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卢比孔河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卢比孔河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03 03:06: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卢比孔河的读后感大全

  《卢比孔河》是一本由[英] 汤姆·霍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比孔河》读后感(一):苏联与罗马

  前几天看“苏联的最后一天”,这两天在看“卢比孔河”。 感觉苏联的八一九政变和布鲁图刺杀凯撒的影响如出一辙: 都是超级大国在生命中途改变自己的政治结构,旧的体制趋于分崩离析,强权人物施行改制,保守派反扑,加速了旧有体制的瓦解。 不同的是布鲁图他们成功了,而科留奇科夫他们政变失败。罗马帝国扩张版图继续欣欣向荣,俄罗斯联邦却萎靡了好久 但结果如何,巨兽终归是消亡了。

  《卢比孔河》读后感(二):罗马的鹰头旗

  1.元老院,执政官,总督,军团,贵族,选民,西方对政治的设计和理念是迥然不同于东方的。罗马的共和国存在了500多年,罗马帝国从屋大维公元前27年建立开始,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入君士坦丁堡为止,存在了1480年,罗马共和国加帝国存在了近2000年,西方的历史文化比肩于东方,现在的美国继承的也是罗马帝国的精神,国徽是罗马的鹰头旗。 2.贿选,暗杀,煽动选民情绪,造势,承诺,丑闻,战争,政治的权利斗争放在现在西方社会一样有际可循,但是西方社会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却是一以贯之的,这为我们理解西方的政治和社会运转模式提供了窗口。 3.美国就是新时期的罗马帝国,中国面对的对手是同样继承了近2000年历史的国家,以及在世界二战中胜出,冷战中击败苏联,贸易战中压垮日本的强大国家。美国有一流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斗争经验,而中国则需要在斗争中成长。 2019年11月16日,福州/少主/第二十三篇读书笔记(2019年第12篇)

  《卢比孔河》读后感(三):《卢比孔河》听书笔记

  共和体制下的罗马南征北战,伴随着领土扩张和公民战死,家中抛荒的土地被贵族兼并,逐步造成两极分化。而越来越多的财富通过战争和贸易进入罗马,主要进了贵族的口袋,而大量奴隶也抢了底层公民的饭碗,公民从财产到权力不断被挤压。共和的平衡逐步被打破。而一旦罗马人尝试改革,只要触及贵族利益就会夭折,似乎只有强有力的人物才能变革成功。

  跨过卢比孔河,是恺撒个人的一小步,但同时也是西方历史的一大步。

  盖乌斯是他的名,尤利乌斯是姓氏,恺撒则是家族名。拉丁语里恺撒是“大象”的意思,其祖先当年身先士卒一人斩杀大象,由此得名。

  凯撒被扔去高卢当总督,本是被丢弃之子,但恰恰成全了他。八年战争洗礼+高卢无统一首领,打仗完全就是升级打怪练经验值。加上早年受过一流教育,能绘声绘色撰写的《高卢战记》,传到国内广受好评并名声大噪。

  The die is cast:筛子已掷出——木已成舟。

  《卢比孔河》读后感(四):凯撒的选择

  2019 book No.25 《卢比孔河》

  公元前49年,凯撒率领着他的19军团,在卢比孔河北岸踌躇不前,他很清楚带领军队越过这条河流南下就意味着叛国……

  在高卢的九年,凯撒用超群的军事才华,和永不放弃的罗马人精神,击退了一次又一次野蛮人的起义,“保卫”了罗马的安宁,他也值得连任执政官这一殊荣……但是如果如像元老院所愿在高卢卸任原有执政官一职,以平民身份单枪匹马回到罗马接受新一届的执政官任命,必定难逃政敌对自己十年前所涉嫌叛国罪的审判……这不公平,罗马欠凯撒的太多了……

  凯撒看看身后跟随自己在高卢出身入死9年的军团士兵们,他俨然已经成这了他们活下去的信念和希望,他们期待凯撒能带给他们土地和荣誉……

  一年前,自己的女儿因为庞贝而难产离世,女婿兼多年的政治盟友现在想要索取更多的东西,权力斗争中没有友谊可言……克拉苏因为自己的贪婪把老命丢在了东方,三巨头之间的天平倾斜了……凯撒陷入沉思,现在也许是最好的机会……

  “苏拉可以做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凯撒丢下了一句“the die is cast”……木(qu)已(ta)成(ma)舟(de)……便向罗马城杀将了过去……

  《卢比孔河》读后感(五):共和国晚期的战国策

  《卢比孔河》读后感(六):了解罗马共和期历史的入门级佳作

  从恺撒率军越过卢比孔河那一刻起,标志着罗马已逐步开始了从共和到帝制的重大社会制度的转变。尽管取名《卢比孔河》,但本书主要还是对整个罗马共和时期(重点在后期)历史的简单梳理和概括介绍。作者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从公元前509年古罗马最后一位国王因宫廷政变下台,罗马改为共和体制开始,直至公元14年屋大维辞世,共和寿终正寝为止,期间的发生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对罗马做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同时也简要介绍了罗马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生活面貌和罗马人的性格特点等。

  共和国后期是罗马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这一时期也是罗马急剧扩张的时代,同时也是罗马政体动荡混乱的时期。从马略、苏拉、前三巨头的恺撒、庞培和克拉苏、后三巨头的安东尼和屋大维(对雷比达只是一带而过),以及共和卫士加图和西塞罗等,每个人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例如,作为国家栋梁力挽狂澜的马略,强势揽权但最终又维持共和的苏拉,攻城略地、获称伟人的庞培,开疆辟土以及对共和与帝制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的恺撒,奠定独裁和帝制的屋大维等。

  尽管如此,作者对每一个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着墨并不多。例如,作者只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了恺撒对高卢的征服,但对其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阿莱西亚战役,讲的并不出彩。在决定共和是否能够继续维持,恺撒与庞培最后决战的关键战役,写得也非常平淡。

  如果未接触罗马历史,尤其是罗马共和后期的重要历史,阅读此书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建议读者还是阅读盐野七生写的《罗马人的故事》第二至第六册,其中对这一段历史的介绍,包括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主要战役的介绍,写得非常精彩。

  读过汤姆·霍兰写的两本书,本人觉得《卢比孔河》不如《波斯战火》写得全面、精彩,尤其是其战争过程写的扣人心弦。

  《卢比孔河》读后感(七):凯撒是大象的意思

  得到听书:

  本书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给我们启发:

  微观层面上,它为我们展示了恺撒的成功之道:他善于营造名声,他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他懂得克制,克制对金钱的贪念,让他换来了军队的效忠;克制对权力的急切,让他在晚年没有急于称帝,从而留下了好名声。他敢于挑战传统,不受拘束的性格。

  虽然我们不主张把本书当作“成功学教材”来读,但恺撒这些品格对他个人事业的帮助,还是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借鉴。

  而宏观层面上,我们对罗马共和制衰亡原因的探讨,罗马的共和制设计先进,曾经运转良好,也是罗马崛起的主要原因。但这套制度适用于小城邦的模式,当罗马不断扩张,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共和制就难以再运转下去。因为共和制的基础,公民阶层,无论是在人口规模还是在财产规模上都在萎缩,起不到对共和制的另一极,也就是元老院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制衡作用。这样,共和制就名存实亡了,涉及贵族利益的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打破现行体制,以更大的权威,来推动社会的变革,这个过程由恺撒和屋大维两代人完成,而一个标志性的起点,就是本书叙述的,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恺撒死后,屋大维完成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时代,最高权力由元老院移交到元首手里,元首变成了终身制和世袭制,执政官不再由选举产生,而变成委任制,军队的主干也逐渐由公民变成雇佣军。这些加强中央政权的举措,帮助罗马解决了转型期的一些社会弊端,但也在日后带来了新的麻烦,比如雇佣军拥兵自重等问题。但这些就超出了本书的叙述范围,我们将在其他相关书籍中,接着来讲。

  而上面所说的这些也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再优越再成功的体制,都是依托于一定的环境的,当环境变了,也必须进行改革,甚至推倒重来,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而最后,恺撒的结局也让我们也看到,实现变革的艰难阻力和高昂代价。

  《卢比孔河》读后感(八):读书笔记1575:卢比孔河

  

卢比孔河只是一种象征,书的主题是围绕共和国的消亡展开的,那么始作俑者就不是凯撒,而是苏拉,有趣的是,凯撒是马略的继承人,而庞培是苏拉的继承人,他们的争斗最终导致了共和国体制的灭亡。

随着马略的迟暮,苏拉迅速崛起,随着战功不断提升着权势,最终他率领军队冲进了罗马,成为独裁者,有了这个榜样,多年后,凯撒稍作停留就度过了卢比孔河。

苏拉没有终结共和国,他把这个机会就给了后人。在他死后,东方的反叛,斯巴达人的起义,高卢和大不列颠都等待着年轻人去征服,庞培,阿克苏和凯撒是这个时代的宠儿,西塞罗则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随着阿克苏在东方的陨落,凯撒女儿庞培妻子的去世,三巨头的平衡被打破。罗马的局势变得很微妙,大军压境的高卢军团,准备撤离的庞贝,首鼠两端的西塞罗和一脸懵逼曾经是三巨头反对者的元老们。

离开罗马显然是一步错棋,庞培给凯撒留下的不仅仅是首都,还有大量的金钱和人心。之后的战斗幸运女神站在了凯撒一边,少年屠夫,伟人庞培死于可耻的暗杀。凯撒即将成为罗马皇帝,终生独裁者。很多年前,蒙森写到这里,不愿意继续完成他的巨著罗马史,他是如此深爱凯撒。

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以罗马的立场来写作,在书的开始部分,大量披露罗马共和国对其他文明的残暴毁灭,无论是意大利土著,迦太基人还是希腊文明,统统在罗马的武力下土崩瓦解,所以当来自东方的米特拉达特斯大肆屠杀八万意大利人时,也很难让读者同情意大利人。

罗马共和国随着后三巨头的崛起而终结,屋大维成了奥古斯都,罗马共和国成为了罗马帝国,这为它统治欧亚大陆扫清了障碍,之前的古籍主义不复存在,罗马不再是罗马人的罗马。

  《卢比孔河》读后感(九):法律、公正与共和国的毁灭

  罗马共和国的覆灭和它自身的制度缺陷有着重大的关系,尽管共和政体成功地延续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然而在面对新的国际政治局势的挑战的时候,它暴露了自身无法有效改良的弱点。

  首先,共和国的法律机构缺乏稳定和权威性,执法官同其他所有公职一样,都是定期选举的——选举法律部门听上去像是一件好事,然而实际上,由于罗马法律根本没有公诉制度,所有的起诉都是由个人提出,执法官实际上像其他所有公职一样,被卷入了罗马城内永无休止的政治派系斗争——当罗马仍然只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地区国家的时候,这看上去倒也没多大问题,反正在过家家式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人也无非落得个流放或逃亡的局面,只要有足够的财富,到远离罗马的地方依然能享受奢华的生活,毕竟失败者的对手只是要占据罗马城内的政治地位,对于追杀逃亡者并不热心。

  然而当罗马开始武力征服周边地区,将之变为自己的附庸和行省之后,局面就变得大为不同了,由于对外长期征服战争的需要,外部行省的军事长官获得了日益延长的任期和强大的军权,当罗马公民沉迷于对外征服的荣耀和从行省的其他民族那里武力掠夺来的财富的时候,他们大概没想到这种武力有一天会回过头来奴役自己,不得不说,这其中充分蕴含着报应的成分。

  当罗马的同胞们想和总督玩耍老一套的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规则变了。老将军马略试图在元老院夺走苏拉的西班牙行省军权的时候,,显然没仔细意识到自己在玩的游戏是何等危险——毕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罗马人的军队进入过罗马城,然而他的对手苏拉既有威望又有人望,不甘心就这样服从于罗马城内的政治斗争对他的处置,于是带领自己在西班牙行省的军队向罗马城进军,罗马对此毫无防备,马略派轻易就被驱逐。

  长期对外征战的军团对军事长官的忠诚取代了对遥远的元老院大厅的忠诚,武力代替演说成为了决定政治的根本,更不要说军事长官才是那些许诺给老兵土地的人,而元老院贵族们常常站在这件事情的反面。

  然而苏拉在这次不合法的行动之后,仍然努力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共和国的捍卫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罗马贵族们没有就这一破天荒的局面认真思考、吸取教训,当三巨头的时代结束,他们跟随庞培对凯撒故技重施以后,贵族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一贯的目光短浅和缺乏考量,再次轻易被凯撒赶出罗马,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更因为这种目光短浅,而在资源占优势的情况下急于逼迫庞培和凯撒决战,导致庞培战败——而共和派主要人物在毫无本钱状态下拒绝妥协,换来的是凯撒对共和更加苛刻的对待。

  尽管他们在元老院刺杀了凯撒,却只是进一步敲响了共和的丧钟,因为凯撒的继承者们已经彻底将军队等于权力的现实牢记心中,而共和派一再表现出在军事层面的水平不足,最终,罗马的第二次三巨头局面结束,所有权力落入年轻的屋大维手中。

  而屋大维的长寿为共和国送上最后致命一击,当他获得权力的时候,他比所有残存的共和派人士都要年轻,而当他以75岁高龄逝世的时候,这些人早已先他而去,已经没有人还记得共和国曾经的样子。

  屋大维成为了神,而奥古斯都·凯撒成为了罗马皇帝的尊号。

  《卢比孔河》读后感(十):卢比孔河——罗马共和国的衰亡

  之前刚读了汤姆老师(真不是剪头的)的波斯战火,所以对文笔和历史素养还是有信心的,但是总的来说,这还是一部给大众的历史普及读物,篇幅也不算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读起来非常流畅。 一看书名《卢比孔河》,一般人以为是又一部凯撒的传记呢,市面上的著作,各种公众号地摊文不知道有多少,感觉作者是为了讨巧,起了这么个名字?但是从序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传记,凯撒在高卢征战8年后,元老院不想看到又一位强人回到罗马, 凯撒只有放弃军权或带兵反叛两个选项,而凯撒渡过卢比孔河,也就代表了凯撒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掀起了与元老院的内战,后来卢比孔河在西方人眼中也表示重大的抉择和转变。而作者用它作为标题,表面上是指凯撒做出这一重大决定,而实际上也揭示了本书实际的主题,即罗马共和国命运的转折与衰亡。由于凯撒本人的一生和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完全重合的,所以任何讨论凯撒传记和罗马共和国灭亡的著作都不能将两个主题分开,本书也不例外。但是《卢比孔河》没有拘泥于凯撒个人,而是更像给读者展示了一副共和国末期罗马人物的群像,简单交代了罗马从王政转为共和国、统一意大利、三次布匿战争后,作者以时间为线索,阐述了格拉古兄弟,马略与苏拉,西塞罗,小加图,庞培、克拉苏、凯撒(前三头同盟),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后三头同盟)等人在共和国末期的事迹,因为作者主要是讨论共和国由盛转衰的历程和原因,所以主要笔触都放在了政治和人物方面。对于这一时期的扩张与战争(可能大部分读者其实更感兴趣),如:第三次布匿战争、三次马其顿战争、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斯巴达克斯战争、庞培征服塞琉古与犹太王国、凯撒的高卢战争和与庞培的内战,以及最后的屋大维与安东尼的战争,作者都有描写,但是也仅仅是对战争的起因结果以及对政治带来的影响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具体的战术层面的描述,但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主题突出不拖沓。 回到主题,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其实在第三次布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与彻底征服希腊后就已经开始,逐渐出现了被征服地区越来越大,旧的共和国寡头政体无法适应的问题。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马略出身低贱却完成了罗马史上最重要的军改并多次担任执政官,苏拉通过内战成为独裁官却还政元老院,都是在试图改良共和国这一寡头政体,而伴随产生的一些结果。等到庞培征服东方,凯撒征服高卢,罗马版图接近极盛,如何定义被征服地区人民的权利义务?旧的罗马公民——拉丁公民——同盟国公民体系还能不能满足这样一个民族复杂、地域广阔的帝国?这些问题已经被激化到无法回避的地步(元老院为了自身的利益其实一直是想拖着,我大罗马自有国情在此),虽然表面上凯撒挑起与元老院的内战貌似和这一宏大主题不相干,很多人都觉得凯撒发动战争只是为了不放弃军权,单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是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尤其受近几年的反智思潮影响)。不能说凯撒没有私心,一心为公(这不人性化),但是从后来内战结束后的所作所为,如原谅大部分反对他的元老,给予同盟国贵族元老院席位(主要是高卢地区),重建迦太基和科林斯,选择屋大维为继承人(而不是一直跟随自己的安东尼)等等,凯撒其实是有自己的共和国统治方针的,而内战也是他为了实现自己想法的手段罢了,伟大人物总归有伟大之处,不能用单纯的脸谱化观点来看一个人。总之,共和国在凯撒及其养子屋大维手上算是彻底覆灭了(元老院虽然继续保留,但退化为一个咨询机构了),他们建立的罗马帝国就是最完美的政体了?当时可能是,但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元首制致命弱点(继承人能力能力不可控)、人口增长、技术发展、气候变化、外来入侵、这些问题可能也会随之而来,而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最终再大的帝国也会消失在历史红尘中。所以在历史的环境下讨论历史问题,看待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经验,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历史态度,说的有点多,最后还是极力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