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摘抄

2021-05-07 01:23: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摘抄

  《嗜:戒不掉的甜蜜》是一本由郭亦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一):有关甜和糖,冷及不冷的知识

  什么是甜,什么是糖?蜂蜜、树汁、巧克力、太妃糖、牛轧糖、棉花糖、红糖、甜味剂……这本书里不仅有有关糖的科学内核,还有那些喜闻乐见的流落历史长河中的八卦趣闻。就喜欢读这样的书!期待下一本!以及,手绘的水彩插图很出彩!附赠的12道甜品配方太赞!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二):吃货必备图书①

  甜食控必入手的一本书!!

  这本书作为“甜蜜百科”可真是名符其实,无比详细的讲述了各种甜食的故事,细到连成分、历史、风俗、八卦都讲了,真是一本甜蜜的好书!!

  有了这本书的详细讲解,以后吃糖就可以理直气壮了!!真心给甜食控长脸!

  这本书最具创新的一点是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也不忘真的给你一点儿甜头——居然附了12个甜品的方子!!为了能吃到里面的甜点,特地买了一本送给心灵手巧的好基友,然后就等着吃现成的啦~~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三):谁能再给我一颗糖丸?

  生活中的所有,细说起来都是一门学问。谁想到有人把甜也拿来说道。

  关于甜的记忆,多伴着痛苦。小时候嗜甜,经常牙疼,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算一算,补着11颗牙,套着两个冠。不过也从没因此而少吃一块儿巧克力。

  印象里最好吃的甜品是糖丸,乳白色、冰冰的、入口绵软,在其他任何糖的身上都没有找到它的口感。不知道是小时吃食少,还是它真的好吃,总之至今未被超越。书中讲了各种各样的糖、巧克力、蛋糕的历史、工艺,但没有讲到糖丸的,只好去网络查,才第一次知道它的构成:糖丸疫苗需用奶粉、奶油、葡萄糖等材料作辅剂,将液体疫苗滚入糖中,即糖丸疫苗。

  最好的书可能不是告诉我们答案,是带给我们疑问和思考。作为一本科普书,这本甜成功了。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四):对于糖,你总该知道些什么

  “平凡的糖是一种不平凡的食物,能带给人纯粹的味觉体验和愉悦的感受。”

  十八世纪以前,糖还属于高档调味品,直到炼糖技术的发展成熟并伴随工业化进程开始机械化制糖,糖的价格变得平易近人成为日常。

  不过事实上,甜蜜的东西才不只是机械制造出来的糖,来自山野的蜂蜜、枫糖、甘露蜜、桦树糖浆、热可可、巧克力这些从自然中提取后简单加工就可以获得并保存的小甜甜们,你都知道这些是什么吗?介绍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糖”之前由大自然给人们的甜蜜时,作者的描述也非常接近“大自然”,比如讲蜜蜂制造蜂蜜的过程就是“吃了吐,吐又吃地酿蜜”,甘露蜜,则是蜜蜂吃了虫子屎之后又吐了,便成了。尽管作者就是以类似一个貌似重口的段子开始,不过要是以为全书都是段子,那可又错得离谱。作者还会非常正经地告诉你例如,蜂蜜所含的成分包括什么,所占比例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结晶,还会像长了高倍数显微镜的眼睛一样告诉你那是因为分子的什么键跟什么键结合了。总之是横跨段子八卦界、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众多学科简直是用生命来介绍各种甜食啊。

  在介绍完自然界甜蜜的呕吐物及排泄物之后,自然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各种工业产物,比如太妃糖到底是糖还是巧克力呢?糖跟奶怎么就勾搭到一起了呀?软糖怎么就那么软了捏?它们怎么就那么酥、那么弹、那么硬、那么跳以及甜物除了叫那么明显叫糖的玩意儿还有更多的变体,蜜饯、冰糖葫芦、棉花糖。。。。。。

  接下来是众望所归的怎么吃,颠覆你的下午茶单!黑糖话梅、姜汁红糖、黄糖棒、朗姆酒、琥珀桃仁、挂霜花生、焦糖布丁。。。够不够!什么!怕胖!还有不含糖的甜味剂呀,怕什么!

  甜是能带给人欢愉的味道,只有人类是嗜好甜食的高等动物,这种嗜好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

  对于糖,你总该知道些什么。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五):戒不掉的甜蜜人生

  我想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很少会有人说“我不爱吃甜的。”甜的源头则是糖,这本书所说的正是关于糖的种种科普,最大的好处是快速让你接地气地全面掌握糖的起源,发展,到近现代我们熟知的国内外糖的品种,包括现在超市中各种糖类添加剂,作者无不详细详述。当然作者经常写一些完全看不懂的专用名词,这个也可以拿来记记以后在甜食聚会上当谈资,不用担心,作者在写完名词后再用接地气的话语再复述一次的。

  当然对我来说,这本书最主要的是非常实用而不是谈资。本书最实用的当然是最后面的几个章节,从[转化得来的甜头]开始介绍超市中各种糖类添加剂,我下午拿着这本书去了超市,果然成分表上标的非常清楚,这样就更明白糖类添加剂在生活中常见食品中哪些有添加。如果不想长肥的话那就多注意一下也是好的。从本书了解,也从超市观察到,木糖醇和山梨糖醇是很常见的糖类添加剂。这两类对于人体都是安全的,木糖醇还可以保护牙齿哦。

  另外实用的就是一开始的蜂蜜章节了,原来路边的野蜂蜜不一定就是保险的,因为蜜蜂也有可能会采了有毒的蜂蜜,然后书中有写道,蜂蜜采集后还会有个分离的环节,主要是为了高温消毒,杀死使蜂蜜发酵的酵母菌。本书还介绍了蜂蜜的等级,原来百花蜜和杂花蜜都是很低的等极,大多是商家的噱头而已的。蜂蜜结晶其实也是和糖相关,而不是变质了。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判断并买到好的蜂蜜啦。

  除了最感兴趣,我最喜欢的是巧克力的介绍,虽然我非常喜欢吃巧克力,可是还不清楚可可豆的制作工序-自然发酵,这些居然都是当地种植的农夫靠经验心情而不是用机器来操作的,有点不可思议啊。然后是烘焙,研磨粉碎,高压过滤让可可粉和可可脂分享出来,然后再混合,最后冷却才会变成一块完成的巧克力。糖主要是在研磨和混合这步来影响口感,研磨越精细,巧克力越幼滑,好吃。

  本书有介绍数个甜食谱,看起来有些只要有烘焙工具就能做。作者在书中有也有文字介绍数种糖的加工,虽然说是家中就能做的出来,但是看起来还是有难度哦。古时糖匠凭的多是经验嘛,不过明天也可以小试一下。谁让甜蜜就是一种人生呢。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六):那一口甜蜜

  这是一本会从内心深处唤醒你对于甜蜜热爱的书,也是一本会让你热爱生活的书。

  虽然糖是人类身边最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与食品,是你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是你依然没有完全认识到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陪伴人类进化史必不可缺的味道,它是人类先天嗜好的食物,它带给人类味觉与精神上的享受无与伦比甚至因此也被划分为一种瘾品。这本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们集中介绍了糖类家族的多个成员以及无数变身,蜂蜜、可可、太妃、酥糖、牛轧、黑糖、黄糖、焦糖,原来都是糖的近邻远戚,在一个一个看过来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让我们回忆很多关于自身的有关糖的故事的过程,才发现糖是我们多年老友。也许我们离开攥着一颗大白兔奶糖就幸福无比的童年太久了,也许我们再也没有在冬天冻得流鼻涕举着糖葫芦的幸福,也许我们再也没有围着街边大爷紧盯糖人制作过程的渴望,也许我们再不会因为妈妈同意在街边冷饮摊位吃两勺美味的冰糕,那么现在也许你更偏爱点缀糖霜的美味点心、美味的枫糖华夫饼甚至是各式饮料。糖在为人们带来最美味觉体验之余,伴随的也都是脑海中最美好的回忆。

  同时糖也是百变女郎,它能屈能伸,可硬可软,可化身为疯狂的跳跳糖,可变为优雅神秘的热可可,可软萌如棉花糖,可冰冷如硬糖,可高贵如枫糖,也可屈尊如冰糖葫芦,或许没有任何一种食物与味觉如她般百变无穷,却又万变不离其宗。作者在读者展示糖的百变形象之余,也为我们揭开了其美味之内的奥秘,糖的种类、糖的结晶结构、糖的特性、糖的制作过程、糖的历史,甚至还有糖的各种奇闻异事,都让我们在品尝甜蜜之余喜爱上糖的一切,在了解了糖的一切之后更想去品尝一下各种美味糖果的味道。

  看这本书中讲述糖的历史,也会感叹于人类探寻甜蜜的执着,不论从蜂巢中收集蜂蜜的古埃及人,还是从枫树中收集树液的印第安人,最开始调配“热巧”的阿兹特克人,以及辛苦熬糖揉糖期待粘牙甜蜜灶糖的中国人,都代表了一种追求幸福的渴望,一种热爱美好的心情,我想喜爱甜食的人,都是乐观善良的人,都是愿意发现生活美好的人,也是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愿意舔舐那一口甜蜜的人。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七):嗜糖是人的天性,这本书告诉你为什么

  人类天性嗜糖,却难以一言解释清楚这背后的缘由。我曾记得有过一篇研究,主要的观点是只要涂抹在嘴唇的一丁点儿甜味,就能安慰嚎啕大哭的婴孩。或许,这是远古始祖进化遗迹所带来的副产品效应。甜,不但给人以味觉体验和愉悦感受,更是能量的代表。以糖为主角诞生的各类食物,是人们补充热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提炼糖的技术前,从山野中获得的“野味”之甜大多是蜂蜜和枫糖。作为一个喜甜的人,这是我第一次深入读到关于枫糖的历史。从树液化成糖,不但是物理化学的演变过程,更是人类去发现与探索的过程。及至现在,每一种食物的糖分配餐,都有了固定的套路与讲究,仿佛缺少了哪一样,都不算一家有品位的餐厅。尚记得身在美国时,喜欢在早午餐点一份华夫饼。餐食还没端上来,服务员就会将一整套大小瓶罐不一的各种糖端了上来。饶若我是先读了此书,恐怕对那些美食的体悟会更为深切。

  眼下的人们,早已无需为获得糖而发愁,真正令人发愁的是,如何尽可能少的减少糖的摄入。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社会营养过富态化的来临,满足口腹之欲需要日发谨慎。可转念想来,糖的世界丰富而美好,我们的了解却那么的少。比如说,如何才能吃到一块真正美味的巧克力呢?答案在于,除了衡量原料与工艺外,我们最看重的就是其中可可脂的含量。那么,最优质的巧克力必然选取克里奥罗可可豆。其产量是限制级的,必然导致价格是高昂的。因此,用奢侈来形容这样的巧克力显然并不为过。

  此书越看,越觉得作者绝非一个简单的对糖的世界有好奇心的人。此书其副标题“一本博物学家的甜蜜百科”,是全然符合的。作者对糖的世界不但抱有猎奇心态,更能深入其中,从博物学的角度对有关糖的大小细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述。比如,太妃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焦香味又是怎么形成的?于一般吃货而言,知晓其滋味甚至用美好的言辞形容一番也就作罢,但对殿堂级的吃货而言,如果在能吹嘘一番背后的卡拉密尔反应和美拉德反应,相比会让坐在你对面的朋友大吃一惊吧。

  这本书不但给我们太多关于糖的知识外,还附带穿插了大量精美的图片甚至甜品菜谱。如此想来,书架上的确不可缺少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八):吃货达人下午茶随身必备书籍

  -----------读《戒不掉的甜蜜》 文/纪汐

  人生在世,逃不掉品尝酸甜苦辣咸,甜味是一种基本的味觉,只具有糖和蜜一样的味道,是最受人类欢迎的味感。在全球众多文化中,甜味都象征着美好的感觉。甜蜜除了用于形容味道的感觉外,也常用语比喻美好的心理感觉。与“苦”相对。

  郭亦城的《嗜 戒不掉的甜蜜》,副标题一本博物学家的甜蜜百科。全方位的介绍了那一口带来好心情的甜甜蜜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同时在书中辅与对应的甜品图片,让读者不仅于阅读的字里行间,而且在视觉上都带来了立体的阅读盛宴感受。系统的认识了甜味,不仅涨了姿势,而且还收获了视觉的冲击,让人阅之忍不住流口水。

  该书从还没有糖的时代谈起,在这样的年代人类是通过蜂蜜解救了对甜味的渴望,从而提及了各式各样的蜂蜜由来以及整个制作过程;而作为甜品,甜味必不可少,mix成就的甜蜜更是种类繁多,太妃糖,奶糖,软糖,酥糖,牛轧糖,口香糖,硬糖等等,更是让作者通过手头的一支笔如数家珍般的对读者娓娓道来。

  而下午茶里,茶点的绝配又有哪些单品呢?颠覆你的下午茶单里,作者更如一位亲昵的知心好友,好似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坐在静谧的咖啡馆,面对面的和你聊着。让你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又能够好好的涨涨姿势,了解各种和甜品相关的冷知识。

  以前比较穷的时候,童年谁没有盼着过年的美好回忆,一旦到了过年除了有新衣服换新装之外,最为期盼的便是,过年里必备的果脯蜜饯。果脯蜜饯,正如“那些年,我们尝过的甜头”章节里提到的“南蜜”、“北脯”,很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真正是如何制作的,又有多少人能够准确的说出呢?而这些在书里都给出了答案。不愧是甜蜜百科!

  作为科普书的作用而言,这本书算是真的是当之无愧。不过由于太过于专注知识的科普,虽然也附有12道甜品的做法,但是毕竟趣味性还是有所欠缺,如果没耐心的人,估计很难整本看完。这点的话,对于书来讲确实是个小硬伤。但是如果是对这系列书有浓厚兴趣的话,愿意全部看完,可以收获不少知识吧。总体来讲也算是瑕不掩瑜,让吃货们能够更专业的了解甜蜜知识吧。

  2015/10/10星期六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九):甜,恰如其分

  关于酸甜苦辣,我们似乎最不过敏的就是甜了。除了少数病患,还没听过身边有一点甜的不吃的朋友,甜变成了万用的褒义词,也成了大家最戒不掉的味道。那对于这个我们最常接触的味道我们又是否如老友般熟悉呢?本书的作者介绍写着这样一句话:吃要吃的明白,贵要知道贵的道理。于是作者就从科普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数十种能散发甜味的食材,包含了它们散发甜味的原理,历史背景和加工方式,所以本书的最大功用其实就是在你跟朋友尝遍世间甜蜜的时候,能顺便聊一聊这藏于其间的妙处。

  从作者的态度来看,郭先生其实想努力的把枯燥的科普知识通俗化、生动化。首先从本书的大量配图就可以看出来,本书的配图多以甜品的成品为主,色彩也更浓厚,初翻本书的时候,可不要被它这些让人食指大动的图给欺骗了,这本书总体上还是一本严谨的科普作品。而作者也在章节名的设计上,更加的想摆脱它的高冷。比如当“糖小姐爱上奶先生”、“无间道之牛轧糖的真实身份”这样的名字。最重要的当然还是里面的文字,作者努力的尽量避免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即使是必须使用的地方,也会在后面再用通俗的语言类比解释一遍。就像作者在介绍太妃糖的液体完全性的时候,竟然吐槽自己“一不小心又专业了”,令人莞尔。那作者是否做到了用最通俗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这些科学知识呢?我想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本书有两个讨巧的设计,第一个是单独框起来的“吃货技能get”栏目,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很有趣,这里面写的更贴切的说,其实就是你跟人品尝甜品时候可以拿来侃大山的话题,从而秀一下你的知识面的宽泛。另一个设计是加入了一些甜点的食谱做法,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应该商榷一下的,毕竟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美食书,这样的设计固然可以吸引更广泛的读者,但是这是否会让一些读者得不到自己读这本书的最初目的,还是有这种可能的。

  书中无论是,不能过分加入可可含量的黑巧克力,还是需要加入辅料的牛轧糖,好像都在展示一个关于甜品的不变道理。甜,要恰如其分,不能太贪图那份糖分,否则只会弄巧成拙,“甜到掉牙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容易蛀牙一样,甜食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品尝体验,而这对于小孩子更是难抵的诱惑。而对于食物我们都要有一个度的概念,如果超过了就只会适得其反了,就像这份甜蜜一样,深陷其中也会不得自拔的。

  《嗜:戒不掉的甜蜜》读后感(十):戒不掉对生活的热爱

  看《嗜:戒不掉的甜蜜》挺纠结的——里面全是糖果、甜食,这些东西不能多吃,尤其是中年以后,所以只好流着口水,把注意力放在相关知识上。

  人类最早的甜食是蜂蜜,至少在一万年前就懂得采集蜂蜜了,驯养蜜蜂则在四千年前。让我吃惊的是,苏美尔人差不多也在四千年前已经用“蜂蜜般甜蜜”来比喻新婚,用“满是蜂蜜”来形容洞房。

  表达爱情,土豪想送什么就送什么,工薪阶层别的送不起,巧克力可以,而且巧克力和玫瑰是爱情正宗的代表,一点也不寒碜。其实一开始的巧克力口感粗糙、酸涩,没人喜欢,只有起早干活或出远门的人吃,就为了巧克力所含的可可碱来振奋疲惫的大脑。经过后来多次工艺改进,才有了“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现代巧克力。优质巧克力和蜂蜜一样,是健康食品,可以大量、长期食用。在这点上,它们优于其他糖果和甜食。

  我以前搞不清楚可可、巧克力和咖啡之间的关系,也不知道太妃糖其实和它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还有洋气十足的焦糖布丁、枫糖,根本不是我们这代人的“菜”。我小时候能吃上“光腚糖”——即供销社柜台大玻璃瓶里没有糖纸的水果硬糖——就很幸福了,传说中的上海大白兔奶糖只有等到过年才可能得到。

  我特别仔细看了糖稀和关东糖这一章,因为它们是我小时候的最爱。校门口总有几个妇女摆地摊卖这些零嘴,现在想起来,那些糖脏乎乎的,却对当时的小学生有极大诱惑力。我闺女也看这本书,对九零后的她来说,抹茶冰淇淋、跳跳糖、德芙巧克力才有感觉。看来,甜食也具备历史感。

  对于博大的饮食文化来说,甜食只占一小部分,这本小书亦只是一个小小的、饶有趣味的注脚。作者从人类没有糖的时代,谈到谁是第一个喝到热可可的中国人,再到如今色彩纷呈的甜食制品,依托这些令人食指大动的东西,作者或钩沉考据,或简洁叙述,甚至还添了一些食谱,让读者在传说与现实、文字与食物间穿越,读之碎金灿然,香甜满纸。

  现在的生活好了,正应了那句老话,“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该书作者信奉“吃要吃的明白,贵要知道贵的道理”,诚哉斯言。甜食的发展代表了人类饮食史的一部分,包括甜食在内的饮食历史跟随着人类社会史、科技史的发展而发展,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这本甜食博物书,不仅散发着浓郁的香甜,而且普及的小知识就像隐藏在巧克力里的果仁一样,细小且有趣。

  这本书书名起得好,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戒不掉,比如甜食、旅游、坐拥书城、与三两好友围炉夜话、看夕阳秋河……其实,我们真正戒不掉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文/瘦猪

  摘自《新商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