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齐家玉魂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齐家玉魂读后感锦集

2022-05-15 02:09: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齐家玉魂读后感锦集

  《齐家玉魂》是一本由马鸿儒著作,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0,页数:4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家玉魂》读后感(一):《齐家玉魂》各地售书地址网址

  北京市售书地址:

  北京古玩城甘肃玉雅阁(朝阳区东三环南路北京古玩城A座2层76号)

  联系人:马宏达;电话:18600589830

  临夏市售书地址:

  北大街9号玉雅阁

  广河县售书地址:

  竹林居士会所(西川奇石古玩城三楼,竹林居士艺术品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义林;电话:15101266600

  兰州市售书地址:

  兰州凤栖梧书店(天水路兰州大学萃英大酒店院内停车场东北角)

  《齐家玉魂》读后感(二):《齐家玉魂》后记

  后 记

  马鸿儒

  光阴如梭,蓦然回首我已到中年,忆往事如同昨天般清晰,无法忘却。在十九岁时我经父亲的朋友介绍去古玩店做学徒,何曾想到这一去竟成为我一生的职业,而收藏与学习研究齐家文化玉器也成为了我一生最大的兴趣。

  临夏人爱玉藏玉之风由来已久,目前所知,发现齐家玉器数量最多的省份,应该是甘肃,而以命名地为核心的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更是齐家玉器发现地中的佼佼者。我从做学徒时接触齐家玉至今,经历了齐家玉在市场中的风云变幻,从最初的价格低廉到现在的身价百倍,从最初的真东西比比皆是到如今仿制品充斥市场,从最初的轻易出手到现在的视若珍宝……所幸的是,齐家古玉逐渐被人们认识、研究、珍藏了,但其过程可谓既漫长又短暂。漫长的时候,你手持齐家玉精品,很多年无人探询,无人问津;短暂的时候,你想多收藏几件,却已成为奢望。

  为收藏学习研究齐家玉,我曾足迹遍布甘青古玩市场,与众多收藏家交流心得,风雨无阻,坚持了二十余载,甘苦自知。时至今日,虽拙而不才,学而不精,仍斗胆出书介绍齐家文化,恐贻笑大方,然此书初衷实为收抛砖引玉之效。我深知山外有山,很多高手、行家们隐藏于民间,淡泊名利,不露痕迹,但我还是希望更多的收藏家纷纷亮相,为宣传展示齐家文化增光添彩,为再现齐家文化辉煌出力!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想到了我有许多需要感谢的人,我牢记他们对我方方面面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的名字也是我一生的珍藏。

  本书所收器物,皆为个人所藏,命名及见解皆为个人认识,谬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二〇一五年二月一日

  《齐家玉魂》读后感(三):转:齐家文化 玉器鉴赏

  齐家文化 玉器鉴赏

  8月1日至2日,“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在我州广河县举办之际,国内首部私人收藏齐家玉器专书《齐家玉魂》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据悉,该书中呈现的700余件玉器均为我州民间收藏家马鸿儒先生所收藏。

  齐家文化,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前半生,1924年,因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今广河县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至今约有4000年历史。齐家文化目前已发现遗址1100多处,其遗址分布: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面到达白龙江流域;北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涉及范围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

  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甘肃临夏是出土齐家文化玉器的中心区域,过去因造田、修路、建房、设厂,出土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玉器。这些玉器制作精美,质地优良。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中,不仅发现有黄河玉、青海玉,还有大量的马衔山黄、白、青玉,更令人称奇的是出现了以精美的新疆和田籽料制作的玉器,足见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开发新玉材的聪明才智和拓展精神。齐家玉器器类十分丰富,而且在玉料质地及工艺风格上独具特色,构成了格调鲜明的地域性文化体系,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推崇。一般说来,齐家文化玉器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

  《齐家玉魂》一书既是鉴赏书,又是教科书。马鸿儒,生于临夏市,他从19岁起在古玩店当学徒开始,经过25年学习研究,厚积薄发,奠定了从事玉文化的基础,之后他从自己收藏的上千件齐家文化玉器和玉料中精心挑选出700多件,出版了《齐家玉魂》,该书较全面地展示出齐家文化玉器的的精彩。

  叶舒宪教授认为:华夏文明古玉文化是一套类似语言文字又先于文字的文化符号。每一件出土的高古玉,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它真实、直观地反应了当时先民的生活方式、人文思想,在没有发现文字记载的特定情况下,出土的文物亦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信息,让后人的研究有据可寻。正如该书前言所说:齐家先民既有端庄典雅谦谦君子般的王者风范,又有粗犷豪放、不拘小节之个性;既有用玉作媒介企图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望,又有身佩美玉感受天地苍茫的悲凉之气……

  本刊从该书中遴选出21件精品刊登,从而展示齐家文化玉器鲜活而凝固的历史。 (逸民)

  《齐家玉魂》读后感(四):国内首部私人收藏齐家玉器专书《齐家玉魂》出版

  国内首部私人收藏齐家玉器

  专书《齐家玉魂》出版

  本刊讯 近日,国内首部私人收藏齐家玉器专书《齐家玉魂》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齐家文化,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前半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之后的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铜石并用时代的特征,因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至今约有4000年历史。齐家文化目前已发现遗址1100多处,广泛分布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和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西南部的广大地区,齐家玉器是齐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齐家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齐家玉器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工具、兵器和装饰品等几大类型。虽然大部分玉器光素无纹,但器类却十分丰富,而且在玉料质地及工艺风格上独具特色,构成了格调鲜明的地域性文化体系,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收藏界的关注和推崇。

  《齐家玉魂》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齐家玉的来源和工艺特征;第二部分名词解释,解释玉器中出现的专业术语;第三部分,用高清细致的图片,呈现出齐家玉器成品、半成品、带有切割痕迹或钻孔痕迹的玉器及未加工的玉料的最本真面貌;第四部分,对马衔山(马寒山)玉作了介绍。作者马鸿儒在收藏的上千件齐家玉料玉器中,精选700余件,请民间齐家玉器鉴定高手杨江南等人协助挑选并撰写说明,还邀请职业文物摄影师庞雷精心拍摄,编辑成书。全书虽着墨不多,但却用一张张清晰鲜明的图片,从一个侧面真实生动地展现了齐家文化的辉煌。

  “这部精彩纷呈的齐家玉器收藏品大书的问世,将为国内外喜爱和收藏齐家文化玉器的藏友们树立起一个空前的标杆,也让对西部史前文化有学术兴趣的学者们提供一部生动直观的教材。”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在序言中如是写道。另一名序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博士对这本书的评价说:“《齐家玉魂》正好填补了大陆私人收藏齐家玉器专书的空白。”该书的出版对研究齐家文化提供了又一佐证,为宣传和展示齐家文化增光添彩。

  马鸿儒,回族,1971年生于甘肃省临夏市,1990年经父亲朋友介绍去古玩店当学徒,3年的学徒生涯中,马鸿儒对收藏和学习研究齐家玉器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为之后从事古玩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研究齐家文化的20余年里,他收藏了数量可观的齐家文化玉器和玉料以及铜器、石器、骨角器、陶器等,藏品较全面地展示出齐家文化的面貌。(马姝娴)

  文中有失误,易华老师纠正:齐家文化不要再使用铜石并用时代概念。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或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卡约、辛店文化,绝对年代约为距今4100-3700。从考古学角度看,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文化,有人称之为铜石并用文化。其实铜石并用时代(Chalcolithic Age)又称红铜时代(Copper Age),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红铜、砷铜或青铜四千年前左右几乎同时出现在齐家文化中,数以百计的铜器不仅证明齐家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表明中国没有红铜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东亚没有经历红铜文化时代,齐家文化标志着中国直接进入青铜时代。

  《齐家玉魂》读后感(五):《齐家玉魂》序二

  《齐家玉魂》序二

  易 华

  齐家玉器长期被忽视。2013年中华玉文化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张忠培精心谋划在良渚博物馆主办了“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汇集中国境内夏时期玉器精品193件(组),首次系统展示夏代玉器。朱乃诚以“时代巅峰 冰山一角”为题进行解说,重点介绍了二里头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西朱封龙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指出璋是夏代文化的标志,玉璋的分布大致可以反映夏文化影响范围,而二里头文化的璋、玉戈、玉圭可以追溯到陶寺文化。令人遗憾此次展览不是有意排除却完全忽略了齐家文化玉器。

  庆幸的是最近邓淑苹发表了长篇论文《万邦玉帛》,以齐家玉器为中心探讨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她对国内外玉器有系统观察和思考,1993年就提出了“华西系统玉器”概念,认为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和月亮湾文化玉器大同小异,夏商周三代主要承袭华西玉器传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玉刀、牙璋,明显属华西风格,夏代起玉戈成为重要的标示身份的瑞器,商周时流行的扇形璜也明显属于华西系。

  其实,1989年杨伯达就对甘肃齐家文化玉器进行鉴定,指出山东龙山、陕西龙山以及甘肃齐家“三支玉文化先后在中国的东部、北部及西部分别进入了自己的高峰期,遥相辉映,像三把火炬似地照亮通向文明时代的殿堂”。不约而同,闻广通过对海内外玉器综合比较研究后指出齐家玉器是继红山、良渚玉器之后中国大陆史前第三个玉文化高峰。他们分别从纵横两方面充分肯定了齐家玉器的历史地位。

  夏鼐先生晚年完成并发表了两篇玉文化研究杰作,指出全世界有三个地方以玉器工艺闻名,中国最为源远流长。玉器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象征。费孝通先生从世界文化多样性着眼,强调东方文化的核心载体是玉;晚年倡导召开玉文化研讨会,出版《玉魂国魄》,推动了玉文化研究。

  继承先辈未竟事业,最近十来年叶舒宪致力于中华民族形成的神话学研究,提倡四重证据法,将民间收藏亦列入研究范围,提出了玉教概念。《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文明》有专章论述玉器时代齐家古国文化,探讨了齐家玉器和华夏之关联。不约而同《夷夏先后说》亦讨论了齐家文化作为夏文化的可能性。我亦提倡四通:一是东西通,齐家文化是东西文化互动的结晶;二是古今通,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三是学科通,多学科研究才能解开华夏文明起源或形成之谜;四是官民通,官方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文物十分有限,大量精美文物在民间或流落海外,两者互补才能阐明古代文化传承的全貌。有众多民间人士为抢救文物呕心沥血,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和遗址,迫切需要官方与民间共同努力。

  齐家玉文化是夏代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红山玉文化影响到了良渚,凌家滩是中间环节;良渚玉文化影响到了齐家,陶寺、石峁是中间环节。红山玉器的主要形制在中原延续的不多,良渚玉器在中原得到的继承也很少,而齐家文化玉器大部分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尚书•顾命》云:“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闻广指出红山、良渚和齐家玉可能分别是所说的“夷玉”、“越玉”和“大玉”。夏有“大”意,大玉即夏玉。红山、良渚还没有出土超过五十公分的玉器,“大玉”确实源自齐家文化或华西系。齐家文化不仅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之大成,又开启了三代玉文化之先河。璧琮组合源自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刀戈组合和圭璋组合始于青铜时代。

  齐家玉器考古发掘品和政府博物馆藏品不足千件,民间或海外藏品估计有上万件。许多大器流传海外,不少重器在民间,传世精品大都收藏在两个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参照研究才能见大象。

  十墓九空,大量齐家玉器正在国内外漂流。国宝在民间,民间有高手。中国的考古学家异常忙碌:不是忙于应付基建就是穷于对付盗墓。基建和盗墓牵着考古走,真正的考古学家似乎没有时间来研究玉器,考古出土玉器也难以反映齐家玉器全貌。民间流传的齐家玉器异常丰富。私人收藏琳琅满目,博物馆一般只有可数的几件。怎么样让民间收藏玉器恢复历史文化坐标回归原来语境是现实难题。漂流的齐家玉器如何才能归位?四管齐下才能奠定齐家玉器谱系研究的基础。

  首先,古方主编出版了《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叶茂林分册主编第十五卷收录了齐家文化器百余件,可以作为研究基础,但明显不足以反映齐家文化玉器全貌。

  其次,江伊莉与古方合编《玉器时代:美国博物馆藏中国早期玉器》亦收录了近百件齐家风格的玉器,但不能准确归位,多数称之为石峁齐家玉器。

  第三,甘肃博物馆王裕昌等编《馆藏齐家玉器》即将出版;由北京、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市区文物部门通力合作首次“齐家文化玉器展览”即将在北京开幕,标志着齐家玉器大聚会,照例会出版齐家玉器画册,其中会有研究综述和专论。

  第四是马鸿儒《齐家玉魂》正好填补了大陆私藏齐家玉器专书的缺陷。私藏齐家玉谱的编辑出版是齐家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鸿儒是土生土长的临夏人,对齐家文化有特别的感情;精明聪慧又勤奋刻苦,刚过不惑却已从事收藏二十余年,走遍了临夏山山水水,用心收集齐家玉器,有意保护家国文物。现从上千件齐家玉料玉器中精选了700余件,特请民间齐家玉器鉴定高手杨江南等人帮忙挑选并撰写说明,又请职业文物摄影师庞雷精心拍摄,编辑成书。翻阅清样并观摩实物:此书可与上述三书鼎足而立,相互补正!

  大量齐家玉器漂泊到了海外:很难确定其出土地点。马鸿儒的玉器收藏集中在本地(临夏)齐家玉,其大致出土地点可锁定在齐家文化分布区。琮、璧、璜等齐家文化常见玉器与其他书基本相同,表明马氏收藏大致靠谱。本书最大特点是收集了大量圭,为圭璋制度的起源和流行提供了新线索。《禹贡》结语云:“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齐家文化分布区确有玄圭存在。《水经注》:“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于斯水上。”洮水即今甘肃洮河,洮河附近马寒山产黑色玉和其他各色玉材。私人收藏品离开了原始语境,不可能保证每一件都准确可信。一旦被正式考古发现证实,此书将价值倍增。

  公私齐家玉谱初编几乎同时出版,恰逢“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会议在甘肃广河召开,标志着今年是齐家文化研究的真正元年。我们期待各种齐家玉器谱系书籍陆续出版,如《齐家璧琮谱》、《齐家璧芯谱》、《齐家杖首谱》;希望齐家文化遗址发现和命名百年之际见到真正的《齐家玉谱》,不仅使大众对齐家玉器有全面系统认识,而且能真正明确齐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祝贺《齐家玉魂》出版,期待《齐家玉谱》问世!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四日

  易华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齐家玉魂》读后感(六):《齐家玉魂》序一:找寻齐家文化玉器的“底牌”/ 叶舒宪

  《齐家玉魂》序一

  找寻齐家文化玉器的“底牌”

  叶舒宪

  图1,齐家文化玉琮,静宁县博物馆藏

  2015年4月,我第一次见到马鸿儒,是平生第五次来临夏,第十五次来甘肃。这也是2014年启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以来的第四次寻玉之旅。4月28日这一天,考察团从广河到临夏,先在临夏州博物馆应马颖馆长之邀,上手鉴定该馆珍藏的十三件齐家文化玉器精品,其中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在积石山县新庄坪遗址的采集品。晚餐席间,大家依然兴奋不已地回味着下午见到的齐家玉器,玉璋、有领玉璧和白玉琮等,都是迄今的齐家文化考古报告中所未曾见到过的器形。饭后,考察团一行拜访鸿儒家,在灯光下观赏他的个人收藏品,堪称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在鉴赏齐家文化玉器的人生阅历中,获得最丰富的一次精神享受。似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飘飘然之感。

  国人爱玉,自古就不乏如痴如醉之人,很早就形成一道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景。清代的玉痴以乾隆皇帝为代表,他平生写出的四万首诗中咏玉题玉之诗达800首之多,早应有人替他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二百年欧风美雨的“西化”洗礼,如今青年人大多痴迷于网络、微信等新技术,国内还有多少符合传统的爱玉如命的虔诚者,谁也说不清楚。我只能说马鸿儒是我结识的第N个玉友。能够把玉器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这是玉友中常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份文化虔诚之中,多少能够分辨出对本土古老文化的认同和类似宗教崇拜的情感因素。

  在人际交往方面,国人自古就讲究缘分。在古玩行里也有句生意经,叫“玉卖有缘人”。收藏界常挂在嘴边的格言是“地不爱宝”。东亚地区有八千年的玉文化传承,埋于黄土之下的古玉不计其数。几千年前先民留下来的美玉,经过古玩界的流通转手,一般较好的归宿是汇聚到有经验的收藏家手里。一件古玉精品的最终归属,七分靠个人的喜好、眼力、经验和财力,三分要靠机遇和人脉。

  我因为自2005年以来到兰州大学兼任萃英讲席教授一职,开始对西北大地上的史前文化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不仅陆续在各地结识一批文博和考古学者,还在全国的古玩市场相识一大批古玩商和民间收藏家、古玉爱好者。自己也不经意地成为一名业余的古玉收藏者,并且乐此不疲。2008年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贵阳,贵州民族学院)上,本会特邀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张敬国先生发表报告,讲述53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文化玉器的发掘情况;在会上我甚至向与会的青年学者们发出公开号召:华夏的古玉传统是一套类似语言文字又先于汉字的符号,大家要像学习一门外语那样下功夫学好这门中国文化的“内语”。我的号召对多数不懂玉的人来说,好像是一位玉痴的痴人呓语吧。2012年起兼任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的学术顾问。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和人民出版社策划的一套教授自选集丛书,我给自编的文集起名叫《五十而学玉》。效法孔圣人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只想通过大量传世的和新出土的古玉,去窥测汉字没有产生之前的历史文化线索。其预想不到的学术收获是,通过对距今四千年之际的大量玉礼器情况的新知识,我们如今能够带着几分自信的底气,去重申孔圣人说过的一句话:“夏礼,吾能言之。文献不足徵。”假如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然找不到夏代留下的文字材料,那么最接近夏代的文物精品主要就是距今四千年上下的玉礼器情况。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会转而去探究玉文化的所以然。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十多年前初次看到红山文化玉器以来的那种心灵震撼和学问体悟的经历,文学人类学一派学人就不会提出国学更新的方法论“四重证据法”,也不会在最近几年提出重新发现和确认文化大传统的理论目标。

  学问不分先后。学玉也是如此。可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年龄上,我比鸿儒大17岁;就学玉的资历而言,鸿儒比我多一倍。我是十年出头,鸿儒从十九岁到古玩店当学徒,已有二十多年的经验。当今学院派人士中,因为西化教育之故,罕有精通古玉之人。我们想学会鉴别古玉知识,最好的老师大都是经验丰富的古玩商和民间收藏家。每当我的研究生入学,一般要带他们到京沪两地的古玩城去“实习”,让青年人多少能够亲身感受华夏玉文化的长河如何在西学东渐以后的中国教育制度中“断流”,而在民间的非学院语境中却依然暗流涌动,不绝如缕。不过对学生而言,也常有一种难言的苦衷。当今的造假和仿古玉大行其道,充斥各地市场。初学者根本无法分清李逵和李鬼,如何能够迅速地登堂入室呢?目前看来,有针对性地拜师学艺,仍然是进入此道的不二法门。

  图2,齐家文化玉琮,马鸿儒藏品

  鸿儒的收藏集中在临夏当地特产的齐家文化玉器。就规模而言,这是我所见过的齐家玉器的第二大收藏家。其特点是,他的收藏对象不仅是齐家玉器的成品,还兼顾齐家玉器的加工样品即半成品,带有切割痕或钻孔痕迹的玉器,以及未加工的玉料。我们在他家看到的玉料,有出土的齐家文化时代的老玉料,也有新收购得到的马衔山玉料。齐家文化先民出于对玉的崇拜和珍惜,常在墓葬中随葬玉器和玉料,哪怕是加工剩余的小片下脚料,都一视同仁地珍视有加。在新世纪发掘的青海喇家遗址墓葬中,就看到过多种珍藏玉料和下脚料的情况。一般认为齐家玉器的用料以就地取材为主,兼有少量来自西域新疆的和田玉。但是由于缺乏权威的检测报告,目前的认识大都处于经验判断而已。齐家文化先民就地取材的主要玉矿在哪里?鸿儒对此早有调研,他所收藏的大量齐家文化玉料,从成色上看应该和马衔山玉矿十分近似。4月29日,鸿儒带领考察团驱车来到临洮县,攀登以产玉而闻名远近的马衔山(又称马寒山)。

  玉器加工的第一条件是选择玉料。卞和的故事早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神仙难断寸玉”。就连楚王身边御用的王室玉匠都无法跨越玉石不分的认知困境,更何况一般人。古玉学习的第一课也就聚焦在对各地出产的多种玉料的辨识上。2015年5月21日,也是我们从马衔山归来的第二十天,在北京国粹苑的中国收藏家协会举办的“《玉成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探源》新书发布会”上,我向与会者介绍编撰此书的前因后果,面对诸多藏友,把玉料的辨识功夫比喻为研究玉文化的一张“底牌”。《玉成中国》是我和古方策划的“中国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这次会议于2013年6月在陕西榆林召开。会间考察的是与齐家文化玉器最接近的石峁遗址及其玉器。古方给那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是《甘肃马衔山玉矿调查》,这应该是学界第一次正式发表对马衔山玉料的研究成果。古方根据他的目测,提出齐家文化玉器中相当一批的用料来自马衔山,特别是一种黄色玉石,和一种带有黑色色斑的绿色玉石。鸿儒多年来到马衔山采玉收玉的当地向导名叫天锁,他带着我们从西南坡上山,登上玉矿顶峰处,采得若干玉料标本而归。

  图3,切割后的齐家文化玉料,马鸿儒藏品

  从马衔山流淌下来的一条河,蜿蜒十多公里,号称“大璧河”。莫非就是因为出产美玉而得此美名?大璧河直接流向洮河的一个大转弯处,洮河对面的台地就是著名的齐家坪所在,那里正是安特生1924年发现史前陶器而命名齐家文化的地点。

  如果说认识到马衔山玉矿的存在和大璧河的运输玉料作用,我们可以依稀地窥测到齐家文化玉器生产的一张“底牌”,那么其研究价值和前景就是可以想见的。我相信马鸿儒这部精彩纷呈的齐家玉器收藏品大书的问世,将为国内外喜爱和收藏齐家文化玉器的藏友们树立起一个空前的标杆,也让对西部史前文化有学术兴趣的学者们提供一部生动直观的教材。让人们能够直接体会到:儒家“君子温润如玉”说出笼前一两千年的西部玉器是如何体现出温润之美的。

  据鸿儒等当地知情人的说法,大璧河,洮河,广通河,在大雨过后的水流冲击下,总是能够有玉料被冲出来,其中不乏优质的籽料。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收藏界的一般认识是,只有新疆和田玉有籽料山料之分。没想到甘肃本地的玉料资源早有籽料山料之分。四千年后的当代尚且能够看到顺着河流而来的籽料,那么四千年前的玉器时代又该如何呢?还有,齐家玉器知多少的问题,因为正式考古发掘品数量有限,学界一般难以做出一个准确判断。现在看来,祁连山系和昆仑山系都出产透闪石玉。有马衔山和肃北新发现的马鬃山这样两大透闪石玉矿存在,两地连起来接近一千公里的地带,形成当地广大而充足的玉料资源区。齐家文化有此作为物质保证,其玉器生产的数量规模一定大大超过在它之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超过在它之后的商周文化。因为就地求取玉材的便利条件,齐家文化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史的前半段占据着数量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4月30日离开马衔山,抵达兰州。5月1日到甘肃省博物馆会见王裕昌先生,他主持的一个项目是汇集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馆藏齐家文化玉器,出版图册。访谈中得知,目前的采样玉器达到548件。我想这部书和马鸿儒的书能够同时在2015年问世,这将会迎来一个转折点,大大改善目前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缺乏可考资料的窘困现状,提升对齐家文化的整体认识水平。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齐家文化被发现至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尚没有一部能够让人满意的齐家玉器图册,这毕竟是令收藏界和学术界极为遗憾的。希望这两部书的出版能引出更多的资深收藏家,将视同自己生命的古玉藏品公诸于世。

  在史前期的西北高原雄踞五六百年,却没有留下一个姓名的齐家文化先民们,地下有知,足以告慰其在天之灵也。是为序。

  2015年5月1日草于兰州嘉峪宾馆

  5月28日修改于上海交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