后,你就发现相比于三维,二维的平面有一些简单。相比于能摸在手上的触感和直感,动画却又显得无影无踪。人总是这样又矛盾,又纠结?

作者的画风还是比较可爱的那种,用简单的图形表达一种情绪。同时颜色也不是那么鲜艳夺目,而是有一种相对淡淡的,柔和的,甚至有点马卡龙的颜色。他专门把书里的一部分动画做成了表情包,还可以免费下载。

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察和记录,表达,本身在于作者也是一个敏感的人吧。

  《内向游戏》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内向游戏》:哪一种孤独心事戳中了你?

  

你八面玲珑,善于交际,挂起标准的微笑在人群之中口若悬河,但心中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却常常是另一番言语和场景;

你不善言辞,与其和别人倾诉倒不如圈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孤单静默却总是如影随形,不是不想吐露,只是实在找不到一个出口。

就像张艺谋曾说:“其实每人都有孤独感,喧嚣中的人,内心可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与生俱来的,有人多些有人少些,但内心都渴望被安抚、理解。”

身为外向的孤独患者,或者身处内向的寂寞星球,不如试试和自己做一场游戏,不必让别人更懂你,至少让自己先读懂自己。

愚公子的《内向游戏》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与自己互动的“游戏”,366张小小的漫画,简洁的构图,简单的色块,简略的话语,复杂的却都是情绪。

纪伯伦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你看,孤独一点有时候也不是坏事,人生路漫漫,总会遇到好看的风景和糟糕的事情,尤其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沿路的风光还来不及驻足欣赏,便早已匆匆而过。

大概也正因如此,在阅读《内向游戏》时,才会觉得愚公子戳中了我的心。

“游戏”的方式很简单便捷,直接扫一扫书页中的小图,它就动了起来,平平无奇的循环往复,却又出奇地觉得解压。

这是一本与心情有关的小书,装满了装满生活悲喜的小画。

《负担》这篇让我想起父母双亲,都说孩子是最甜蜜的负担,然而在这里,它却是一段会被清算的“冤缘”,因为当自己垂垂老矣,心中的焦虑是来自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笔锋一转,“还好还好天色尚早”,趁一切还来得及,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变成心底最压抑的悲剧。

带着戒指的中指,遥不可及的咫尺,后知《后觉》的情感中有着诉说不尽的无奈,一个人的冒失加速着两个人的分离,相距百里仍能感到对方的不安,但坐在对面却同样触摸不到彼此。

这是一种怎样的苦涩与失落啊,但注定失去的就潇洒放手吧,多年后再次回想起,或许是一种不同的感觉,那颗一同悸动过的心,那种期待与焦虑交错的感情,兴许也是还不赖的体验。

“我和你啊,存在一种危险关系,彼此挟持这另一部份的自己”,看到这幅小画,不由自主地想起张惠妹的这一句。《时钟》上那指针的两端互相追逐的,多么像曾经的我和你,不眠不休,没有尽头,用尽一切力量奔赴,却触摸不到一片衣角。

“互相追逐的爱与恨,仍然无法消解”,可人们偏偏就如此固执,不断地追逐,想要放弃却不甘心,然后被爱与恨交织的网紧紧套住,搅扰着你的呼吸。

三木清说:“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每个人都品尝着各自的孤独,就像你看得到他脸上的笑,却看不到他心中的泪,孤独如影随形的日子就是生活,你承认吗?

《内向游戏》其实并不只是写给内向人群的书,它只是在轻声呢喃着人群之中的每一种孤独心事。

哪一篇孤独心事,戳中了你?

  《内向游戏》读后感(三):孤独的心事是只有自我才能解锁的俄罗斯方块

  

莱布尼茨说:“单子没有窗户。”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犹如浩茫海洋上不起眼的小岛,独自存在。——引语

最近我在做一本书,一本让我哭又让我笑的小书。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内向主义者的书,也是一本疗愈之书。

她叫《内向游戏》,这是一本投入了我最多的爱的一本书。作者愚公子是一个太美好的人,我既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她的动画作品,又希望把她藏起来,只有我知道她的美好。

最开始,这是一个没有人争抢的选题,我是唯一在群里接话的人,而那时,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但似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打样并阅读后,我非常庆幸我能为这本书做营销。这本书,像是暗夜里的一盏灯,总能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温暖我的灵魂。

粗略读第一遍的时候,我说这本书也太可爱了叭!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哭得不能自已。

读第三遍的时候,我很想抱一抱作者,互诉衷肠。

读第四遍的时候,我想让全世界都听到她的声音。

读到第五遍的时候,我和作者见了面,抱着她互诉衷肠,我和她说,我要让更多的人听到你的声音。

《内向游戏》

随着营销工作的展开,我越来越了解内向这个词的含义,因为我也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

学生时期,我是那个坐在角落里低头看书的人、做游戏被排挤在外面的人、沉默寡言不被父母理解的人。尽管遭遇了很多质疑,也曾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个外向的人,但始终觉得不快乐、不自由。

人们总推崇外向,并且希望培养自己的孩子变得外向,但其实内向的人有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的丰富需要孩子去慢慢经营。当孩子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能把它经营得繁盛。相反,如果他自己都不能接受,那就没有办法完成那个世界的生长。

长大后,社会给我们更多的压力,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文化中,作为一个内向的人,很难被周围人所接受,甚至认为内向是可耻的。如果你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定深有同感。

在看过TED演讲中美国著名作家苏珊·凯恩讲《内向性格的力量》,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1/3的人是内向者。这就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内向者,所以,即使你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你的朋友、你的爱人或你的家人中就可能有人正在屈从于这样的偏见。但内向不是缺陷,虽无法改变,但同样可以创造幸福。

长大后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我开始变得外向起来,最起码在陌生人看来,我是一个开朗又活泼的人。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内里还是一个内向又害羞的人。直到我认识了《内向游戏》的作者愚公子,我才发现我找到了同类。

愚公子,内向主义者,独立动画导演,插画师。在她从法国学习归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处在一种“倒时差”的混乱状态中。于是从新年的第一天起,她开始每天画一个小小的GIF,像写日记一样记录每天的心情故事,持续了一年。起初只是想给迷茫中的自己找一个把手,画着画着,“每日挥刀五百下的努力,让我渐渐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自由”。最终,她把自己的“内心戏”变成了366个GIF,变成了366首诗,集结成了一本小书——《内向游戏》。

《内向游戏》就是这样一本内向主义者写给世界的情书。

阅读《内向游戏》,你可能会找到一点共鸣。它是对都市“打工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的精准素描:那些偶然的刹那,那些莫名的失落或小欢喜,那些内心被戳中的微小瞬间。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在每一个“内向”里,其实都有非常热烈的内在。我们的丧气、焦虑、灰心、疲惫,久违的放松、悸动的心情、小小的期待……在这本小小的书里,都会得到真诚的回应。

有点特别的是,它还是一本可以“动起来”的书,366张漫画,微信直接扫图,即可观看动画。如果不点下一个,它就在那里一直循环,仿佛在和你的内心,反复确认,那一点好玩的趣味,一些未曾说出的爱与哀愁,一些波澜的内心游戏,一些无法释怀的爱。

  《内向游戏》读后感(四):要紧的,是去生活——《内向游戏》编辑手记

  看《内向游戏》的豆友短评是我的一大乐趣,可能因为这本书,它跟个人的关系本来就是如此之深吧。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读出自己的心情。也许我不是这本书最好或者最合适的编辑,但还是忍不住,把这本书的一些故事,贴出来和大家分享。

《大话西游》里紫霞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着这结局。

《内向游戏》也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头,我那天躺在床上数星星的时候突然想到这句话。这个故事大概也能成为乐府的传奇——三年前,愚公子的个展《366天》在27院儿的花儿空间举办。在展览上,她遇见了来27院儿参与艺术计划《记忆交换站》的出版人涂涂。这个微胖的中年男人在动画前驻足了好久,最后问她要不要做一本书。她说,她投过出版社,人家说她不出名没法出书。“你们出版界难道永远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吗?”愚公子说。“不是的。”于是,涂涂开始策划这本书。

我是从故事进行到中段的时候加入进来的。我没有猜中这开头,但是后来的故事也同样精彩。

在我加入的时候,设计师晓晋已经以一种同样诗人的方式,编排好了全书。那个名为“内向游戏”的交流群,温暖、有趣而包容,时间的研磨,让它拥有了一种独特的伙伴氛围,我们像是在一起在做一件艺术品、一个装置,而不是在推进某个商业项目。

愚公子的出场,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在涂涂介绍她的新编辑——我的时候,群里似乎正在进行着某个未尽的聊天,然后,她说她“手机要没电了”,然而“听隔壁人家聊天,坐过站了”。

我立刻理解了为什么她的书里充满着平凡而又非凡的日常。或者,我引用《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的一段话:

生活中有许多那样的瞬间,其间仿佛有一些只有自己或二三子才能懂得的滋味,又似乎微不足道,恍惚中便过去了。甚至连自己,在那转瞬即逝的刹那,有时都没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模模糊糊感觉到,“刚刚好像发生了一点有意思的事情吧”。有意思的是那一点“意思”。倘若我们能及时在它们发生的那一刻发现它们,在脑海中停下来,捉住它们的模样,记下它们的形态,也许只是小小的、轻灵的一点碎片,也可能从那中间发现许多于我们而言珍贵的东西:好玩的趣味,俏皮的欢笑,一点回味很缓的幽默,一些未曾说出的爱与哀愁,诸如此类。愚公子的小画所捕捉的,正是这样仿佛独一无二却又微妙普遍的生活之瞬。

愚公子的作品里,有很多这样的“意思”,令人似曾相识。比如这张我最喜欢的《蚂蚁先生》:

简淡的配色,戏谑的口吻,仿佛来自某个悠长午后闲极无聊、一本正经的对话。——谁的童年不是这样度过呢?我立刻就爱上了它。

这首关于“春运”的动画短篇,以双手为轨、双腿为基,图片配上文字,当真贴切不过。在被疫情阻断回家路的这两年,看到应该会有特别的感慨吧。

这篇《有人吗》的呼喊,却总让我错觉是五根手指在凝视自己。每次看到这则短篇,我总是忍不住拿起手来看一下。或许,人要先看到自己,才能让别人看到吧。

这样“有意思”的短篇,有366则,平庸的日常,在她笔下,烹煮出生活美好的味道。

晓晋的设计也恰到好处,文字游动着,与图画呼和应酬,形成独特的节奏、绝妙的张力:

愚公子本姓俞,女公子是也。她的本行是动画导演,这些小画和诗歌的原型,其实是366个动画短篇。那不是放在手机上看更好吗?为什么要出书呢?

也许这是策划人涂涂的直觉吧,有的作品,它可以存在虚拟空间,但当它成为一个实体的时候,给予人的温暖和慰藉,便是伸手可触摸的。在《366天》的展览上,这些动画的一部分,已经有了实体,当它们被呈现在三维空间中的时候,有些关系立刻变得有趣,或者微妙。现在,我们想在二维空间中定格它,再把它们变成三维空间的一本书。

“366天”上的展览

愚公子提了一个要求,要以美的方式,在书上保留她所有的动画,这意味着不能在每页加一个二维码。二维码虽然便捷,但是……会很丑,它们看起来也许像一个个无处不在的小广告。我们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它,只能到处搜寻。先是找到了一家做时光相册的IT公司,他们说,这个特别项目成本会很高,而且他们所有人都忙疯了,这个异想天开的合作一度有点搁浅。项目到我手上的时候,我想起很多年前恰好参加过一个AR图书研讨会,于是试着请教那家供应商的联系人史老师。问题出乎意料地解决了,虽然后来还经过很多的波折,但“美的方式”这一梦想成了真。

加上动画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就像鲁迅曾经写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平滑的句子硬生生打了两个结,就显得特别拗折,但力度就出来了,质感就出来,密栗的纹理就出来了——动画也是这样的结。又像里尔克的《预感》,“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我挣脱自身,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文字是风暴,动画则是舒展开来而又卷缩回去的自我,是真理的显现。“静默的表象之下,有波涛万顷”,动画的美是惊心动魄的,因文字本就是一个失落的过程,而动画的不可言说更耐人寻味。

扫码进入动画

也走过一些弯路。每个动画都有数十帧,是愚公子每天花六个小时做出来的,但落到纸面上,就不符合印刷精度的要求。于是她从中选出一帧,放大、重画,再把图画、文字和动画分成三个文件夹,交给设计师晓晋和我。

但是在审稿的时候,我和愚公子发生了小小的意见分歧:她倾向于选择“一切未开始”的那一张,这样图画、文字、动画三者就是完美的一体,一个观看要到动画才是结束。而我以做图画书的经验认为,图画应该选取最富想象力的那一帧,令观者产生想象。图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存在形式,它本身应该是独立的,而动画技术需要联网、需要迭代,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它要和图画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但不能令图画依赖于它。

在就基本原则沟通达成共识后,我们才对每一张图画进行讨论。有一部分的图画被我们挑选出来进行重做,使每个细节呈现出更好的状态。

如果说探讨画面的呈现是传统的编辑技艺的话,进行动画测试就是新生代的技能了。从技术角度,供应商研发的识别技术不支持识别黑白灰对比过低、画面空白过多、物体边缘不明显、线条区别度不大的图画。在初步测试和上线测试两轮测试中,又陆续有十几张画稿被判定为不好识别,作者又对图画和动画进行了一一修改、调整。

经过不停地测试,让每张画稿达到最好的状态

最后一个难关发生在动画的载体上。起初,为了节省费用,我们打算使用供应商的平台,但临近新书下厂时,愚公子来上海出差,我现场给她演示了呈现路径。她立刻否决了这一方案,因为,“这不美”。那一瞬间,我们都有点灰心,因为开发一个app或者小程序会很贵,看起来不是一本书可以承受得起的。但是愚公子很坚持,而我们都对纯粹的美很期待。我又去找了史老师,最后将费用控制在了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做出了一个很好用的小程序。

就这样,一本美丽的书出现了。这个结局还有个小小的彩蛋: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玩的温暖卡片,把它变成了一个温暖游戏,《内向游戏》显得好像不那么内向了。

但也没关系。要紧的,是去生活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