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锦集
《妈妈教的数学》是一本由孙路弘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4-1图书,本书定价:29.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一):大家有仔细检查过里面的题吗?
看前几页觉得还不错,但书里面提到题,我自己动手算了。好几处都不对。比如第六回中提到的17 ×234的计算方法,换成其他的数字就不行了。
第四回数鸡和兔子的题目,我算出来鸡是19只,兔子14只也符合题目问题。 其他还没看完,但对这本书的严谨性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有其他计算过书里面的题的朋友也来说说吧。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二):非常好的书。家长都应该来看看
从我的大V店听了孙老师的课,幽默、科学有有逻辑性,继而来看书,实用!育儿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作为家长要学习的太多了。让我有了种要学习一下儿童神经学发育的冲动特别有感慨的是我童年时的数学就是那个家庭辅导的反面教材,至今还记得爸爸在旁边严肃紧张又略带失望的教我应用题的场景。那种紧张的状态,肾上腺素急剧增加脑袋里的血液都跑到四肢了怎么可能理解的了题目呢所以家长们真的要多学习,很多不经意的家庭教育,对后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推荐一下老师写的书,很多方法书里会详细介绍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三):好父母也是好老师
正好家里的孩子要上小学了,就找来看了,给我启发很多,受益良多。
那些具体的手指游戏或者乘法口诀表等具体“术”的东西还在其次,给我很多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发。
我自己感悟和总结的几点
1.父母不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的角色,在教育角色中,他起到和老师一样甚至更重要的角色。
2.生活中处处皆是教育,仅仅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放到在校或者各种培训机构,是一个很大的盲区;
3.不要用题目、分数、名词、术语、公式、表格等去教育孩子,这些某些程度上是违背孩子天性的,用游戏、启发、活动等这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引导和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摸索规律,掌握方法,培养习惯,这些才真正长在孩子身上;
4.小学阶段,数学问题要用语文来补充。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和思维表达能力,会让孩子的理性思维也发达起来;
5.多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思维习惯,要从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引导。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四):教会你新的思维方式
在教育的这一条路上,对于没有经验的一位妈妈来说,是比较艰难辛苦的;幸好的是有这样的一本书来教会我们怎样在这条路上不走偏颇,很多时候自己以为是的教学给自己和孩子都带来痛苦,那这样的学习对彼此来说都是折磨,也是学了教育的意义。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实用的一个观点:成功并不是教会了孩子多少只是,而是把孩子追求只是的原始动机培养出来,也可以说是让它发育出来。
这一个关键点把我从教育的误区来了出来,这个世界如此广袤,我们父母是无法教会那些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等等,真正应该培养的是他们自己去学习知识,自我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而要想一个人把所有的知识都教会给他们是不可能也是一种极大地误区,我不知道其他的家长是会否会和我一样,但是我知道我错了。
我们真正给他们的抑或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乐趣,自我思考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些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作为家长要清楚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去享受这个过程。
作为家长的我们,终有一天是要离开他们,孩子自己去成长,去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最终传承给他们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遗产。
在我们离开他们的一天,他们会怎样的认为自己的父母。
新的思维,打开新的一片天地。一本书有那么一个点触动你去思考,就已经是非常非常好的。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五):接受数学的过程很重要
数学?什么是数学?只有那些逻辑思维很强的孩子才能学好的东西,里面有许多繁琐抽象的公式,有许多让人绕不过弯来的问题……好恐怖,看来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了。也许有些夸张,但对于我来讲,数学一直给我这样的感觉,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一直强调数学是我的弱项。而这本书带我不一样的思考。稍微总结了几点:
1.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感觉,不是生硬地出现在黑板上,而是生活中具象的表现和身体的感知。比如作者提到方法,像让孩子感觉冰箱的温度,“看到”爸妈的身高,看懂5分钟的时间指针开始、结束的位置。
2.和孩子玩数学游戏,自然地接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数数,作者建议正数,倒数,1.3.5数,2.4.6数,3.6.9数,之后再升级数,利用手指头数数去发现规律。
3.培养孩子说出来的习惯,说出自己的想法,用利于加深印象并理清思路。作者指出,家长可以示范教学,在孩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探索家里的事物。
4.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词汇,比如相差、最小的、最大的、一半等等,作者举例了自己曾经包饺子的的过程,作者妈妈巧妙地提问,让作者明白了“比较”和“倍数”的实际意义。
5.不要以成绩论高低,对于孩子解题中的错误不要指责,惩罚,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根源。作者指出了小学阶段做数学题会犯的五类常见错误,并举例说明。
这本书讲得比较细致,实用,对于我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实施。当然书里还有很多不错的想法和实例,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温故。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六):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案例集
1、关于养育儿童和发展心理学知识:
-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如何启发数学兴趣,孩子在兴趣的驱动下,能更持久和深入地探索,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这其实涉及到如何培养内在动机。更多可以读读赵昱鲲老师的《自主养育》。
- 很具体地展示了如何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进步,实际上展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更多可以读读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终身成长》
- 很具体展示了,如何在生活日常中用过展示 具象的事例,一步步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规律,提取蕴含的模式。这恰恰是非常契合儿童的发展心理,符合儿童学习的方式,更多可以读读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孩子如何学习》
2、作者提醒父母,数学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理解题意中抽象概念的能力,如果你把常见的题干中的抽象概念让孩子熟悉了,孩子的解题会轻松很多:
比如,孙老师就提醒妈妈们在生活中帮助孩子用具体的生活点滴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gt; 乘积 扩展 增加 减少 相差 相同 最小的 最大的最多的 最少的 一样 一半 两倍 同向 相向
gt;
gt; 顺序 任意 和 往返 轮流 连续剩余 多出 同比 匀速
其实对于孩子学习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更多可以读读《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能更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帮助孩子从具象中理解抽象概念以及背景知识这么重要。(换言之,你可以理解阅读为什么重要,阅读中抓哪些能力的培养?)。
3、教给了父母一个非常实用的小技巧,让孩子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在不断的父母的提问与回答中让孩子梳理自己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帮助父母理解孩子面临的问题。用这个方法,父母也能帮助孩子更清晰框定自己要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更具体可以看看赫伯特·西蒙的《人类的认知》中的口语报告法,对成人的问题梳理也很有用。
4、当然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可能为了整本书的逻辑,把当年妈妈的做法与自己数学学习的成功进行了强行归因,有的地方还挺牵强地找理论支持,部分看似为了证明自己的经历自行演绎出来的的观点,不仅查无出处,也不符合一般的主流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其次,全书对如何培养孩子数学能力,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作为一名资深数学老师和小学奥数教练,这是不足够的。但是作为一本案例集,启发父母如何培养和引导孩子进行数学学习,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七):生活在数学世界
家里有一本厚厚的科普读物,按《动物》《植物》《天气》等等分类,其他内容都被翻得泛黄卷边,只有关于数学的内容,崭新。 就像曾经受到的教导那样,我打心眼里认为:数学很重要,数学高大上。可没办法我就是对它不感兴趣,觉得它跟自己生活几乎毫无关系。 但有了小孩以后,忽然心生焦虑。 我怕。 我怕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把学数学视为一件艰难的事。 我怕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看到那些数字、公式就头大。 我怕孩子像自己当年一样,被逼着整夜不睡觉背下整本书的例题和公式却仍然学不好数学。 更怕的是,如果真的遇到这些问题,原本应该成为孩子强大后盾的自己,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能够遇见这本《妈妈教的数学》,很开心。 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知道,数学可以如此“接地气”。 生活中很多小事情,其实都与数学有关。 书中的妈妈买了一杆秤,通过称量生活中各种小物品,激发孩子对“重量”的兴趣,并通过“重量”这一概念,把孩子的兴趣引申到“长度”、“温度”等多种概念上面,让这些看似枯燥的概念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变得生动有趣。 激发孩子的兴趣只是第一步。在数学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比如孩子遇到“绊脚石”的时候,较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在这里,作者并不建议家长化身为“Mr Know-all”。 是的,对于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孩子遇到的问题来说,我们可以显得很强大,那些小孩子掰半天手指头甚至再加上脚趾头都算不清的算术题,我们可以在瞬间说出答案。 然后呢? 等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我们还能做到吗?初中呢?高中呢? 最开始,扮演“全知全能”很容易,也很有成就感。可是我们能永远“全知全能”吗? 最好的老师不是能够直接给出答案的,而是,可能很多问题他自己都不知道答案,但他能够教给学生思考和探寻的方法。 作者建议家长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默想”,而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大声说出来。比如“5+3”是从“5”后面开始数3个数,“6、7、8”,所以“5+3=8”。 把思考过程说出来,看上去有点麻烦,但这样一来,就让孩子不仅明白了“是什么”,还懂得了“为什么”。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父母就能够从叙述中弄清孩子产生疑问的关键点是什么,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其实,孩子往往在叙述中自己就能够理清思路,这种“自己摘到的”果子往往比“送到嘴边的”更加香甜,也更能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书中的妈妈对于考试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她关注的点往往不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孩子哪些地方做的不对,以及不对的原因。书中把小学阶段孩子数学考试中常出现的错误原因做了总结:一是粗心;二是步骤跳跃;三是规则模糊;四是提议偏差;五是概念曲解。针对不同的错误原因给了不同的解决建议,很是实用。作者提出:即使孩子考了满分也要问孩子几个问题:做题用了多长时间?哪道题用的时间最长?哪道题最没把握?考试后同学议论最多的是哪些题? 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过程远重于结果”、“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产生兴趣”和“把思考过程说出来”等原则,不仅适用于数学学习,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不可忽视的。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对于引导孩子学习数学束手无策的焦虑,也建议和我有着同样焦虑的父母读一读《妈妈教的数学》这本书,同时配合一些靠谱育儿公众号推荐的数学学习小技巧,效果会更好。 学习肯定是辛苦的,但不该是痛苦的。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就需要父母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搜索能力、思维开拓能力和总结能力了。起跑线们,加油~